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記錄> 小班兒童行為觀察記錄3篇

小班兒童行為觀察記錄

小班兒童行為觀察記錄3篇

小班兒童行為觀察記錄1

  觀看內容:

  美工活動

  觀看時間:

  20xx年10月

  觀看幼兒:

  嶽xx

  觀看方式:

  隨機觀看

  觀看過程:

  今天我上一節美工課《印樹葉》,孩子們用顏料給樹葉印畫。我事先採集了一些紋路比較清晰的樹葉,預備好各色水粉顏料。我示範後,孩子們興趣濃厚,爭先恐後的要進行印畫。可是,孩子畢竟是孩子,一上手,畫面一團糟,滿手都是顏料,衣裳、桌子都帶上色了。我想了想,改變了主意。由老師給樹葉塗色,讓孩子壓、印。沒印幾幅,嶽嘉琦瞪著大眼睛一本正經的說:“老師還是讓我們自己做吧!”話音剛落,孩子們渴望的目光都投向了我。我又改變了主意:教孩子們用水彩筆在樹葉上塗色再進行印畫。孩子們興奮極了!教師評析:

  嶽嘉琦是個聰明語言表達能力很好的孩子,孩子的話發自內心的渴望!作為老師怕麻煩,剝奪孩子動手的機會,實在慚愧!幼兒園的教學就是要體現孩子的主體性,讓每個孩子動手參與,在今後的教學活動中,要設計考慮周全可行的教學方式方法。有機會還是要讓孩子用水粉自己印畫。

小班兒童行為觀察記錄2

  據一些調查資料顯示:告狀是幼兒發起的九種師幼互動行為中發生頻次最多的一種行為,所佔比率高達26.4%。幼兒園每天約有60%的幼兒向老師告狀,有的每人每天告狀次數達5次之多,令老師應接不暇。以下將對小班兒童的告狀行為進行觀察記錄。

  地點:杭師大幼兒園小<1>班

  樣本人數:6人(根據兩個學期的瞭解得出的最愛告狀的小朋友和告狀最有代表性的小朋友)。 A: 貝貝、B: 佳佳;C: 一梵、D: 樂樂;E: 婷婷、F: 典典。

  觀察記錄總時間:總計兩個月的週二早上,和部分週五下午

  觀察型別:參與觀察,定性觀察,直接觀察,非結構觀察。

  觀察目標行為:兒童告狀行為

  在本觀察中,兒童告狀行為是指:幼兒在幼兒園日常生活中為自己受到來自同伴某一方面的侵犯,或者發現同伴的某種行為與幼兒園的集體規則、教師的某項要求不相符合時,向教師發起的一種互動行為。

  觀察事件的性質:

  在本觀察中,兒童告狀行為將被分成六個型別,以下將對其分別進行操作定義。

  1.跟風型告狀:這是在目標班級中發現的非常典型的一種告狀,與其他五種略有交叉但是由於典型就單獨拿出來作為一類。這種告狀通常是因為孩子們的愛玩的天性,他們覺得這樣連續一個接一個去告狀很好玩。

  操作定義:兒童盲從其他兒童,針對一個被告兒童所進行的連續性的告狀行為(被告兒童通常並沒有侵犯盲從的兒童的行為)。

  2.求助型告狀:在集體活動中,幼兒之間可能出現意見不合、爭奪玩具、互相沖撞、以強凌弱等事件。當這些事件發展到一定程度時。一方或雙方就會向教師告狀。它在幼兒的告狀行為中佔很大比例。

  這類告狀是因為,對孩子來說很困難的事情,只要向教師求助,透過教師的干涉,哪怕是一句話、一個微笑、一次點頭就能迎刃而解。所以幼兒往往會藉助教師的權威行使一些憑自己的.能力還無法行使的特權。這也是幼兒一遇到困難就向教師告狀的原因之一。

  操作定義:幼兒為了求得教師公正解決糾紛或請求教師保護自己而產生的告狀行為,

  3. 求賞型告狀:這是幼兒較為常見的一種告狀行為,基於要讓老師關注的心理。這類 告狀並不是為了要制止同伴的行為或者是為了懲罰對方,而是為了向教師表功,獲得教師的讚賞。表面看起來她是在維護規則,其實是求賞動機使然。

  操作定義:其他兒童尤其是當同伴出現"違規行為"時,孩子為了引起教師關注而進行的告狀行為。

  4. 求罰型告狀:有些孩子的告狀既不是尋求保護,也不是表現自己,更不是關心他人,而是在"告發"。動機是報復或嫉妒,告狀的目的是希望借教師的力量達到報復的目的。這類告狀是出於報復心理而產生告狀行為的,孩子們對之前的一些過節耿耿於懷,於是順勢向教師告狀,以發洩心中的不滿。

  操作定義:孩子出於報復或者嫉妒,希望透過教師實現報復目的的告狀。

  5. 試探型告狀:有時幼兒並未和某人發生衝突,卻告某人的狀,其目的是想試探一下教師對這一行為的態度。假如教師對此持肯定態度,那麼,告狀的幼兒也會馬上做出類似的行為來。這類告狀是因為幼兒不能確定某些做法是否違反了規則,是否得到教師的允許,於是就採用詢問、提示等策略向教師告狀求證。

  操作定義:孩子為了試探教師的態度而產生的告狀行為。

  6. 陳述型告狀:這是我們班上最多發生的一種告狀行為。告狀的目的並不是想引起教師對自己的關注,讓教師讚賞自己,也不是想讓教師懲罰對方,更不是與對方有利害衝突,只是希望教師能夠意識到或者明白對方的行為,即他們告狀的目的只是為了明辨是非或者說明一種情況,為了陳述而陳述。

  操作定義:幼兒處於某一種情境中,根據教師的言語或行為對當時的情境進行判斷,及時向教師以告狀的方式陳述一種事實或對同伴的行為進行評價(多為消極評價)。

  反思:

  這一次觀察中,我做得比較滿意的部分:

  首先,在4月底開始,我就已經確定了目標行為事件,預先考慮了觀察記錄所需的內容。所以,雖然老師的講課,觀察這一部分比較靠後,我已經事先做好了觀察的前期準備。透過兩個月的觀察我基於觀察結果,結合有關理論,得出了適合我班的一個告狀行為的分類。

  我覺得還欠缺的地方:

  首先,我還是對整個觀察記錄作業的要求有些迷茫。比如,各個事件性質我都有觀察到孩子好幾十次的事件,但是在完成作業時我都選取了6個最有代表性的孩子和最有代表性的1-2件事件,這樣的做法是不是好的?

  此外,我覺得這次的觀察的主題"告狀"不僅僅應該做成這樣的事件取樣,這是我本次觀察最失敗的一點,如果有下次的話,我會做一些改進。

  改進:

  首先還是和這次一樣,透過長期的瞭解與觀察,根據本班的情況制定目標行為的分類。

小班兒童行為觀察記錄3

  第一次與鍾x接觸,你肯定會覺得她是個特文靜的小女孩,可從平時的觀察與瞭解中發現她非常的活潑、調皮,精神勁特足。就拿每天的午睡來說吧,她總是那個睡不著的孩子。針對鍾x這種情況,我對她做了如下觀察:

  觀察1:幼兒已經睡下很久,大部分幼兒都沉沉地睡熟了,但我還是不斷地聽到有誰在小聲地哼唱。這是誰呢?循著聲音尋過去,原來鍾x還沒睡著。

  觀察2:幼兒午睡不久就發出均勻的呼吸聲,大部分都沉睡在甜甜的夢鄉中,這時我忽然聽到誰在睡夢中的哭聲,接著就聽到帶著哭腔的告狀聲:“鍾x又動我!”原來又是鍾x在睡不著的時候惹事了。

  觀察分析:

  鍾x從小就沒有午睡習慣,在幼兒園裡時間長了還好,但如果放假回來,便會有很長一段時間睡不著。和她家長聯絡,家長反映孩子在家從來不午睡,家長也忙,懶得哄她睡午覺,久而久之便養成了她不愛午睡的習慣。

  教育策略:

  1、採用“循序漸進”的方式促進其形成良好睡眠習慣。

  俗話說得好:“一口吃不成胖子。”而壞習慣也不是一天兩天能改得掉的。對此,在教育多多時我沒有一下子要求她改掉不午睡的壞習慣,而是採用“循序漸進”的方式。她開始睡不著,我就坐在她旁邊,有時拍拍她,有時給她講一首小故事,幫助她睡眠。慢慢地她能睡一會兒了,但不一會兒就會醒,醒來以後就在床上翻來翻去,我就讓她起來做一些安靜地遊戲,比如聽老師講故事或聽輕音樂。不讓她覺得睡覺是一件苦惱的事。等過了一段時間我發現她入睡的速度快了、時間也長了。

  2、家園配合,共同培養其良好午睡習慣。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家園配合是教育幼兒的渠道。如果單在幼兒園午睡,而星期天及節假日在家不午睡的話,那她永遠無法形成良好的睡眠習慣。為此,我和家長聯絡,要求家長和幼兒園配合,使孩子能在在家中也養成午睡習慣,這樣不間斷地進行培養、教育,也就慢慢達到了預期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