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設計> 《寡人之於國也》教學設計15篇

《寡人之於國也》教學設計

《寡人之於國也》教學設計15篇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有必要進行細緻的教學設計準備工作,教學設計是對學業業績問題的解決措施進行策劃的過程。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寡人之於國也》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分享。

《寡人之於國也》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讀書明理,文以載道,理解把握文中孟子仁政思想。

  2.文如其人,融會貫通,欣賞體味孟子散文雄辯的說理藝術。

  教學重點

  1.掌握有關文言詞語和句式。

  2.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教學難點:理解文中的比喻,體會文章充沛的氣勢。

  教具準備:多媒體裝置

  教學過程

  一、匯入

  有人說《論語》給人的感覺是孔子大聖人在諄諄教導,而《孟子》給人的感覺是孟軻“亞聖”在侃侃而談,何以見得?初中學習的《〈孟子〉二章》記憶猶新,今天學習《寡人之於國也》再次感受孟子的談吐風範。

  二、孟子簡介

  採用學生知識競賽式的方式回答積累

  三、讓學生記誦孟子名言警句,擴充套件積累,競賽式談一句話感受。

  1不以規矩,不成方圓。

  2.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

  3.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5.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6.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7.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8.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飢色,野有餓殍,此率獸而食人也。

  9.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10.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11.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心,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2.賢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13.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14.盡信《書》,不如無《書》。

  15、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孟子離婁下》

  16、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7、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廟;士庶人不仁,不保四體。

  18、有為者闢若掘井,掘井九軔而不及泉,猶為棄井也。

  19、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惡於眾也。

  20、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在,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四、簡介孟子思想主張

  打出戰國征戰形勢圖,和當時背景,理解孟子主張的難能可貴之處。

  社會混亂,禮崩樂壞,

  群雄逐鹿,戰事不斷;

  爭地以戰,殺人盈野,

  爭城以戰,殺人盈城。

  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仁政

  國君應以保民為職分反對不義的戰爭

  施仁政使百姓安居樂業

  民對不施仁政的暴君是可以不服從的

  民本

  邦國的主權在民

  用人以民意為準

  政事以民為歸宿

  五、熟讀課文

  1.聽朗讀錄音

  2.生字疑難字正音

  王好(hào)戰棄甲曳(yè)兵

  雞豚(tún)狗彘(zhì)之畜(xù)無(wú,同“毋”)失其時

  數(cù)罟(gǔ)不入洿(wū)池養生喪(sāng)死無憾謹庠(xiáng)序之教頒(bān,同“斑”)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

  申之以孝悌(tì)之義五十者可以衣(yì)帛(bó)矣

  然而不王(wàng)者塗(tú,同“途”)有餓莩(piǎo同“殍”

  3.學生各自朗讀課文。

  4.同學生齊讀。

  六、重點掌握下列文言知識(發練習資料,串譯課文解決)

  採用“大家問題大家答”的方式,小組討論,整理文言知識或者內容理解方面的問題(每個小組,一個組長,一個主發言人,一個記錄員,一個提問者),然後向其他小組提問,其他小組的成員聚精會神捕捉問題,準備隨時幫助解決。

  ㈠通假字

  1.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無”同“毋”)

  2.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頒”同“斑”)

  3.塗有餓莩而不知發(“塗”同“途”“莩”同“殍”)

  4.直不百步耳(“直”通“只”,只是不過)

  ㈡疑難實虛詞

  1.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之於:對於。焉耳矣:語助詞,表強凋

  2.塗有餓莩而不知發發:指開啟糧倉救濟百姓

  3.非我也,兵也兵:兵器

  4.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勝:盡

  5.河東兇亦然然:代詞,這樣

  6.鄰國之民不加少加少:減少或更加少

  7.棄甲曳兵而走曳兵:拖著兵器走:逃跑

  8.或百步而後止或:有的人

  9.數罟不入洿池數罟:細密的魚網

  10.申之以孝悌之義申:重複地說申誡。孝悌:孝順父母、尊敬兄長

  11.非我也,歲也歲:年成(不好,遭饑荒)

  12.斯天下之民至焉斯:連詞,那麼,就,表示承接上文,得出結論

  13.填然鼓之之:音節助詞,起襯音作用

  14.樹之以桑之:代詞代五畝之宅

  15.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以:介詞,用,拿

  16.斧斤以時入山林以時以:介詞,按照

  ㈢詞類活用

  1.河內兇(兇:形作動,遭荒年)

  2.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名作動,行王道,統一天下)

  3.王無罪歲(罪:名作動,歸罪)

  4.填然鼓之(鼓:名作動,敲擊戰鼓)

  5.樹之以桑(樹:名作動,種植)

  6.謹庠序之教(謹:謹慎,形作動,認真從事)

  7.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名作動,穿……衣服)

  8.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食:名作動,吃)

  9.請以戰喻(戰:戰鬥,動作名,戰爭)

  10.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生:動作名,活著的人)

  (死:動作名,死去的人。喪死:喪葬死去的人)

  ㈣特殊句式

  1.判斷句

  ①是亦走也——這也是逃跑。

  ②非我也,歲也——這不是我的過錯,這是年成不好。(否定判斷肯定判斷)

  ③非我也,兵也——這不是我殺的,這是兵器殺的。(同上)

  ④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這就是讓百姓對生養死葬沒什麼不滿

  ⑤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生養死葬沒什麼不滿,就是王道的開端。

  2.例裝句

  A.狀語後置句

  ①申之以孝悌之義——以孝悌之義申之

  ②樹之以桑——以桑樹之

  ③則無望民之多於領國也——則無望於領國民之多也

  ④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是於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何異。

  B.賓語前置句

  未之有也——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未有之也。

  C.省略句

  ①何也——省主語“此”。

  ②棄甲曳兵而走——省主語“將士”。

  ③非我也,歲也——省謂詞“兇”

  七、老師用幻燈片展示學習重點,提升指導。

  八、以文釋文——用課文原話回答問題

  可以採用齊答或者個別回答相結合的方式

  1、梁惠王的困惑是什麼?

  2、孟子是怎樣說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與“鄰國之政”並無本質區別的?

  3、孟子認為只有實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統一天下。他的“仁政”的具體措施是什麼?

  4、孟子是怎樣批評當時的統治者不顧人民死活的?

  九、古為今用—課外拓展

  小組討論成文,然後分享暢談。

  1、請用自己的話概括孟子“仁政”思想的具體表現,思考這些做法對於我們今天有何現實意義。

  2、文中孟子為梁惠王描繪了令人歆羨的社會藍圖,請你用你的生花妙筆試著描繪出屬於你的理想社會圖景。

  十、教師寄語(由同學們的設想藍圖描繪轉化為引導他們初步養成經世濟民的政治胸襟志向的樹立上,緊扣專題教學目標)

  古往今來,仁人志士們以雄才大略行富國強兵之道,圓民主自由之夢。孔子“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執著用世,孟子“達則兼濟天下”的兢慎篤定,屈原

  為聖君賢臣式美政至死不渝,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顧炎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孫中山“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毛澤東“身無分文,心憂天下”,他們為恪守自己的政治理想,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今天,歷史把實現民族偉大復興、推進人類社會進步的接力棒傳到我們90後的手中,同學們,從此刻起,告別庸碌告別懶散,樹立高遠之志,力擎信念之燈,跨過荊棘越過沼澤,不在浮華光影裡迷失,不再怨天尤人,不再抱怨體制不善社會不公,甩開“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低調冷漠,讓自己藉助科學知識變得足夠強大,強大到為自己爭取一個位置,實現自身價值,影響周圍的人,改變一個民族一個社會,進而改善整個宇宙的命運。到那時,我們可以斬釘截鐵地握緊拳頭振臂高呼:天下興亡,捨我其誰?

  授課感受:

  成功之處:

  1、認真貫徹了新課標的教學理念,凸顯了學生的主體地位,真正做到了還話語權給學生。從解讀文字到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都交給了學生,並且充分發揮了小組討論的優勢。

  2、教學目標明確、教學方法得當。教什麼,基於教師對文字的把握和解讀;怎麼教,依賴於每個教學環節嚴謹而機智的設定。

  3、課外拓展環節設定為“古為今用”,對於中華政治文明的傳承和今天青少年政治理想的確立,有很好的指向性,教師寄語內容具有深刻的激勵意義。

  不足之處:

  1、匯入語中提及“領略孟子的談吐風範”,課時因為課堂容量問題,在後面的教學過程中沒有很好的落實,導致導語部分內容空置的問題出現。

  2、文學常識、課外積累和“大家問題大家答”這三個環節,有心引入競爭機制,因為學生不熟悉,很難量化成績,導致競爭只能算是引進了一半,如果能量化結果,課堂效果可能會更好。

  3、最後課外拓展時,“文”的環節因為時間關係處理有點倉促,以致學生多元而精彩的對社會藍圖的個性構想沒有充分發揮。如果這兒內容再豐滿些,對文章的內涵理解還能再加深。

《寡人之於國也》教學設計2

  教學目的:

  1、知識目標:學習文章所表現的內容,.能歸納“數、發、直、兵、勝”多義詞的義項,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異於……”幾個句式的特點。

  2、能力目標:熟讀課文的基礎上背誦課文。

  3、思想感情和價值觀目標:學習瞭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教學重點:

  多義詞義項的歸納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教學難點:

  課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的理解。

  教學方法和學法指導:繼續按照文言文的教法進行設計教學,讓學生在教師的統一模式下學習課文,繼而很好地把握課文的重點和難點。

  教學過程

  一、導語

  同學們,我們在初中學過孟子的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其中“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成為後世廣泛引用的名言警句,在今天仍然有很強的生命力。“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還分別成為成語沿用至今。之所以會這樣,說明孟子的仁政思想不僅對當時,而且對後世影響極大。今天,我們來學習孟子的又一篇表明他仁政思想的文章《寡人之於國也》,從中可以再進一步理解他的仁政思想。

  二、孟子生平及孟子思想簡介

  學生可結合註釋①及課文後關於孟子的介紹來了解。

  教師適當補充:

  孟子繼承了孔子的學說,主張效法先王,推行仁政,宣揚性善,反對功利,反對戰爭,這些在當時列國紛爭的形勢下,被認為是脫離實際的空論。但他思想中的民主精神,民本思想等都符合人民的願望,具有進步意義。

  三、熟讀課文

  1.二遍。

  第一遍學生聽,要求認真聽,同時認真看課文,注意一些字詞的讀音和寫法。

  第二遍,學生跟著錄音輕讀。

  2.學生各自朗讀課文。

  3.教師出示投影內容,檢查學生掌握字詞的情況,做到字字落實。

  投影(略)

  4.學生各自朗讀課文。

  5.抽3、4名同學朗讀,以此檢查朗讀情況,如發現問題及時糾正。

  6.男女同學比賽朗讀。

  7.全班同學齊讀。

  二、指導學生理清思路,背誦課文,並作閱讀提示

  1、提問:這篇課文記載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對話,這次對話是圍繞什麼問題展開討論的?

  明確:“民不加多。”

  2、提問:在提出“民不加多”疑問前,梁惠王先是自詡曰“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為什麼說是“盡心焉耳矣”?具體做法是什麼?

  明確:“河內兇,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河東兇亦然。”

  3、提問:透過和鄰國相比,梁惠王感覺如何?

  明確:“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

  4、提問:於是乎,梁惠王才有了怎樣的疑問?

  明確:“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5、教師作朗讀提示:要把“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中“自詡”的口氣讀出來;“河東兇亦然”中“亦”要重讀,起強調作用;最後“何也?”要讀得稍重一些,疑問語氣加強。

  教師範讀本段,學生朗讀並背誦。

  6、教師對背景點撥提示:戰國時代,各諸侯國的統治者,為外爭城奪地,相互攻伐;對內殘酷剝削,勞役繁重,破壞生產力,造成了兵員缺乏、勞力不足,這是個十分突出的問題。爭奪人力,成為各諸侯國統治者的當務之急。那梁惠王當然會提出“民不加多”的疑問了。

  7、提問:孟子對梁惠王這個疑問是如何分析的?

  明確:他充分利用梁惠王想爭奪人力的心理來宣傳“仁政”思想。

  8、提問:孟子是怎樣說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與“鄰國並無本質區別的?

  明確: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問題,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設喻。

  孟子對曰:“王好戰,請以戰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

  9、提問:對“五十步笑百步”喻義如何理解?

  (因“五十步笑百步”的喻義理解是本文的教學難點,所以,應採取學生廣泛討論、相互交流的方法,教師稍作點撥分析)

  (按學習小組進行討論,選一名代表發言。各組同學可隨時發表不同意見)

  明確:孟子透過設喻——設圈套,誘使對方在不知不覺中說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這正好走進“圈套”,所以,孟子說:“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梁惠王認為自己對待百姓的政策比鄰國都好,但孟子卻指出,魏國的政策雖好一些,但與鄰國相比,不過是“五十步笑百步”,本質上都是相同的。也就是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作譬,說明梁惠王比別的國王好不了多少。

  教師作朗讀提示:孟子設喻一段朗讀時要慢一些,語氣應平緩。當梁惠王進了圈套後,孟子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這句話語氣應稍急促,加重“望、多”的朗讀語氣。

  9、教師範讀本段,學生朗讀、背誦。

  10、問題的原因找到之後,文章自然而然過渡到第三部分——“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這也是孟子“仁政”思想的具體內容。

  11、提問:他的“仁政”思想的具體內容是什麼?包括幾個方面?

  (學生看課文,思考)

  明確:兩方面:一是“王道之始”的道理,一是“王道之成”的道理。

  12、提問:怎樣才能做到“王道之始”?

  要求學生找出並畫出三組排比句。

  明確:“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

  13、提問:當採取了這些合理發展生產的措施後,產生的效果是什麼?

  要求學生找出並畫出排比句,各自朗讀,合書回答。

  明確:孟子用了四組排比句:“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飢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

  其中前三組排比是孟子養民的主張,後一組是教民的主張。這樣,作者在這四組排比裡,把自己的主張層層鋪敘,渲染得有聲有色,為梁惠王展現了一幅美好的前景。順理成章地得出“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結論,即“王道之成”了。

  14、提問:有了合理的措施,還需要有合理的態度。孟子是怎樣批評當時統治者不顧人民死活的?

  明確:“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塗有餓莩而不知發,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這一段是從反面證明使民加多應有的態度。

  15、提問:這一段用什麼方法進行說理?

  明確:“狗彘食人食”與“塗有餓莩歸罪於年成不好”對比,“塗有餓莩”比喻“刺人而殺之歸罪於武器”。如果我們有了合理的措施、合理的態度,那麼正如最後一句所說:“斯天下之民至焉。”

  16、教師作朗讀提示:第三部分的排比、對偶句式較多,因此,要把孟子散文的氣勢磅礴、感情激越、銳不可當的特點讀出來。且注意最後一段中“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的反問語氣一定要讀出來。

  教師範讀、學生朗讀並背誦。(教師帶領學生以排偶句為重點,集體背誦。)

  三、教師引導學生透過回顧本節所講內容,概括本文寫作特點,進一步指導學生背誦。

  1.結構嚴謹

  民不加多的疑問;民不加多的原因;民加多的措施

  (結構)

  2.善用比喻(比喻有關的部分)

  3.氣勢充沛(排比句式)

  學生齊讀(齊背)課文。

  四、小結

  課文所講的“王道之成”的道理,強調的是實行仁政是統一天下的根本保證。孟子認為,國君如能實行仁政,減稅寬刑,不濫殺無辜,以忠信孝悌教育百姓,就可以使天下歸心。這就是說真正能夠愛人民的人,他的力量是不可戰勝的。不是嗎?

  附作業:用課文原話回答以下問題,目的幫助學生理清思路。

  ①孟子是怎樣說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與“鄰國之收”並無本質區別的?

  明確:孟子對曰:“王好戰,請以戰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

  ②孟子認為只有實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統一天下。他的“仁政”的具體內容是什麼?

  明確: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人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也。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飢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梯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③孟子是怎樣批評當時統治者不顧人民死活的?

  明確: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塗有餓殍而不知發,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

  (1)本文中心內容是什麼?

  明確:本文記載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對話,圍繞“民不加多”的問題展開討論,闡述了孟子“仁政”的具體內容,並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新會的不平等。

  (2)試概括本文的結構

  明確:全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梁惠王“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但“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據此提出疑問。

  第二部分(“孟子對曰”至“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孟子用設喻的方法,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第三部分(“不違農時”至最後)闡述了孟子“仁政”的具體內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四、總結、擴充套件

  綜至全篇,段落分明,層次井然,三部分的末尾,依次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斯天下之民至焉”,做為每一部分的畫龍點睛之筆,既標明三個部分的聯絡,又將每段議論的要點點明,成為不可分割的整體。

  五、佈置作業

  寫一篇短文,談談你對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附:板書設計

  寡人之於國也

  《孟子》

  第一部分(第1段)梁惠王“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但“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據此提出疑問。

  第二部分(“孟子對曰”至“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孟子用設喻的方法,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第三部分(“不違農時”至最後)闡述了孟子“仁政”的具體內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寡人之於國也》教學設計3

  【設計思路】

  本文選自語文新課標人教版必修3第三單元,屬於古代議論性散文。在此之前,必修1和必修2的文言文分別是古代敘事性散文和古代山水遊記類散文,與本文相較,文字內容較長,涉及的文言詞句的知識點較多教全面,已經給學生打下了較好的基礎。因此,把梳理文意的任務交給學生的課前預習,課堂以釋疑問難為主。

  本單元重在議論說理,那麼,學習議論的藝術,感受傳統文化思想的精髓並聯系現實做適當延伸就成了課堂的重點。本節課立足於文字,圍繞孟子的“仁政”思想展開,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培養學生的思考和議論能力。同時,藉助朗讀體會孟子雄辯的藝術特徵。

  同時,作為儒家思想的繼承者和發展者,孟子不僅創立了仁政學說,也關注道德倫理,有極強的現實指導意義。讓學生對此有所涉獵和思考,也是幫助他們感受孟子的有效途徑。

  【三維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結合預習疏通詞句,培養學生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

  2、感受孟子思想的博大,學習其論辯藝術。

  過程與方法:教師用情景設計、問題啟發作引導,學生的自主發現式學習與小

  組探究式學習相結合。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孟子文章雄辯的氣勢,關注現實社會,注重提升修養。

  【教學重點】

  對孟子“仁政”內容的理解。

  【教學難點】

  學習孟子運用比喻說理,氣勢充沛的論辯藝術。

  【教學過程】

  匯入

  (課前播放百姓逃難影片)張養浩曾說,這天下是“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在剛才的這個短片裡,我們看到了戰亂之時,百姓輾轉流離、彷徨悲苦的悽慘情景。試想一下,如果當時你也身在其中,你的願望是什麼?(由學生回答引導)那麼,百姓究竟需要些什麼呢?希望孟子的智慧能夠給我們以啟發。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這篇節選自《孟子·梁惠王上》的《寡人之於國也》。

  整體把握

  齊聲讀,整體感知

  學生拿著筆,將自己的與集體讀音不一致之處做標記,讀完後迅速核對統一。

  自由讀,疏通詞句

  學生結合課文註釋和此前的預習速讀全文,勾畫出不理解的字詞句,提出問題,師生共同商討解決。

  教師出示五個句子請學生翻譯,以考查對文意的掌握情況。

  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

  內容探究

  1、教師設疑,引導學生細讀文字

  【活動設計】

  將學生分為三大塊,分別解決如下三個問題:

  梁惠王為什麼會提出“民不加多”的疑問?(探究其心理,結合時代背景)

  孟子是怎樣向梁惠王說明道理的?(從論證方法和語言修辭特點方面思考)

  本文中孟子“仁政”思想的具體內容有哪些?(注重理解概括)

  要求:共同討論後要形成書面文字,推舉出小組長做代表發言。回答要以文字為依據,適當聯絡所知的課外知識。

  逐個解決問題(以學生的理解回答為主,教師引導輔助)

  扣住“民不加多”的疑問把握梁惠王的心理,聯絡第二段“王好戰”

  介紹背景:戰國時代,各諸侯國的統治者,對外爭城奪地,相互攻伐;對內殘酷剝削,勞役繁重,破壞生產力。這就造成了兵員匱乏、勞力不足的問題。爭奪人力,成為各諸侯國統治者的當務之急。

  “五十步笑百步”比喻的形象性:外在做法不同,本質相同

  談具體措施的大量排比,可選取一段讓學生齊讀,感受其充沛的氣勢

  “狗彘食人食”與“塗有餓殍”的強烈對比,及“刺人而殺之”的比喻,指出了統治者應有的態度

  此題的關鍵點在於,不只是對原文的翻譯解釋,而要進行理解歸納。

  (“王道之成”相較於“王道之始”,在物質生活層面有大幅度提升,並且涉及了文化教育層面。)

  孟子,戰國時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繼承者與發展者。其“仁政”思想主要包括:

  以民為本,反對暴政;

  減輕刑罰,輕徭薄賦;

  制民之產,使民以時;

  重視教化,與民同樂。

  原來孟子是在告訴梁惠王,只要讓老百姓豐衣足食,得到應有的尊重,他們就會心滿意足了。帶著這種認知,讓我們一起再把最後三段朗讀一遍。

  探究現實意義,引導學生關注現實

  孟子的“仁政”思想無疑是極具人文情懷的,可是在以利益和武力維持社會秩序的戰國時代並沒有得到足夠的認同。但它的人文光輝並未消減,反倒在幾千年後的現代社會里大放異彩。請聯絡現實,談孟子的“仁政”思想在現代社會的體現。

  提示:分田到戶,使農民都有土地

  取消農業稅,給以種糧補貼

  人大代表,尊重人民的意志

  九年義務教育的普及

  家電下鄉、城鎮醫保等

  拓展延伸

  作為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思想的博大不僅體現在治政方面,也表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這裡,我選取了孟子學說中的幾句,請大家結合生活實際談談自己的理解感受。(引導學生提高完善個人品格,提高自身素質)

  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

  不恥不若人,何若人有?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

  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若學生打不開思路,教師可以以第二句做示範引導:

  古人言:“知恥近乎勇。”羞恥感也是人前進的'動力。如果安於自己的落後,滿足於現有的安逸,我們是永遠沒有辦法超越他人,超越自己的。

  結束語

  這些文字所體現的僅僅是孟子思想的冰山一角。在群雄爭霸的戰國亂世裡,在遊說諸侯的艱難生涯中,孟子依然時時關心民生疾苦,處處傳播道德倫理。他的光輝歷經數千年的歲月而益發耀眼。那麼,透過這短短的一節課,你收穫了什麼?你還想了解什麼呢?請大家將你的想法在課後形成文字交給老師,給老師的教學以好的反饋指導。謝謝大家!

  板書設計

  寡人之於國也

  《孟子》

  提問:民不加多

  析因:五十步笑百步比喻

  解答:具體措施排比

  應有的態度對比、比喻

《寡人之於國也》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學習瞭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能歸納“數、發、直、兵、勝”多義詞的義項,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異於??”幾個句式的特點。 3.熟讀課文的基礎上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重點實虛詞的歸納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教學難點:課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的理解。 教學設想

  一、層層分析,指導背誦。 二、以讀代講。

  三、課時安排:二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匯入

  孟子是繼孔子之後的儒學大師,我們經常“孔孟”並稱,初中時,我們學習過《〈孟子〉二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都是勸說君王施仁政。我們今天學習的《寡人之於國也》也體現了孟子的這一主張,並且文中還闡述了他“仁政”的具體內容。

  二、孟子生平及孟子思想簡介

  學生可結合註釋①及《全優設計》關於孟子的介紹來了解。 《孟子》全書立論的根本點是“性善論”,核心是“仁政”思想。《寡人之於國也》節選自《孟子?梁惠王上》,是《孟子》體現“仁政”思想最重要的篇章。孟子針對諸侯紛爭、民不聊生的社會現實,從維護統治階級的根本利益出發,高瞻遠矚,獨倡王道,論述了行“仁政”和“王天下”的關係,使之成為《孟子》全書的總綱。北宋哲學家程頤曾評論說:“孟子之論王道,不過如此,可謂實矣。” 孟子的民本、“仁政”思想是對我國上古社會的民本傳統和孔子的仁愛學說的繼承和發展。《尚書?五子之歌》中說:“民惟邦本,本固邦寧。”《泰誓》講:“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春秋?穀梁傳?桓公十四年》中說:“民者,君之本也。”可見中國上古社會很重視人民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仁”的觀念在孔子之前就廣泛存在,具有樸素的人文主義因素,孔子把它整理成了一種學說,來作為最高的道德準則;《孟子》認為:“仁也者,人也。”“仁,人心也。”“仁,人之安宅也;義,人之正路也。”孟子把“仁”推廣到人性論和政治學領域中,創造了“人性本善”和“仁政”的理論。《寡人之於國也》通篇未著一個“仁”字,卻淋漓盡致地折射出“仁政”和民本思想的光輝。

  三、誦讀

  1.教師範讀正音

  王好(hào)戰棄甲曳(yè)兵而走

  谷不可勝(shēng)食也數罟(cùgǔ)不入灣(wū)池 養生喪(sàng)死無憾雞豚(tún)狗彘(zhì)之畜(xù) 然而不王(wàng)者塗有餓莩(piǎo)

  2.學生齊讀(注意斷句,體會孟子的語言特色)。

  3.學生分角色朗讀(請學生留意文中談及民之加多的語句)。

  四、分析

  1.找出文章中談及“民之加多”的語句。全文結構自然呈現。 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1段

  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 2、3、4段 斯天下之民至焉 5、6、7段 請學生對照註釋,翻譯文章,用自己的話概括每部分主要內容(不要求精確,允許存在出入)。 說明:梁惠王自謂“盡心於國”問孟子“民不加多”之故。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作答,指出梁惠王與鄰國之君一樣,接著談自己的主張來回答梁惠王的疑問。

  2、研習課文 梁惠王說:“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梁惠王覺得自己對國家政務盡心盡力了。他具體的做法有哪些?

  提示:河內兇,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河東兇亦然。 梁惠王施行這樣的政策,結果如何?

  提示: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用一句話來概括,梁惠王的困惑在哪裡? 提示:“於國盡心,但民不加多” [板書]

  於國盡心 結果

  梁惠王移民,移粟民不加多 鄰國之君不用心民不加少 (孟子施仁政天下之民至焉) 除虐政

  3.梁惠王拿自己於國與鄰國之政比較,孟子為什麼不直接闡明意見,而用“請以戰喻”? 提示:孟子說“請以戰喻”用梁惠王熟悉的“戰”設喻,這樣便於啟發對方。 孟子不直接回答梁惠王兩國比較的問題,而比較了什麼? 提示:棄甲兵走者,五十步與百步走。 說明:梁惠王很自然地回答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而不知不覺中否定了自己與鄰國的統治者有別。

  “五十步笑百步”已成為人們經常使用的成語,含義是什麼? 提示:比喻缺點或錯誤的性質相同,只是情節輕或重的區別。 說明:梁惠王移民移粟與鄰國統治者治國不盡心實質上沒什麼區別,只是形式上或數量上不同而已,從而引出要使民加多,必須施仁政,行王道。

  四、提示應掌握常用文言實詞、虛詞

  於 焉 耳 矣 兇 無如 加 好 請 填然 鼓 既接 曳走 或 直 無於

《寡人之於國也》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⑴ 掌握文中重點詞語和句式的意義和用法。

  ⑵ 學習巧用比喻說理釋疑的方法,提高論辯能力。

  2、過程與方法:

  ⑴ 學習本文比喻鮮明,善用排比,對偶,增強文章氣勢的特點。

  ⑵ 理解本文寓理於事的寫作手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初步瞭解孟子“仁政”(“王道”觀)的具體內容。

  【教學重點】

  1、文中重點詞語和句式的意義和用法。

  2、學習孟子善用比喻說理,氣勢充沛的論辯方法。

  【教學難點】

  1、對孟子“仁政”內容的理解。

  2、領會孟子辯詞的思想性、邏輯性。

  【教學準備】

  多媒體音訊、PowerPoint 課件。

  【教學過程】

  一、瞭解孟子及其思想

  1、匯入:

  由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匯入,回憶孟子的名句“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等,瞭解其中包含的仁政思想。

  2、孟子和他的散文:

  PowerPoint 投影:

  1、孟子,名軻,字子輿,戰國時鄒人。他受業於孔子的孫子子思的弟子,是儒家繼孔子之後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後稱為“亞聖”。其政治主張與社會理想的根本核心是:“民本”、“仁政”。

  他直接繼承了孔子的師傳,他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思想,把孔子側重於個人道德的“仁”,推演為政治方面的仁政學說。後世常以“孔孟”並稱,

  孟子生於“天下方務於合縱連衡,以攻伐為賢”的戰國年代,其主張不被諸侯採納,於是“退而與萬章之徒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表述他的見解和主張。

  2、《孟子》是一部全面反映孟子思想的語錄體散文集,內容涉及政治活動、政治學說以及哲學、倫理、教育思想,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

  《孟子》散文在寫作上很有特色:氣勢充沛,感情強烈,筆帶鋒芒,富於鼓動性,有縱橫家、雄辯家氣概;善用比喻和寓言陳說事理,辯論是非,既能吸引人們的注意,又加強了說服力。

  二、學生初讀課文,訂正字音

  王好(hào)戰

  棄甲曳(yè)兵而走

  谷不可勝(shēng)食也

  數罟(cù gǔ)不入洿(wū)池(罟:從網,古聲 。)

  養生喪(sāng)死無憾(喪:為動用法。《陳涉世家》:“等死,死國可乎”。)

  雞豚(tún)狗彘(zhì)之畜(xù)

  然而不王(wàng)者

  塗有餓莩(piǎo)

  三、教師範讀課文,疏通課文詞句(注意朗讀的節奏和語調。)

  課文詞句要點備註:

  梁惠王曰: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孟子》標題的來源。)

  梁惠王──魏國的國君。戰國中期,魏國曾是強國,但在梁惠王統治期間,連遭強秦重創,內憂外患,以至都城由安邑遷至大梁。

  之:助詞,起舒緩語氣的作用,無實際意義。

  焉、耳、矣:句末語助詞,重疊使用,加重語氣。

  河內兇,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河東兇亦然。

  河:黃河。河內,即黃河以北的地方;河東,指黃河以東的地方

  其:代詞。前者指代“河內”,後者指代“河東”。

  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

  之:助詞,用在主謂短語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

  (必修2《鴻門宴》:“願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加:更。同義互訓。加少:更少。

  王好戰,請以戰喻。

  請:敬辭,請允許我……

  (必修2《鴻門宴》:“軍中無以為樂,請以劍舞。”。)

  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

  或:不定代詞,相當於“有人”“有的人”。句式:或……,或……。

  (《陳涉世家》:“或以為死,或以為亡。” 譯:有的人……,有的人……。)

  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直:只是,不過。是:指示代詞,這。

  句式:直……耳,是……也。譯:只是沒有……罷了,那也是……啊。

  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

  無:通“毋”,不、不要。下文“無”用法同。

  之:助詞,用在主謂短語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

  多於鄰國:介賓結構後置,比鄰國多。

  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

  勝:shēng,盡。

  (必修2《鴻門宴》:“刑人如恐不勝”。)

  數罟:數,cù,密,與“疏”相對;罟,gǔ,從網,古聲。

  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

  生、死:形容詞活用作名詞,“活著的、死了的”,活用為“生者、死者”。

  喪:為動用法,為……辦喪事。(《陳涉世家》:“等死,死國可乎”。)

  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判斷句。之:結構助詞,的;始:名詞,發端、開端。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樹之以桑:介賓結構後置,“以桑樹之”;之:代詞,復指桑樹。

  衣:yì,名詞活用作動詞,穿。

  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雞豚狗彘之畜:之:代詞,復指前面的“雞豚狗彘”,非賓語提前的標誌。“之”提賓一般用於否定句。

  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

  謹:形容詞活用作動詞,認真從事。

  申之以孝悌之義:介賓結構後置,“以孝悌之義申之”,之,代詞,指百姓。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然而:古今異義,這樣、卻。

  未之有也:否定句代詞作賓語前置。

  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

  非我也,歲也:省略式判斷句,前為否定式,後為肯定式。

  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

  是何異於:固定結構,相當於“這與……有什麼區別呢”。

  於:介詞,表示引進物件,它的賓語是: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

  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無:表假設語氣,“假如不”。

  斯:則,那麼。(比較:“微斯人,吾誰與歸”“這”,代詞。)

  四、重點詞句積累與梳理

  板書:

  PowerPoint 投影:

  積累與梳理:

  1、詞語:

  五十步笑百步

  養生喪死無憾

  2、活用:

  鼓之(名—動),衣帛(名—動),不王者(名—動),樹之以桑(名—動)

  3、虛詞:

  之、於、其、是、斯

  4、固定結構:

  或……,或……。

  直……耳,是……也。

  是何異於……

  5、句式: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賓語前置句);

  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介詞結構後置);

  樹之以桑,申之以孝悌之義,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均介詞結構後置);

  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判斷句)。

  五、問題探究(課文內容分析):

  1、孟子對梁惠王“民不加多”的疑問是如何分析的?

  (小組討論後交流。)

  戰國時代,各諸侯國的統治者,對外爭城奪池,相互攻伐;對內殘酷剝削,勞役繁重,破壞生產力,造成兵員缺乏、勞力不足,這是個十分突出的問題。爭奪人力,成為各諸侯國統治者的當務之急。孟子充分利用梁惠王想爭奪人力的心理來宣傳他的“仁政”思想。

  他沒有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問題,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來設喻。他透過設喻──設下了圈套,誘使對方在不知不覺中說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孟子趁機說出:“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梁惠王認為自己對待百姓的政策比鄰國好,但孟子卻指出,梁惠王的政策雖好,但與鄰國相比,不過是“五十步笑百步”,本質上都是相同的。也就是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說明梁惠王比別的國君好不了多少。

  問題的原因找到了,文章就很自然地過渡到“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上,這也就是孟子“仁政”思想的具體內容。

  2、他的“仁政”思想的具體內容是什麼?包括哪幾個方面?

  一是“王道之始”,一是“王道之成”。

  3、“王道之始”要採取哪些措施?將會產生怎樣的效果?

  4、要想“王道之成”還需要採取哪些措施?

  前三組排比是孟子“養民”的主張,後一組是“教民”的主張。孟子在這四組排比裡,把自己的主張層層鋪敘,渲染得有聲有色,為梁惠王展現出一幅美好的前景。

  5、有合理的措施,還需要有正確的態度。孟子是怎樣批評當時統治者不顧人民死活的?這有什麼作用?

  板書(PowerPoint 投影):

  梁惠王:

  於國盡心

  移民移粟→民不加多,何也?

  鄰國之政

  不用心→民不加少

  孟子:

  請以戰喻→五十步笑百步

  ──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

  王道之始:

  不違農時

  不入洿池 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以時入林

  王道之成:

  樹之以桑

  無失其時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勿奪其時

  謹庠序教

  結論: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小結:孟子的文章結構嚴謹,層次井然;善用比喻,文字從容不迫;說理鋪張揚厲,氣勢磅礴,令人歎服。

  六、課文背誦指導

  1、學生朗讀課文,體會寫作特點:

  ⑴ 結構嚴謹。文章三部分的末尾,依次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斯天下之民至焉”,既對每—部分的內容起了畫龍點睛的作用,又體現了各部分之間的內在聯絡,把全文各部分連成了—個有機的整體。

  ⑵ 善用比喻。孟子善於運用比喻說理,文字顯得從容不迫。如用“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梁惠王所謂“盡心於國”不比鄰國之政好多少。

  ⑶ 氣勢充沛。孟子的文章具有雄辯的氣勢,表現在語言上是使用整齊的排偶句式。如這篇文章第三部分孟子暢談“使民加多”的道理時,連用四組排偶句,音節鏗鏘,氣勢充沛。

  2、問:文中“王道之始、之成、之阻”中,顛倒“也,矣、焉”三個語氣詞的順序可以嗎?

  明確:不可,因為“也”表示輕快感情(《醉翁亭記》中20多個“也”字寫“樂”),“矣”表感嘆、暢快升級,“焉”字一般用於滿足式的感嘆暢快,有總結強調的作用。這樣用,反映了孟子談話內容的層次感和思想感情的逐步加深。

  3、問:為什麼在“以戰喻”和“王道之阻”語段不用或少用語氣詞?

  明確:“以戰喻”是敘述,描繪形象,而語氣詞長於感情的抒發;“王道之阻”是對梁惠王的指責,照應開頭。對梁惠王的指責,孟子運用了對比、類比、整句,更顯氣勢,並且形成短促有力的語流。

  4、問:有人評論:“讀孟子文,令人感到氣勢磅礴,感情激越,銳不可當”。請你總結一下,本文是如何體現這種文氣的?

  明確:

  ⑴ 文言語氣詞的分層運用。

  ⑵ 排比、對比、類比、整句的運用。

  5、PowerPoint 投影課文要點.

  6、全班齊讀課文,多媒體音訊朗讀,學生跟讀、嘗試背誦。

  八、佈置作業

  課文詞句練習。(另印,略)

《寡人之於國也》教學設計6

  一、教學匯入 :

  同學們,前一課我們學習了孔子的文德服人的治國原則,瞭解了儒家的仁愛思想。今天,我們繼續學習孟子的《寡人之於國也》一文,瞭解一下孟子的仁政思想,看看孟子對儒家思想做了哪些發展。

  二、指導學生自讀預習:

  (指導學生自主完成。)

  一、學生進行《孟子》介紹:

  孟軻(約前372~前289)戰國時期鄒人,名軻,字子輿,孔子孫子子思的再傳弟子,儒家大師。《孟子》是一部記錄孟軻思想及其言行的書。孟子的主要主張是:仁政,民貴,君輕。與孔孟合稱孔孟。孔子被尊為聖人,孟子被尊為亞聖。

  二、學生自讀預習:

  1、自讀正音:

  數罟(gu)洿池(wu)魚鱉(bie)河豚(tun)狗彘(zhi)庠序(xiang)

  三、分析課文第一段:

  1.寡人之於國也中之和於是什麼用法?

  2.盡心焉耳矣中焉耳矣是什麼用法?

  3.理解下列詞語在句中的意思和用法。

  ① 兇

  A河內兇

  B凶多吉少

  C漢初匈奴兇黠

  D甫聞凶訊

  E緝拿元兇

  ② 加

  A鄰國之民不加少

  B欲加之罪,何患無詞

  C樊噲覆其盾於地,加彘肩上

  D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E犧牲玉帛,弗敢加也

  4. 梁惠王是怎樣治理國家的?

  師小結:本段寫梁惠王把自己的治國之道與鄰國之政進行比較,說明自己的治國措施和鄰國之政並無本質區別。

  四、分析解讀二三段。

  1.填然鼓之中鼓是什麼用法?我們曾在哪一篇文章中學過這種用法?

  孝悌(ti)餓莩(piao)

  2、 朗讀課文,注意斷句。

  ①上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

  ② 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

  ③ 斯天下之民至焉

  三、分析課文第一段:

  答:之是助詞,無意義(另有一種解釋:這樣,亦通);於是對於的意思。

  答:焉耳矣三個語氣助詞連用,加強語氣。

  莊稼收成不好

  不吉利的事

  兇惡,殘暴

  不幸,多指喪事

  殺人的人

  更加

  施加

  放上

  增加

  誇大

  答:採用移民移粟的措施。

  四、分析解讀二三段。

  答:鼓是名詞用作動詞,敲鼓。《曹劌論戰》中一鼓作氣用法與此相同。

  2.解釋下列詞語在句中的意思。

  或

  A或百步而後止 有的人

  B天之行,或日或雨 有時

  C莫之或止 表示不定

  D雲霞明滅或可睹 或許 直

  A直不百步耳 只不過

  B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與曲相對

  C理直氣壯 正確

  D系向牛頭充炭直 同值

  E直上載公子上座 徑直

  3.孟子為什麼要以打仗來說明治國之道?

  師小結:這兩段寫孟子以打仗為例引導梁惠王認識自己治國政策的錯誤。

  五、教師加以指點學生自主翻譯前三段。

  六、佈置作業 :

  朗讀並背誦前三段。

  請生解析:

  答:因為梁惠王喜歡打仗好戰。

  五、學生自主翻譯前三段。

  板書設計 :

  寡人之於國也《孟子》

  孟子有關常識:《孟子》是一部記錄孟軻思想及其言行的書。孟子的主要主張是:仁政,民貴,君輕。與孔孟合稱孔孟。孔子被尊為聖人,孟子被尊為亞聖。

  重點文言詞語:兇、加、或、直

《寡人之於國也》教學設計7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瞭解孟子所提倡的“仁政”思想;

  (2)掌握本文涉及到的古漢語知識。

  2、能力目標

  (1)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背誦課文;

  (2)理解文意,能夠體會孟子的行文特色。

  3、情感目標

  (1)從孟子的言行之中體會中國傳統文化的優秀內涵;

  (2)認識孟子思想的現代意義。

  二、教學內容

  1、瞭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理解文章大意,理清行文思路;

  3、重點字詞以及語法知識的歸納;

  4、領會孟子辯詞的思想性、邏輯性,感受文章的語言魅力。

  三、教學重難點

  1、層層深入,分析孟子對治國得失的哲學思辯,站在現代的角度理解孟子的思想;

  2、領會孟子辯詞的思想性、邏輯性,感受文章的語言魅力

  四、教學方法

  1、誦讀教學法。要求做到正確、流利、有感情

  2、點撥教學法。在背景資料介紹、文化知識簡介及比喻說理的分析方面教師須對學生進行點撥指導。

  3、討論法。應與誦讀同步進行,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五、課時安排:3課時

  [教學要點]

  簡介孟子及孟子的仁政思想,初步掌握全文大意,理清文章層次。

  (一)、匯入課文

  同學們,我們在初中時學過孟子的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其中“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成為後世廣泛引用的名言警句,在今天仍然有很強的生命力。“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還成為成語沿用至今。這充分說明孟子的仁政思想不僅對當時,而且對後世影響極大。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孟子的又一篇表明他仁政思想的文章《寡人之於國也》。

  (二)、孟子生平及孟子思想簡介

  1、學生結合註釋①及課後關於孟子的介紹瞭解孟子。 2、教師適當補充:

  孟子是繼孔子之後儒家學派最有聲望的大師。他的學說的核心就是要講“仁義”行“仁政”,即實行所謂“王道”。其理論基礎就是民本思想,重視人的生存權利。因此孟子對那些不行仁政,殘酷掠奪百姓的封建王侯深惡痛絕。《寡人之於國也》就辛辣地嘲諷了以賢君自居的梁惠王,並憤怒地指出一些封建王侯自詡“為民父母”,可實際上卻“率獸而食人”,是人民的災星。

  《孟子》善用比喻和寓言來說理,論辯技巧十分高明,這在本文中都有明顯的體現。運用各種驅誘論敵就範的手法,文辭鋪張揚厲,時露尖刻,喜用排比、對偶句,筆鋒咄咄逼人。接下來,就讓我們從《寡人之於國也》這篇文章中,去深入體會孟子的“仁政”思想和其獨特的行文風格吧。

  (三)、熟讀課文

  1、教師泛讀,學生注意聽字音。 2、學生齊讀全文。

  3、教師糾正、強調易讀錯字音。

  (四)疏通文意

  1、學生輪流先朗讀後翻譯,一人一句。

  2、教師點撥,依據課文註釋強調重難點字詞以及語法。

  譯文:

  梁惠王說:“我對國家的治理,很盡心竭力的吧!黃河以南發生災荒,就把那裡的災民移往黃河以東,把河東的糧食運到河南。當河東發生災荒的時候,我也是這樣做的。看看鄰國的君主主辦政事,沒有想我這樣盡心盡力的。可是,鄰國的百姓並不見減少,而我的百姓並不見增多,這是什麼原因呢?”

  孟子回答道:“大王您喜歡打仗,就讓我用打仗來打比方吧。戰鼓咚咚敲響,交戰激烈了,戰敗計程車兵丟盔棄甲拖著武器逃跑,有的跑了上百步才停下,有的跑了五十步就停了腳。跑了五十步的人因此就去譏笑跑了一百步的人,您覺得行不行呢?”

  梁惠王說:“不行。他只不過沒有逃跑到一百步罷了,可是這也同樣是逃跑呀!”

  孟子說:“大王您既然懂得這個道理,就不必去期望您的國家的民眾比鄰國增多啦。

  只要不違背農時,那糧食就吃不完;密孔的魚肉不入池塘,那魚鱉水產就吃不完;砍伐林木有定時,那木材便用不盡。糧食和魚類吃不完,木材用無盡,這樣便使老百姓供養活人,安葬死人不至於感到有什麼不滿足。老百姓養生送死沒有缺憾,這正是王道的開始。”

  在五畝大的住宅田旁,種上桑樹,上了五十歲的人就可以穿著絲綢了;雞鴨豬狗不失時節地繁殖飼養,上了七十歲的人就可以經常吃到肉食了。一家一戶所種百畝的田地不誤農時得到耕種,數口之家就不會鬧災荒了。注重鄉校的教育,強調孝敬長輩的道理,鬚髮花白的老人們就不再會肩挑頭頂,出現在道路上了。年滿七十歲的人能穿上絲綢、吃上魚肉,老百姓不缺衣少食,做到了這些而不稱王於天下的是決不會有的。”

  “現在,豬狗吃的是人吃的事物而不知道設法制止,路上出現餓死的人而不知道賑濟饑民,人死了反而說‘與我無關,是年成不好的緣故’這和把人殺了反而說‘與我無干,是武器殺的’又有什麼不同呢?大王您要能夠不歸罪於荒年,這樣,普天下的百姓便會湧想您這兒來了。”

  【語法知識】

  1、通假字

  2詞類活用

  3古今異義

  4一詞多義

  5特殊句式

  (五)、理清文章思路

  1、指出連線全文層次的三個關鍵句。

  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

  斯天下之民至焉

  2、引導學生對文章層次進行劃分

  第一部分:(1)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的疑問

  第二部分:(234)孟子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第三部分:(567)闡述了孟子“仁政”的具體內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師生共同分析課文內容,歸納本文重點語法知識,體會孟子文章的語言魅力。

  (一)師生共同分析課文

  1、分析第一部分 (1)選一學生朗讀第1段 (2)師生問答

  提問:梁惠王說:“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梁惠王覺得自己對國家政務盡心盡力了。他的具體做法有哪些?

  明確:河內兇,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河東兇亦然。

  提問:透過與鄰國相比,梁惠王感覺如何?

  明確: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提問:梁惠王面臨怎樣的困惑?

  明確:於國盡心,但民不加多。

  2、分析第二部分

  (1)選一學生朗讀2、3、4段。

  (2)師生問答

  提問:孟子對梁惠王的疑問是如何思考的?

  明確:他充分利用梁惠王想爭奪人力的心理來宣傳“仁政”思想。

  提問:孟子是怎樣說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與“鄰國之政”並無本質區別的?

  明確: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問題,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戰”設喻,這樣便於啟發對方。

  提問:對“五十步笑百步”的喻義如何理解? 學生思考、討論,請一學生回答。

  教師明確:孟子透過設喻——設圈套,誘使對方在不知不覺中說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這正好走進“圈套”,所以孟子說:“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梁惠王移民移粟與鄰國統治者治國不盡心實質上沒什麼區別,只是形式上或數量上不同而已,從而引出要使民加多,必須施仁政,行王道。

  3、分析第三部分

  (1)請一學生朗讀5、6、7段 (2)師生問答

  樣才能使民加多呢?孟子自然而然引出自己的“仁政”主張。那麼,孟子的“仁政”思想的具體內容是什麼?包括幾個方面?

  學生看課文,思考。

  明確:兩方面:一是“王道之始”的道理,一是“王道之成”的道理。 提問:怎樣才能做到“王道之始”?(要求學生找出三組排比句回答)

  明確:“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

  提問:當採取了這些合理發展生產的措施後,產生的效果是什麼?

  明確:“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 提問:要想“王道之成”還需採取哪些措施? (要求學生找出排比句,進行回答)

  明確:孟子用了四組排比句:“五畝之宅,樹之以桑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飢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

  前三組排比是孟子養民的主張,後一組是教民的主張。這四組排比句為梁惠王展現出一幅美好的前景。順理成章地得出“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結論,即“王道之成”了

  (二)請學生歸納孟子的“仁政”思想。

  總的來說有兩點:一是保民,使民無衣食之患;二是教民,用儒家的思想教育人民。

  (三)、教師引導學生透過學習本文,概括本文的寫作特點

  1.巧設譬喻,迂迴曲折。

  談問題先把主旨藏起來,從側面、反面、外圍人手,逐漸引向本題。如本意要講實行仁政,卻先以戰設喻,從反面入手,使梁惠王不知不覺中跟著他走。這樣,文章如曲徑探幽,引人入勝;文勢則波瀾起伏,毫無板滯。

  2.邏輯謹嚴,層層深入。

  表面看來,文章鋪張揚厲,散漫無紀,實則邏輯清晰,段落分明,層次井然。如先提出問題,再分析原因,後述措施,王道之始,王道之實,實行仁政,均是層層深入、環環相扣。

  3.詞豐筆活,理足氣盛。

  善用貼切的比喻、有力的鋪排,考究用詞,講求句式。奇句與偶句,單勢句與排比句,交錯使用,筆勢靈活,理直氣壯,談鋒犀利,咄咄逼人。文章極富雄辯的氣勢。

  (四)、課堂小結

  千年前的孟子的政治言論在我們今天仍然適用,而且光芒四射。怪不得幾千年來,孟都受到眾人的膜拜,我們還尊稱其為“亞聖”。讓我們懷著對孟子的崇拜之情再次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深刻體會其思想內涵。

  (五)佈置作業

  思考:孟子關於治國的言論,對我們現代社會的發展有何啟示?與我們當今社會所倡導的“可持續發展觀”有何異同?

  教學反思:

  學生反饋:

《寡人之於國也》教學設計8

  一、教學目標

  1.識記文章中的關鍵文言詞語並理解特殊句式的用法,掌握文章大意並梳理文章思路。

  2.學生透過朗讀法和小組討論,學習本文的中心論點和修辭手法,掌握論證技巧。

  3.學生體會孟子的仁政和民貴君輕的思想及其對於治國安邦的意義。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學生透過朗讀法和小組討論法,學習本文的中心論點和修辭手法,掌握論證技巧。

  教學難點:學生體會孟子的仁政和民貴君輕的思想及其對於治國安邦的意義。

  三、教學方法

  朗讀法、講授法、小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複習匯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提問學生其中名句仍然在耳畔迴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以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也成為後世廣泛引用的名言警句,即使是在今天,它仍然有很強的生命力。這些孟子的仁政和民貴君輕的思想不僅對當時,而且對後世影響極大。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孟子的又一篇表明他仁政思想的文章《寡人之於國也》。(板書:寡人之於國也)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初讀文章並結合課下注釋和工具書,解決文言字詞的意義和用法。如:“之”字的取獨用法、“兇”“加”等字的意思和用法。

  2.學生再讀文章,梳理文章的內容層次。

  明確:點明主題——“民不加多,為何?”孟子針對疑問,巧用比喻進行答疑,解決“民不加多”的疑問。再次,解決“民加多”主要包括:農糧生產、水產養殖和林木種植。最後,根本措施:施行仁政和王道。而君王應有的態度是“王無罪歲”。(板書:民不加多?)

  (三)深入研讀,重點感悟

  1.孟子在說明梁惠王與鄰國政策無本質區別時,為什麼不直接說明,而是“以戰喻”?

  明確:(1)梁惠王好戰,對於戰爭十分熟悉,這樣說,具有啟發性,便於接受;(2)運用比喻論證,且十分恰當和貼切,使話語和論證充滿邏輯,文字的生動和從容,體現孟子的機智和風趣。(板書:比喻論證:戰喻)

  2.請同學們思考,以現代眼光審視孟子的“王道”思想具有哪些內涵?(板書:王道)

  明確:

  (1)解決溫飽問題,有糧吃,有房住,不飢不寒,養生喪死無憾。

  (2)進行思想教化,興辦教育,敬老愛幼,文明之花盛放。

  (3)嚴於律己,多多自我反思,不怪罪客觀條件。現代生活的意義:啟示我們要維持生態平衡,增強環保意識,解決經濟快速發展而來的日趨嚴重的環境惡化、生態失衡問題。

  3.本文論辯藝術的技巧有什麼?(板書:論證技巧)

  明確:

  (1)恰當地運用比喻、排比、對偶等修辭手法。如“五十步笑百步”喻意深刻。排偶句式的運用,可突出思想,深化感情,增強氣勢。對偶的手法使句式在整齊中具有參差之美,增強了語言的音樂性。

  (2)層次分明,結構嚴謹。由“寡人之民不加多”“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到“斯天下之民至焉”,層層遞進,由淺入深,環環相扣。

  (3)口語化,生動多趣。辯論說理講求方式方法,循循善誘,爭取主動,易於接受。(板書:修辭:排、偶)

  (四)拓展延伸

  補充說明有關於孟子的思想主張和治國策略。

  明確:

  (1)“民貴君輕”的安邦之策;

  (2)提出和荀子不同的“性善論”;

  (3)延續了孔子的“仁政”思想;

  (4)不同於莊子的“恣肆汪洋”的浪漫主義,孟子風格是闡論明理的現實主義。

  (五)小結作業

  小結:透過回顧文章的條理和思路,並結合深入研究部分提出的三個問題,鞏固知識要點。

  作業:請同學想一想,你如果是梁惠王的謀臣,將會用什麼方法使帝王明白治國策略的欠妥之處呢?(要求:字數不限,要有條理,符合實際情況。)

  五、板書設計

  六、教學反思

  文言文教學要注重文言文內容的理解,在理解基本內容後,剖析深層思想和現實意義。因此教師要以讀為主線,安排朗讀和誦讀,帶領學生翻譯文字並理解文意。本文凝結了孟子的論辯技術和治國安邦之策,因此,要結合孟子所處時代進行教學。

《寡人之於國也》教學設計9

  教學目標

  1.瞭解《孟子》的有關知識;

  2.歸納課內的文言文字、詞、句知識;

  3.理解文中體現的孟子的仁政思想;

  4.欣賞體味孟子散文雄辯的說理藝術。

  教學重難點:

  1. 識記文中重詞語和特殊句式。

  2. 學習孟子用比喻說理。

  3. 對孟子“仁政”內容的理解。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課前體驗:

  1.由《論語》匯入新課。

  孟子是繼孔子之後的儒學大師,我們經常“孔孟”並稱,初中時,我們學習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都是勸說君王施仁政。今天我們學習《寡人之於國也》,看看孟子是如何憑著他高超的論辯技巧,闡述仁政的具體內容的。

  2. 學生介紹《孟子》及孟子散文的特點(結合擴充套件資料中的相關知識)

  3.學生齊讀課文,教師糾正字音。

  4.練習《世紀金榜》上字詞部分

  課堂交流並初步感知課文:

  (學生翻譯全文)

  一、 學生自讀課文,把握文章大意,並自主劃分段落

  《寡人之於國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現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論述瞭如何實行“仁政”以“王道”統一天下的問題。

  從具體段落來看,全文可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寫梁惠王為自己“盡心於國”,而“民不加多”提出疑問。

  第二部分(“孟子對曰”至“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依據梁惠王有透過政治手段使“民加多”的願望,孟子幫助他認識到在政治上與鄰國相比,只是做了一些救災的好事而已,本質上並沒有區別,使文章自然而然地過渡到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第三段至第五段),根據梁惠王有探求如何使“民加多”的心理,以及戰國時國君所有的“統一天下”的宏願,孟子提出自己的“仁政”主張。

  二、 理清思路結構(在學生討論、明確段意的基礎上,教師板書)

  三、 學生對照板書,試背誦課文第1.2段。

  四、 佈置作業

  1.背誦課文第一、二兩小節。

  2.歸納文中的多義詞的含義。

  第二課時

  重點學習本文文言知識

  歸納文言文字、詞、句知識

  1.檢查背誦第一、二小節。

  2.歸納文中重點字、詞、句的相關知識。

  (1)理解並掌握文中的重點實詞

  一詞多義:時,①季節。(不違農時、勿奪其時、斧斤以時入山林)②時機、機會(無失其時)

  王,①名詞,音wáng,大王、君王、王侯。(王如知此、王無罪歲)②動詞,音(wàng)稱王,統一天下,王道。(然而不王者)

  食,①動詞,吃(谷不可勝食,七十者衣帛食肉)②名詞,食物,吃的東西(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

  需掌握積累的實詞:

  河內兇亦然(兇:穀物收成不好,荒年。)

  谷不可勝食(“谷”是“莊稼和糧食的總稱”)

  勿奪其時(“奪”是“失誤”的意思。“勿奪其時”是“不要耽誤農時”的意思)

  (2)通假字

  無失其時:“無”通“毋”不要

  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頒”通“斑”頭髮花白。

  塗有餓莩而不知發:“塗”通“途”道路。

  (3)詞類活用

  a.名詞作動詞

  填然鼓之:鼓:敲鼓。

  樹之以桑:樹:種植。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穿上。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前一個“食”:吃。

  然而不王者:王:為王,使天下百姓歸順。

  王無罪歲:罪:歸罪,責備。

  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喪:為……辦喪事。

  b.動詞作名詞

  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生、死:活著的人、死去的人。

  c.形容詞作動詞

  謹庠序之教:謹:認真從事。

  (4)古今異義詞

  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養生:古義:供養活著的人。

  今義:保養身體。

  然而不王者:然而:古義:然,代詞,這樣。而,連詞,卻。

  今義:轉折連詞。

  七十者可以衣帛矣:可以:古義:可以憑藉。

  今義:連用,表示同意,認可。

  (5)文言句式

  判斷句:

  非我也,歲也

  是亦走也

  非我也,兵也

  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省略句

  可以(之)無飢矣

  或(走)百步而後止,或(走)五十步而後止

  賓語前置句

  未之有也

  狀語後置句

  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

  申之以孝悌之義

  樹之以桑

  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

  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

  固定句式

  直不百步耳 直……耳:只是……罷了。

  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或……或:有的人……,有的人……

  (6)出自本課的成語

  ①五十步笑百步:後泛用以比喻缺點或錯誤的性質相同,只有情節或好或重的區別。

  ②棄甲曳兵:形容打敗仗逃跑時的狼狽相。

  (7)理解並掌握文中的常用虛詞

  然:①代詞,這樣。(河內兇亦然、然而不王者)

  ②助詞,……地……的樣子。(填然鼓之)

  ③連詞,然而,但是。(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

  ④形容詞,對。(太后曰:“然”。)

  則:連詞,①順接,就,那麼。(則移其民於河東、則何如)

  ②轉接,卻。(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

  以:介詞,①用、拿、把清以戰喻(用)樹之以桑(拿)申之以孝悌之義(把)

  ②介詞,憑 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③介詞,按斧斤以時入山林

  ④動詞,認為老臣以媼為長安君計短也⑤然而,相當於“而”,以衛王宮

  3.總結

  孟子作為儒家學派的繼承者和發展者,他繼承了孔子“仁”的學說並把它發展。他提倡“仁政”的主要之點也為“省刑罰,薄稅斂”,減輕人民負擔,表現出重視爭取民心的政治眼光。在爭取民心上,表現最充分的是民為國本的民本思想,他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看法,體現在《寡人之於國也》這一課中,他認為梁惠王要想“使民加多”,在諸侯中稱王,必須實行仁政,而實行仁政的措施就是合理地發展生產,使老百姓“養生喪死而無憾”,進而“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對百姓進行教養,使民心歸順。至此,百姓安居樂業,“黎民不飢不寒”,王道可成了。在對梁惠王的循循善誘中,孟子抓住重視百姓和王道形成的關係,體現出民為國本的思想,雖然在這一篇裡,他沒有提民為貴,但是在闡述中已明確地表現出來,只是有一些小恩小惠式的救災措施,是不能使百姓人心歸順的,只有去除苛政、酷政,真正地以百姓為重.使百姓能夠在這個國家裡“無憾”地生活,得到充分的教養,才是治國的根本。他的思想有著積極、現實的意義,但在重武力,強調征伐的時代,又是遠離現實而又不切實際的,因而不被採用。

  4.作業:背誦課文,完成《世紀金榜》練習。

  5.板書設計:見《世紀金榜》

《寡人之於國也》教學設計10

  [設計依據與教學目標]

  孟子是繼孔子之後的最大的儒學大師,《孟子》一書全面反映了孟子的思想。他曾拒楊墨,反縱橫,維護和發展了儒家學說,一向被人們認為他是繼承孔子學說的正統人物,後世將他和孔子並稱,他的學說對當時和後世思想界影響很大。《寡人之於國也》節選自《孟子·梁惠王上》,選文記載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對話,圍繞“民不加多”的問題展開討論,闡述了孟子“仁政”的具體內容。《孟子》善於雄辯,氣勢充沛,感情強烈,筆墨酣暢。其次,善於用比喻和寓言陳述事理,辯論是非,這些在文中都有集中的體現。《語文課程標準》要求:“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容”;“領悟作品的豐富內涵,體會其藝術表現力,有自己的體驗和思考”;“學習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內容價值,從中汲取民族智慧”。

  本課的教學目標是:⑴藉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容。⑵理解孟子王道主張及其內涵。⑶賞析排比、設喻的藝術效果。⑷培養學生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看待問題的能力。

  [教學過程與教學策略]

  一、激發興趣,匯入新課

  1987年初春,7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集聚巴黎,他們在一份會議宣言中寫道:“如果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頭到2500年前汲取孔子的智慧”。這裡的“孔子的智慧”指什麼呢?(施行仁政,重禮儀教化……)其實孔子是儒學說的開創者,集大成者則是孟子,孟子進一步發展完善了孔子的智慧。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寡人之於國也》一課,初步感受孟子的仁政思想。

  (瞭解民族文化的深遠影響,激發學生對民族文化的熱愛,激起學習的興趣。)

  二、整體感知,理清思路

  1、整體感知,讀通課文。

  (1)朗讀全文,作標註。

  (2)結合註釋及工具書,同桌合作,找出難句。

  (3)四人一小組相互切磋,嘗試解疑。

  (4)課堂討論,突破難點。

  ①河內兇,則移其民於河東。

  河內有了自然災害,就把那裡的老百姓遷移到河東去。

  (兇:自然災害,收成不好的荒年。其:指代那裡。於:引出動作的物件)

  ②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

  材木用不完,這就使老百姓對養生者送死者沒有什麼不滿了。

  (是:指代譯為“這”。養生喪死:“生死”應為活用,活著的,死了的。供養活著的人傳送死了的。)

  ③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

  認真地興辦學校教育,反覆地將孝悌之道理講給老百姓聽。

  (謹:謹慎,認真從事。申:反覆陳述。)

  ④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王不要歸咎於年成不好,那麼天下的百姓應會來來歸順了。

  (罪:歸咎、歸罪。斯:則,就。至:到,歸。)

  2、理清線索,瞭解大意

  (1)學生自主學習。

  (2)小組討論交流。

  (3)課堂討論交流,教師歸納小結。

  提出問題民不加多的疑問

  分析問題民不加多的原因——五十步笑百步

  解決問題民加多的措施——實行王道

  (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解析疑難,有利於培養自學能力,透過理清思路,把握文章大意。)

  三、引導探究,審視孟子的王道思想

  1、孟子主張王道,結合課文,說說王道思想具體內容是什麼?

  (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只有這樣,才能使民養生喪死無憾,這是王道的開始,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飢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這是王道之成的標準。孟子提出了七項實現王道的措施。層層鋪敘,有聲有色地為梁惠王展現了一幅王道之治的美好圖景。)

  2、今天,反觀孟子王道的思想,有哪些是可以肯定的?

  (1)孟子王道思想有物質文明,也有精神文明。首先解決百姓溫飽問題,使其衣可蔽體,食可果腹,共後著眼於文化道德的教化,提高百姓的素質修養。先養民,後教民。養民是基礎,教民是提升,認識到養民安民是興國安邦的基礎,道德教化,對興國安邦可以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2)提出統治者應反省自己,革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應該善於反思,勇於承認不足,嚴於律已,不推卸責任。這是實行王道的必要條件和有力保證。孟子並沒有將天子神聖化,直陳其弊。

  (3)從“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的論述中可以看出孟子非常重視人的生存發展需要與自然資源之間的協調性——不濫砍濫伐,不濫捕濫殺,保持人與環境的和協發展,這是值得我們學習借鑑的。

  (在把握大意的基礎上,審現王道之治的具體措施,在互相切磋、交流中培養學生髮現問題能力、創新能力。)

  四、品讀語言,感受藝術魅力

  仔細閱讀下列語段,想一想作者在語言表達上有什麼特色,寫出品賞批註,與同學交流一下。

  1、王好戰,請以戰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1)“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語言生動形象,有感染力,如在目前。“以五十步笑百步”以生動形象的比喻,委婉含蓄。沒有顯出說教者的姿態,達意已明瞭,符合談話物件,又體現出說話的技巧,使談話生動,有趣味性。(1)妙在設問,本是梁惠王問孟子“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避而不答,反拋梁惠王一個問題:“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巧妙地使梁惠王自問自答,孟子再借勢點到問題之要害,巧妙設定,善於抓住人物心理,引對方不知不覺鑽入圈套,從而水到渠成地引出王道之治,體現孟子善辯和高超的說話藝術。)

  2、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林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1)三組排比句,提出發展生產的三種措施,以及採取措施後產生的效果。連用“不可用……也”的名式,給人吃不完,用不盡的感覺。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和感染力。作者在這裡把三層意思、三方面內容緊緊聯絡在一起,並將“使民加多”的問題跟“王道”思想緊密聯絡,增強了說服力。(2)先言不違農時,再言數罟不入洿池,後言斧斤以時入山林,有此三者方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養生喪死無憾才是王道的開端。層層輔墊,如江河一瀉而下,勢不可擋,孟子文章雄辯之氣由此可見一斑。)

  (賞析語句,反覆品讀,體會孟子的語言特色,有利於提高學生的語言素養。)

  五、拓展延伸,提高語文綜合能力

  1、下列論述中,體現了孟子怎樣的“民本”思想?請你站在現代社會的立場,對孟子的論述加以評析。

  諸侯之寶三:土地、人民、政事。

  ——《孟子·盡心下》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孟子·梁楚王上》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

  ——《孟子·離婁上》

  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

  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

  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

  ——《孟子·離婁下》

  左右皆曰賢,未可也;諸大夫皆曰賢,未可也。

  國人皆曰賢,然後察之;見賢焉,然後用之。

  左右皆曰可殺,勿聽。諸大夫曰可殺,勿聽。

  國人皆曰可殺,然後察之;見可殺焉,然後殺之。

  ——《孟子·梁惠王下》

  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下》

  2、教師歸納小結。

  孟子的民本思想固然有其歷史侷限性,如教民看成邦本是在維護封建君主至尊地位的前提之下。孟子以民為本的王道思想是孟子的政治理想,將理想寄託於君主的不忍之心,具有理想的調和色彩。孟子的傑出之處在於看到民心向背是政治成敗的關鍵,能以遠大目光考慮、維護封建統治階級的根本利益和長遠利益,提出了長治久安、寬和的仁政王道,強調皇帝應順乎民心,對歷朝政治的開明起了莫大的作用,這與我們今天所提倡的“以人為本”、“人民群眾有無限創造力”的思想一脈相承的。相信隨著時代的發展,孟子的思想光輝將不斷髮揚光大、日臻完善,綻放出有時代特色的光芒。

  (師生互動合作討論,引導學生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內容價值,從中汲取民族智慧。)

  [評析]

  以上教學設計體現了以下兩個方面的特色:

  1、注重學生的閱讀實踐過程,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首先讓學生對照註釋、藉助工具書閱讀課文,理清作品線索,從整體上把握課文主要內容,調動學生的自主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其次,讓學生帶著問題定向閱讀,尋找問題的答案,從而強化了學生的主體意識。

  2、注意學習方式的多樣化。例如,對文字內容的感知,要求學生透過自學來完成,對文字內容的理解,採用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方式,在合作中切磋,在合作中探究,在合作中學習。如小組解析疑難語句,對孟子的王道思想的深入理解。引導學生走進課文,聯絡歷史和現實,結論雖不一定準確、全面。但在思考、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學生的個性得到了張揚,思維得到了較好的發展。

《寡人之於國也》教學設計11

  【教學目標】

  1、學習瞭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能歸納“數、發、直、兵、勝”多義詞的義項,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異於……”幾個句式的特點。

  3、熟讀課文的基礎上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

  多義詞義項的歸納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教學難點】

  課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的理解。

  【課時安排】

  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簡介孟子及孟子思想。

  2、朗讀課文,理清思路,解讀內容。

  〖教學過程

  一、導語

  孟子《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中“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成為後世廣泛引用的名言警句,今天我們來學習孟子的又一篇表明他仁政思想的文章《寡人之於國也》。

  二、孟子生平及孟子思想簡介

  學生可結合註釋關於孟子的介紹來了解。

  三、朗讀課文

  1、齊讀。

  2、學生各自朗讀課文。

  3、教師出示投影內容,檢查學生掌握字詞的情況。

  4、根據漢語拼音寫出相應的漢字,給加粗字注音,是通假字的註明:

  ⑴ 棄甲曳( )兵

  ⑵ 塗( )有餓 piǎo( )

  ⑶ 雞豚( )狗彘( )之畜( )

  ⑷ 數( )罟( )不入wū( )池

  ⑸ 無( )失其時

  ⑹ 謹庠( )序之教

  ⑺ 頒( )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

  ⑻ 申之以孝悌( )之義

  答案:

  ⑴ yè

  ⑵ tú,塗通假字,同“途”;莩

  ⑶ tún,zhì,xù

  ⑷ cù,gǔ,洿

  ⑸ wú 無通假字,同“毋”

  ⑹ xiáng

  ⑺ bān 頒通假字,同“斑”

  ⑻ 悌

  4、學生各自朗讀課文。瞭解文意。

  四、指導學生理清思路,解讀內容

  提問:這次對話是圍繞什麼問題展開討論的?

  明確:“民不加多。”

  提問:在提出“民不如多”疑問前,梁惠王先是自詡曰(學生回答)“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為什麼說是“盡心焉耳矣”?具體做法是什麼?

  明確:“河內兇,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河東兇亦然。”

  提問:透過和鄰國相比,梁惠王感覺如何?

  明確:“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

  提問:於是乎,梁惠王才有了怎樣的疑問?

  明確:(學生合上課文回答)“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教師反讀本段,學生朗讀並背誦。

  教師對背景點撥提示:戰國時代,各諸侯國的統治者,為外爭城奪地,相互攻伐;對內殘酷剝削,勞役繁重,破壞生產力,造成了兵員缺乏、勞力不足,這是個十分突出的問題。爭奪人力,成為各諸侯國統治者的當務之急。那梁惠王當然會提出“民不加多”的疑問了。

  提問:孟子對梁惠王這個疑問是如何分析的?

  明確:他充分利用梁惠王想爭奪人力的心理來宣傳“仁政”思想。

  提問:孟子是怎樣說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與“鄰國並無本質區別的?

  明確: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問題,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設喻。

  提問:對“五十步笑百步”喻義如何理解?

  明確:孟子透過設喻──設圈套,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與鄰國相比,不過是“五十步笑百步”,本質上都是相同的。說明梁惠王比別的國王好不了多少。

  教師範讀本段,學生朗讀、背誦。問題的原因找到之後,文章自然而然過渡到第三部分──“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這也是孟子“仁政”思想的具體內容。

  提問:他的“仁政”思想的具體內容是什麼?包括幾個方面?

  明確:

  兩方面:一是“王道之始”的道理,一是“王道之成”的道理。

  提問:怎樣才能做到“王道之始”?

  明確:“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食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

  提問:當採取了這些合理發展生產的措施後,產生的效果是什麼?

  (要求學生找出並畫出排比句,各自朗讀,合書回答。)

  明確:孟子用了四組排比句:“五畝之宅……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其中前三組排比是孟子養民的主張,後一組是教民的主張。這樣,作者在這四組排比裡,把自己的主張層層鋪敘,渲染得有聲有色,為梁惠王展現了一幅美好的前景。順理成章地得出“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結論,即“王道之成”了。

  提問:有了合理的措施,還需要有合理的態度。孟子是怎樣批評當時統治者不顧人民死活的?

  明確:“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斯天下之民至焉。”這一段是從反面證明使民加多應有的態度。

  提問:這一段用什麼方法進行說理?

  明確: 對比 塗有餓莩 比喻 刺人而殺之歸罪於武器

  五、教師引導學生透過回顧本節所講內容,概括本文寫作特點,指導學生背誦

  1、結構嚴謹:民不加多的疑問;民不加多的原因;民加多的措施。

  2、善用比喻。(學生可背誦區域性何比喻有關的部分。)

  3、氣勢充沛。(學生背誦排比句式。)

  學生齊讀(齊背)課文。

  六、佈置作業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總結文言知識,做課後練習,對全文進行小結。

  教學過程

  一、檢查學生背誦課文

  二、分類歸納總結文言知識

  1、詞類活用:

  ⑴ 樹之以桑

  ⑵ 可以衣帛

  ⑶ 然而不王者

  ⑷ 王無罪歲

  ⑸ 既來之,則安之

  2、句式:

  找出下面句式,翻譯成現代漢語,並掌握其用法。

  ⑴ 或……或……

  ⑵ 直……耳,是……也

  ⑶ 是何異於……

  ⑷ 未之有也

  答案:

  ⑴ 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譯:有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後停下來,有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後停下來。

  ⑵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譯:只不過沒有跑上一百步罷了,那也是逃跑啊。

  ⑶ 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譯:這種說法和拿刀子刺人,把人殺死後,說“殺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麼不同?

  ⑷ 未之有也。譯:不曾有的事情。(賓語前置句)

  3、一詞多義:

  ⑴ 數:

  ① 願得補黑衣之數(《觸龍說趙太后》):數目、數量

  ② 數口之家,可以無飢矣(《寡人之於國也》):幾、若干

  ③ 則勝負之數,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六國論》) :命運

  ④ 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陳涉世家》):shuò 屢次

  ⑤ 數罟不入洿池(《寡人之於國也》):cù 密、細密

  ⑥ 蒙衝鬥艦乃以千數(《赤壁之戰》):shǔ 計算

  ⑵ 直:

  ①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愛蓮說》):與“曲”相對,不彎曲

  ②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於國也》):僅、只

  ③ 系向牛頭充炭直(《賣炭翁》):價值

  ④ 予自度不得脫,則直前詬虜帥失信(《〈指南錄〉後序》) :徑直、直接

  ⑶ 發:

  ① 百發百中(成語):發射

  ② 發閭左謫戌漁陽九百人(《陳涉世家》):徵發、派遣

  ③ 塗有餓莩而不知發(《寡人之於國也》):開啟

  ④ 野花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醉翁亭記》):花開

  ⑤ 主人忘歸客不發(《琵琶行》):出發

  ⑷ 兵:

  ① 非我也,兵也(《寡人之於國也》):兵器

  ② 窮兵黷武(成語) :戰爭

  ③ 必以長安君為質,兵乃出(《觸龍說趙太后》):軍隊

  ④ 草木皆兵(成語):士兵

  ⑸ 勝:

  ① 驢不勝怒,蹄之(《黔之驢》) :承受

  ② 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寡人之於國也》) :盡

  ③ 此所謂戰勝於朝廷(《鄒忌諷齊王納諫》):勝利

  ④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憶江南》) :超過

  ⑤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岳陽樓記》) :優美的

  三、佈置作業

  1、預習下一課。

  2、寫一篇短文,談談你對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板書設計】

  寡人之於國也

  惠王疑問: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設喻:以五十步笑百步,何如(設圈套)

  揭示原因:本質一樣──無望民之多於鄰國

  孟子主張:行王道──措施、態度、結果(對比)

《寡人之於國也》教學設計12

  【教學目標】

  1、瞭解文中的詞類活用;掌握“直……耳”、“是……也”、“是何異於……”幾個句式;透過課後練習把握一詞多義。

  2、理解孟子主張──仁政,重視民心向背的積極思想。

  3、體味欣賞本文運用比喻說理,善於運用排比、對偶增強文章氣勢的藝術特色。

  【教學重點】

  理解孟子主張──仁政。

  【教學過程】

  一、孟子簡介

  孟子,名軻,字子輿,戰國時鄒人。他受業於孔子的孫子子思的弟子,是儒家繼孔子之後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後稱為“亞聖”。他提出“民貴君輕”的主張,反對“霸道”,提倡以“仁”、“義”為中心的“仁政”、“王道”。

  二、《孟子》簡介

  《孟子》是先秦諸子傑出的散文著作,內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學說、政治活動、哲學思想和個性修養。《孟子》與《論語》同是語錄體散文,但與《論語》相比,它篇幅較長,內容也更具體,描繪也更細緻。《孟子》比喻準確形象,語言犀利酣暢,感情洋溢飽滿,說理深刻透徹。

  三、讀課文,生字正音

  棄甲曳(yè)兵

  塗(tú)有餓莩(piǎo)

  雞豚(tún)狗彘(zhì)之畜(xù)

  數(cù)罟(gǔ)不入洿(wū)池

  無(wú)失其時

  謹庠(xiáng)序之教

  頒(bān)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

  申之以孝悌(tì)之義

  谷不可勝食也(shēng)

  四、重點字詞

  1、通假字:

  無失其時(“無”通“毋”,不要)

  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無”通“毋”,不要)

  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頒”通“斑”)

  塗有餓莩而不知發(“塗”通“途”,道路)

  2、名詞活用為動詞:

  填然鼓之

  樹之以桑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

  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

  然而不王者

  3、之:

  ⑴ 寡人之於國也:主語和介賓結構之間無意義。

  ⑵ 無如寡人之用心者: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⑶ 填然鼓之:襯字,無意義。

  ⑷ 樹之以桑:襯字,無意義。

  五、文言句式

  1、否定句賓語前置:

  未之有也

  2、介詞結構後置:

  樹之以桑

  申之以孝悌之義

  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

  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

  3、判斷句:

  是亦走也 非我也,兵也

  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

  4、固定格式:

  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

  直不百步耳。

  六、分析課文理解孟子的仁政

  1、提出問題:寡人之民不加多。

  2、分析問題: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

  3、解決問題:斯天下之民至焉。

  4、仁政內容:

  孟子的仁政:

  ⑴ 民本思想,孟子認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⑵ 施仁政應使百姓安居樂業

  ⑶ 國君應以保民為職分,君王要“不擾民”、“不違農時”,要“與民同樂”,才可以“王天下”。

  七、體味欣賞

  1、結構嚴謹。

  2、善用比喻。

  3、氣勢充沛。

  八、透過背誦練習感受孟子的語言魅力

  不違農時, 。數罟不入洿池, 。斧斤以時入山林, 。谷與魚鱉不可勝食, ,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 ,王道之始也。

  九、學以致用,課堂思考孟子思想在當今社會有什麼現實意義

  十、課堂練習

  一詞多義。

  十一、結束語

  師總結全文,師生在歌聲中感受孟子的思想。

《寡人之於國也》教學設計13

  【教學目的】

  1、瞭解孟子“仁政”的具體內容、思想基礎及歷史進步性。

  2、瞭解孟子答問過程、論辯藝術及其“好辯、善辯”的主客觀原因。

  3、瞭解並掌握“數”“發”“直”“兵”“勝”及其若干固定句式的對應今譯。

  4、在綜合理解的基礎上背誦全文,並延展閱讀閱讀《仁者無敵》《出爾反爾》兩個選段。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 本文的論辯過程及藝術。

  2、難點: 《孟子》的思想內容,也就是“仁政”的具體內容。

  【教學時數】

  兩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語

  我們剛學了《論語》中的名段《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它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孔子的政治思想──以禮樂治國,實行仁政。這種政治思想,在戰國中期由儒家主要代表人物孟子發展而為仁政學說。當時諸侯連年戰爭,生靈塗炭,孟子目睹人民的苦難,也看到了人民的力量,形成了民本思想,提出了一個富有民主性精華的著名命題:“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他認為人民是國家的基礎,民心向背是得天下與失天下的關鍵。統治者應該實行仁政,用仁愛之心對待人民,像父母對待子女一樣關心人民的疾苦,這樣就能贏得人民的擁護;反之,統治者實行虐政,就會遭到人民的仇恨,失去民心而變成獨fu民賊,被人民推翻。《寡人之於國也》是孟子與梁惠王關於政事的一次回答。下面讓我們來讀一讀,背一背,想一想,然後再來議一議,看看孟子的仁政主張在本課中是怎樣反映的。

  二、字詞正音

  1、曳(yè):拖著。 2、數(cù) :密。 3、罟(gǔ):網。 4、洿(wū) :窪地積水,池塘。 5、鱉(biē):團魚,俗稱王八。 6、彘(zhì) :豬。 7、悌(tì):敬愛兄長。 8、莩(piǎo) :餓死的人。

  三、《孟子》簡介

  參看課文。

  四、解題

  本文選自儒家經典名著,詞語看似淺易,內涵卻很艱深。仁政是孟子政治學說的核心,《孟子》一書中多次論及仁政的有關問題。

  這篇課文記述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對話,圍繞“民不加多”的問題展開討論,闡述了孟子“仁政”的具體內容,並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會的不平等。

  戰國時代,各諸侯國的統治者,對外爭城奪地,相互攻伐,“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對內殘酷剝削,勞役繁重,破壞生產力。這就造成了兵員缺乏,勞力不足,是個十分突出的問題。爭奪人力,成為各諸侯國統治者的當務之急。由此可以看出,梁惠王提出這個問題實質是想借助增加人力而增加國力。

  五、課文串講

  1、梁惠王曰:“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

  對於國家(總算是)了啦。河內遇到饑荒,

  焉耳矣:三個語氣詞連用,表強調,重點在後一個。

  2、河內兇,則移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河東兇亦然。

  兇:穀物收成不好,荒年。

  移:遷移。 粟:小米,指穀類。 亦:也是。 其:代河東。

  3、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察:考察。 政:政治 無如:比不上。

  加:更。 何也:這是什麼原因呢無如。

  第一部分(1自然段):提出“民不加多”的疑問。

  戰國時代,各諸侯國的統治者,對外爭城奪地,相互攻伐,“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對內殘酷剝削,勞役繁重,破壞生產力,這就造成了兵員缺乏。勞力不足,是個十分突出的問題。爭奪人力,成為各諸侯統治者的當務之急。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的疑問之前,自詡“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然後以賑災救民為例,申說自己治國勝於“鄰國之政”,“河內兇,則移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河東兇亦然”。從兩方面描述救災的具體措施。“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進一步突出梁惠王的自矜,為下文的“五十步笑百步”作鋪墊。“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梁惠王希望更多的民歸附自己,孟子正是利用梁惠王的這種心理來宣傳“仁政”思想並想引導他實行王道政治的。

  4、孟子對曰:“王好戰,請以戰喻。

  好戰:喜歡打仗。 以……喻:用……來比喻。 5、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百步,則何如?

  填然鼓之:咚咚地敲著戰鼓。

  填:擬聲詞。 鼓:名作動。 之:助詞,無義。 兵:武器。 刃:刀鋒,借代。 兵刃:同義複詞。 棄甲曳兵而走:拋棄鎧甲拖著兵器。 或:有的憑(自己)恥笑 。 而:表修飾。 百步:數量詞活用作動詞,跑了百步。 而後:然後。

  6、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直不:那隻不過沒有(跑)。

  直:只是,不過。

  7、“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之民)也。

  知道這個道理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鄰國多。

  無:同毋,不要。 之;取獨。

  第二部分(2─4自然段):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問題,而是利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設喻,啟發對方使對方容易接受。“王好戰,請以戰喻。”總提一句,然後舉出兩個逃兵“棄甲曳兵而走”的兩種情況。根據敗逃距離的遠近,提出“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的反問,進一步啟發,誘使對方在不知不覺中說出否定自己論點的話:“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這兩話忽然轉入正題,既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又揭示了五十步笑百步的寓意:梁惠王的“遷民移粟”跟鄰國統治者的治國不盡心,實質上沒有什麼區別,只是形式上數量上不同而已。這裡暗示著梁惠王搞小恩小惠並不能使民增多,要使民增多,必須施仁政、行王道。於是文章就自然而然地由第二部分過渡到第三部分。 8、“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

  違:違背。

  谷:糧食。 數罟:細網。 入洿池:進入池塘。

  勝:盡。

  9、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

  以:按。 時:時令。

  10、是使民養生喪死而無撼也。

  喪死:為死了的人辦喪事。 而:表承接。

  11、王道之始也。

  之始:這就是……開端。

  王道:以仁義治天下,這是儒家的政治主張。

  5─7自然段為第三部分:

  5自然段:闡述“王道之始”的道理:

  孟子認為,合理地發展生產,使老百姓“養生喪死而無撼”是實行仁政的開端,也是使民加多的初步措施。“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三組排比句,提出了發展生產的三種措施,以及採取這些措施後所產生的效果。連用“不可……勝也”的句式,給人以吃不完,用不盡的感覺,大大增加了文章的說服力和感染力。接著又用“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來小結前面三組排比句,又以這個結論為前提推出新的結論:“王道之始也。”作者在這裡把三層意思、三方面的內容緊緊聯絡在一起,並把“使民多加”的問題跟行王道緊密聯絡起來。

  12、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樹:動詞,種植。 之:助詞,無義。 衣:穿。 帛:絲織品。 豚:小豬。 彘:豬。

  13、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畜:畜養。 無:通毋,不要。 失:錯過。 時:時機。 其:代雞、豚、狗、彘。 奪:耽誤。 14、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飢矣;

  時:農時。

  15、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

  謹:謹慎。 庠序:古代指學校。 教:教化。 申:反覆講述。 孝:尊敬父母。 悌:敬愛兄長。 義:道理。 16、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頒同斑。 頒白:頭髮花白。 負:揹著東西。 戴:頂著東西。 黎民:老百姓。

  王:名作動,稱王。 未之有:否定句代詞作賓語後置。

  6自然段:闡述王道之成的道理:

  孟子進一步提出教養百姓,使民心歸順的仁政主張,也是“使民多加”的根本措施。“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飢矣。”這三組排比句又提出了發展生產的三種措施,以及採取這種措施後產生的效果。這三種措施與上文的三種措施相比,顯然前進了一步,具有更強的主觀能動性。孟子不僅主張養民,還主張教民:“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作者在這裡連用四組排比句,把自己的主張層層鋪敘,渲染得有聲有色,為梁惠王展現出一幅美好的前景。然後用“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兩句承上啟下,順理成章地得出“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結論,與前文“王道之始”相呼應。

  17、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塗有餓莩而不知發,

  檢:約束 塗:同途,道路。 莩:餓死的人。

  發:開啟糧倉,賑濟百姓。

  18、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

  則:錶轉折。

  歲:年成。

  19、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

  何異:什麼不同。 於:與。

  20、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罪:歸咎。 斯:那麼。 至:到,這裡指歸順。

  7自然段:闡述“使民加多”應有的態度。

  孟子批評統治者的虐政,從反面證明自己主張的正確,前兩段已經把行王道的道理講得十分透徹,這一段照應文章的開頭。梁惠王口口聲聲說於國“盡心”,可是“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塗有餓莩而不知發”,哪裡談得上“盡心”呢?“狗彘食人食”和“塗有餓莩”形成鮮明的對比,深刻地揭示了當時社會的不平等。接著作者針對統治者歸罪於歲的推諉,運用比喻進行駁斥:“塗有餓莩”歸罪於年成不好,如同“刺人而殺之”歸罪於兵器一樣荒唐,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統治者的虐政。最後兩句,“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言簡意賅,不歸罪於年歲,而是要反省自己,革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使百姓住有房,耕有田,吃飽穿暖用足,接受教育,懂得禮儀,才能使他們歸服。“斯天下之民至焉”,回答了開篇梁惠王提出的“民不加多”的疑問。

  第三部分(5~7自然段)闡述孟子“仁政”的具體內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六、用推斷方法理解文言文

  1、以意逆志法:

  即遇到讀不懂的地方,可跳過去,待全文大意理解得差不多後,再根據上下文,假設一種解釋,有時甚至可以猜測,這種方法,叫做“以意逆志”,“逆”是“迎合”的意思,如本文中的“謹庠序”,就可利用這種方法。

  2、利用對偶、排比、互文等方法進行推斷:

  如本文的“數罟不入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我們可以根據“斧斤”句推斷“數罟”句的句意。

  3、根據上下思路和邏輯關係推斷:

  如“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的句意,就可以根據上文“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來推斷。

  七、作業

  第三題。

《寡人之於國也》教學設計14

  【教學目的】

  1、瞭解孟子“仁政”的具體內容、思想基礎及歷史進步性。

  2、瞭解孟子答問過程、論辯藝術及其“好辯、善辯”的主客觀原因。

  3、瞭解並掌握“數”“發”“直”“兵”“勝”及其若干固定句式的對應今譯。

  4、在綜合理解的基礎上背誦全文,並延展閱讀閱讀《仁者無敵》《出爾反爾》兩個選段。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

  本文的論辯過程及藝術。

  2、難點:

  《孟子》的思想內容,也就是“仁政”的具體內容。

  【教學時數】

  兩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語

  我們剛學了《論語》中的名段《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它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孔子的政治思想──以禮樂治國,實行仁政。這種政治思想,在戰國中期由儒家主要代表人物孟子發展而為仁政學說。當時諸侯連年戰爭,生靈塗炭,孟子目睹人民的苦難,也看到了人民的力量,形成了民本思想,提出了一個富有民主性精華的著名命題:“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他認為人民是國家的基礎,民心向背是得天下與失天下的關鍵。統治者應該實行仁政,用仁愛之心對待人民,像父母對待子女一樣關心人民的疾苦,這樣就能贏得人民的擁護;反之,統治者實行虐政,就會遭到人民的仇恨,失去民心而變成獨夫`民賊,被人民推翻。《寡人之於國也》是孟子與梁惠王關於政事的一次回答。下面讓我們來讀一讀,背一背,想一想,然後再來議一議,看看孟子的仁政主張在本課中是怎樣反映的。

  二、字詞正音

  1、曳(yè):拖著。

  2、數(cù) :密。

  3、罟(gǔ):網。

  4、洿(wū) :窪地積水,池塘。

  5、鱉(biē):團魚,俗稱王八。

  6、彘(zhì) :豬。

  7、悌(tì):敬愛兄長。

  8、莩(piǎo) :餓死的人。

  三、《孟子》簡介

  參看課文。

  四、解題

  本文選自儒家經典名著,詞語看似淺易,內涵卻很艱深。仁政是孟子政治學說的核心,《孟子》一書中多次論及仁政的有關問題。

  這篇課文記述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對話,圍繞“民不加多”的問題展開討論,闡述了孟子“仁政”的具體內容,並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會的不平等。

  戰國時代,各諸侯國的統治者,對外爭城奪地,相互攻伐,“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對內殘酷剝削,勞役繁重,破壞生產力。這就造成了兵員缺乏,勞力不足,是個十分突出的問題。爭奪人力,成為各諸侯國統治者的當務之急。由此可以看出,梁惠王提出這個問題實質是想借助增加人力而增加國力。

  五、課文串講

  1、梁惠王曰:“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

  對於國家(總算是)了啦。河內遇到饑荒,

  焉耳矣:三個語氣詞連用,表強調,重點在後一個。

  2、河內兇,則移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河東兇亦然。

  兇:穀物收成不好,荒年。

  移:遷移。

  粟:小米,指穀類。

  亦:也是。

  其:代河東。

  3、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察:考察。

  政:政治

  無如:比不上。

  加:更。

  何也:這是什麼原因呢無如。

  第一部分(1自然段):提出“民不加多”的疑問。

  戰國時代,各諸侯國的統治者,對外爭城奪地,相互攻伐,“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對內殘酷剝削,勞役繁重,破壞生產力,這就造成了兵員缺乏。勞力不足,是個十分突出的問題。爭奪人力,成為各諸侯統治者的當務之急。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的疑問之前,自詡“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然後以賑災救民為例,申說自己治國勝於“鄰國之政”,“河內兇,則移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河東兇亦然”。從兩方面描述救災的具體措施。“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進一步突出梁惠王的自矜,為下文的“五十步笑百步”作鋪墊。“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梁惠王希望更多的民歸附自己,孟子正是利用梁惠王的這種心理來宣傳“仁政”思想並想引導他實行王道政治的。

  4、孟子對曰:“王好戰,請以戰喻。

  好戰:喜歡打仗。

  以……喻:用……來比喻。

  5、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百步,則何如?

  填然鼓之:咚咚地敲著戰鼓。

  填:擬聲詞。

  鼓:名作動。

  之:助詞,無義。

  兵:武器。

  刃:刀鋒,借代。

  兵刃:同義複詞。

  棄甲曳兵而走:拋棄鎧甲拖著兵器。

  或:有的憑(自己)恥笑 。

  而:表修飾。

  百步:數量詞活用作動詞,跑了百步。

  而後:然後。

  6、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直不:那隻不過沒有(跑)。

  直:只是,不過。

  7、“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之民)也。

  知道這個道理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鄰國多。

  無:同毋,不要。

  之;取獨。

  第二部分(2─4自然段):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問題,而是利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設喻,啟發對方使對方容易接受。“王好戰,請以戰喻。”總提一句,然後舉出兩個逃兵“棄甲曳兵而走”的兩種情況。根據敗逃距離的遠近,提出“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的反問,進一步啟發,誘使對方在不知不覺中說出否定自己論點的話:“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這兩話忽然轉入正題,既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又揭示了五十步笑百步的寓意:梁惠王的“遷民移粟”跟鄰國統治者的治國不盡心,實質上沒有什麼區別,只是形式上數量上不同而已。這裡暗示著梁惠王搞小恩小惠並不能使民增多,要使民增多,必須施仁政、行王道。於是文章就自然而然地由第二部分過渡到第三部分。

  8、“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

  違:違背。

  谷:糧食。

  數罟:細網。

  入洿池:進入池塘。

  勝:盡。

  9、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

  以:按。

  時:時令。

  10、是使民養生喪死而無撼也。

  喪死:為死了的人辦喪事。

  而:表承接。

  11、王道之始也。

  之始:這就是……開端。

  王道:以仁義治天下,這是儒家的政治主張。

  5─7自然段為第三部分:

  5自然段:闡述“王道之始”的道理:

  孟子認為,合理地發展生產,使老百姓“養生喪死而無撼”是實行仁政的開端,也是使民加多的初步措施。“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三組排比句,提出了發展生產的三種措施,以及採取這些措施後所產生的效果。連用“不可……勝也”的句式,給人以吃不完,用不盡的感覺,大大增加了文章的說服力和感染力。接著又用“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來小結前面三組排比句,又以這個結論為前提推出新的結論:“王道之始也。”作者在這裡把三層意思、三方面的內容緊緊聯絡在一起,並把“使民多加”的問題跟行王道緊密聯絡起來。

  12、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樹:動詞,種植。

  之:助詞,無義。

  衣:穿。

  帛:絲織品。

  豚:小豬。

  彘:豬。

  13、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畜:畜養。

  無:通毋,不要。

  失:錯過。

  時:時機。

  其:代雞、豚、狗、彘。

  奪:耽誤。

  14、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飢矣;

  時:農時。

  15、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

  謹:謹慎。

  庠序:古代指學校。

  教:教化。

  申:反覆講述。

  孝:尊敬父母。

  悌:敬愛兄長。

  義:道理。

  16、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頒同斑。

  頒白:頭髮花白。

  負:揹著東西。

  戴:頂著東西。

  黎民:老百姓。

  王:名作動,稱王。

  未之有:否定句代詞作賓語後置。

  6自然段:闡述王道之成的道理:

  孟子進一步提出教養百姓,使民心歸順的仁政主張,也是“使民多加”的根本措施。“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飢矣。”這三組排比句又提出了發展生產的三種措施,以及採取這種措施後產生的效果。這三種措施與上文的三種措施相比,顯然前進了一步,具有更強的主觀能動性。孟子不僅主張養民,還主張教民:“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作者在這裡連用四組排比句,把自己的主張層層鋪敘,渲染得有聲有色,為梁惠王展現出一幅美好的前景。然後用“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兩句承上啟下,順理成章地得出“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結論,與前文“王道之始”相呼應。

  17、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塗有餓莩而不知發,

  檢:約束

  塗:同途,道路。

  莩:餓死的人。

  發:開啟糧倉,賑濟百姓。

  18、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

  則:錶轉折。

  歲:年成。

  19、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

  何異:什麼不同。

  於:與。

  20、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罪:歸咎。

  斯:那麼。

  至:到,這裡指歸順。

  7自然段:闡述“使民加多”應有的態度。

  孟子批評統治者的虐政,從反面證明自己主張的正確,前兩段已經把行王道的道理講得十分透徹,這一段照應文章的開頭。梁惠王口口聲聲說於國“盡心”,可是“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塗有餓莩而不知發”,哪裡談得上“盡心”呢?“狗彘食人食”和“塗有餓莩”形成鮮明的對比,深刻地揭示了當時社會的不平等。接著作者針對統治者歸罪於歲的推諉,運用比喻進行駁斥:“塗有餓莩”歸罪於年成不好,如同“刺人而殺之”歸罪於兵器一樣荒唐,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統治者的虐政。最後兩句,“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言簡意賅,不歸罪於年歲,而是要反省自己,革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使百姓住有房,耕有田,吃飽穿暖用足,接受教育,懂得禮儀,才能使他們歸服。“斯天下之民至焉”,回答了開篇梁惠王提出的“民不加多”的疑問。

  第三部分(5~7自然段)闡述孟子“仁政”的具體內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六、用推斷方法理解文言文

  1、以意逆志法:

  即遇到讀不懂的地方,可跳過去,待全文大意理解得差不多後,再根據上下文,假設一種解釋,有時甚至可以猜測,這種方法,叫做“以意逆志”,“逆”是“迎合”的意思,如本文中的“謹庠序”,就可利用這種方法。

  2、利用對偶、排比、互文等方法進行推斷:

  如本文的“數罟不入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我們可以根據“斧斤”句推斷“數罟”句的句意。

  3、根據上下思路和邏輯關係推斷:

  如“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的句意,就可以根據上文“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來推斷。

  七、作業

  第三題。

《寡人之於國也》教學設計15

  【教學目的】

  1、瞭解孟子“仁政”的具體內容、思想基礎及歷史進步性。

  2、瞭解孟子答問過程、論辯藝術及其“好辯、善辯”的主客觀原因。

  3、瞭解並掌握“數”“發”“直”“兵”“勝”及其若干固定句式的對應今譯。

  4、在綜合理解的基礎上背誦全文,並延展閱讀閱讀《仁者無敵》《出爾反爾》兩個選段。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

  本文的論辯過程及藝術。

  2、難點:

  《孟子》的思想內容,也就是“仁政”的具體內容。

  【教學過程】

  一、解題無須說,重要的是匯入

  教讀本文而用舊課匯入,既簡便可行,又有溫故知新、激發學習興趣的作用。當先讓學生復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然後提問:

  1、教師口述:“取勝之道有三:曰天時,曰地利,曰人和──人和為取勝之本。”問:這個意思孟子是怎樣表述的?(開頭兩句)好在哪裡?

  (自由作答。)

  提示:讀孟子文章要注意語言的氣勢。

  2、“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中的“君子”指什麼人?

  能行仁政的諸侯國君。

  補充問:“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君子于役,不知其期”中的“君子”各指什麼人?

  有修養的人──丈夫。

  提示:學文言要注意詞的多義性,要據語境判斷詞的意義。

  3、試用孟子話說明君子“戰必勝”的原因。

  “得道多助”,“多助”是得“人和”的表現。

  提示:“道”,就是新課文裡說的“王道”,能行王道,是謂“得道”。

  過渡問:根據預習印象,說說新課文裡哪幾句是描寫孟子理想中的“王道樂土”的。

  “五十者”“七十者”“數口之家”“頒白者”四句。

  哪句話跟“多助之至,天下順之”的意思相同?

  “斯天下之民至焉”。

  二、學生試讀課文兩遍:先指定五位同學接讀;後齊讀

  三、教師範讀全文並略作解說,重在掌握文章理路

  1、畫示意圖(標明秦、魏、齊的相鄰位置;指出河內、河東所在),並簡介談話背景:

  魏在戰國初期曾是軍事大國,至梁惠王在位後期,西畏秦逼,從安邑遷都於梁;東敗於齊,“太子虜,上將死,國以空虛”,所以特邀孟子來梁,問強國之道。事在惠王35年(前335)。本章記梁惠王問“民不加多”之故,正是此意。

  2、分層示範誦讀並作解說:

  第一層:

  ⑴ 兇──象地穿交陷其中之形,引申為歉收。

  ⑵ 移──本義是禾長相扶倚之狀,後代為遷移之義而本義廢。由此至彼之謂。

  ⑶ 大意是,惠王問“民不加多”之故。

  第二層:

  ⑴ 鼓──會意字,左中為鼓,上象鼓飾,下象鼓架;右象手持槌擊鼓動作。後引申為所擊之物。古時以擊鼓代進攻令。

  ⑵ 大意是,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為喻,含蓄作答。

  第三層:

  ⑴ 數罟──古法,魚不滿尺,市不得鬻,人不得食。

  ⑵ 是使民──是,有“如此則”之義,這樣(就)使人民……

  ⑶ 大意是,論王道之始,即“使民養生喪死無憾”。

  第四層:

  ⑴ “無失其時”與“無奪其時”──“失”字輕,寓“提醒”義;“奪”字重,寓國君無以勞役苦民之義。

  ⑵ 大意是,論王道之成,先制民之產(五畝之宅、百畝之田)而後行教化。

  第五層:

  ⑴ 發──本義是將箭射出去,引申為由內向外的動作,故在本句中有開倉放糧之義。

  ⑵ 檢──今語“檢點”,亦有約束義。

  ⑶ 斯──虛詞有通用之法,這裡通“則”。

  ⑷ 大意是,保民才能使民歸順。

  3、解說全文理路(見本文開頭),要求學生記住每層的結句,用它們作為記誦全文的支撐點。

  4、學生齊讀全文一遍後,檢查背誦上述五句話,即各層的結句。

  四、學生分層練習背誦全文

  (下面只寫出指導誦讀的要點,過程及練習方式從略。)

  第一層:

  1、在示意圖上標出河東、河內的位置後,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話敘述梁惠王的救災辦法。

  向災區調運糧食,從災區遷出部分人口。

  2、“河東兇亦然”一句是省文,試用文言作完整的表述。

  河東兇,則移其民於河內,移其粟於河東。

  3、“無如……者”意思是“沒有像……的人”,能否換一種表達方式?

  其君皆不及寡人之用心。

  4、試品味首句,說說惠王有無抱怨意。

  從“焉耳矣”的疊用可見有抱怨勞而無功之意:勞者,移民、移粟也;無功者,鄰國之民不至。

  5、再品味末句,說說“何也”能否改成“何哉”或“何故”。

  何哉”,問中兼嘆,多用於設問;“何故”,一般詢問語氣;只有用“何也”才能表達梁惠王困惑而急於求解的心情。

  第二層:

  1、孟子此問的答案是事前即可料定的,試作仿問便知:某次考試,甲生得50分,乙生得30分,以50分得30分,則何如? 請用文言作答。

  不可,直不30分耳,是亦不及格也。

  2、此問照應上文哪一句?

  “無如寡人之用心者”。

  妙在哪裡?

  惠王據事理作答,卻不料墜入孟子彀中,把自己跟鄰國之君放在同一水平上。

  3、試代孟子作答:“王之好戰殘民,與鄰國之君無異,故民不至;移民移粟,小惠耳,雖能行之,何益?”跟原文比較後,說說比喻作答的好處。

  從容,含蓄,讓對方反躬自省。

  第三層:

  1、開頭用排比句法連述三事,都有關人民生活,試用兩個字概括這樣的生活水平。

  溫飽。

  2、為什麼說這是“王道之始”?

  王道以得民心為本,溫飽可以使民“養生喪死無憾”,則得民心矣。

  3、本層連用五個“也”字,擬刪去前四個,改用“……,則……”這種句式,如“不違農時,則谷不可勝食”,好不好?

  不好,用“也”才能表達出孟子堅信不疑的語氣和讚美之情,使行文如連珠,頗有聲勢。

  第四層:

  解釋:“五畝之宅”“百畝之田”,係指井田制而言。井田者,田區劃分如“井”字形之謂也。古法:方里而井,井九百畝,其中為公田,八家皆私百畝,同養公田。公事畢,然後敢治私事。

  1、問:王道體制下有哪兩件大事?是按怎樣的順序寫的?

  ⑴ 農業生產,先說家庭副業,後說糧食生產;

  ⑵ 教化,先說設校,後說教學內容。

  2、孟子在描寫“王道樂土”時全用“矣”字作結,表現了怎樣的意味?

  讚歎;將理想圖景說得如在眼前。

  3、本層煞尾如用“王道之成也”替代“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效果如何?

  失去主觀色彩,缺乏咄咄逼人之勢,說服力減弱。

  第五層:

  1、本層文字不多,但波瀾起伏不窮,說說你的體會。

  一揭,語氣嚴厲;二批,措辭尖刻;三勸勉,語調溫和。

  2、本層是怎樣照應開頭的?

  “罪歲”照應“河內兇”“河東兇”;“斯天下之民至焉”照應“寡人之民不加多”。

  3、結句是否有省略?

  不“罪歲”,則當行王道,因上文已詳論行王道的步驟和基本方法,此處不再提;完整的表述應是“王無罪歲而行王道,斯天下之民至焉”

  五、檢查背誦──連貫背誦全文

  六、內容點撥

  (見“基本設想”第二段)。

  七、佈置作業

  1、背誦全文(同學互查);

  2、預習新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