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二)》教學設計(第7課時)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把教學原理轉化為教學材料和教學活動的計劃。一份好的教學設計是什麼樣子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二)》教學設計(第7課時),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教學目標:
1、結合情境,理解加減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
2、掌握加減混合運算的筆算方法,提高學生的計算水平。
3、透過觀察、比較和分析,體會小括號在加減混合運算中的作用。
4、在學生已有連加、連減知識經驗基礎上進行探究,培養學生知識遷移和分析推理的能力,發展學生的應用和創新意識。
目標解析:
在情境中經歷加減混合運算的過程,更有利於學生理解運算順序;在對比中探究加減混合運算的方法,更有利於學生理解小括號的作用。在遷移中運用連加、連減的知識,更有利於學生理解知識的內在結構。
教學重點:掌握用豎式計算加減混合運算的方法。
教學難點:理解含小括號的加減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並學會筆算。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一)複習遷移
課件出示:60—24—16= 18+27+39=
1、學生獨立練習。
2、學生彙報交流。說說連加、連減混合運算的順序和豎式計算的注意要點。
(二)情境感知
課件出示:公交車情境圖
1、看情境圖說資訊。
2、根據資訊提出問題。
3、學生彙報:
問題一:現在車上有多少人?(教師引導學生明確要求這一問題得先知道什麼條件)
問題二:上去的人比下來的人多多少人?
4、揭示課題。
根據學生的問題,適時引出新課,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複習遷移為學生架設了新舊知識的橋樑,既鞏固了前面所學知識,又為新課的學習做好鋪墊。情景感知重視情境圖的有效理解,引導學生髮現資訊提出問題的同時,注意解決問題需要充分的條件,從而提高學生分析資料的能力。另外,問題二的提出為解題的'另一種方法做好鋪墊。】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一)探究無小括號的加減混合運算
1、學生討論問題一的解決方法。
2、嘗試列式:67—25+28
3、彙報每步算式的意思。(先求什麼,再求什麼?)
4、獨立筆算。(教師巡查)
(1)分步筆算。
(2)簡便寫法。
5、引導學生說說筆算時的注意事項。(注意運算子號的變化)
6、引導學生探索問題一的其他解決方法。
例如:28—25+67,67+28—25等,若學生用67+(28—25)的算式來解決,教師應予以引導並鼓勵,同時可以利用這一課堂生成資源自然的匯入下一環節──探究含小括號的加減混合運算。
【設計意圖:因為學生有了連加、連減運算的基礎,無小括號的加減混合運算直接讓學生合作探究,充分運用知識的遷移來完成,重點讓學生在與連加、連減運算的比較中,感受新知學習的注意事項,看清運算子號。探究其他解決方法的環節,目的是拓展學生思維,同時在進一步鞏固無小括號的加減混合運算的計算方法。】
(二)探究含小括號的加減混合運算
1、課件出示:67—25+28 72—(47+16)
2、引導學生進行比較,說說有什麼發現。(小括號的出現,運算順序的不同)
3、嘗試筆算第二個算式。
4、重點討論72—(47+16)有簡便寫法嗎?如果沒有,為什麼?
【設計意圖:本環節直接出示帶有小括號的算式,讓學生跟上一題的算式進行比較,在對比中感受小括號的作用,體會運算順序的不同。在筆算時重點引導學生討論含有小括號的加減混合運算有沒有簡便寫法,充分引導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
三、鞏固基礎,實踐應用
(一)完成“做一做”。
讓學生透過基礎練習,鞏固加減混合運算的計算方法。
(二)完成練習五的第6題。
讓學生在辨析對錯中發現問題,以利於自己在計算中避免類似的錯誤。
(三)完成練習五的第9題。
這是一道情境題,且有兩種解題思路,既可以列出連減算式,又可以列出含小括號的加減混合式子,讓學生自由選擇。
【設計意圖:本環節練習的選擇突出了不同層次,由簡單鞏固到實際應用,不僅培養學生思維的嚴謹性,還充分注重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四、暢談收穫,總結提升
(一)說說這節課學到了什麼?
(二)談談進行加減混合運算時要注意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