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設計> 六年級語文上冊《第一場雪》教學設計

六年級語文上冊《第一場雪》教學設計

六年級語文上冊《第一場雪》教學設計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連線基礎理論與實踐的橋樑,對於教學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具有溝通作用。那麼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六年級語文上冊《第一場雪》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分享。

  教學目標:

  1、學習本課的生字新詞,能正確地讀寫下列詞語、驟然、玉屑、俗話、諺語、饅頭、毛茸茸、沉甸甸、擲雪球、瑞雪兆豐年。

  2、初讀課文,理清文章的脈絡。

  教學準備:

  有關冬雪的錄相資料。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瞭解作家及文章的寫作背景。

  1、看錄相,匯入新課。

  同學們,剛才我們欣賞的這段錄相,描繪的是什麼時候的景象呢?(大雪紛飛時的景象)。的確,在我國的北方,每當冬季來臨,那漫天的飛雪,帶給人們無限的遐思,無限的喜悅,今天我們一起學習課文《第一場雪》。讓我們一起看看作者是怎樣描寫入冬後的第一場雪的,又是怎樣表達自己的心情的。

  2、誰能簡單地介紹一下本文的作者及這篇課文的寫作背景呢?

  學生甲:我來為大家介紹本文的作者峻青的有關資料。峻青是我國當代著名作家,自幼家貧,只讀了幾年小學,抗戰爆發後參加革命。這篇文章寫於1962年。1960年—1962年正是我國遭受嚴重自然災害的時期。當時糧棉欠收。國民經濟遭受到了嚴重的困難。人們多麼盼望能有一個好收成呀!1962年冬天,作者在膠東半島的農村,看到這第一場大雪,聯想到“瑞雪兆豐年”,心裡無比喜悅,就寫下了這篇散文,收錄在散文集《秋色賦》中。

  二、預習課文。

  1、讀準字音。

  2、自學生字並組詞。

  3、畫出難以理解的詞語,結合上下文或查閱工具書自己試著解決。

  三、交流自學效果。

  1、掌握字音。出示幻燈片投影,指名帶讀。

  2、掌握生字的音、形、義。

  茸:本音讀“róng”,在“毛茸茸”中讀“rōng”。指又短又密又軟的毛髮。

  甸:本音讀“diàn”。在“沉甸甸”中讀“diān”。

  驟然:突然,忽然。

  凜冽:刺骨的寒冷。

  寂靜:沒有聲音,很靜。

  諺語:在群眾中間流傳的固定語句,用簡單通俗的話反映出深刻的道理。

  四、初讀課文,理清文章的脈絡。

  1、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讀全文,想一想,作者分哪幾個方面來寫這場雪的?

  2、指名分段讀課文,回答問題。

  (1)課文是從四個方面來描寫這場雪的。

  下雪前——下雪中——下雪後——聯想

  (2)你能試著分段嗎?

  雪前(1—2自然段)

  雪中(3自然段)

  雪後(4、5自然段)]

  聯想(6、7自然段)

  3、選擇自己喜歡的部分讀給你的同桌聽。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1、理解課文的內容,瞭解雪後美景。

  2、體會作者情感及作者的'表達方法。

  3、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過程:

  一、課前匯入。

  1、雪不僅能給人帶來歡樂,還能給農民們帶來豐收。讓我們跟隨作者共同去體驗一下吧!

  2、上節課,我們理清了文章的脈絡,你還記得嗎?

  板書:雪前——雪中——雪後——聯想

  二、理解課文內容

  (一)雪前、雪中、雪後的景色各具哪些特點呢?請你帶著這個問題讀課文。畫出重點語句讀一讀,把自己的體會讀出來。

  (二)抓住重點語句深入體會。

  我們就用讀的形式彙報。

  1、雪前

  (1)學生甲:雪前的特點就是天氣變化大。

  (2)學生分別讀句子、談體會。

  ①前些天還暖和得如同陽春三月,昨天清早,天氣驟然變冷。

  從“驟然”這個詞體會到天氣由暖變冷,變化特別突然。

  ②空中佈滿了鑽色的陰雲。中午,凜冽的寒風颳起來了,呼呼地颳了整整一個下午。黃昏時分風停了,就下起雪來。

  鉛色的陰雲說明天陰得很沉,預示著大雪即將來臨。風很刺骨。呼呼地颳著。

  (3)教師小結:作者形象生動地寫出了大雪前氣象的變化:陰——風——雪。

  (4)誰願意把這種變化讀出來呢?請學生練讀後彙報讀。

  2、雪中

  (1)按照雪前一部分的學習方法進行自學,用讀的形式進行彙報。

  (2)學生彙報。

  學生甲:雪中的特點是雪下得很大。

  (3)談重點句的體會。

  ①開始下雪時還伴著小雨,不久就只見鵝毛般的雪花,從彤雲密佈的天空中飄落下來,地上一會兒就白了。

  鵝毛般的雪花表明雪片很大。

  一會兒就白了,也說明雪下得很大。

  ②冬天的山村到了夜晚格外寂靜,只聽見雪花簌簌地不斷往下落。

  “簌簌地”“不斷”表明雪下得又大又急。

  ③偶爾咯吱一聲響,樹木的枯枝被積雪壓斷了。

  “壓斷”說明積雪很多,枯枝承受不住厚厚的積雪,就被壓斷了。

  (4)教師小結:這一段雪中的景象作者就是抓住了事物的特點進行細緻的描寫。不僅寫了樣子——“鵝毛般的雪花,”,顏色——“地上白了”,而且寫了聲音——“簌簌地不斷往下落,”,偶爾壓斷枯枝“咯吱一聲響”,因此,這部分內容寫得有聲、有色、有形、有序。

  (5)練習有語氣地朗讀。

  3、雪後:

  (1)雪整整下了一夜,雪後的大地是什麼樣的呢?板書:景色壯麗

  (2)大家從哪些語句中體會出來的?請你默讀課文,找出有關的語句,作出記號,用讀的形式進行彙報。

  (3)學生自學。

  (4)討論後交流。

  ①山川、樹木、房屋,全都罩上了一層厚厚的雪,萬里江山變成了粉妝玉砌的世界。

  粉妝玉砌,指用白粉打扮,用玉石砌成。用在這裡,說明雪後世界變成了白色,非常壯麗。

  ②落光了葉子的柳樹上,掛滿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銀條兒,冬夏常青的松樹和柏樹,堆滿了蓬鬆松、沉甸甸的雪球。

  這句話作者用了比喻,把積雪的柳條比作“銀條兒”,把堆滿雪的松柏枝葉比作“雪球”,描寫出了雪後樹木的形態、十分好看。

  ③一陣風吹來,樹枝輕輕地搖晃,銀條兒和雪球兒簌簌地落下來,玉屑似的雪末兒隨風飄揚,映著清晨的陽光,顯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

  這裡作者寫出了兩種色彩:玉屑似的五光十色的彩虹。陽光和雪花互相輝映所產生的瑰麗色彩。

  (5)教師小結:作者即寫出了雪後的靜態美,又寫出了動態美,使我們看到了一幅美麗的雪景圖。那麼,雪給人們帶來了什麼?(帶來了歡樂。孩子在堆雪人,擲雪球,歡樂的叫喊聲使我們體會到人們的歡樂。)

  4、看到場大雪,作者聯想到了什麼?

  (“瑞雪兆豐年”。)

  5、什麼是“瑞雪兆豐年”?這麼說有根據嗎?請同學們把有關的語句劃在書中,再作交流。

  6、學生彙報。

  學生甲:“瑞雪兆豐年”指的是這場雪下得正是時候,預示著來年是個豐收年。

  學生乙:這麼說是有科學依據的。積雪可以凍死害蟲,雪化後可以促進莊稼的生長。

  學生丙:農民們也有著豐富的經驗。有經驗的農民都知道積雪可以保護麥苗安全過冬。

  7、作者由“第一場雪”聯想到“瑞雪兆豐年”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學生甲:表達出作者對雪的喜愛和讚美。

  學生乙:表現了作者的滿腹喜悅。因為這與當時的時代背景有關。連年的自然災害使人們企盼著豐收。看到這場瑞雪,人們必然聯想到來年的豐收,所以人們的心情萬分激動、欣喜。作者正表達了這種情感。

  8、帶著這樣的情感,把這部分內容有感情地讀出來。

  三、體會作者表達的情感,領悟作者的表達方法。

  1、自由朗讀全文,想想本文最突出的特點是什麼呢?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本文在“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方面很有特色。作者無比喜愛這場瑞雪,把這種感情蘊含在對雪中、雪後景色的描寫上,也直接透過聯想表達了出來。)

  2、你認為文章的哪部分寫得好?好在哪兒?

  3、圍繞重點,學習作者的表達方法。

  (1)有序:按時間的順序,按下雪的過程寫。

  (2)有物:從寫景到寫人,再聯想到來年的糧食豐收。

  (3)有情:為雪景而歡樂,為來年的豐收而喜悅。

  四、綜合訓練,發展技能。

  1、看錄相資料,再次領略雪的美麗壯觀。

  2、選擇自己最喜歡的部分練習朗讀。

  3、把自己最喜歡的句子積累在《採蜜集》本上。

  五、作業

  1、讀課文。

  2、模仿本文的寫法,寫一篇短文。

  附:板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