秋來韭花香美文
隨了年歲的增長,早晚走動已然成為一種強制。早間散步自然選在空氣清新的河邊小道,而晚上走動卻固執地穿行於菜市小街。行走於菜市小街,既可邊走邊看獵奇撿漏,又可大大消減對“強制”的牴觸。
先前的菜市小街整日裡人來人往,賣東買西,叫賣連天。尤其是下午下班之後,附近的菜農一人一攤,時蔬鮮嫩;下崗失業者批進零賣,品多價廉;務工家屬小吃小喝,現做現賣,風味解饞;勤工學生遠買近賣,新潮時尚……。現如今隨了“雙創”的廣泛和深入,擁擠不堪的自由市場及至大街小巷一下子全都乾乾淨淨,暢通極了。
“……花,新鮮……花。”自由漫步於空曠的菜市小街,某個昏暗的小巷深處忽然飄來一聲飄忽的叫賣。駐足復聽細辨:“韭菜花,新鮮的韭菜花。”哦,原來有人躲在昏暗小巷深處叫賣韭菜花。雖然沒有隨聲趨前,但那新鮮的韭菜花已瞭然於胸了。
韭菜花就是秋天裡韭苔上生出的白色花簇。每年此時,鄉間菜園裡一畦或一片碧綠的韭菜,在秋風的吹拂下,定然會高高低低地鑽出一朵朵潔白的小白花兒。傘裝的小百花挑在細細嫩嫩、翠翠綠綠的長莖上,隨風搖曳。花兒雖小,然幾十朵,上百朵凝集於枝頭競相綻放,也是霜白一片。走近了去,淺綠的花萼、淡黃的.蕊絲更是惹人憐愛。縮起鼻子深深一嗅,就有一股淡淡的、柔柔的韭香沁人肺腑。
往昔農村老家,各家各戶都要在每年秋天,採摘一些韭菜花醃點鹹菜。這種用韭菜花做的鹹菜醬,我們都叫它“韭花兒”。而韭菜開的花呢?我們則專門叫它韭菜花。
先前的韭花兒製作很簡單,就是把韭菜花擇洗乾淨,用蒜臼等工具搗碎,拌上較多的鹹鹽(鹹菜嘛當然很鹹的。不過原始的用意是防腐)醃上一醃而已。只是殷實的家庭也或饞嘴的主婦,為了豐富口味方才在想方設法,新增些生薑、青椒等。添加了生薑、青椒的韭花兒,經了一定時間(一週以上)的醃放辛辣鹹香。倘若再有條件,把搗成泥狀的韭花兒裝在透明的玻璃瓶中存放。吃不吃看一眼,仿若要透出瓶壁的鮮綠也會惹得口水直流。
韭花兒食用從秋天開始,如果足夠多的話可以常年食用。吃的時候挖一些放到小碟小碗裡,兌上幾滴小磨香油一拌和,韭香四溢。用筷頭稍稍蘸一點放入口中,再一咀嚼,一種舒心的香辣從舌根升起,直通鼻竅、額頭,整個口腔甚或胸腔都會泛出淺淺的酸辣。吃饃可以蘸,吃麵可以拌。可以做配菜,也可以充主菜,隨食隨取很是方便。吃久了,就是喝碗稀飯也要來上一點。
因其食用方便、物美價廉,很多人家都會在秋天裡想法多采摘一些韭菜花,而後再多多新增一些罷園(秋季掃尾)的好賴辣椒,醃製成壇成罐的韭花兒。韭菜花和辣椒等原料多了,就要上碾子輾軋。洗好晾乾了的韭菜花、青辣椒、生薑等倒在乾淨的石碾上,只需人力推上幾圈,鮮亮鮮亮的韭菜花兒就軋成了(碾久了變成糊狀,就沒有嚼頭了)。兒時,母親們用小鏟子把韭花兒剛剛鏟進瓷壇瓦罐,我們便像猴子一般竄到碾盤邊,把早就準備好的饃饃掏出來,專挑留有韭花碎屑處蘸。沒有饃饃,就拿手指抿一點直接填入口中。那生鮮的韭花兒暴辣暴辣的,往往弄得我們口水漣漣,鼻涕橫流。
由韭花兒的得來看,可說它是菜類吃食兒中的低檔下品。然而在往昔貧困年代,它也是人們的珍饈美饌:村上誰家常常食得它,便名列大家富戶;我們外出求學,有同學“炫富”一定是它;吃皇糧的父親吃韭花兒,卻是隻見其吃不見其減(經常兌水加鹽)。
“四之日其蚤,獻羔祭韭。”追溯中國人吃韭菜的歷史,當開始於春秋時代。從《詩經》陽春四月用小羊和韭菜祭司寒神看,今天我們吃涮羊肉離不得韭花兒,可能和當年的“獻羔祭韭”有關呢。
“世人盡學蘭亭面,欲換凡骨無金丹。誰知洛陽楊風子,下筆便到烏絲欄。”和王羲之《蘭亭序》、顏真卿《祭侄季明文稿》、蘇軾《黃州寒食詩帖》、王徇《伯遠帖》並稱為“天下五大行書”的,就有楊凝式的《韭花帖》。楊凝式是五代時梁、唐、晉、漢、週五朝元老,官至太子太保,一生狂傲縱誕,人稱“楊風子”。說有一年秋天,楊凝式一覺醒來已是午後。恰在此時,宮中就送來一盤韭花兒。為表謝意,楊當即手書一封謝折送往宮中:
“晝寢乍興, 輖飢正甚,忽蒙簡翰,猥賜盤飧。當一葉報秋之初,乃韭花逞味之始。助其肥羜,實謂珍羞,充腹之餘,銘肌載切。謹修狀陳謝,伏惟鑑察,謹狀。七月十一日楊凝式狀 ”《韭花帖》章法獨特,字句疏朗,筆致蕭散,澄靜精絕。因為是筆札隨手而寫,每個字都趨於平和簡靜,意趣閒逸,而通篇又具裝飾意味,給人一種疏宕曠遠之感。
《韭花帖》被楊氏子孫獻給了宋代朝廷後,一直是歷代宮中珍品被皇帝收藏,直到清代乾隆。一封不經意寫就的手札,連楊凝式自己也未曾料到,它會成為傳世之寶。韭花兒使《韭花帖》名聲大振,《韭花帖》又使韭花兒徒增名氣,這不能不說是蔬菜佐料的一個傳奇佳話。
唉,人老了總是懷舊,懷舊了免不了就想起秋來韭花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