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記錄> 幼兒園中班初期娃娃家遊戲觀察與分析

幼兒園中班初期娃娃家遊戲觀察與分析

幼兒園中班初期娃娃家遊戲觀察與分析

  觀察記錄內容:中班第一學期11月初的娃娃家遊戲人員情況描述:娃娃家人員有媽媽、爸爸、爺爺、奶奶和寶寶5個人,這是一個完整的家庭。

  一.當天活動情況觀察記錄:

  (一)遊戲中的奶奶和爸爸:

  奶奶在衛生間塗香粉,打扮後出門去銀行取錢,然後回家,和爸爸一起在客廳整理家裡的冰箱。爸爸今天就是對著冰箱操作,按要求放物品。爸爸由開始的一個人隨著奶奶的加入變成兩個人整理冰箱,兩人你放一個,我放一個,安安靜靜、認認真真操作。

  (二)遊戲中的爺爺:

  爺爺在廚房使用橡皮泥做菜,他至始至終使用橡皮泥做不同的菜,然後放在身旁,不給媽媽燒,也不與任何人交往。

  (三)遊戲中的媽媽和寶寶媽媽在煤氣灶上燒著自己用橡皮泥製作的一盤豆豆,不時地倒水給家裡的寶寶喝。(寶寶是一個女孩扮的)當媽媽燒好飯菜放在桌上時,發現寶寶不在家。看到正在觀察記錄的我(老師),就對我說:“寶寶怎麼一個人出門了?”……她把寶寶從超市接回家了,讓她一個人吃飯。然後自己去超市了。回來的時候,手裡拿著一瓶酸奶。她做了個開瓶的動作,把酸奶給寶寶喝。寶寶接過酸奶,放在嘴巴前,頭往後一揚,做了個喝酸奶的動作。媽媽等寶寶吃完酸奶,把酸奶瓶扔在一邊。然後進房間整理床鋪。

  寶寶吃完東西,到衛生間刷牙、洗東西。

  媽媽整理好床鋪後出門了 ,她去銀行取了錢,在超市買了一串項鍊回來。媽媽把項鍊戴到了奶奶的脖子裡。奶奶很高興,對一旁記錄的我說 :“這是媽媽給我買的項鍊!”

  二.分析:

  (一)對幼兒已有經驗的分析:

  1、熟悉娃娃家遊戲娃娃家是從小班就開展的角色遊戲之一。幼兒在自身的遊戲中及老師的間接推動下不斷髮展著遊戲情節。現在的娃娃家,家庭環境創設與基本裝置較齊全,人員相處較和諧。爸爸媽媽和爺爺奶奶角色意識較強,行為與自身身份比較符合。

  2、對橡皮泥製作熟悉並非常喜愛結合近階段“菜“的主題活動,我們在牆壁上呈現了很多用橡皮泥製作的菜以及點心製品照片,大部分作品是以步驟圖製作過程呈現的,利於幼兒觀察與學習,同時撤掉了現成的塑膠類食品,提供了各色橡皮泥以及輔助材料若干。我班使用橡皮泥的能力比較強,會搓、敲、拍、捏、團等多種泥工技能,並且在一些泥工集體性活動中學習過幾種菜的製作。現階段,幼兒很喜歡使用橡皮泥製作。

  3、很熟悉小超市遊戲小超市也是在小班後期開設出來的。娃娃家與小超市之間經常有往來,對超市物品有什麼,如何買賣等熟悉。

  (二)活動中的具體困難指向1、不太熟悉人扮演的寶寶遊戲角色,有時會出現問題由於進入中班,班級不在提供布娃娃活動器材,家裡的娃娃就有孩子自己扮演。在扮演過程中,有時的寶寶行為能與角色吻合沒,有時還不能吻合。從今天觀察到的情況來看,今天娃娃家遊戲中的媽媽和寶寶都是很能幹的人。寶寶自主性很太強,總是喜歡一個人去外面遊戲,導致遊戲行為與寶寶身份不符合。

  2、一家人有合作的.行為,也有獨自遊戲的行為這主要是幼兒本身遊戲水平的強弱以及與性格有關係。因為娃娃家的爺爺和爸爸都是性格比較內向的孩子,平時就不太喜歡交往,而媽媽和寶寶平時就是很活躍的孩子。

  3、冰箱物品過多我發現家裡為幼兒整理的冰箱物品過多,導致家人只專注操作,而沒時間交往,產生其他行為。

  4、幼兒自行解決問題較弱,總喜歡求助大人(三)幫助兒童突破遊戲的措施1、利用活動後的分享交流提升遊戲相關經驗活動後的分享交流中,就“寶寶可不可以獨自出門”的問題,我請幼兒進行討論。最終,他們統一了要求。小孩子寶寶不可以一個人出門,大孩子可以一個人去離家很近的超市買東西,但不能去銀行取錢等活動。

  2、結束活動後撤走部分冰箱內整理的物品今天遊戲結束後,我把冰箱內其中一部分相似發展要求的物品撤走,這樣可以促使幼兒不得不在完成後進行其他活動。

  3、遊戲過程中的及時暗示幼兒發現老師在場時,總喜歡與老師交流。所以,老師根據幼兒遊戲行為調整自己的行為。

  當這位媽媽發現寶寶不在家時,詢問我是否要外出把寶寶找回家。我反問她:“哎呀,你家寶寶那麼小怎麼一個出門啊?我家寶寶出門總是由大人陪著才出門的。”她回答:“那我去找了!”我連連點頭。“媽媽快速跑出去了。不一會,媽媽拉著寶寶的手回家了。

  4、關於合作與獨自遊戲的問題以及求助的問題繼續觀察因為考慮幼兒年齡特點,這些行為出現是正常的,不必操之過急地去引導與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