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設計> 《語文百花園二》教學設計範文

《語文百花園二》教學設計

《語文百花園二》教學設計範文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時常需要用到教學設計,教學設計要遵循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選擇教學目標,以解決教什麼的問題。那麼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語文百花園二》教學設計範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設計思路:

  《語文百花園二》安排了“溫故知新”“語文大課堂”“習作”三個部分。本設計以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活動為主展開教學。引導學生在熟讀理解比喻句的基礎上,感悟比喻句的作用,並能模仿用指定的比喻詞寫出生動的比喻句;關注學生在學習本組課文時的自主感受和收穫,引導他們在拓展交流中學到更多的讀書方法;引導學生積累愛國詩詞和愛國名言;引導學生探究家鄉的變化,自主選擇調查家鄉的內容,確定展示調查結果的方式,從而提高學生蒐集資料、整理資料的能力;關注學生自由習作的自由度開發及自主修改檢查能力的培養。以此構建語言與生命、與情感同構共生的課堂,點燃學生自主學習的火花。

  教學目標:

  1.認識比喻句的'好處,並能用指定的比喻詞寫句子。

  2.總結、交流讀書方法。

  3.學習、積累中華古典優秀愛國詩文。

  4.語文大課堂活動:“今日家鄉”,培養學生積極自主參與,自由選擇合作伙伴,自己策劃調查採訪方案,自主確定彙報展示方案的方式的能力,提高學生蒐集、整理資料的能力。

  5.自由作文:培養學生自己選擇內容,自主選擇文體樣式,自主寫作並修改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分析:

  教學重點:

  1.認識比喻修辭,並能運用。

  2.培養蒐集、整理資料的能力。

  3.積累優秀愛國詩文。

  教學難點:

  1.“語文大課堂”活動中學生蒐集、整理資料能力的提高。

  2.自由作文,提高自主寫作能力。

  課前準備:

  1.預習:

  (1)蒐集優秀愛國詩文。

  (2)蒐集相關“今日家鄉”變化的資料。

  2.多媒體課件。

  教學課時:

  五課時

  第一課時(溫故知新)

  一、拓展與交流

  (一)談話引入:同學們,本單元的幾篇文章用不同的表達方法,以不同的內容,表達了中華兒女那熾熱的愛國情懷。同學們在學完本單元課文後,一定有自己的感受和收穫,與大家交流交流吧!

  (二)學生自主回顧本組課文的學習,整理自己學習本組課文的收穫或感受。(展示課件第三屏)

  (三)學生交流自己的收穫或感受。

  (四)分角色讀書上“寧寧”與“丫丫”的對話,讀後學生自主概括他們所交流的內容。

  (五)教師小結。

  二、理解與運用

  (一)過渡:剛才,同學們從不同方面談了自己學習本單元課文時的收穫,其中有不少同學談到文章在寫法上帶給自己的收穫或感受,你們真會讀書。接下來請看下面兩組句子,注意體會帶點詞語的意思,比較每組的兩個句子表達上哪一句好,說說為什麼。

  1.到了正午,天安門廣場已經成了人的海洋......,紅旗翻動,像海上的波浪......。到了正午,天安門廣場到處都是人,許多紅旗翻動起來。

  2.每一聲炮響,全場就響起一陣雷鳴般...的掌聲。每一聲炮響,全場就響起一陣十分響亮的掌聲。

  (展示課件第四屏)

  (二)學生交流,體會句子中畫橫線的詞語所用的打比方的修辭手法,把句子描繪的情景表現得更加形象、具體。

  1.兩組句子寫法上的不同:

  (投影出示)(比喻)

  (形容)2.說一說:每組的第一句是用什麼比喻什麼?

  3.說一說:比喻的修辭手法有什麼好處?

  4.課件展示其他比喻句,讓生感受比喻句的特點及比喻詞的變化。(展示課件第五屏)

  5.實際運用:

  學習用打比方的方法來寫句子,要用上指定的比喻詞。

  “……像……”“……般的……”。

  三、積少成多

  (一)過渡:本單元的課文都是表現作者愛國情感的。其實,從古至今,不同時代都有不少具有強烈愛國情感的人物和詩、文出現,請看《己亥雜詩》(展示課件第六屏)。

  (二)簡介作者情況。

  (三)學生自讀這首詩,有不理解的地方自己透過查閱資料、藉助註解去解決。

  1.學生自主學習。

  2.教師反饋點撥。

  (四)教師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己亥雜詩》,並背誦。

  (五)師生展示交流自己蒐集到的有關愛國的詩句、格言,並爭取背誦自己喜歡的句子。

  (展示課件第七屏)例如:

  ◎死去無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示兒》(宋·陸游)◎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過零丁洋》(宋·文天祥)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岳陽樓記》(宋·范仲淹)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白馬篇》(三國·曹植)

  ◎一寸丹心為報國,兩行清淚為思親。《立春日感懷》(明·于謙)

  ◎粉身碎骨尋常事,但願犧牲報國家。《失題》(清·秋瑾)

  ◎只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屍還。《出塞》(清·徐錫麟)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日知錄》(清·顧炎武)

  (六)教師小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