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設計> 關於《有餘數的除法》教學設計範文(精選5篇)

《有餘數的除法》教學設計

關於《有餘數的除法》教學設計範文(精選5篇)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準備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加有效地進行。我們該怎麼去寫教學設計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關於《有餘數的除法》教學設計範文(精選5篇),歡迎大家分享。

  《有餘數的除法》教學設計1

  (一)學習目標

  1、創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氛圍進行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能夠在有體驗的情境中提出相應的數學問題。

  2、學生能夠動手操作,豐富學生的直觀表象。

  3、學生能夠用有餘數的除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教師因地制宜組織和開展其他教學活動,培養學生初步的解決問題和數學思考的能力。

  4、學生學會有餘數的計算,提高有餘數除法的計算能力。

  (二)學習內容

  1、基礎性學習包

  (1)有餘數除法的認識及筆算

  (2)探究除數和餘數的關係

  (3)我學會了嗎

  (4)智慧廣場:找規律

  2、開發性學習包

  (1)講第六單元收集的農作物進行平均分,如果不能平均分,怎麼辦?

  (2)豐收園

  3、拓展性學習包

  學生利用從家帶來的秋天的果實來一起表演分東西的小品,學生透過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學會人生道理——分享。

  (三)實施途徑

  1、學科單元內整合:本單元分為兩個資訊窗,第一個資訊窗為有餘數除法的意義,算式的讀法、寫法和餘數與除數的關係;第二資訊窗內容是除法豎式的寫法和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兩個資訊窗可以整合到一起進行教學,在學生提出並解決實際問題的基礎上,更深刻得認識有餘數除法的性質以及在生活中的普遍應用;第二課時主要探索“餘數和除數的關係”,並學會用乘法口訣求商;第三課時將本單元后的智慧廣場“找規律”整合到本單元作為練習課鞏固有餘數除法的意義。

  2、學科間整合:美術課程中漂亮的花可以整合到本單元,學生在欣賞茂密的花的同時將一定數目的花平均分成一定的份數。

  3、學科與學校特色課程整合:齊文化中的《中國臨淄東周殉馬坑》可以在本單元中進行整合,讓學生了解齊國古代文化的深厚底蘊。

  4、體驗式活動:學生表演野餐分享秋季果實的活動,其他同學發現並解決問題。

  5、課時安排:本單元學習共安排5課時。

  (四)教學案例:

  教材分析:

  以擺花為素材,提出一系列的數學問題:如果上例中一共有16盆花,可以擺幾組?多幾盆?如果是17盆,18盆,…,24盆、25盆呢?其目的:一是進一步鞏固有餘數除法的含義和計算;二是透過學生的觀察、比較、分析等活動,自己發現餘數和除數的關係。

  學情分析:

  教學時,要讓學生用23個圓片代替23盆花,每5盆為一組分一分。透過操作使學生看到:可以分4組還剩下3盆,不能正好分完,告訴學生剩下的這3盆,叫做餘數。然後結合分的過程引導學生寫有餘數除法的豎式。著重說明在豎式中從被除數中減去分掉的數,剩下的就是餘數,並介紹在橫式中餘數的寫法和算式的讀法。

  教學目標:

  透過改變被除數的數量,使學生自行發現餘數和除數的關係。使學生初步感受有餘數除法之間的關係。

  教學重點:

  理解被除數、除數、商、餘數之間的關係。

  教學道具:

  練習卡片每人一份。

  教學過程:

  一、複習。

  二、新課。

  1、現在有15盆花,每5盆擺一組,可以擺幾組?

  列式解答15÷5=3(組)

  2、如果一共有16盆花,每組擺5盆,可以擺幾組?多幾盆?

  如果是17盆呢?

  如果是18盆呢?

  如果是24盆呢?

  如果是25盆呢?

  板書:(略)

  3、觀察以上的餘數和除數,你發現了什麼?

  餘數<除數

  4、小組討論。

  師:從整體上看你又發現了什麼?

  被除數增加,除數不變,商不變,餘數隨著被除數增加而增加。

  三、鞏固新知。(練習卡每人一份)

  1、先觀察被除數和除數再填方格。

  師:從A組題目你發現了什麼規律?

  從B組題目你發下了什麼規律?

  從A、B組題目中你發現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規律是什麼?

  無論被除數、除數怎樣變化,他們的餘數都比除數怎麼樣?

  2、鞏固練習。

  (被除數不變,改變除數的大小,仍可發現餘數比除數小的規律。)

  3、教本P53第3題。(變式或練習由學生獨立完成後,訂正)

  4、完成教材P52“做一做”(判斷對錯)

  四、全課小結。

  師:[1]這節課你們學會了那些知識?

  [2]發現了什麼規律?

  [3]在計算中要應注意什麼?

  隨堂測試(獨立完成)

  用豎式計算。

  88÷9=30÷7=26÷3=

  (注意書寫格式)

  板書設計:

  餘數和除數的關係

  15÷5=3(組)

  16÷5=3(組)……1(盆)

  17÷5=3(組)……2(盆)

  注:先初步認識有餘數的除法,瞭解意義以及豎式書寫,第一課時按照平均分後有剩餘來寫算式;第二課時探究有餘數的算式中餘數和除數的關係,並學會用乘法口訣求商求餘,鞏固第一課時。

  《有餘數的除法》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把若干物體平均分的活動中認識餘數,理解有餘數除法的意義。

  2、能根據平均分有剩餘的活動寫出除法算式,正確表達商和餘數。

  教學重點:

  把平均分後有剩餘的情況抽象為有餘數的除法。

  教學難點:

  理解有餘數除法的意義。

  一.激情導課

  師:同學們,喜歡做遊戲嗎?那我們來玩一個小遊戲吧?請看螢幕,這裡有一些彩色的五角星,你們可以任意說出其中一個五角星的號碼?老師不看螢幕就能猜出它是什麼顏色?不信,誰來試試?

  生:………

  師:神奇吧?你們想不想學到這個本領?

  (生齊答:想。)

  師:學了今天的新知識,你們就學到這個本領了。

  好,讓我們一起走進今天的數學課堂-------《有餘數的除法》。

  我們先從分東西開始吧……

  二、新授:

  師:請看這裡有6個草莓,每2個擺一盤,可以擺幾盤?

  生:可以擺3盤。

  1.質疑:你能把剛才擺的過程用一個算式表示出來嗎?6÷2=3(盤)

  2.質疑:結合草莓圖誰來說說這個算式表示什麼意思?(6個草莓,每2個擺一盤,可以擺3盤。)在這個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你們還記得嗎?

  看來大家對之前學過的知識掌握的非常不錯,我來出一道稍難一點的:(出示課件)

  仔細觀察,你發現了什麼?

  生:比剛才多了1個草莓,是7個草莓。

  (1)如果有7個草莓,還是每2個擺一盤,你還會擺嗎?

  帶著問題請看今天的第一個學習任務:

  1.用學具按要求擺一擺。你發現了什麼?

  2.用算式表示分草莓的過程。

  3.剩下的草莓在算式中怎麼表示?

  (2)接下來,咱們就小組討論一下,用你們的學具按要求來擺一擺,看哪個組的同學擺得快又對。

  我們請一個組的同學上臺展示一下你們組是怎樣擺的?

  用老師的草莓擺(課件出示7個草莓,擺好的圖)

  (3)質疑:請同學們仔細看一看,兩次擺的有什麼不同?

  (生:上面的6個草莓正好擺完,7個的草莓沒有擺完,有剩餘。)

  師:我們把這種有剩餘的除法就叫有餘數的除法,那剩餘的這個數就是----餘數。

  師:剩下的這1個草莓在除法算式中怎麼表示呢?

  誰來說說你是怎樣列算式的?

  課件出示------7÷2=3(盤)……1(個)我們通常把商和餘數之間用6個小圓點隔開。

  1.結合草莓圖誰來說說這個算式表示什麼意思?(7個草莓,每2個擺一盤,擺了3盤,還剩1個。

  2.你知道這個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嗎?

  3.誰來讀一讀這個算式。

  擺正方形:

  過度:其實,有餘數的除法裡邊蘊藏著許多數學知識,同學們請看……

  (1)想一想:用8根小棒可以擺幾個正方形呢?怎樣列式?8÷4=2

  (2)用9根小棒可以擺幾個正方形呢?怎樣列式?9÷4=2(個)……1(根)

  8根小棒可以擺2個正方形,9根小棒可以擺2個正方形,餘1根小棒,

  如果是10根、11根、12、13、14……根小棒又會出現什麼情況?

  請看今天的第二個學習任務:

  學習任務二:

  1.小組合作接著邊擺邊列出算式。

  2.觀察每道題的除數和餘數,你發現了什麼?

  接下來,咱們就用手中的小棒擺一擺,看看能擺幾個這樣的正方形。一人擺小棒,一人把擺的結果及所列的算式寫在記錄單上。

  2.觀察對比,發現餘數和除數的關係。

  (1)現在,王老師要請同學們仔細觀察這些除法算式,你發現了什麼?

  (2)質疑:為什麼餘數總是1、2、3而不是其它的數?

  (3)猜想並驗證:餘數可能是4或5嗎?為什麼?

  生2:餘數按照1、2、3出現,它們都比除數4小。

  師:你真善於觀察。餘數總比除數小,誰能說說這是為什麼?

  生:如果餘數等於除數,那就又可以擺一個正方形了。

  教師板書:

  餘數<除數

  (4)歸納小結:

  餘數既不能比除數大,也不能和除數相等,也就是餘數必須比除數怎麼樣?

  餘數<除數

  (我們已經認識了有餘數的除法,你會用它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嗎?我來考考你們,請同學們翻到課本60頁,完成做一做第1題圈一圈,填一填。)

  6.隨例練習。圈一圈,填一填。

  (1)17個☆,2個2個地圈。…………

  四.猜想運用,加深理解

  1.猜一猜:

  (1)下面老師用一堆小棒擺五邊形,想一想,如果有剩餘,可能會剩幾根?誰來猜一猜?

  (2)質疑:為什麼只有這幾種可能性?說說你的理由?

  (3)如果擺三角形,可能會剩幾根?

  五、前後照應,釋疑解惑:

  師:現在可以揭開猜彩星星的秘密了。老師就是根據這些星星的顏色和餘數多少的規律猜的,任意選一個球的號碼數,除以3,如果餘數是1,就是紅色。如果餘數是2,就是黃色。如果沒有餘數,就是藍色。

  孩子們,今天的數學課堂你的收穫是什麼?

  《有餘數的除法》教學設計3

  教學內容:

  課標人教版數學三年級上冊教材p52(例3)~~p53上的內容。

  教學目標:

  1、認識餘數,知道餘數的含義;

  2、在初步理解有餘數的除法的基礎上,掌握有餘數的除法的計算方法;

  3、初步培養學生觀察、比較、綜合的能力;

  4、透過探究過程,使學生感受餘數一定要比除數小,培養探究性學習能力;

  5、初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數學的習慣。

  教學重點:

  1、理解有餘數的除法的意義;

  2、探究餘數一定要比除數小。

  教具準備:課件、多媒體裝置

  學具準備:水果卡片(不同的水果),鮮花卡片

  教學過程:

  一、新課匯入

  1、請同學們運用已經學過的找規律的知識,用學具設計一個規律,然後告訴老師,你是怎麼擺的,接下來你想讓老師猜幾號學具,老師不用看就能猜出它是什麼。不信,誰來考考老師?

  2、學生擺、問老師、老師答。

  二、探究新知

  1、觀察圖意,提出問題

  請同學們仔細觀察下面的校園情景,認真想一想哪些使可以用除法來解決問題的?(課件展示)

  學生提出問題

  2、實際操作,感受新知

  (1).教學例題1。

  a.利用課件演示例1:國慶節到了,同學們打算將聯歡會的會場用鮮花布置,小朋友先般來15盆花,他們打算每組擺5盆,可以擺幾組?

  b.動手操作:

  c.提問思考:

  d.嘗試列式:如果用計算的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你能列出算式嗎?

  e.你能說說列豎式的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嗎?

  (2).教學例題2。

  a.課件演示例2:同學們將校園一角的23盆花全部搬到了會場,還是每5盆擺一組,最多可以擺成幾組?

  b.仿照例一的方法進行探究,發現有什麼不同?

  c.認識餘數:23裡面最多有幾個5?這餘下的3盆不夠再分一組,這個數你能給它起個名字嗎?(板書課題:餘數)

  d.嘗試列式:23÷5=4(組)……3(盆)

  e.適時小結:為了分清餘數和商,我們要在餘數和商中間用6個小圓點隔開。我們把這樣的除法,叫做有餘數的除法。(接著板書課題:有“餘數”的除法)

  f.小組討論:如何列豎式?把自己的想法和同組的小朋友說一說。

  g.列出豎式:

  (3).觀察比較:看看例1和例2的豎式,比一比,從這兩道題的計算中你發現了什麼?

  三、觀察比較

  觀察一組列式,你能發現什麼?

  a.課件展示

  b.小組討論

  c.全班交流

  d.小結:

  1、剩下不能再分的數叫餘數;

  2、計算有餘數的除法,餘數一定要比除數小

  四、鞏固拓展

  1、猜猜看:課件展示,學生猜

  2、拓展題:

  現在你們能想出老師為什麼會很快猜出你們前面所擺的學具是什麼了嗎?

  你們也能運用今天學的“有餘數的除法”知識,很快地猜出第24個、第30個圖形是什麼嗎?

  五、歸納小結,結束全課

  小朋友,這節課你有什麼新的收穫?你體驗最深的是什麼?

  《有餘數的除法》教學設計4

  教學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三年級上冊)》“有餘數的除法”例1,例2。

  教學目標

  1、利用學生已有知識,教學豎式計算表內除法,掌握除法豎式中的各部分含義。

  2、認識餘數,知道餘數的含義。

  3、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小組合作能力。

  4、經歷發現知識的過程,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絡,並從中體會到探究的樂趣。

  教學重點:

  能正確地將表內除法列成豎式來計算和有餘數除法的意義。

  教學難點:

  理解有餘數除法的`意義。

  教具、學具:

  小方塊。

  教學過程

  一、複習舊知:

  1。老師說算式,學生搶答。

  54÷6=42÷6=72÷9=

  2。最大能填幾?

  ()×4<25()×7<60()×4<10

  二、情境探究,感受新知

  1、教學例題1

  (1)利用課件演示例1:提出問題,引出筆算。

  學校運動會開幕式即將就要舉行了,需要佈置會場。小朋友先般來15盆花,他們打算每組擺5盆,可以擺幾組?老師想請我們班的同學來分一分。

  (2)動手操作:請同學上講臺進行分一分

  (3)提問思考:有15盆花,每5盆擺一組,擺成了幾組?15盆花有沒有擺完?想一想15裡面有幾個5?

  (4)嘗試列式:如果用計算的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你能列出算式嗎?

  15÷5=3(組)

  (5)加法和減法中,我們都能用豎式來計算,那麼除法如何列豎式來計算呢?

  (6)(課件出示:豎式)仔細閱讀課本P50頁,看看這個豎式中的每一個數和符號表示什麼意思?同時瞭解豎式中各部分的名稱。

  (7)練習:豎式計算(並說出各部位的名稱)

  27÷3=

  2、教學例題2。

  (1)課件演示例2:同學們打算將班級聯歡會的會場用鮮花布置,同學們將校園一角的23盆花全部搬到了會場,還是每5盆擺一組,最多可以擺成幾組?

  (2)23盆花平均每組擺5盆,用什麼方法來計算?(除法);如何列算式?(23÷5)

  (3)動手操作:讓學生小組合作,用學具代替23盆花來擺一擺。看看每5盆擺一組,能不能全部分完?還剩幾盆?剩下的夠不夠再分一組?

  (

  4)嘗試列式:23÷5=4(組)……3(盆)

  (5)認識餘數:餘下的3盆不夠再分一組,我們就把這3盆叫做餘數,我們把這樣的除法,叫做有餘數的除法。(接著板書課題:有餘數的除法)

  (6)觀察比較:看看例1和例2的豎式,比一比,從這兩道題的計算中你發現了什麼?(發現了當餘數是0,也就是沒有餘數,剛好能被分完。而有餘數表示剩下的不能分的部分)

  3、小結餘數的含義

  餘數就是不夠再分而剩餘下來的數,就像分5盆一組,3盆因為不夠分成一組,而是剩餘下來的,所以餘數要比除數小(板書:餘數要比除數小)

  三、鞏固拓展,運用新知

  1、完成51頁做一做。

  2、現在從小袋子中拿出50個小方塊,平均分給8個小朋友,每人分得幾個?剩餘幾個?你會列算式和列豎式嗎?(學生小組合作完成)

  四、歸納小結,結束全課。

  同學們,這節課你有什麼新的收穫?

  五、板書設計

  有餘數的除法

  1、餘數表示剩下的不能分的部分

  2、餘數要比除數小

  《有餘數的除法》教學設計5

  教學內容:

  教材第60頁例1、第61頁例2及相關內容。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理解有餘數的除法的含義,認識餘數,探索並發現餘數和除數的關係,理解餘數要比除數小的道理。

  2.學生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滲透藉助直觀研究問題的意識和方法,積累觀察、操作、討論、合作交流、抽象和概括等數學活動經驗,發展抽象思維。

  3.學生在自主探究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絡,體驗成功的喜悅。

  教學重點:理解餘數及有餘數除法的含義,探索並發現餘數和除數的關係。

  教學難點:理解餘數要比除數小的道理。教學準備:課件、小棒、學生學具。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初步感知(一)出示教材第59頁主題圖。(二)引導觀察,交流資訊。

  (三)教師小結,揭示課題。

  平常我們分東西,有時候正好平均分完,有時候不能正好分完,剩下的又不夠再分。剩下不夠再分的數就叫做餘數,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有餘數的除法”(出示課題)

  二、動手操作,探究意義

  (一)複習表內除法的意義

  1.課件出示6個草莓圖:把下面這些草莓每2個擺一盤,擺一擺。

  2.學生交流獲取資訊。

  3.利用學具實際操作。

  4.用算式表示操作的過程。

  5.小組內說說6÷2=3(盤),這個算式表示的意思。

  (二)理解有餘數除法的含義

  1.在動手操作中感受平均分時會出現有剩餘的情況。

  (1)課件出示7個草莓圖:把下面這些草莓每2個擺一盤,擺一擺。(2)學生利用學具操作。

  (3)交流發現的問題:剩下一個草莓。

  2.在交流中確定表示平均分時有剩餘的方法。

  (1)學生用算式表示剛才擺的過程,教師巡視,選取典型案例。

  (2)教師板書規範寫法:7÷2=3(盤)??1(個)。

  (3)交流算式表示的意思,7、3、2、1各表示什麼?明確“1”是剩下的草莓數,我們把它叫做餘數。

  3.歸納總結,完善學生的認知結構。

  (1)比較兩次分草莓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2)教師隨學生的回答課件呈現下表。分的物品6個草莓7個草莓幾個一份

  每2個一盤每2個一盤分的結果分了3盤,正好分完算式表達6÷2=3(盤)分了3盤,還剩1個

  7÷2=3(盤)??1(個)

  (三)理解商與餘數名數的確定

  1.完成教材第60頁“做一做”第1題。

  (1)學生讀題,根據題意獨立完成。

  (2)教師引導學生交流:第1小題算式中每個數分別在圖中表示哪個部分?分別表示什麼意思?

  2.完成教材第60頁“做一做”第2題。(這一題涵蓋了平均分的兩種情況)

  (1)學生獨立先在圖中圈一圈,再說一說,最後用除法算式表示。

  (2)比較發現兩小題之間的聯絡與區別,進一步理解商與餘數的名數的確定。

  三、觀察比較,發現關係

  (一)合作探究

  1.教師操作:在實物投影儀上用4根小棒擺出一個正方形。

  2.學生思考:用4根小棒可以擺出幾個正方形?你能列出除法算式嗎?

  3.小組合作:用8根、9根、10根、?15根、16根小棒擺出獨立的正方形,看看能擺出幾個,還剩多少根?(每組準備的小棒根數不同,共分成以下9種情況)

  4.根據擺出的小棒圖,列出除法算式。

  (二)交流反饋

  教師組織全班交流,根據學生的回答,將結果展示在黑板上。

  (三)觀察對比,發現餘數與除數的關係

  觀察算式中的餘數和除數,你們發現了什麼?2.組織學生討論:

  (1)你們發現餘數有什麼規律?

  (2)餘數可能是4、5、6??嗎?為什麼?

  (3)餘數和誰有關係?是怎樣的關係?

  (4)學生舉例驗證

  3.教師小結並板書:餘數<除數

  (四)練習鞏固

  1.出示教材第61頁“做一做”。

  2.學生讀題,教師引導理解:用小棒擺一個五邊形需要5根小棒,如果有剩餘,可能是幾根?

  3.為什麼是這幾種可能性?你是怎樣想的?

  4.如果用這些小棒擺三角形可能會剩餘幾根?四、鞏固練習,深化理解

  (一)完成教材“練習十四”第1、2題。

  1.學生獨立完成。

  2.教師講評。明確“餘數要比除數小”的道理,體會商與餘數的名數的確定方法。

  (二)填一填:()÷6=7

  1.思考:裡可以填哪些數?說說你是怎麼想的?

  2.集體交流。明確根據“餘數要比除數小”來確定餘數。

  五、課堂總結,明確目標

  (一)本節課中,你有什麼收穫?

  (二)在計算有餘數的除法時應注意些什麼?

  本課教學目標的定位是基於學生已有的表內除法的基礎之上,同時它也是今後學習一位數除多位數除法的重要基礎,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透過分草莓的操作活動,使學生經歷把物品平均分後有剩餘的現象,抽象為有餘數的除法的過程,理解有餘數除法的含義。藉助用小棒擺正方形的操作,使學生鞏固有餘數除法的含義,理解餘數要比除數小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