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龍洞精彩美文
龍洞,因洞內有很多條栩栩如生的石龍而得名。
龍洞,位於文縣橋頭鎮西北20公里處的龍頭山腰,系洋湯河支流燕河的發源地。洞外三面環山,東與天池主峰天巍山相望,西與高樓山毗鄰,北靠松山(海拔3200米)。龍洞奇美,是一處絕佳的景緻。
龍洞地處幽僻,很少有人深入探尋。雖然,我的家鄉各達地村距龍洞溝僅三公里路程,但由於多種因素,自己從未親自進入洞中一飽眼福,故此這成為我的一個心結。農曆丙申年的最後一天——大年三十,終於有機會造訪龍洞了。約上同村的建雄、旭光等二十多人結伴從各達地向龍洞進發。沿著佈滿荊棘的羊腸小道西行,途經歐鄉約(明清時鄉中小吏,負責傳達政令、調解糾紛)故地——歐家丫豁兒,下一段急坡到了門子坪後,全是平坦的農機道路,再走半個小時到就到了橋頭鎮最後一個自然村——王家廟。繼續走二十分鐘到達龍洞溝陽面,“已是懸崖百丈冰”迎面撲來,急切的心情,促使我們披荊斬棘,踏著殘雪,猴子般攀爬過幾塊嶙峋怪石,便到了龍口,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神秘的.龍鬚—那是從龍洞裡噴湧出來的水而結的冰,冰融化後,便是飛濺的瀑布,“龍鬚”飄灑,呼雲吐霧,勝似仙境。
我們頭帶礦燈,打著手電,從龍口進入了龍洞,龍口是一間房屋大小的空地,溶洞上滲出的水滴,在洞頂上現形成倒掛的冰針,在沙灘上堆起一座座冰柱,形態各異,巧奪天工。孩子們的尖叫聲,“噗!噗!噗!”驚走了幾隻蝙蝠。我們從石門的第一道門而入,在燈光,手電光,手機光的掩映下,從龍舌流出的溪水清澈見底,水潭中五彩石閃閃發光,娃娃魚見光後躲了起來,洞壁如千年鱉甲,石筍星羅棋佈,鐘乳石倒立懸垂,奇幻迷離、似雕似塑、氣象萬千,洞內忽亮忽暗,忽寬忽窄,洞黑的伸手不見五指,有些陰森森的,各種神靈鬼怪般造型的石,讓人感到害怕;繼續前進入第二道門,幾個調皮的小孩 ,勇往直前,我們有些跟不上,洞窟高低錯落,窄處只能容一個個人弓下身子,幾乎在匍匐前行,十多米後;進入第三道門,稍稍開闊些,可以站起來息息身子,抬頭望去,只見洞壁上以菩薩像活靈活現,石座下的水潭波光粼粼,分明是一個蓮花臺;繼續前行,幾乎在水上爬行,十幾米進入第四道門,稍稍升起腰,洞壁左面一排又有三個子洞—蟒蛇洞,僅能容一個人爬行,很陡,又沒有把手的地方,無法前行,深邃莫測;繼續沿主洞前行,五六米遠,只見一潭水,泉水咕咕作響,洞漸漸變小,看似深不可測。根據我們走訪的當地一位七十三歲的陰陽先生段師的描述,六十年前他跟隨祈雨先生馬端公(也就是他的師爺)給連花瓶取水之地,應該就是這裡。每當天干火旱之年,當地的百姓都會來洞內祈雨,點燃火把,打上馬燈,帶上大公雞,打著羊皮鼓,在法師的帶領下進洞,每走一道門,洞裡好像山洪暴發,潮水向人湧來,法師就朝前扔一顆雞蛋,大水退去,繼續前行,共走十二道門,就到了這個地方。在這裡做法事,祈求龍王神降雨,取水人走出洞不久後,大雨就會降臨,就在第十二道門的那個地方,隱隱約約聽到馬連河畔的雞鳴聲、在洞壁四周“到此一遊”、“天下神洞”等字跡清晰可見,我們正看的津津有味,然而礦燈和手電的光變得暗了,手機的電池也不多了,這才發現遊了近一個多小時,帶著意猶未盡的心情原路返回。
出洞後,下山三十幾米,向西走去,那裡是著名的“石桌崖”,因大山前有一石桌而得名。繼續走二十米,就到了龍洞溝的姊妹溝——十缸溝,在一條由三個百米高的石梯級組成的深溝裡,天然形成了十口石缸,因此而得名。順溝而上,第十口缸後矗立懸崖峭壁就是“閻王崖”,繞道翻山後面,鑽過“狗洞”就到了“天橋子”,沿“熊貓洞”位置向東走,經過“紅螞蟻”洞、“佛爺崖”,再轉過山角處的“野豬窩”順陰面下山,又回到了龍洞溝;順“石桌崖”繼續西行,經過“手把崖”、“三臺子”、“石鼓坪”等景點,就到高樓山的大灣門了……。
返回途中,本想去走訪一位龍洞山下的羅老太太,不料老人家在臘月剛剛去世,享年94歲。經過“門子坪”時,看到大地主李迎春古宅轉角樓已只剩一些殘牆破瓦,雕樑畫棟不見往日容顏,門前照壁前幾天被推翻,百年古牆奄奄一息,彷彿在呻吟……。
遠房俵哥永福和侄子仲文,早已準備了熱騰騰的當地黃酒、豐盛的農家菜在等我們,他激動地給我們朗誦起他的《龍洞十缸頌》:“遠眺石山雲霧濃,龍仙分居兩溝中。仙駕龍游石缸水,人間奇景在洞中。奇山異水無人問,身居金山受貧窮。仙洞龍缸互映襯,懸崖峭壁瀑布生。有朝一日夢初酲,定招八方雅儒人。閻王臺上奏玉帝,美夢成真夙願成。”在交流中,看到他眼裡流露出既自豪又淡淡的憂傷:“這方風水寶地藏在深山無人知曉,我們祖祖輩輩在守望著她,這幾年交通改善後,來龍洞溝的遊客漸漸多起來,一些遊人走的時候,想方設法把洞周圍的黃楊樹、紅豆杉、枇杷樹等珍貴樹木挖走了,無序遊玩,洞內一些岩石被破環,有的甚至被帶走,最可惜的是“龍潭”等景點正在消失,我們無能為力……”。
夕陽西下,我們行走在王家樑上樺樹林裡顯得陰森森的。在心裡湧現出一連串的問號:龍洞溝與天池山水相連,天池又與永珍洞相連,二郎神與洋湯爺大戰留下的“池沿”,為何在洞對面?他們之間有怎樣的聯絡?洞外亂石如林,與當年的那場地震有沒有關聯?“石崗”、“石桌崖”卡斯特地貌後面隱藏了多少不為人知的故事?橋頭鎮是人類活動較早的地區之一,歷史悠遠,文化厚重,境內發現新石器馬家窯文化和大兵寨遺址,橋頭壩是漢魏時的陰平治所(《文縣縣誌》記載)。這些未知之謎讓這處鍾靈毓秀之地更顯神奇……。
暮色蒼茫看勁松,亂雲飛渡仍從容。 天生一個仙人洞,無限風光在險峰。感嘆天地之造化,將龍洞造就得如此逼真傳神,成為一處深藏深山閨中的勝景。我相信,隨著文縣旅遊業的迅速發展,龍洞和石崗的神秘面紗會被一幕幕揭開,古老神奇的故鄉會迎來燦爛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