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經典美文> 閉眼見心美文

閉眼見心美文

閉眼見心美文

  窗戶有開有合,眼也一樣,睜閉、合開各半。

  睜眼神在外,閉眼神在內。在內好,在外好?蒼茫人生分兩半,上半,以外在為樂為美;下半,以內在為安為寧。每天睡眠不得少於12小時的嗜睡者和每天只睡3小時精力過剩的人,都一樣,沒有眼睛只睜不閉的。只睜不閉,不叫眼,叫窟窿,嚇人。

  人形成之初,作肉芽在母腹中時,就是閉著眼睛來的,出生兩三天後用母乳擦拭,學著睜眼。直到大了,十五六知人事,才叫浮世懵懂全睜開。真正洞悉生活,不毛躁,那要待三十而立之後了。成年獨立後的一個重要標誌,就是在看之上、看之外,學會、懂得內視修為閉目思。明白人眼從來就應是有開有合,半睜半閉,或者時睜時閉時,人已是發見花白,有了輜重的閱歷了。人能自覺閉眼關窗戶,都是後半生的事,老了以後,尤悉知閉目歇神,閉目養眼,閉目斂心。

  當然,也有例外,朋友說:兒時背書練習默記,就學會閉眼。睜著眼睛讀的.,不往心裡去,只有閉上眼睛才入心。原因,閉就是藏。莊子曾說:非閉其言而不出也,非藏其知而不發也。

  同齡作家,早年養成的創作習慣,就是晨醒後閉上眼睛思,在身心一點疲憊都沒有時,一任胸中這人那人、這事那事遐想串聯,直到讓靈犀停留在一個點上,霍然而出,找到紙和筆迅速記下來,開始一天的工作。他說他的許多詩點文題,都是這樣找到的。這種因閉目神馳而生髮的,唯屬自己的悟覺,太美妙和動人了。

  人稱開慧,佛叫靈光。羅丹叫“視覺感知之外,用心靈回答心靈”。世上許多藝術靈悟,都是在看過之後的閉目沉思中(包括眉頭一皺、眼睛神奇地一眨後)閃現和得到的。

  睜眼見光,閉眼得慧,睜眼看世,閉目讀心,所謂夜思,就是閉目。

  一千多年前,有個叫慈照的法師,受問禪。什麼是道?答四個字:車碾馬踏。什麼是道中人?答仍是四字:橫眠豎坐。慈照的回答很實際,也很乾淨,我以為,前面的“車碾馬踏”,是睜眼見;後面的“橫眠豎坐”,就是閉上眼睛思。無論橫豎,人能閉上眼睛思,就比光靠睜眼睛看厲害。

  活著,不但明神,還應知道閉眼,知道有些東西不消看、不需看時,方進入高界。越是排除雜念,微閉雙眼,不為睜眼看到的景物所分神,越是思得靈、思得深。與慈照同代的另一位叫光祚的法師,回答什麼是清淨法身時,也曾只說過四個字:滿眼埃塵。他的意思是,只有當你觀什麼都如塵似埃、都是土時,你的心自是淨了。

  世上有許多事情,是你看見,才叫幸福,才叫享受;同樣,有許多事情,是開目則消,閉眼則見的。

  還有一種閉眼,是關鍵時刻的放膽怯憂,就像小時候,面對最驚險的事,怕字當前,閉上眼睛,結果一躍似飛地越過,從此練就勇敢一樣。

  相傳古時有位劍客,自謂武藝高強,一天沿溪流進到兩山之間,遇一絕壁上的獨木橋,四周峰高石險,下面是萬丈深淵,劍客看罷轉身時,身邊過來一位盲者,拄著棍兒,履清風踏平地一樣,無忌地走過去。劍客大吃一驚,自忖:因為我有眼,所以生懼,轉身,但只要閉上眼睛,就什麼都不怕了,於是他復轉身,定心閉眼,照直走去,十分順利地走過獨木橋。自此他獲得“有目無眼,無目有眼”的心得,運用到劍道上,創出了能平定天下、無所畏懼的無眼劍法。

  此係睜眼人照,閉眼神照,許多閒事亂事雜事,包括外在奢華的噁心事,都是不消看、不需看的。

  真性用心不需眼,滿世界眼睛亂轉的人,心都擱在別處,不在自己的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