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設計> 九年級《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教學設計

九年級《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教學設計

九年級《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教學設計

  作為一位傑出的教職工,時常需要用到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使學生在單位時間內能夠學到更多的知識。那麼寫教學設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九年級《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教學設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解讀意象,剖析詩人複雜矛盾的心理世界,培養學生去發現新詩的思維深度和語言美趣。體會詩歌語言魅力。

  2、感受詩中的思維靈感和語言美趣。分析這首詩的意象及其象徵意義。

  3、從詞語的日常範疇意義和深層暗示入手解讀詩歌。以詩解詩,體驗文學積累的妙趣。

  過程與方法

  1、透過詩歌文字意象聯絡生活本驗,揣摩作品感情;

  2、知人論世的閱讀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感受詩歌所創造的美好意象與隱含的憂傷,體會詩中所表達的詩人的感情。

  2、引導學生思考“理想”與“世俗”的衝突問題,豐富學生的情感世界,激發起學生對生活

  3、結合文字體會詩人的幸福觀,進而激發學生情感,引導學生樹立積極的生活態度。培養學生熱愛自然、熱愛人生。

  二、重難點——分析理解詩人生命中的兩難心境,質疑、探究、分析,理解海子的內心掙扎。

  三、課型:鑑賞課

  四、課時:一課時

  步驟:

  一、匯入:什麼是幸福?——蘇軾、馬致遠、李白、馬伊利...

  二、知人論世——海子簡介(略)

  三、聽、讀課文

  四、分析第一節

  1、餵馬、劈柴,周遊世界是三種怎樣的生活?——自由、閒散人的幸福的物質生活。(劈木柴過冬的人秋思)

  明確:馬、柴、周遊世界:日常生活意義範疇內的幸福。交通工具。做飯禦寒。閒適生活。

  這些詞又有歧義,奔向理想的象徵。溫暖的象徵。心靈放縱與自由的象徵。是精神世界的象徵。而這正是作者的追求。

  2、關心糧食和蔬菜是哪個層面的幸福?——平凡人的世俗的幸福的物質生活。

  明確:想想,比爾.蓋茨不會去關心糧食和蔬菜,而關心者意味著對物質世界的在意。

  “糧食和蔬菜”本來是物質世俗的代表,是生存的基本。“關心”是積極的生活態度,是熱愛生活的表現,詩人下定決心“從明天起,關心糧食和蔬菜”,表明過去詩人缺少幸福感受,對生活漠不關心,於是躊躇滿志,打算重整心緒,重建生活,追求幸福。是在上句勸說之後的進一步妥協。

  3、既然是幸福的生活,為什麼要從“明天”開始,意味著昨天、今天的作者又在做什麼?

  (李白、蘇軾、“我要做遠方的忠誠的兒子/和物質的短暫情人”《祖國,或以夢為馬》)

  明確:“從明天起”表明時間上的斷裂,意味著姿態目光的轉移。意味著選擇的痛苦。像天真少年暗下決心。那麼既然詩人嚮往這些幸福為什麼不從“今天起”,“從此刻起”呢?——似乎宣告詩人將面向塵世,開始了一系列的體驗式行動。

  “從明天起”,四字中濃縮著辛酸。意味著今天的不如意,不幸福。意味著今天的不願意。如李白“明朝散發弄扁舟”。所以明天的幸福只能是詩人熱切的期盼,美好的憧憬。

  因為大家知道,《明日歌》中說的,“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西方梭羅說的“所謂明天,即使時間終止也不會來臨”。

  暗示只要想過幸福生活也能過上,只是不願過這種幸福生活,即表明對幸福有不同理解。

  意味著今天有人勸詩人,所以寫詩回答。

  海子從“明天”開始而不是從“今天”開始,足以證明海子對今天是失望的、對現實是失望的。

  〓用糊模語言回答勸者。岐義告訴我們:詩人表明答應,實質不願。詩人雙重人格的體現。

  4、前面詩句顯示的內心的矛盾在“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中體現了怎樣的一種悖論?

  明確:“我有”是對前面的否定。詩歌文字與詩人行為構成反諷式分裂,對幸福的表述在敘述的延伸中岐變。

  詩人在想象中構建著自己的幸福家園,想象自己有一個超離生活之外,眺望大海的姿態和空間,在那裡,詩人可以面朝大海,獲得逍遙的精神自由。詩歌的審美意蘊往往憑藉單個詞語或者一句話產生,“面朝大海,春暖花開”這個情景顯示了詩人豐富的想象力,創造了富有生命力的審美情境,在此,我們感受到自然和人的內心世界融合為一體,達到了崇高的境界。

  這是作者想象中的一個好歸宿,這裡開闊、自由、美麗、超脫。

  “面朝”意味著一種追求姿態。背對塵世,背對眾人。意味著詩人渴望脫離塵世,謝絕賓客,過上隱逸詩人般的生活。

  “春暖花開”的一所房子如同神話中的房子,在現實中是無法找到的,他只能是詩人所渴望的精神家園的象徵,只能留存於他的幻想之中。因而,詩人所渴望的幸福在現實中是找不到的,所以,他只能寄希望於未來,用詩中的話說,那就是“從明天起”。那麼“從明天起”也是岐義的。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是點題。

  小結:

  虛構一幅展示了三種不同的“幸福”生活圖景。

  是自由、閒散人的生活(“餵馬,劈柴”,“周遊世界”)

  平凡人的生活(“關心糧食和蔬菜”),

  是隱逸詩人的生活(“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五、分析第二節

  1、也是“從明天起”,“和每一個親人通訊”說明了一種怎樣的生活狀態?

  明確:“和每一個親人通訊”,“通訊”就意味著溝通與交流。就說明了海子和每一個“親人”還是保持一定距離。說明詩人既自閉也盼理解。

  2、為什麼要“告訴他們我的幸福”?

  明確:是溝通與交流的幸福。是分享和被分享的幸福。是物質的幸福還是精神的幸福?

  “為什麼要告訴親人自己的幸福,目的是表達孝敬父母,自己內心那種痛苦、無奈、愧疚的複雜心情。

  我們能體會到一個超越自我的生命關懷。當詩人想擁有美妙的幸福感時,迫不及待地想告訴每一個親人,他甚至要將幸福送給每一個與他不相關的人。

  3、怎樣理解“那幸福的閃電”?

  明確:(理想中的一閃念,追求中的一夢境。)“那幸福”如“閃電”一般,表明幸福的'突如其來以及詩人對幸福的強烈的感受,似乎也表明了這種幸福會轉瞬即逝,是那樣的虛無縹緲。是“閃電”一樣可望而不可即的一種美麗的願望。而幸福只是“閃電”的。

  閃電必須要有撞擊——由面朝大海和春暖花開撞擊,由明天和今天撞擊,由親人和陌生人撞擊……必須要有烏雲才有閃電撞擊。

  小結:

  明天xxx通訊今天xxx冷漠

  告訴xxx每個人幸福xxx閃電

  本節寫詩人渴望“溝通與理解”。詩人生前未能很好地與他人實現溝通與理解,所以希望在另一個世界裡能很好地與他人實現溝通與理解。“幸福的閃電”也許可以指自殺。

  六、分析第三節

  1、作者為什麼要“給每一條河流每一座山取一個溫暖的名字?

  明確:詩人真誠的祈願,每一個陌生人在塵世獲得幸福,展示了詩人的博大愛心和真誠良知。

  新生才取名,取名就是祝福新生,新生的祝福必須賦予新的名字。據說我們的一切都是上帝命名的。上帝創造了一個物種就由自己來命名,還由亞當來命名,其實無論上帝還是亞當都是比喻的說法,其實人最初都給萬物命名,是人。是人中的哪些人?是詩人。詩就是給萬物命名以及重新命名,其實我們知道每一個字都是一首詩,它造出來都非常神奇。

  其實就是對那日常司空見慣的、早已感到失去光彩的山山水水的重新審視,重新感受,重新發現。

  “給每一條河每一座山取一個溫暖的名字”,就說明海子將會踏上一個新的世界,那裡將有海子的設想、有海子的夢想,那裡將是海子設計的世界。

  2、“陌生人,我也為你祝福”。

  明確:陌生人在這裡是指什麼人?——和他思想觀念不同的人。可不可以是他的親人?完全可能。亦或陌生的熟悉人。亦或熟悉的陌生人。本節寫詩人的“博愛”,不但愛自然,也愛陌生人,當然,更愛自己熟悉的人。在這個春光明媚的幸福世界裡,詩人用真誠的世俗而實在的祝願為陌生人祈福。關愛萬物生命是詩歌的存在價值,此詩的抒情主體以一種“超越自我”的姿態關懷人類,祝願所有的人都得到幸福,悲天憫人的人類情懷使得整首詩突破了通常抒情詩的情感表達,全詩進入了一個全新的境界。“也”。表明自己與他們的分界。

  “陌生人”(而不是“朋友”)我也為你祝福,請注意這個“陌生人”和“也”這兩個充滿了反諷的字,你能從正面的角度理解嗎?

  “陌生人”是不可能理解我(海子)的,“陌生人”不是我(海子)的朋友。“陌生人,我也為你祝福……願人在塵世獲得幸福”

  為你祝福的恰不是我所希望的,我對這個塵世是失望的。

  3、願你,我呢?你在“塵世”,我呢?你有一個燦爛的前程,你有情人終成眷屬,海子呢?

  明確:“願你”,其言外之意便是我在塵世未能有燦爛的前程。未能有情人終成眷屬,未能獲得幸福。

  關於愛情:有6個女人,曾經在海子流星般消逝的短暫生命中出現過,閃爍過。分別是“波婉”、“白佩佩”、“安妮”、“詩芬”、“蘆花”和“李華”。這6個女人,或者可以統一定義為“海子的情人們”,有的是曾與海子建立正式情人關係的,有的則是在情感上引導過海子,有的佔據著海子內心的女神形象的化身……

  然而他的愛情,每一次的結果都是一場災難,特別是他初戀的女孩子,更與他的全部生命有關。

  關於前程:在安慶市詩人沈天鴻望著坐在酒桌對面的海子,煩了。那個晚上,海子一個人喝了將近一瓶50度的白酒。趁著酒意,海子喋喋不休地談起了自己的種種不如意:

  “北京的(詩歌)圈子很嚴,簡直進不去!”在某些詩歌聚會的場合,除了好朋友、《十月》雜誌編輯駱一禾,沒一個人理他,這讓他感到“前所未有的恥辱”。

  而在懷寧縣,隔壁村的一些早早輟學的年輕人,早兩年就去南方闖蕩,靠賣軟筆致富,每個月能往家裡寄回七八百塊錢。

  很難說這沒有對這位村裡公認的精英人物造成一定的心理波動。1987年,二弟面臨復讀,三弟、四弟在上學,正是家裡最需要錢的時候,海子曾經跟父親提出想辭掉教職出去闖一闖,跟北大的同學一起南下海南辦報紙,但遭到了父親查正全的堅決反對。

  理想與現實的衝突折磨著海子....

  4、“願你在塵世獲得幸福”句中為何加上“塵世”?

  明確:生命中兩難的境地:選擇塵世的幸福則可能意味著放棄偉大的詩歌理想;棄絕塵世的幸福生活則可能導致棄絕生命本身。海子最終選擇了後者。說明自己痛苦之根源在於追求不為人理解的詩歌理想而棄絕塵世幸福。在這種理想與現實的矛盾和痛苦中,海子最終選擇了一條也許是最徹底的路,完成了和這個世界的和解。

  5、“我只願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明確:“我只願”暗示了前邊的一切,原來都是詩人在為別人祈禱,他自己根本就不願去擁抱世俗,而是堅守自我的空間和姿態,只願獨自一人面朝大海,背對塵世,靜看花開花落。海子這個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最後一個牧歌詩人,將永遠棲居在自己的麥地裡守望著別人的幸福。

  “我只願”。這是詩人的固執,是對理想的獻身,是對美的崇拜。即我只願守著我的理想死去。

  “願你”和“我只願”是對立的,願你的就是我所不願的,“願你在塵世獲得幸福”就是我所不願在塵世獲得幸福,海子要死後獲得重生,也就是在明天重生,明天將會存在“大海和春暖花開”。表達的“在塵世獲得幸福”的憧憬,只存在於詩人一時間的想象中。他把祝福更多地留給了世人,而詩人自己卻沒有或不願找到塵世的幸福生活。)

  海子這個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最後一個牧歌詩人,將永遠棲居在自己的麥地裡守望著別人的幸福。

  小結:

  塵世祝願xxx(轉折)xxx我只願

  理想與現實的衝突

  本節讓人們看到海邊站立著一位遺世獨立的詩人形象,那是自封王者的形象。這種二重人格還可細分出:對眾人和世俗生活的親近與排拒,對現實生活體驗的喜悅與悲憂,在文情表現上的直致與含蓄……作進一步提煉,大約有三重意識:世俗意識,崇高意識,逃逸意識。這三重意識排在一起不太“和諧”,正好表明海子這首詩在情感的清純、明淨、世俗化的背後蘊蓄著某些複雜性、矛盾性的東西。

  這份遺世獨立的情懷不完全是來自社會,更是來自一種與生俱來的悲劇情懷!

  七、研討主題

  1、本詩的核心意象是什麼?為何以“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為題目?

  明確:“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有著豐富的意蘊和張力。它將我們現實中的思維定勢扯得七零八落(矛盾/岐義/美麗/神秘),然後萬花筒式地重組(暗示/象徵),用自己強烈的主導意念使它明麗起來。這是他擬想的幸福生活圖景,而我們卻處於一種扭曲的快樂中。

  恰是這種不協調錶達了詩人的真胸臆,也是這首詩的表達的重點所在

  ——人的矛盾和生活的悖論。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海子對這個世界和這個世界的人是失望的,海子“面朝”的就是海子嚮往的

  ——“大海和春暖花開”。

  2、詩中兩次出現“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所表達的情味一樣嗎?

  明確:第一次是第一章情調(岐義上)的順向發展,即“餵馬,劈柴”等與“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在情調上是一致的;

  第二次是第二、三章情調的逆向發展,即本來順著“願你”“願你”的祝願,最後應是更昂奮的博愛情懷的展露,可是經由“願你在塵世獲得幸福”出人意料的一轉,“我只願“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猶言塵世幸福是你們的,他人的,我海子仍舊偏安一隅,獨守清高。就顯示出詩人已經陷入矛盾境地:剛對世人表露赤誠心懷,很快轉過身去,面朝大海,背對大陸,背對眾人;由此可見,他在人生觀、價值觀上既肯定世俗生活,又不甘於墮入塵世成為俗人。詩人心懷始而熱情開放,終而收合封閉,這就是這首詩的情感發展的路線圖。

  3、為何要“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如何能開在海上?

  明確:——浩蕩生氣,心曠神怡,安魂之鄉,精神歸宿。是海子作為“海之子”的精神歸宿,是他可以找到真正的幸福感的地方。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當然是一種海市蜃樓,然而這是海子所能感受到的一種明麗的幸福感受。

  ——這是明麗神奇之境,也是海市蜃樓之夢,“面朝大海”是實,是追求。“春暖花開”是虛,是夢。這是理想與現實的悖論,是出世與入世的焦躁。

  冒險是詩的天性,詩是冒險的果實。海子打破思維常規,遊進了大海,遊得遠,遊得深。是“抵達元素”的詩。

  4、海子詩的特點

  岐義:表層情緒與深層情緒的“撕裂”。從表層詞句看,海子詩歌情緒歡快、明朗,呈現一種積極向上的樂觀主義精神,而實際上,該詩的深層情緒卻是一種濃到骨子裡的悲悽。

  意象:海子詩的意象單純而明淨。一是意象空曠,讓人聯想到更多的內容;二是以實顯虛,以近顯遠;三是語言純粹、本真x。

  唯其單純明淨,才有“空曠”“虛實”“遠近”的韻味。——大海、房子,餵馬、劈柴,三兩筆便勾勒出一幅生動的畫面;“面朝大海”本來是面對空曠、虛無,但海子獨具慧眼,竟然看出了“春暖花開”。“面朝大海”是實景,“春暖花開”是虛景。僅有“面朝大海”就流於枯燥、凋疏,“春暖花開”更靈動、更溫暖明麗。“面朝大海”稀鬆平常,“春暖花開”卻是神來之筆。“春暖花開”是詩人的“心畫”,是夢想的溫柔之鄉,寄託著詩人無限渺遠的情思遐想。

  海子善於將詩中的意象美化。這種美,單純明淨幾近於洗煉。洗煉之美多出於老練、老到之手,多見於老作家、老詩人之作。少年才子多有誇飾詞情。海子才活二十多歲,詩作意象洗煉、純淨,可謂出手不凡,令人稱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