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對學業業績問題的解決措施進行策劃的過程。那麼問題來了,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動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動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舉例說明動物在生態平衡中的作用;
2.說出動物如何促進生態系統的物質迴圈;
3.描述動物如何幫植物傳粉、傳播種子;
4.學會用辯證的觀點來認識動物與人類的利害關係;
5.認同動物是生物圈中重要成員的觀點,培養學生愛護動物、保護動物的情感。
教學重點:
1.說明動物在維持生態平衡、促進生態系統的物質迴圈和幫助植物傳粉、傳播種子等方面的作用;
2.認同動物是生物圈中重要成員的觀點,培養愛護動物的情感。
課前準備:
1.課件及資料
2.卡片
3.植物種子(20袋)
教法:探究、合作學習
教學流程:
教學內容師生互動創設意圖
學生活動教師活動
匯入新課觀看幾種動物圖片思考教師播放幾種動物畫面,用生動、激情的語言,概述動物概況,發問引出新課創設良好的情境,激發探究
講授新課:
一、動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1.維持生態平衡有重要作用1.學生快速做答
2.小組討論分析並答疑
3.學生談啟示,理解生態平衡,體會動物在生態中的作用1.讓學生找出農作物(草)、蝗蟲、麻雀、野兔、狼幾種生物間的食物鏈
2.引導學生分析資料並解決思考題
3.透過資料分析,啟發學生談啟示:動物在維持生態平衡中起重要作用,達成共識1.為分析資料奠定基礎
2.完成第一個教學目標
3.完成第四個教學目標
2.促進生態系統中物質迴圈1.學生參與觀察、思考、理解物質迴圈
2.由小組討論、合作、尋找另兩條迴圈途徑
3.體會出動物在物質迴圈中的重要作用1.承接上面食物網,分析物質迴圈及途徑
2.啟發學生在食物網中查詢餘下的物質迴圈途徑
3.教師啟發1.澄清物質迴圈
2.找出由動物參與的兩條物質迴圈途徑
3.完成第二個教學目標
3.幫助植物傳粉、傳播種子1.學生積極參與,體會昆蟲的媒介作用
2.學生描繪出蜂、蝶的媒介過程
3.學生描繪出動物如何幫助傳播種子
4.學生了解生物防治有關內容1.教師啟發,引起學生對植物受精過程的回憶,引出媒人----昆蟲
2.啟發學生觀看蝶、蜂的傳粉傳粉過程
3.教師啟發學生觀察實物及教材:P46圖3、4
4.瞭解農林害蟲,介紹生物防治1.完成第三個教學目標
2.鞏固第四個教學目標
4.其他作用學生討論,表達交流教師啟發學生,對動物在自然界中作用做出補充加深對動物在自然界中作用的認識
二、我為保護動物獻計策
1.擬定一份切實可行的動物保護措施
2.10月4日──世界動物日1.學生討論,交流表達
2.引發學生思考
3.學生欣賞《一個真實的故事》,進一步思考
4.學生表達,交流
5.科代表組織學生完成任務1.承接第一個問題,啟發學生舉出人類濫捕亂殺動物的事例
2.教師展示有關濫捕亂殺動物資料
3.教師播放《一個真實的故事》
4.引發學生為保護動物獻計獻策
5.教師提議:擬定一份切實可行的動物保護措施完成第五個教學目標
達標測評學生積極參與教師組織遊戲:圍繞本節的教學內容展開小組間、小組成員間的挑戰,給予適當點評鞏固本節學習內容,瞭解學生理解情況
動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教學設計2
一、教材分析
《動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是生物學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三章第一節,本章站在生物圈的高度,對動物作用進行概括,正與前兩冊教材突出人與生物圈的思路一脈相承。動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間接影響著人類的生活,併為第六單元中認識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意義奠定基礎。因此本節課對於加深學生對生物圈是一個統一整體的認識具有中重要意義。基於以上分析,結合新課程標準的理念,我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舉例說明動物在維持生態平衡,促進生態系統的物質迴圈和幫助植物傳粉、傳播種子等方面的作用。
(2)認同動物是生物圈中重要成員的觀點。
2能力目標:辯證地認識動物與人類的利害關係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透過本節的學習,使自己逐步樹立生態學觀點,樹立環保意識,培養學生愛護動物的情感,建立可持續發展的觀點。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的建立:
1舉例說明動物在維持生態平衡、促進生態系統的物質迴圈中的作用既是重點又是難點。2認同動物是生物圈中重要成員的觀點,培養學生愛護動物,保護動物情感是重點。3學會用辯證的觀點來認識動物與人類的益害關係是難點。
四、教學方法
1本節課貫穿資料分析和討論,主要運用啟發式談話發,啟迪學生思維、激發學習熱情,並遵循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認知規律,利用多媒體的現代教育手段,以圖片引導和幫助學生透過觀察、思考、分析綜合等一系列認知活動,逐漸認識到動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2運用新舊知識的遷移,突破難點。生態平衡和物質迴圈的概念比較抽象,在複習七年級上冊教材中有關食物鏈和食物網等知識的基礎上,聯絡資料分析,使學生理解動物在吃與被吃的關係中,生物體內的物質和能量沿著食物鏈和食物網從一種生物流向另一種生物,有利於理解物質迴圈的概念。
五、學習方法
透過資料分析、討論去發現知識,逐步培養自助學習的習慣和能力,體驗知識獲得的過程,體會同學見合作的魅力,嚐到探究性學習的樂趣。同事也提高了分析問題能力、語言表達能力。
六、教學過程
1、創設情景,啟用思維
透過展示北京奧運會吉祥物的圖片,讓學生觀察每個“福娃”所代表的動物,由此引出新課。
2、自主體驗,合作探究
(1)透過展示幾組日常所見的動物行為以及植物的形態結構特徵,引導學生小組討論,得出動物可以幫助植物傳粉傳播種子。與此同時,深入瞭解動物過多或過少都是不利的。
(2)讓學生閱讀資料,引導學生從食物鏈和事物往的角度思考,來認識某種動物數量的消長對其他動物的影響。分組討論,每組可以有選擇性的回答問題,創設一個平等、民主、和諧的課堂。在這種分為下,學生的思維是發散性的,充滿靈性的,很容易認同動物是生物圈中重要成員的觀點,從而學會用辯證的觀點來認識動物與人類的益害關係。透過以上活動的開展,結合舊知識的鋪墊,學生對難點即動物在維持生態平衡中的作用的突出也就順理成章。
(3)複習七年級上冊生態系統的內容,透過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之間形成迴圈的圖片展示物質迴圈。在複習舊知識的基礎上進入深層次的理解。
3、引領知識,知情統一
動物在自然界中除了我們以上講的作用外,你還知道那些?小組以比賽方式進行,培養學生團隊精神。從而延伸出我們愛護動物、保護動物。
4、總結提升,畫龍點睛
本節課透過對動物界中動物作用的分析,不難看出,生物圈是一個同意的補課分割的相互影響和制約的整體。對於生物圈的保護,人人有責。
5、練習
6、佈置作業:結合實際,辦一份保護動物的手抄報
動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教學設計3
一、教材分析:《動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是生物學八年級上冊第三章第一節內容。 “動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間接影響著人類的生活,又很自然引出第二節“動物與人類生活的關係”,也為第六單元中“認識、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意義打下基礎。可見本章內容對於加深學生對“生物圈是一個統一整體”的認識具有重要意義。本節知識點清晰,一是生態平衡中的作用,二是促進生態系統的物質迴圈,三是幫助植物傳粉、傳播種子。
二、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舉例說明動物在維持生態平衡,促進生態系統的物質迴圈和幫助植物傳粉、傳播種子等方面的作用。
2、認同動物是生物圈中重要成員的觀點。
(二)能力目標 辯證地認識動物與人類的利害關係
(三)情感目標 透過本節的學習,使自己逐步樹立生態學觀點,樹立環保意識,培養學生愛護動物的情感,建立可持續發展的觀點。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的確立
重點是辯證地認識動物維持生態平衡,促進生態系統的物質迴圈和幫助植物傳粉、傳播種子等方面的作用。對生態平衡和物質迴圈兩個抽象概念的理解是本節的難點。
四、教學方法:
1、本節課貫穿分析和討論,主要運用談話引導法、分析歸納法,啟迪學生思維、激發學習熱情,並遵循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認知規律,利用多媒體的現代教育手段,以圖片和影片,讓學生透過資料分析、歸納總結等一系列思維活動,逐漸認識到生物與環境之間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
2、本節還運用溫故知新法 。
五、學習方法:
運用新舊知識的遷移,突破難點,生態平衡和物質迴圈的概念比較抽象,在複習七年級上冊教材中的有關食物鏈和食物網等知識的基礎上,讓學生透過分析一條典型食物鏈中各種生物數量的消長關係,來認識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的數量和比例是處於動態變化之中的,建立生態平衡概念。然後,幫助學生認識動物在吃與被吃的關係中,生物體內的物質和能量沿著食物鏈和食物網從一種生物流向另一種生物。這樣有利於學生理解物質迴圈的概念。
六、教學過程:
(一) 匯入新課:
透過美國女科普作家蕾切爾、卡遜的<<寂靜的春天>>一書,說明動物在自然環境中的重要作用,引出新課————動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這樣匯入的好處,創設情景,激發興趣,讓人自然而然想到動物對環境是有影響的,行雲流水般引入新課。
(二)新知學習:
1、“動物在生態平衡中的作用”是重點又是難點,我是這樣安排的:
第一步:讓學生閱讀教材的三份資料
資料分析:
(1)、麻雀啄食和糟蹋農作物,曾被列為主要的害鳥,我國開展了“剿滅麻雀”的運動、上海市在5天的時間內就消滅麻雀686172只,獲麻雀卵265968只、現在專家卻呼籲我們要保護麻雀、這是為什麼?
(2)、呼倫貝爾草原是我國最大的牧業基地、過去那裡有許多狼,對牧業的發展構成嚴重的威脅、為了保護人畜的安全,當地牧民曾組織大規模的獵狼行動、但隨後野兔卻以驚人的速度發展起來、野兔和牛羊爭食牧草,加速了草場的退化、想一想,野兔數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3)、重慶遇罕見蝗災,古老城緊急呼救。急需5000條蛇、2萬隻麻雀和20萬隻青蛙。
引導從“食物鏈”、“食物網”的角度,認識某種動物數量的消長對其它生物的影響。並展開小組討論。然後讓學生選擇一份資料來談談自己的看法。創設了一個平等、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這裡將是學生思維發展的肥沃土壤,也是我的課堂風格。在這種氛圍中學生的思維是發散性的,充滿靈性的。
第二步:啟發學生,“你還能找到有關人類濫捕亂殺動物的例子嗎?”鼓勵學生提取平時的生活積累,給他們表現的機會,激起競爭意識。
第三步:媒體呈現一個食物鏈(植物—田鼠—蛇)的例子
利用圖片效果說明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數量和比例是處於動態變化之中,引入生態平衡的概念,利用數字說明動物在維持生態平衡中的作用,效果也不錯。
延伸提問:如一隻青蛙一天吃多少害蟲?一隻貓頭鷹或一條蛇一天能吃掉多少老鼠?這裡需強調,生物數量和比例處於動態變化,“動態”是在一定範圍內變化,若是超過了一定範圍,則生態系統就會失去平衡。
2、促進生態系統的物質迴圈 這部分的知識我是這樣處理的:
第一步:讓學生透過影片資料和教材閱讀得出結論:驗證“促進生態系統的物質迴圈”這一結論。
第二步:再讓學生思考一個問題:“我們想想植物利用二氧化碳和水製造的有機物又是怎樣變成了二氧化碳和水返回無機環境中的?”分成小組進行討論,這樣安排的目的:對於初中學生來說,過程是比結果更重要。
第三步:讓學生嘗試畫簡圖描述“植物——動物(體內貯存物質)——體內有機物分解,CO2等被植物利用——糞便及遺體被分解者分解——被生產者利用。加深並及時反饋學生對物質迴圈的理解。同時透過簡圖也讓學生明白,動物在生態系統的物質迴圈中起的作用只是加速了物質的迴圈,即對物質迴圈起促進作用,只是縮短了分解和利用的時間。若植物不被動物所利用,也可參與物質迴圈,但要慢的多,討論得出動物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
3、幫助植物傳粉、傳播種子
問:“動物除了能促進迴圈、維持生態平衡外那還有什麼作用呢?”
學生對動物幫助植物傳粉、傳播種子的有關事例比較熟悉,在此教師不能只滿足於學生能說出或明白動物是如何幫助植物傳粉、傳播種子的,更重要的是使學生理解生物圈中的各種生物之間存在著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關係。為讓學生更好的理解這方面的內容,我充分利用教參的影片資料, 並聯系生活實際,使學生從以上事例中進一步理解生物圈中的各種生物之間存在著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關係。是生物長期進化適應自然界,適應環境的結果。否則是難以生存下來的,同時各種生物不是孤立存在的,是相互聯絡的一個生態系統的整體之中的。
4、 情感昇華 透過一段影片“瀕危動物紅色預警”
瞭解瀕危動物的事實,從而增加使命感、危機感,自覺養成保護動物的好習慣。維護動物的生存空間,使它們向著人類有益的方向發展,變害為利。聯絡日常生活實際,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這也是本節學習的最終目的。 最後,師生共同總結本課收穫,這點很重要,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及時幫助他們構建概念,點睛突出“生物與環境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的生物學觀點。引導學生認識到人類生活在生物圈,對環境的破壞必將回報給人類,所以人和自然和諧相處是多麼重要!
(三)、作業練習:
1、重點蒐集有關動物在生態系統中作用的例子,拿到課堂上交流。
2、蒐集生物防治有關資料。這是兩道開放性題,既能達到鞏固知識點的目的,又能煅煉思維,體現知識與社會、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絡,使學有所用。
整個教學過程的邏輯順序就是這樣安排的。實踐證明,在教學中,充分利用新教材的優勢,創設一個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引導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利用多媒體的現代教育手段支撐整個教學過程,使學生在一個生動、有趣、多姿多彩的生物課堂中,愉快地“享受”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