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設計> 小學美術優秀教學設計錦集

小學美術優秀教學設計

小學美術優秀教學設計錦集

  作為一名教師,往往需要進行教學設計編寫工作,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那麼什麼樣的教學設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小學美術優秀教學設計錦集,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小學美術優秀教學設計錦集1

  教學目標:

  1、觀察感興趣的生物的外形、結構特徵、模仿他們的樣子設計出有趣的建築;

  2、透過觀察、比較感受建築物的美,在學習中體驗發現和創造的樂趣;

  3、培養有喜歡大自然的情感,有創造性學習的願望。

  教學重點:

  啟發學生由生物的外形特點聯想和設計奇妙的建築。

  教學難點:

  如何設計出奇妙的建築,讓生物的特點與建築的特點巧妙地結合。

  教學過程:

  一、引入課題

  1、將準備好的玉米棒、貝殼或仙人球實物帶入課堂,然後開始組織教學,激發學生學習動機。

  課堂用語:老師現在要拿一些很棒的東西給大家看:“這是什麼東西?”你們可別小看這些東西哦,知道嗎?世界上有些非常著名的建築還是模仿他們的樣子設計出來的呢!

  2、拿一種實物出來提問,瞭解模仿它的原因(從實物的外形、結構特徵和色彩去分析)。

  提問:你知道為什麼要模仿它的樣子設計嗎?

  學生:因為它的形狀是圓的,表面長著很多刺,外形既特別又有趣。

  問:那麼有趣設計,你們覺得奇妙嗎?

  好!那我們這節課就一起來學習“奇妙的建築”,好嗎?

  幻燈出示課題

  (板書:奇妙的建築)

  二、探討與想像

  1、剛才我們瞭解到有些建築是模仿一些生物、植物或者是動物的樣子來設計的,那在我們學習設計建築前先來觀看一些圖片,進一步瞭解建築。

  2、幻燈演示圖片:

  (1)提問:看了這建築讓你聯想到什麼東西?好像是模仿什麼東西的樣子來設計的呢?你覺得它哪裡最奇妙,最獨特?

  (2)除了剛才看到的這些奇妙的建築,在生活和我們的周圍裡,你還見過哪些奇妙的、讓你難忘的建築嗎?

  (3)同桌討論

  小結:從剛才看到的建築、你們有沒有發現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呢?是什麼呢?

  回答:他們的外觀、結構都很獨特,很奇妙。

  (4)透過上面的探討,我們瞭解到這麼美觀、奇妙的建築物都是設計師設計出來的,你們想不想也來當一名設計師?

  提問:誰來說說你準備設計一組怎麼樣的奇妙建築?

  三、引導設計

  我們如何來設計一組奇妙的建築呢?

  想一想:

  模仿什麼東西把奇妙的建築設計出來呢?

  步驟:

  1、構思(模仿什麼東西來設計?)

  2、起稿(畫出建築的形狀)

  3、上顏色(注意色彩的搭配)

  4、調整畫面

  四、同桌討論後作畫。

  五、評一評,比一比

  1、作品展示:畫好的作品拿上展板展示。

  2、自我評價:作者發言,你設計了什麼樣的建築物?是怎樣想出來的呢?

  3、他人評價:你最喜歡誰的作品?為什麼?(可以從建築的奇妙、結構、特點和色彩去評價)

小學美術優秀教學設計錦集2

  課題:感受聲音。

  課時:1課時。

  課堂型別:造型表現欣賞評述。

  教學目標:

  1、透過教學活動,讓學生依靠聽覺激發美感情緒,而達到培養學生創造視覺符號的表達能力。

  2、透過學習活動,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透過對聲音節奏的認識與表達。

  3、運用線、形、色等諸因素的重疊來體現聽覺感受。

  教學重難點:

  1、啟發學生感受聲音的`旋律和節奏。

  2、讓學生聽音樂並把自己的感受表達出來。

  教具學具:繪畫工具。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二、講授新課:

  1、匯入:(教師要求學生閉上眼睛聆聽)

  選擇節奏輕柔的輕音樂和節奏強烈的迪斯科音樂讓學生感受不同節奏。

  輕音樂感覺柔和、優美、甜潤、流暢;迪斯科音樂感覺堅硬、熱烈、緊張。

  2、發展階段:

  啟發視覺表現。如果把這種感覺用線來表示,哪些線感覺硬,哪些線感覺柔軟?

  直線有硬的感覺,曲線使人感到柔和,用線表現節奏如同音樂的節拍,有上下、強弱、長短、起伏變化。由線組成的形有幾何形和自由形,透過點、圓、方、三角等基本形,產生規律的運動節奏。

  其基本方法是:數量的變化、位置的變化和方向的變化。由此產生各種緩慢、激烈的運動節奏。給人流動、滑行、賓士、激盪、升騰的感覺。

  3、欣賞抽象繪畫作品

  康定斯基(俄)用圓表現宇宙空間和星系的相互作用。用飄帶式和漂浮體造型表現一種活潑、遊動不定的、變幻的感覺。

  馬列維奇(俄)用直線組成的一個個圖形,形成了神秘莫測的宇宙空間。

  三、學生作業,教師輔導:

  閉上眼睛聽音樂,根據樂曲節奏想象出現的圖形,也可以根據樂曲中的樂器奏出的樂音創造符號進行表達,符號需有大小、位置、方向的不同變化。

  四、:表揚優秀作業

  五、課外拓展:啟發學生可選擇各種方式和材料來表達聲音,如人體動作(舞蹈)、雕塑等。

小學美術優秀教學設計錦集3

  一、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

  本課安排學生學習一下色彩的"基本知識,學習調色的基本常規,提高學生對色彩的認識以及運用色彩表現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因為只有一節課的安排,色彩基礎理論不可能做全系統的學習,所以內容的選擇圍繞著怎樣調色展開,色調、色彩情感、色彩的對比和調和等問題只能留待今後適時解決。

  新教材的優點在於,沒有給教學規定必須要講到的知識點或必須要執行的教學模式,而只是提供一些建議和參考,給了教師較大的發揮空間,只要不脫離課程標準,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特點和優勢來組織教學材料。顏料使用的學習,也是一種對美術傳統文化的學習和繼承。

  在平常的教學中發現,隨著一些方便的塗色工具的推廣,例如水彩筆和油畫棒,學生使用顏料的能力嚴重退化,導致對色彩的認識和應用停留在很低階的階段,甚至用顏料調配不出很簡單的顏色,嚴重妨礙了學生對色彩認識的進一步提高,所以系統的學學調色的相關知識,也算是補補以前的漏洞。

  僅僅一節課,所以對學生掌握的程度不能預期太高,只要學生能夠掌握基本的知識框架,感覺自己對色彩的認識有昇華,即可視為達到教學目標。調色方面,目標設定為體驗,所以安排了任意複色的練習,而把其它練習列為選做,體現分層次教學。並不要求學生透過一節課能把顏色調得非常準確,只要學生在今後調色時,不感到特別的盲目,能夠進一步在自我學習中提高,就達到目的。這節課的意義,就在於為學生今後的自我學習打下基礎。

  對一些技巧的學習,如填塗和水分的掌握,交給學生自主探索,互相交流,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學習和合作交流學習的意識和能力。

  三、學情分析

  1、初一年級的學生,開始逐步形成邏輯思維的認識和思考方式,開始對事物的一般規律和內在關係產生興趣,知識和規律的學習是引導學生產生持久興趣的重要手段。

  2、在平常的教學中發現,隨著一些方便的塗色工具的推廣,例如水彩筆和油畫棒,學生使用顏料的能力嚴重退化,導致對色彩的認識和應用停留在很低階的階段,甚至用顏料調配不出很簡單的顏色,嚴重妨礙了學生對色彩認識的進一步提高,所以系統的學學調色的相關知識,也算是補補以前的漏洞。

  3、初一的學生認知能力有限,選定的教學內容對初一的學生來說,概念能學懂但技巧難掌握。僅僅一節課,所以對學生掌握的程度不能預期太高。

  四、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學習和了解與調色相關的色彩知識和概念,幫助學生建立對色彩體系的初步認識;體驗用毛筆調色的過程,探索並總結水分的掌握和顏料填塗的要領,培養學生自我學習和探究式學習的能力。

  1、掌握一些基本概念:原色、間色、複色、色相、色相環及特性、明度、純度、色立體、補色及補色效應。

  2、透過分析色相、明度、純度與色立體的關係,幫助學生認識色彩的體系性。

  3、透過學生自己總結和交流經驗,學習水分的掌握和顏料填塗的要領。

  4、其中的關鍵點是複色複色既是核心,又是其它知識的聯結點。

  過程與方法:透過課堂學習和調色體驗,鞏固所學相關知識。

  1、結合多媒體課件,透過提問、舉例、分析和課堂討論等形式,學習原色、間色、複色、色相、色相環及特性、明度、純度、色立體、補色及補色效應等基本概念。

  2、透過演示,瞭解調色的基本規律和要領,並認識本課所學概念對掌握調色方法的意義。

  3、透過學生練習、自我總結、互評和交流,體驗和鞏固學習內容,培養自我學習和探究性學習的意識、習慣和能力。

  3、透過小組分工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和分工協作的意識和習慣。

  五、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複色的概念及其與其它知識點的關係。

  難點:複色與其它知識點的相互關係。

  六、教學過程:

  (1)組織教學。

  (2)學習新內容。

  1、提問原色和間色的概念,並在原來學習的基礎上,深化對這兩個概念的學習。這兩個概念應該是小學學過的內容,之前又讓學生做了預習,提問的目的在於減查預習效果,引導學生培養預習和自主學習的習慣。

  2、提問色相環的概念,進一步學習色相環的特性。新知識點:色相環的漸變性和迴圈性原色在色相環上呈點狀分佈間色在色相環上呈線段狀分佈

  3、提問引出複色,在色相環上分析複色的特點。新知識點:複色同時含有三原色成分複色在色相環上呈面狀分佈

  4、學習色的基本屬性,講解色相,明度和純度的概念。新知識點:色相是色的樣貌或色的名稱明度是色的深淺純度是色彩的鮮豔程度或飽和度

  5、學習補色的概念,並透過色相環分析補色效應及其產生原因。因為時間有限,鄰近色和對比色的內容留待今後講解,只把與調色密切相關的補色提出來學習。新知識點:色相環上相鄰180度的色彩互為補色補色的對比效應和中和效應

  6、引出色立體的概念,學習色立體。

  (1)色立體的概念。

  (2)出示色立體模型,使學生對色立體有更直觀的印象。新知識點:以色的基本屬性作為三個維度形成的色彩立體空間稱為色立體

  (3)講解色立體的意義,使學生認識到色立體對調色的指導意義。新知識點:色立體的意義

  a、使自然界中的色彩相互聯絡成為一個體系,從而幫助我們更深刻的認識色彩之間的關係。

  b、每一種色彩都同時具有三個屬性,在色立體中都有自己對應的位置,因此能夠給我們調色提供理論指導。

  7、學習調色的基本方法,透過調色演示,使學生體會色的基本屬性與調色方法的關係。

  課堂活動:調色練習。

  1、作業要求:利用教師發的模板,完成四組練習,分別是明度推移練習,補色和純度推移練習,色相推移練習和任意複色調色練習,體驗調色,鞏固課堂學習內容。因為時間有限,為能及時對學生學習情況進行檢查,以便糾正,要求學生課堂上每人先完成一組練習,但要求組長分工協調,確保每項練習都有人做。

  2、學生練習,教師巡視指導。

  8、課堂小結。

  1、每組選派代表,透過展示臺對自己小組的學習成果進行總結,其他各組發言點評,教師補充。水分和填塗技巧掌握較好的同學藉此機會介紹自己的經驗。

  2、對課堂學習情況進行評比並記入各組的學習記錄,要求學生課後做完其餘的練習,其中任意複色一題必做,其餘選做。

  3、課後拓展:本課的學習為下一節用色彩表現春天打下了基礎,希望學生在今後的生活中更加關注色彩和色彩形成的視覺現象,並嘗試用所學的色彩知識進行分析。

  9、教學反思。

  從教材的發掘來看,對教材的把握還是有自己的體會和見解的,例如對原色、間色、複色在色相環上的分佈規律的總結,對於色立體對調色的指導意義,都是在所見過的基礎理論書籍中不曾提到的。在教學的設計中,也考慮過初一學生對原本用於高中專業基礎教學的內容能否適應,為此刪節了部分內容,適當降低了難度,從課堂完成的情況來看,課堂氣氛很好,學生對概念掌握的也不錯,但沒有想到很多學生從來沒有用過顏料,練習出現了很多問題。

  例如沒有任何調色經驗,以紅色到黃色的漸變為例,正常情況應是紅色先與少量黃色相調,填塗到紙上,然後增加黃色的量,調出另一個層次,再填塗另一格,以此類推,最後漸變到黃色,但是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先在紙上用紅色從一端到另一端塗滿所有的格,然後再反向拿黃色塗一遍,結果可想而知,漸變效果出不來,因為他意識不到漸變是由配比逐漸改變形成的。再例如不會用毛筆,一個小小的方格,很少有人能夠工工整整的把顏色填在裡面,填出來什麼形狀都有,而且填塗速度很慢。

  再有水分的掌握,顏料填不成形,互相滲化,或者在紙面上流得到處都是,甚至混合的什麼顏色都看不出來了,比比皆是,學生的這種基礎狀況,是我不曾預料到的。再加上因為對學生的基礎和能力不摸底,練習設計得偏難偏重,所以學生的練習情況完成不好,很多學生都沒能按時完成作業,最後只得根據情況分層次要求來彌補,要求感覺困難的同學儘量完成任意複色練習,其餘練習可根據自己情況自由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