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經典美文> 嫩白應欺雪,清香不讓梅美文欣賞

嫩白應欺雪,清香不讓梅美文欣賞

嫩白應欺雪,清香不讓梅美文欣賞

  我小時候是在農村長大的,見得最多的花是滿山遍野的映山紅。一年的冬天,表叔帶來了一個球莖類的植物,告訴我,這是水仙花。我懷疑地問:“這大蒜一樣的東西也能開花?”表叔笑道:“是的,不信你等著瞧。”他找來一個菜盆,用隨身帶來的小鵝卵石固定住球莖,又澆上水,說:“多給它曬曬太陽,水少了要及時加。”當時我大為詫異,首先是沒見過“大蒜”會開花的;其次,這花草之類的都是種在泥土中的,一盆水就能讓它生長開花?

  一連串的疑惑伴著這盆水仙花放在了窗臺上。慢慢地它抽芽了,發出了碧綠的長葉子,當第一株花蕾從葉叢中探出來頭時,我的疑惑變成了驚喜。一朵白色的小花在午後的陽光下綻開了笑臉,嫩黃的花蕊將整朵花襯得楚楚動人,一縷清香在冬日裡飄散。

  再次見到水仙花是讀高中的時候。無意間在花店看到這種有著一面之緣的球莖,馬上買了兩粒養了起來。從此以後的冬天,水仙花便是我房內必不可少的盆景。

  其實倒不是鍾情於水仙的花朵,而是她的品質。一盆清水,幾粒石子,她便能亭亭玉立,葉翠花香,這是多麼堅強樸素的生命啊!

  一年一年的養花,對水仙的瞭解也日漸增多,也學著用刀雕刻,給她造型,可總也不成功。雕刻後雖然能讓花苞提早挺出來,可總覺得刻意的追求沒有自然的生長而更能顯得出她的清麗。

  人們可能知道得更多的冬日花卉是凌寒傲霜的梅。梅總是用來形容純潔高尚的人品。而我卻更鐘情於水仙,百花凋零的寒冬,水仙抽葉開花,她沒有對土壤肥沃的過多可求,一勺清水中“不予百花爭豔,獨領淡泊幽香”(艾青)。她完全刻意勝過歲寒三友“松、竹、梅”。怪不得自古以來人們就盛讚她“一清二白”,潔身自愛。水仙的花語是“敬意”,可見中外對她的評價是一致的。

  六朝時水仙被稱為“雅蒜”,宋代稱“天蔥”,還有“儷蘭”、“雅客”等。黃庭堅的“凌波仙子生塵襪,水上輕盈步微月”將“凌波仙子”這一雅號流傳至今,這也是對水仙風韻的最好註釋。曹植在《洛神賦》中將水仙的美凝聚到一點上“純潔”上。朱熹詩云:“水中仙子來何處,翠袖黃冠白玉英。”明代李東陽對水仙樸素無華的品行是這樣稱讚的:“澹墨輕和玉露香,水中仙子素衣裳。風鬟無鬢無纏束,不是人間富貴妝。”

  對於水仙的傳說更是數不勝數。在希臘的傳說中,水仙是美少年納西索斯的化身,他因水妖艾蔻的盅惑而過分自愛,最後死在水中,靈魂化為一個漂亮的水仙。

  中國的傳說中,水仙是堯帝的女兒娥皇、女英的化身。她們因舜南巡駕崩而殉情湘江,魂魄化為江邊水仙,二人也成為臘月的花神。

  更有人說是女皇武則天命令御花園中百花齊放,福建的.水仙花六姐妹不敢違旨,被迫西上長安,唯獨小妹妹不屈皇戚,行徑長江口時,見江心有塊淨土,就悄悄溜下崇明島。這也是今天福建水仙五朵花一株開,而崇明水仙一朵怒放的原因。

  不管是怎樣的傳說,讚美的都是水仙不畏嚴寒,始終潔身自愛的品格。《漳州府志》記載:明初鄭和出使南洋時,漳州水仙花便作為名花遠運外洋。

  水仙有單瓣和重瓣之分,單瓣形如盞狀,內有金冠,被稱為“玉臺金盞”;重瓣十餘片花瓣捲成一簇,被稱為“玉玲瓏”。多年養花的經歷中只遇到一次重瓣的水仙花。當層層疊疊的細小花瓣出現在眼前時,驚喜是不言而喻的。一直希望能再次遇到“玉玲瓏”,可直到現在也沒能實現。但願這一次的相遇不是唯一的,有一天“玉臺金盞”和“玉玲瓏”能同時在我的窗前綻放。

  每年養花時總是將買球莖的日子隔開一個月,這樣在三個月的日子裡,不同期的水仙花相繼開放,屋裡也總能縈繞著清香,冬日裡的綠意和溫馨為節日增添了不少光彩。

  秋瑾詩詠水仙道:“瓣疑是玉盞,根是諦瑤臺。嫩白應欺雪,清香不讓梅。”讓人如見其美,如聞其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