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設計> 長相思優秀教學設計範文

長相思優秀教學設計

長相思優秀教學設計範文

  作為一名教職工,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化規劃教學系統的過程。那麼什麼樣的教學設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長相思優秀教學設計範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長相思優秀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能字正腔圓地誦讀《長相思》,感受詞的抒情韻律。

  2、透過邊讀邊想象、情境誦讀等方法品味詩人身在征途、心在故園的悽婉情思。

  3、瞭解“故園”催生的豐富意象及文化內涵。

  【教材分析】

  康熙二十一年,身為御前侍衛的納蘭性德扈從康熙去往山海關外的盛京(瀋陽)祭祖。詞的上片從“山一程,水一程”的疊用,來說明身離故鄉之遠;下片以“風一更,雪一更”來渲染作者此時孤寂情懷。風雪打斷了他思鄉之夢,懊喪之餘,他更加懷念故園的寧靜詳和。本首詞表達的是對“故園”無盡的思念。納蘭性德推崇南唐李煜,詞風清麗自然,纏綿悱惻,反映到這首《長相思》上,雖然寫旅途思鄉,卻也寫得悠長動情。

  【教學過程】

  一、請大家開啟課本,自由朗讀《長相思》這首詞。注意,仔仔細細地讀上四遍。讀前兩遍的時候注意詞當中的生字和多音字,爭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圓。讀後兩遍的時候,爭取把它念通順,注意詞句內部的停頓,明白嗎?好,自由讀《長相思》,開始。

  二、請同學讀讀《長相思》

  三、全班齊讀《長相思》

  四、讀到這兒為止,你感覺到作者表達的是一種怎樣的感情?

  詩人對家鄉的思念

  五、再次朗讀體會詩人的思鄉之情(配《琵琶語》)

  六、理解詞意

  1、作者的身在哪裡?

  作者的身經過的七個點,他經過了崇山峻嶺,他經過了大河小川,他經過了山海關外,經過了軍營的帳篷,他還經過了許許多多的地方,這就是作者的身在何方。一句話:“作者的身在征途上”。

  2、白天,這支隊伍走了一程又一程,到了夜裡,他們駐紮下來。你看到了什麼?有什麼特點?

  夜深千帳燈

  壯觀、蒼涼

  3、作者心在哪兒?

  心繫故園

  4、作者身在征途,心卻在故園。看著征途中的作者,你的眼前出現了怎樣的畫面?

  風雪交加、帳篷裡計程車兵思念親人,無法入睡。

  5、自由朗讀詞的下闋

  如果身在故園,又會出現怎樣的畫面和情景呢?

  好一個生氣勃勃,好一幅鄉村樂居圖啊!好一幅恬靜安閒的村居圖。

  一個多麼寧靜多麼安逸多麼美好的夜晚啊!

  享受天倫之樂,溫馨融融,多美好的生活啊!

  6、古往今來,有許多詩人詞人飽含深情地寫下他們的故園,請同學舉說說。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知有兒童挑促織,夜深籬落一燈明。

  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長相思優秀教學設計2

  學習目標:

  1.能字正腔圓、有板有眼地誦讀《長相思》,進一步感受詞的抒情韻律。

  2.瞭解“風一更,雪一更”的互文手法,感受“更”在古典詩詞中的特殊情味。

  3.透過想象、質疑、情境誦讀,體驗詩人身在征途、心繫故園的矛盾心情,感悟詩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學重點:

  在想象、質疑和情境誦讀中,體驗詩人身在征途、心繫故園的矛盾心情,感悟詩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學難點:

  在移情想象中建構“故園”的豐富意象,體味“故園”的文化意蘊。

  教學準備:

  教師製作《長相思》多媒體課件。

  一、回顧前文,總結引入

  同學們,在王安石的眼中啊,鄉愁是那一片吹綠了家鄉的徐徐春風。而到了張籍的筆下,鄉愁又成了那一封寫了又拆,拆了又寫的家書。那麼在納蘭性德的眼中,鄉愁又是什麼呢?請大家開啟課本,自由朗讀《長相思》這首詞。注意,仔仔細細地讀兩遍。

  二、看詞讀好,找感覺。

  1、讀第一遍的時候注意詞當中的生字和多音字,爭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圓。讀第二遍的時候,爭取把它念通順,注意詞句內部的停頓,力求把它讀得有板有眼。

  (師出示課件《長相思》)

  2、出示多音字“更”和生字“聒”,給學生強調。

  3、誰再來讀一讀《長相思》。其他同學聽,特別注意聽詞句的中間,她是怎麼停頓的,讀得是不是有板有眼。(學生朗讀)教師引導學生注意哪個地方停頓。:讀“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學生齊讀)

  4、再來一遍:“身向榆關那畔行,夜升千帳燈”(有感情地讀)

  同學們,讀古代的詩詞,我們不但要把它讀正確,讀得有節奏,而且還要儘可能讀出它的味道來。

  5、讀詞爭取讀出這種感覺和味道,你們自己再試著讀一讀《長相思》,爭取讀出你的味道和感覺來,明白嗎?好,按自己的節奏讀。

  真好,同學們,詞讀到這兒為止,你的腦海裡留下了什麼印象和感覺?誰來說一說?(學生有感情地齊讀《長相思》)

  二、思意質疑,深入文。

  1、看書上的插圖,仔細地看看書上的註解,然後試著去想一想這首詞大概在講什麼意思。明白?默讀《長相思》。

  (學生默讀詞並思考詞的意思,,教師在一旁巡視,瞭解學生的讀書情況。)

  2、作者除了“身”在帳篷?還身在何方?

  結合詞的內容,引導學生體會征途的'艱辛。作者經過了崇山峻嶺,經過了大河小川,經過了山海關外,經過了軍營的帳篷,他還經過了許許多多的地方,這就是作者的身在何方。一句話:“作者的身在征途上”。(板書:身在征途)

  3、一個遠離,一個思念,同學們,就是這種感受,這種感情,這種心靈的回想,我們一起帶著這種感覺再來讀一讀《長相思》。先自各讀,試著把作者身和心分離的那種感受,那種心情讀出來,自各讀。放開聲音讀,按自己的節奏讀,可以輕輕地讀。(學生放聲自由朗讀)

  4、誰再來讀一讀《長相思》?教師放音樂。(學生齊讀。)

  5、孩子們,請閉上你們的眼睛,讓我們一起隨著納蘭性德,走進他的生活,走進他的世界,隨著老師的朗讀,你的眼前彷彿出現怎樣的畫面和情景?

  (教師範讀)

  你們都看到了,是嗎?你們看到了跋山涉水的畫面,你們看到了輾轉反側的畫面,你們看到了抬頭仰望的畫面,你們看到了孤獨沉思的畫面。但是,同學們,在納蘭性德的心中,在納蘭性德的記憶裡面,在他的家鄉,在他的故園,又應該是怎樣的畫面,怎樣的情景呢?展開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鄉,在作者的故園看到的畫面寫下來。

  (學生繼續寫片段,教師繼續巡視)

  6、讓我們一起回到作者的家鄉,走到納蘭性德的故園去看看,在他的家鄉有著怎樣畫面和情景。誰來?

  7、誰來讀《長相思》?在這裡沒有鳥語花香,沒有親人的絮絮關切,在這裡有的只是?(指名學生讀《長相思》)

  8、在這裡,沒有皎潔的月光,沒有在皎潔的月光下和妻子相偎依在一起的那份溫暖,那份幸福,在這裡有的只是??(指名學生再讀《長相思》)

  9、同學們,《長相思》讀到現在為止,我們已經非常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身在征途,心繫故園的那一顆破碎的心。我想,讀到現在為止,讀到這個時候,你是不是應該問一問納蘭性德?

  10、我知道,你想問納蘭性德,你為什麼不早點回家呢?是吧。好,繼續問。

  生:納蘭性德,如果你想回家,就應該早點用心打仗,為什麼不用心打仗?不用心打仗,仗打不好,你還會死在途中。

  三、拓展激問,深入感悟

  1、是啊!你身在征途,就一門心思去幹你的事業,為什麼對自己的故園又要牽腸掛肚,輾轉反側呢?問的好!誰還想問一問納蘭性德?

  生:你既然這麼想念家鄉,那你為什麼不把你所想念的,對家人想說的話寫下來,讓一個老鄉幫你送過去呢?

  2、孩子們,你們都問我是嗎?你們可曾知道這些問題納蘭性德也在問自己,就在征途上,納蘭性德還寫了一首詞,題目叫《菩薩蠻》其中有這兩句就是納蘭性德問自己的,誰來讀一讀?

  (出示課件“問君何事輕離別,一年能幾團圓月?”,學生朗讀,教師引導學生分別扮演不同的角色,來問納蘭性德,表達相互的思念之情。

  3、問的好!孩子們,請你們再想一想,除了納蘭性德在問自己以外,還有誰要問一問納蘭性德“問君何事輕離別,一年能幾團圓月?”

  是的,我何曾是輕離別呀!我是那樣的重離別呀!但是我身為康熙皇帝的一等侍衛,我重任在肩,我責任如山,我不得不離,不得不別啊!長相思,我的重離別,我的重重的離別,我的一切的一切,都已經化在了《長相思》中了。(學生有感情朗讀《長相思》。)

  這就是為什麼我身在征途卻心繫故園的原因所在,這就是為什麼我的那個夢會被破碎,我的那顆心會被破碎的原因所在。為了我的壯志和理想,思念家鄉的孤獨和寂寞,就這樣化做了納蘭性德的《長相思》。

  (教師出示“長相思”三個字,放音樂)

  四、板書設計

  長相思

  身在征途蕭蕭風雪難入夢

  心在故園羈旅懷鄉情意濃

  長相思優秀教學設計3

  設計理念

  納蘭性德的《長相思》是一首描寫邊塞軍旅途中思鄉寄情的佳作。寫了南方將士在出塞的路上,因北方的風聲雪聲而思念家鄉,輾轉反側,夜不能寐。

  教學中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由淺入深,由境入情。讀中感悟,讀議結合,讀寫結合,讓學生自主探究,充分想象,充分表達。主要抓住“故園無此聲”來反問和追問,在反問中展現了行軍艱難之境,感受行程之中“身”的累,在追問中大膽設想了故園溫馨之境,詞中短短的五個字“故園無此聲”,並未直接寫故園卻勝過千言萬語,正是作者的巧妙之處。

  兩種情境的碰撞自然會出現強烈的反差,在巨大的反差對比中便自然悟出了詞情,真是難眠之時心好苦。而開課的寫作背景又很好回答了要忍受這種思鄉之苦的原因,只有——長相思。最後在學生的深情朗誦中結束。

  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學會生字詞。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詞,並背誦。能感知詞的大意,用自己的話講述。學習作者表達感情的方法。

  過程與方法:

  透過朗讀,看註釋、插圖,查閱資料,想象,對比等方法進入詞境,感悟詞情。

  情感與態度:

  體會作者思念家鄉的美好情感。

  教學重難點進入詞境,感悟詞情,領悟作者的表達方法。

  教具準備兩首背景音樂,一首傷感,一首輕快。自制簡報。

  教學流程

  一、介紹寫作背景,引入文字。

  納蘭性德被譽為“清代第一詞人”,在他擔任侍衛期間,曾多次跟隨康熙出巡,寵遇非常。康熙二十一年早春,納蘭性德隨御駕東巡,去往山海關外盛京(瀋陽)途中,寫下了《長相思》這首詞,成為了描寫邊塞軍旅途中思鄉寄情的佳作。

  二、初讀《長相思》,感知大意。

  1、讀準讀通。(抽生讀,相機指導)

  2、結合註釋、插圖瞭解詞的大意。(討論交流)

  3、把自己的體會融入其中,爭取讀出詞的韻味。(各種形式展示)

  三、反問“故園無此聲”,品行軍之艱難。

  出示:“故園無此聲”一句

  1、“故園”指什麼?

  2、“此聲”指什麼聲音?

  3、“故園無此聲”,反問有此聲(讀詞的上闋找答案)

  (1)山水之間有此聲

  ①看插圖結合想象,說說可能是怎樣的山,怎樣的水?

  ②“山一程,水一程”是翻過一座山,涉過一條河的意思嗎?你還感受到什麼?

  ③帶著感受朗讀。

  (2)榆關那畔有此聲

  ①行軍的目的地是哪裡呢?是榆關嗎?從哪裡可以看出來?

  ②想象關外會是怎樣的情景呢?還會有哪些困難?

  (3)千帳之外有此聲

  ①看插圖結合想象,描繪“夜深千帳燈”的情景。

  ②交流感受。

  ③帶著感受朗讀。

  小結

  師:一路爬山涉水,鞍馬勞頓。生:山一程,水一程。師:耳畔唯有?生:風一更,雪一更。

  師:清寒的時節,蒼涼的去處,目的地還在榆關那邊。生:身向榆關那畔行。師:耳畔更是?生:風一更,雪一更。

  師:那萬丈穹廬下安扎的營帳,望去好似繁星落地。生:夜深千帳燈。師:不絕於耳的仍是?生:風一更,雪一更。

  師:急風飛雪的出塞路上,是多麼的艱難啊!

  四、追問“故園無此聲”,憶故園之溫馨。

  “故園無此聲”,故園有( ),(輕快的音樂漸起)任由學生髮揮想象。

  師:在夏日納涼的庭院裡……在全家團圓的中秋之夜……攜妻兒到野外遊玩……邀友人閒聊暢飲……

  生交流想到的畫面和感受。

  五、兩相對比,悟心碎之情。

  1、師:故園沒有這樣的風雪交加,故園不會有這樣的臥不成眠,故園不會這樣的寒冷孤寂……故園有的是寧靜詳和,故園有的是親友關愛,故園有的是溫暖舒適……難怪在這樣一個寒風呼嘯,大雪紛飛的夜晚會:(生讀)“聒碎鄉心夢不成”

  問:這顆被聒碎的心是怎樣的心?

  2、創設情景寫話,體驗思鄉之切。(傷感的音樂夾雜著寒風朔雪之聲)

  萬丈穹廬下安扎著營帳,帳內燈光點點,入夜,又是颳風,又是下雪,一更接一更,在這樣惡劣的氣候條件下,連做一個思鄉夢都做不囫圇,做不安逸,將士們從睡夢中醒來,再也睡不著了,我們走進一個個軍帳去看看吧:兩個小戰士索性嘀咕起來……一個老兵在帳內輾轉反側……站崗的哨兵眺望著故鄉的方向……一位將軍在油燈下寫起了家書……納蘭性德……

  把自己想到的畫面用幾句話描繪一下。生交流。

  3、問:納蘭性德如此思念故鄉,他為何要離開故鄉?為何不趕快回到親人身邊去呢?

  生交流後,回到開課的寫作背景齊讀。

  結束語:身在旅途,軍營帳篷中,作為貼身侍衛,侍君保皇,是義不容辭的天職。但這並不妨礙作者的思鄉之情呀!特別是在這樣一個風雪之聲聒碎鄉心的難眠之夜,真是“身在軍營心繫故園”啊,只有——長相思!(生感情朗誦全詞)

  板書設計:

  行軍之艱難

  ↓

  長相思

  ↑

  故園之溫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