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設計> 《大自然的文字》教學設計三蘇教版

《大自然的文字》教學設計三

《大自然的文字》教學設計三蘇教版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教學設計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大自然的文字》教學設計三蘇教版,歡迎閱讀與收藏。

《大自然的文字》教學設計三蘇教版1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培養學生探索大自然的興趣。

  2、分析重點句子,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3、拓展延伸,訓練能力

  一、激趣匯入,複習舊知

  1、同學們,你知道公雞叫告訴我們什麼?

  2、你知道什麼是文字嗎?

  大自然豐富多彩,她充滿著生命的神奇與魅力,大自然奧秘無窮。今天,我們一起去聆聽大自然的語言,她將引領我們去領略大自然的風彩

  二、學習第1自然段

  1、出示第一段內容

  2、分組讀,突出“天上”、“腳下”、以及兩個“每”。

  3、質疑:從這段中,你讀懂了什麼?

  三、 學習第2——6自然段

  1、出示自讀問題

  (1)畫出課文中描述“大自然的文字”對人類的作用的句子,讀一讀

  (2)找出第6自然段中的幾個動詞,從這些詞中你體會到了什麼?

  (3)這一部分主要講了什麼內容?

  2、學生默讀

  3、小組交流

  4、檢查學習效果

  四、精讀第7自然段

  認識大自然的文字有這麼多好處,那我們應該怎樣認識大自然的文字呢?(齊讀第7自然段)

  1、出示句子:總是坐在家裡的人,永遠不會懂得大自然的文字。

  2、你如何理解這句話?

  五、小結課文,拓展延伸

  1、談談學了這篇課文,你有什麼收穫?

  2、課堂練習

  螞蟻搬家—— ? 蝌蚪水中游——? 白雲飄得高高——?

  六、總結課文

  同學們,大自然豐富多彩,大自然奧妙無窮,讓我們熱愛大自然,積極探索大自然,並不斷破譯大自然,只有這樣,我們人類才能與大自然和諧相處,也只有這樣,我們人類才會有一個溫馨的家園。

  七、作業

  把你讀懂的大自然語言記錄下來

  板書設計

  大自然的文字

  星星 辨別方向

  新奇的天書{

  雲 預測天氣

  石灰石

  有趣的地書{ } 地質的變遷

  花崗石

《大自然的文字》教學設計三蘇教版2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的3個生字,理解新出現的詞語。

  3、理解課文內容,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培養探索大自然奧秘的興趣。

  【文字解析】

  《大自然的文字》是一篇科普性文字作品,它生動形象地把知識性、科學性、趣味性三者融為一體。不僅告訴了我們有關大自然文字的種種,而且重點敘述了辨識這些自然文字的方法和意義。文章淺顯生動,通俗易懂,教學時倡導以讀為主,讓學生在閱讀實踐中開啟思維、積澱情感,並輔以議的方式,使學生對文字加深理解和體驗,獲得思想啟迪。本課的教學,既要教育學生從小學習、認識大自然,又要引導學生樹立探索大自然奧秘的志向。

  【設計理念

  本文教學時採用讀、議結合的策略:在讀中走進文字,在議中昇華文字。簡簡單單教語文、簡簡單單學語文。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流程

  一、匯入、揭題

  1、板書課題、讀題:

  師:今天,我們來讀一篇新課文。一起讀課題。

  2、質疑:讀了課題,你想知道什麼?

  教師篩選重點問題並出示:

  (1)什麼是大自然的文字?

  (2)文中提到哪些大自然的文字?

  (3)大自然的文字有什麼意義,怎樣認識它們?

  二、初讀、感知

  1、帶著問題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難讀的地方多讀幾遍。

  2、老師發現有些詞很難讀,我們一起來讀好它們。

  出示:聳立鐵砧

  預兆小熊星座

  3、三座大山,你能搬掉幾座?告訴大家,你知道了哪個問題的答案?

  解決問題一:

  a出示、指導讀:大自然也有自己的文字。天上的每一顆星就是一個字,腳下的每一粒小石子也是一個字。

  b評:大自然的文字有兩種,有像星星一樣在天上的文字,也有像小石子一樣在腳下的文字。作者在一開始就提出了觀點。

  解決問題二:

  生:文中提到的大自然的文字有:星、雲、石。

  師:(板書“星”、“雲”、“石”)作者舉了這麼多例子來說明大自然的文字呢!

  4、聚焦重點問題: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搬掉這第三座大山——大自然的文字有什麼意義,怎樣認識它們?

  三、精讀、感悟

  1、默讀課文2—6自然段,想一想:大自然的文字有什麼意義;水手、飛行員等懂大自然文字的人們,是怎樣來認識它們的?劃劃相關句子,寫寫體會。(出示要求)

  2、交流。

  (1)認識“天上的文字”——星星

  ⅰ談意義:

  生:認識天上的星星,可以辨別方向。(學生自由交流)

  師相機出示:“即使他們沒有羅盤,也照樣不會迷失方向。”

  評:羅盤是古代人們辨別方向的器物,有了大自然的文字—星星,即使沒有羅盤,也不會迷失方向呢!用上這個關聯詞,讓我們明白了星星的意義。(相機板書:辨別方向)

  指導朗讀。

  誰也想用“即使……也……”說一句話?

  ⅱ師:課文告訴我們,水手是怎樣認識星星的?你感受到了什麼?

  生:他們朝天望望,在許多由星星組成的星座當中,會找到小熊星座,在小熊星座當中會找到北極星,有北極星的那邊就是北方。(談體會)(出示)

  師:多麼聰明的水手呀,我們一起讀出他們的智慧!

  ⅲ師:水手們朝天望望,就可以辨別方向了,他們生來具有如此能耐嗎?

  生交流。

  師:他們遊歷了五湖四海,觀察了無數星相,才總結出了經驗!如果我們像水手一樣多走一走、看一看的話,也能認識大自然的文字!(板書:走一走、看一看)

  (2)認識“天上的文字”——雲

  ⅰ生:砧狀雲是雷雨的預兆,認識它可以避免把飛機毀掉。(板書:觀察氣象)

  課文怎麼形容“砧狀雲”的?

  師:雲山似鐵砧,多麼形象!想親眼瞧瞧嗎?(出示“砧狀雲”圖片。)

  出示:炎熱的夏季,遠遠聳立著一座白色的雲山,從這座雲山向左右伸出兩個尖頭,山變得就像鐵匠的鐵砧了。

  把你的感受透過朗讀來表現。

  引讀:聰明的飛行員知道——

  出示、齊讀:砧狀雲是雷雨的預兆,應該離它遠些才好。如果在它裡面飛行,它會把飛機毀掉。

  師:天上砧狀雲,地下雨淋淋。智慧的飛行員們也是透過自己的觀察、積累,才懂得這個道理。

  ⅱ勤勞的農民在耕作中積累著智慧,“看雲識天氣”早已是他們的習慣。送幾條諺語給大家,仔細讀讀,品味一下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

  出示、自讀、說說理解、齊讀:

  有雨山戴帽,無雨山沒腰。

  天上魚鱗斑,曬穀不用翻。

  不怕陰雨天氣久,只要西北開了口。

  ⅲ大自然留在天上的文字還有很多,你知道哪些?

  師:天空的使者——鳥,也是大自然的文字:大雁南飛,告訴我們“春天再見”;燕子低飛,雨滴就要來臨了。

  (3)認識“地上的文字”——石頭

  ⅰ閱讀天空這本大書,可以瞭解許多新奇的東西。我們腳底下的土地,在會讀它的人看來也是一本很有趣的書呢!我們繼續交流:我們腳下的文字有什麼意義,怎麼認識它們?

  和同桌說說。

  ⅱ意義之一:知道石灰石的形成。(板書:石灰石的形成)

  出示:石灰石圖片。

  自定義動畫:普通人認為。

  (學生交流)懂大自然的文字的人知道。(教師強調“由貝殼造成”)

  評:現在的建築工地(畫面出示),竟是曾經的汪洋(出示畫面),真是滄海桑田!(齊讀)

  ⅲ第六自然段告訴我們,腳下的文字還有什麼意義?

  意義之二:明白花崗石的到來。(板書:花崗石的到來)

  出示:花崗石圖片。自定義動畫:普通人的疑問是:?

  出示、指導朗讀:它是怎麼到這兒來的呢?

  誰有這麼大的力氣把它搬到森林裡來的呢?

  而且,它又是怎樣穿過茂密樹林的呢?

  引讀:認識大自然文字的人,立即會說——

  出示:它不是人搬來的,而是冰搬來的。那些冰塊從寒冷的北方“爬”過來,沿路把大大小小的石塊帶著一起走。

  你是懂大自然文字的人嗎?誰來說說你的理解。

  出示材料:冰川是由積雪演化成的、能自行運動的巨大冰體。冰川在運動過程中把它攜帶的碎屑物轉移到他處。冰川搬運的物質稱為冰運物。冰川搬運能力很大,可將粒徑10~20米以上的巨大巖塊搬走。

  出示圖片:這就是流動的冰川。

  師:它一下子就把花崗岩搬來了?我幫同學們提問了。

  生交流。

  師:怪不得,作者用了個“爬”字寫出速度之慢。花崗岩“爬”來的時候,這裡還沒有森林呢!

  指導朗讀。

  ⅳ大家儼然都是懂大自然文字的人了,你們怎麼知道這麼多呀?

  師:看來,認真的學一學、問一問也是認識大自然文字的方法!(板書:學一學問一問)

  3、總結:不知不覺,這第三座大山已被我們移掉了!透過讀作者舉的這些例子,我們明白了大自然文字的意義、掌握了認識它們的方法。就像作者所說,要學會認識大自然的文字——

  出示、齊讀:要學會認識大自然的文字,從小就應當到樹林裡或者田野上走走,注意觀察。假如有什麼不明白的地方,應再到書裡去尋找,看那裡有沒有解釋。你還應該去請教有學問的人:這是什麼石頭?這是什麼樹?總是坐在家裡的人,永遠不會懂得大自然的文字。

  四、佈置作業

  1、(1)(相機處理)大自然還有很多文字、很多無聲的語言,聽一聽下面的現代詩句,或許你會有啟迪:(出示、音樂)

  你看那天上的白雲/這就是大自然的語言/白雲飄得高高/明天準是個晴天

  你看那地上的螞蟻/這也是大自然的語言/螞蟻忙著搬家/出門要帶雨傘

  蝌蚪在水中游泳/不就像黑色的“逗點”/大自然在水面上寫著/春天來到人間

  大雁在編隊南飛/不就像“省略號”一串/大自然在藍天寫著/秋天就在眼前

  大樹如果被砍倒/你會把年輪發現/一年只長一圈/這是大自然的語言

  你如果釣到大魚/魚鱗上也有圈圈/一圈就是一歲/這又是大自然的語言

  大自然把“三葉蟲”化石/嵌在喜馬拉雅山巔/這是在告訴人們/那兒曾是汪洋一片

  大自然把一塊“漂礫”/撒在江南的廬山/那又在提醒大家/這兒有過寒冷的冰川

  大自然的語言啊/真是妙不可言/不愛學習的人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永遠看不見

  (2)聽了朱老師的讀,想說什麼、想做什麼?

  2、課後,請大家思考:除了課文中提到的,你還懂得哪些大自然的文字?是怎麼懂得的?

《大自然的文字》教學設計三蘇教版3

  教學目標:

  1、理解這裡的文字指的是知識。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激發學生觀察、瞭解、探索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理解課文內容,知道大自然中充滿各種知識,激發學生觀察、瞭解、探索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理解“天上的每一顆星就是一個字……”等句子。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題目入手,質疑激趣

  1、(出示課題)同學們,看到“大自然的文字”這個題目,你知道哪些資訊?心中產生哪些疑問呢?(資訊:①文字有書本文字與大自然的文字,②課文寫的是關於大自然的一些文字。問題:①什麼是大自然的文字?②大自然的文字有哪些?③大自然的文字是否神秘?④怎樣認識大自然的文字?)

  2、簡介前蘇聯自然科學家、科普作家、本文作者伊林及其代表作《十萬個為什麼》。

  【設計意圖:題目入手,鼓勵學生質疑問難,既培養了學生創造性思維,又能使學生對課文的主要內容有一個預先的感知;關於作者的簡介,則便於激發起學生熱愛自然、探索自然的熱情。】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閱讀品悟文字,並且試著完成三個任務:

  ①自學生字新詞,讀通讀順句子;②關於大自然的文字,課文介紹了哪些方面的內容?③課文中,你最感興趣的話題是什麼?由此,你想到了什麼?試著寫下來。

  2、學生分小組交流、討論,交換自己的收穫與體會。

  【設計意圖:書不讀熟不開講。上課伊始,放足時間,讓學生帶著問題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充分接觸文字,目的性、針對性強,便於學生對文字獲得清楚的認識與理解;組織學生分小組討論自己的收穫與體會,有助於培養學生合作探究、共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品讀感悟,深化理解

  (一)檢查生字詞及課文的誦讀情況。

  1、字詞檢查:剛才請大家自學了生字新詞,誰來向大家介紹一下,你在自讀課文時學到了哪些的生字新詞,有哪些動人的發現?

  (重點引導學生理解掌握“綹”“砧”這兩個字的讀音及意義,“鐵砧”的意思,教師可根據彙報,輔以簡筆畫幫助學生理解。)

  【設計意圖:一改生字詞傳統的講授教學方法,讓學生自主彙報有哪些收穫與發現,既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又便於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2、討論:關於大自然的文字,課文寫了哪幾方面的內容?

  3、檢查課文的朗讀情況:你喜歡課文中的哪些小節,讀給大家聽一聽,其他的同學噹噹小評委,看他讀得怎麼樣,好嗎?

  【設計意圖:改變傳統的朗讀教學方式,讓學生自主選擇喜歡的段落進行朗讀,便於學習興趣的激發,使學習由被動變成主動。】

  (二)理解文字內容。

  1、課文介紹了哪些大自然的文字?

  ①學生默讀課文,用筆畫出相關的詞語或句子。

  ②討論交流。(神奇的天書:星、雲;有趣的地書:石灰石、花崗石。)

  2、為什麼要認識大自然的文字?

  ①學生仔細品讀文字,圈畫出重點句子,寫出自己的認識與感悟。

  ②師生抓住重點語句,反覆品讀咀嚼,真正走進文字。

  (認識方向:“他們朝天望望,在許多由星星組成的星座當中,會找到小熊星座,在小熊星座當中會找到北極星,有北極星的那邊就是北方。”

  辨識天氣:“飛行員知道,砧狀雲是雷雨的預兆,應該離它遠些才好。如果在它裡面飛行,它會把飛機毀掉。”

  明識地貌變遷。“大家都知道貝類是海洋的居民,可見在遠古時代,現在是城市的這塊地方曾經是一片海洋。”“這是好久好久以前的事了,當時這兒根本沒有森林。周圍的森林是後來才長起來的。”)

  【設計意圖:把解決問題的權利交給學生,讓學生在充分討論、辨論以及合作探究中獲取新知、懂得道理,學生學得輕鬆、學得活潑,自主、合作、探究等多方面的學習能力得到培養。】

  3、學生聯絡生活實際,思考討論:在平常的生活學習中,你見到過大自然的文字嗎?有哪些?

  (彤雲密佈,是下雪前的徵兆;下雨前,螞蟻會成群集隊地趕路;貓兒吃草時,天馬上就會下雨了……)

  【設計意圖:搭建平臺,讓學生聯絡生活實際討論,懂得大自然的文字在我們生活中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有助於學生對文字內容的深化理解。】

  4、討論交流:怎樣才能認識大自然的文字?

  (注意觀察大自然,向書本求教,虛心請教別人。)

  5、指導朗讀課文。

  四、拓展延伸,總結昇華

  1、學了課文之後,你懂得了什麼,有些什麼啟發或者打算呢?

  2、走進大自然,在父母或老師的指導下,觀察一種大自然的文字,然後以《我發現了……》為題寫一篇作文。

  3、結語:大自然豐富多彩、奧妙無窮的,讓我們帶著一雙發現的眼睛,走進大自然,積極探索大自然,不斷破譯大自然的密碼吧!相信只要這樣,我們便能與大自然和諧共處,便會攀上科學的高峰,到達成功的彼岸。

  【設計意圖: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聯絡實際談體會、說打算、寫發現,昇華了文章的理解,實現了課內向課外的有效延伸;激情的語言、真摯的情感,便於學生樹立起認識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熱情與志向。】

《大自然的文字》教學設計三蘇教版4

  教學目標:

  1.初讀破題,把握課文主要內容。

  2.品讀、美讀,賞析語言,理解重點。

  3.激發學生熱愛自然、研究自然、利用自然的熱情。

  教學過程:

  一、匯入:

  祖國大好河山風光圖片匯入,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熱情。

  二、介紹作者:

  伊林(1895—1953),前蘇聯自然科學家、科普作家。代表作有《十萬個為什麼》《在你周圍的事物》《自動工廠》《原子世界旅行記》《人怎樣變成巨人》等。

  三、字詞:

  淫 雨 鐵 砧 漂 礫 毒 蕈

  四、介紹伊林作品特點:

  內容豐富 文筆流暢 深入淺出 回味無窮

  五、串講課文:主要內容:

  ⑴說明書本上的文字及其作用,引出大自然的文字

  ⑵介紹了幾種大自然的文字,說明其中蘊含的知識和生活的智慧。

  ⑶學會大自然文字的方法及意義。

  結構形式:

  總——分——總 結構清晰 詳略得當

  說明方法:

  打比方 分類別 舉例子

  寫作特點:

  1.語言生動淺顯,明白如話

  2.比喻、擬人修辭方法的運用

  3.說明與記敘、描寫、抒情相結合

  4.多種說明方法的運用

  六、作 業

  1、寫一篇說明文,向大家介紹一種你熟悉的大自然的文字。

  2、課外閱讀《十萬個為什麼》 《生存手冊》

《大自然的文字》教學設計三蘇教版5

  教學目標:

  1、學習生字詞,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懂課文。

  2、透過課文知道知識不僅存在於書本中,也存在於大自然中,懂得要善於觀察、瞭解、研究大自然。

  3、從中學習知識,樹立探索自然奧秘的志向。

  重點難點:

  重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激發學生觀察、瞭解、探索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難點:學習“花崗岩”一段的寫作方法。

  學情分析:文章淺顯生動,通俗易懂,教學時倡導以讀為主,讓學生在閱讀實踐中開啟思維、積澱情感,並輔以議的方式,使學生對文字加深理解和體驗,獲得思想啟迪。本課的教學,既要教育學生從小學習、認識大自然,又要引導學生樹立探索大自然奧秘的志向。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介紹本文的體裁:科普小品文(師板書)

  介紹作者:伊林及他的作品。

  齊讀課題

  二、品讀課文

  (一)檢查預習的情況:

  1、聽寫課文中的生字

  對照檢查批改

  讀一讀這幾個詞語

  2、給“砧”字注音。(學生上黑板注音)

  理解它的意思

  (二)指名分段朗讀課文

  1、思考課文寫了哪幾種大自然的文字。

  2、把大自然的文字分為上下兩冊,分別給它們起什麼名字?

  (三)課文哪幾段寫了天書,選擇感興趣的段落多讀幾遍

  1、轉換角色:你來當水手或飛行員介紹天上的文字

  a、第二段:你現在是一名水手了,把你的發現告訴大家

  (出示小熊星座)怎樣尋找北極星。

  引讀:水手讀懂了北極星,“即使沒有羅盤,也照樣不會迷失方向。”

  b、第三段:誰願意當飛行員,把你的經驗告訴其他飛行員。

  如何識別砧狀雲(出示圖片)

  2、讀懂天書後,用簡練的語言把這兩句話補充完整

  ()是()的文字,它告訴我們()。

  ()是()的文字,它告訴我們()。

  (四)再看看腳下的土地,自學5、6段,讀懂課文。

  1、把這兩句話補充完整。

  2、你覺的那一段寫得最有趣,從文中畫下來,體會這樣寫得好處。

  學生交流,品悟文中比喻、擬人的寫法。以及質疑的寫法。

  再讀一讀,感受作者形象的寫法。

  (五)你們還懂得那些大自然的文字

  自由讀第七自然段,告訴我們什麼

  小結:開啟緊閉的門窗,投入大自然的懷抱,讀天上的每一顆星,讀地上的每一粒石子,感受大自然的無限樂趣。

《大自然的文字》教學設計三蘇教版6

  教學目標:

  1、理解這裡的“文字”指的是知識。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激發學生觀察、瞭解、探索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理解課文內容,知道大自然中充滿各種知識,激發學生觀察、瞭解、探索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理解“天上的每一顆星就是一個字……”等句子。

  授課時數: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1課時

  一、知識鋪墊

  讀民諺,理解句意。

  思考:人民群眾的智慧從何而來?

  二、匯入課題

  1、板書“文字”。問:你知道什麼是文字嗎?

  2、揭示課題:同學們,提到文字,我們首先會想到書本上的文字,但今天我們要講的文字卻與我們書本上的文字不同,它是新奇的、有趣的。那麼它是什麼樣的文字呢?這節課我們來學習前蘇聯自然科學家、科普作家伊林的《大自然的文字》。(板書)

  3、還記得以前學過的課文《石頭書》嗎?除了石頭,大自然中還有哪些事物有文字呢?

  二、自學課文。要求:

  1、讀通、讀順課文。

  2、不理解的.字詞,查工具書或聯絡上下文理解。

  3、大自然的文字是寫在哪本書上的文字?這種文字指的是什麼?請大家速讀課文,回答這兩個問題。(明確:大自然好像一部書,大自然的文字是指書中的星、雲、鳥、石等物。)

  三、檢查自學情況。

  1、分節朗讀課文。正音,評議。

  2、交流字詞的意思。鐵砧 星座 羅盤……

  3、說說大自然的文字是寫在哪本書上的文字?這種文字指的是什麼?

  四、寫字指導

  1、指導要點:“聳”的寫法。

  2、學生在書上描紅。

  五、佈置作業

  1、抄寫詞語。

  2、讀課文。

  第2課時

  一、聽寫生詞

  二、精讀課文,深入領會

  1、默讀課文,找一找課文舉了哪些例子說明認識“大自然的文字”對人類的作用,劃出有關句子。

  2、交流勾畫的句子。談一談自己的認識。

  3、知識遷移:那麼,如何認識大自然的文字呢?我想給大家講講作者伊林小時候的故事--伊林小時候就對大自然對科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有時到鄉間去,守在螞蟻窩旁,觀察螞蟻的生活習性,一呆就是幾個小時;父親工廠製造肥皂的過程使小伊林看得入了迷,他把家裡的廚房當成實驗工廠,居然成功了;他按照書上的配方製作鞋油,用其把皮鞋擦得鋥亮,並高興地歡呼起來“科學勝利了”。當然他也有失敗的時候,但這讓他懂得了科學試驗要付出艱苦的勞動的道理。

  4、認識大自然的文字有很多的好處,那麼我們應該怎樣學會認識大自然的文字呢?(學生討論交流)

  讓我們再看作者是怎麼說的,下面我們齊讀課文結尾3段,請同學們回答。明確:觀察、讀書、請教。

  ⑴、自由讀課文最後一段,想一想。

  ⑵、指名說一說。

  ⑶、齊讀課文最後一段。

  五、小結課文,拓展延伸。

  1、小結課文。談一談學了這篇課文,你有什麼收穫?

  2、拓展延伸:

  你還懂得哪些大自然的文字?是怎麼懂得的?

  怎樣才能學會懂得大自然的文字?

  3、解釋

《大自然的文字》教學設計三蘇教版7

  教學目標:

  1、理解大自然的文字指什麼?(指知識)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激發學生觀察、瞭解、探索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理解課文內容,知道大自然中充滿各種知識。

  教學難點:激發學生觀察、瞭解、探索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過程:

  一:由“文字”引出課題,匯入課文

  1、談話:師微笑著說:能說說老師臉上的表情是什麼?(緊張)有一點。(微笑)、(平穩)、(高興)。你是我的知音。那你能讀出我臉上蘊含的文字嗎?(高興)很高興見到你們!真不簡單,六(2)班同學能從老師的臉上讀出蘊含的文字。真了不起!

  2、同學們,提到文字,我們首先會想到印在書本上的文字,寫在白紙上的文字。但今天,我們要講的文字既不是寫在白紙上和印在書本上的文字。著節課,我們就來學習前蘇聯自然科學家、科普作家伊林的《大自然的文字》(板書:大自然的文字)(多媒體出示:

  3、伊林簡介)

  4、看了這個題目,你有什麼想法?或有什麼問題要問嗎?(生:大自然這本書上的文字到底是什麼呢?這上面寫了什麼?這文字指什麼?這些文字有什麼作用?-------)

  師:這些問題都提得很好,歸納起來就是兩個問題,即:大自然這本書上的文字指什麼?這些文字有什麼作用?

  師:有了問題,我們怎麼去尋找答案呢?(生:到大自然中去尋找、探索。生:從課文中尋找答案------)

  師:是啊,有很多尋找答案的方式,不過,我們得學會先從課文中尋找答案。

  師:要想順利地找到答案,必須得學會讀懂課文。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師:要求:自由讀,讀正確、流利,讀不懂的地方多讀幾遍,讀錯的地方回過來再讀,難讀的地方反覆讀,感興趣的地方更要多讀,當然更贊成同學們邊讀邊劃,做記號,甚至寫感受。這樣讀一遍,你就會有很大的收穫。

  1、學生認真讀書。

  2、師:讀得很認真,有的同學還在書上做了記號,寫了感受。聽說,你們昨天預習得可認真了,現在,我來檢查一下。(出示:鐵砧、星座、羅盤、一綹、汪洋、預兆)

  (1)檢查讀音(2)交流了解意思(3)師小結:學得認真,預習得也很好。

  三、精讀課文,讀懂文字

  要求:選擇你感興趣的段落或你喜歡的段落,這回讀,可不能光用嘴讀,要用腦讀,要用心讀,要透過你的朗讀讓我們都明白大自然的文字蘊含了多少學問和知識。

  1、學生試讀。

  2、交流討論。

  生:我最喜歡的段落是:“------”師提醒:我們在邊讀課文的時候,千萬別忘了剛才提出的問題。

  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師相機出示多媒體:能辨別方向的小熊星座,指看北極星,相機板書:辨別方向。那麼大自然這本書的第一頁寫的是什麼呢?(星)師:前幾頁全是關於“星”的。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師相機出示多媒體,能預兆雷雨的砧狀雲。相機板書,預兆氣象(根據學生要求板書)師:前幾頁全是關於“雲”的,(教師多媒體板書)

  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師相機出示多媒體:石灰石、理解“------它並不普通。它是石灰石,是有碎貝殼造成的,大家知道貝殼是海洋裡的居民------”指導理解“滄海變桑田”相機板書:瞭解歷史滄桑。(教師多媒體板書)師::前幾頁全是關於“石灰石”的。

  3、拓展延伸:

  同學們,課文學到這裡,我想到了很多。我深深感受到《大自然的文字》中充滿了智慧,你們看(出示多媒體)這不是大自然的智慧嗎?

  多媒體1:陽光照射下的火紅的楓樹林圖。

  師動情說:當很多樹葉變黃的時候,楓樹卻獨樹一幟,格外地鮮豔,多美哪!(老師還可以提問楓葉為什麼變紅?花青素顯現出來了)望著這楓樹林,我不禁想起了唐代詩人杜牧的詩句:(生大聲背了起來)“停車坐愛楓晚林,霜葉紅於二月花。”

  多媒體2:霧凇圖

  師:吉林霧凇,瓊脂枝玉葉,這真是大自然的奇蹟啊1看著它,我又想起了岑參的詩句:“忽如一夜春風來(生齊說),千樹萬樹梨花開。”

  其實,大自然不僅給了我們美好的一面,也在時刻提醒著我們什麼。

  多媒體3:塞特凱達斯大瀑布(斷流前的圖片)

  師述:巴西的塞特凱達斯大瀑布,以前一瀉千里,看上去山清水秀,而如今卻是“形容枯槁,奄奄一息”巴西總統親自為它舉行葬禮。大自然用這種方式理智而智慧地提醒人們(多媒體出示)齊說:“保護生態環境,保護地球。”

  多媒體4:太湖綜合治理後的圖片

  師:環境變美了,太湖水逐漸清澈,大自然再次智慧地提醒人們:“保護環境,可不容緩或人人有責------”

  師:這是老師為大自然這本書寫上的幾頁文字。同學們,在你的心目中,《大自然的文字》又是什麼呢?(神奇、力量、一本天書、觀察家的眼睛、實踐家的腿等)請你找找生活中的事例,再給大自然這本書添上幾頁精彩的文字。

  4、先用筆在作業本上寫寫,然後小組交流,如果你寫的和別人一樣,這說明英雄所見略同,如果人有我無或人無我有,那就要相互分享。

  (1)學生寫。

  (2)小組討論、交流。

  (3)彙報

  (1、螞蟻搬家,蜻蜓低飛,魚兒都露出水面,看得懂大自然文字的人就知道馬上要下雨了。)

  (2、如果突然之間雞飛狗跳,能讀懂大自然文字的人都知道,可能有一場地震來臨。)

  (3、鋸開大樹,你就能發現樹的斷面部分有一圈圈的紋路,這就是年輪。有多少年輪,樹就有多少樹齡。)

  (4、根據河北太行山山崖間有螺,蚌殼和卵形礫石的帶狀分佈,推斷出這一帶是遠古時代的海濱。)

  (5、喜馬拉雅山發現了魚、海藻、海螺的化石。可推斷出在遠古的時代喜馬拉雅山曾是一片海洋。)

  (6、看見正在枯竭的大瀑布,能讀懂大自然文字的人知道大自然在提醒人們要保護環境。)

  (7、------)

  5、再回到課文

  師:同學們真是見多識廣,能從大自然中學到很多知識,真不容易,其實,我們明天從書本上學知識是遠遠不夠的,還要善於從大自然中學習知識,課文告訴我們要怎樣才能學到大自然更多的知識呢?

  (1)學習課文最後一小節。

  (2)指名讀最後一小節。相機板書:觀察、尋找、請教、認識、學會

  6、拓展延伸

  師:同學們應該多觀察、多請教,走進大自然,不僅僅領略其美妙的風光,更要積累這方面的知識,不斷豐富自己對大自然的認識,長大了多研究大自然,破譯大自然的玄妙,從而讓它更好地服務於人類。其實,我們的古人早就為我們作出了榜樣,魯班發明鋸子。

  生:薄殼建築、流線機輪船、躍野賽車、雷達------

  師:所以,我們可以為大自然這本書再添上精彩的一部分就是:造福人類(板書)

  7、總結:今天,我們從大自然這本書上學到了很多知識,同時,我們又共同為大自然這本書寫了幾頁精彩的文字。大自然蘊含無限的知識、學問和奧秘,等我們去觀察、瞭解和探索。讓我們繼續為大自然這本書書寫更多的文字。

  板書:

  辨別方向

  大自然的文字預兆氣象

  瞭解歷史滄桑。

  造福人類

  觀察尋找請教

《大自然的文字》教學設計三蘇教版8

  教材分析:

  課文是一篇科普文學作品,生動形象地介紹了大自然的文字以及辯識這些文字的意義,從而教育學生從小學會認識大自然,樹立探索大自然奧秘的志向。全文共七個自然段,可分為三段。

  閱讀重點是第二段。

  “大自然的文字”這一標題,讓我們有如下思考:1、所謂“文字”指的是記錄語言的書面符號,這是從通常意義上詮釋的;2、“大自然的文字” “大自然”何來“文字”?既然標題明確了這是文字的說明物件,那麼,這一物件可能是從比喻意義上講的,並非我們平常所指的記錄語言的書面符號。其實,“大自然的文字”指的是大自然的一些事物現象所顯露出來的某種意義,讓我們可以從中領悟意義,作出解讀。

  課文的思路清晰流暢,語言通俗淺顯,藉助一個形象生動的比喻,大自然的文字,將深奧的科學知識通俗化、大眾化,適合學生閱讀。教學時,教師要引導學生自學為主,培養學生對大自然的瞭解,探究與熱愛的情感。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理解語言文字,理解課文內容,知道“大自然的文字”是指什麼。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激發學生觀察、瞭解、探索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探究大自然的情感和興趣。

  教學重點:

  理解課文內容,知道大自然中充滿各種知識,激發學生觀察、瞭解、探索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理解“天上的每一顆星就是一個字……”等句子。

  教學準備:投影、影片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過程:

  一、由“文字”引出課題。

  1.板書“文字”。

  問:你知道什麼是文字嗎?

  2.還記得以前學過的課文《石頭書》嗎?除了石頭,大自然中還有哪些事物有文字呢?

  揭示課題。

  二、自學課文。

  要求:

  1、讀通、讀順課文。

  2、勾畫出不理解的字詞,查工具書或聯絡上下文理解。

  3、弄懂為什麼用“大自然的文字”作為課文題目。

  三、檢查自學情況。

  1、開火車分節朗讀課文。正音,評議。

  2、交流字詞的意思。

  鐵砧 星座 羅盤……

  3、說說為什麼用大自然的文字作為課文題目?

  四、引導學生琢磨、體味重點句子,讓學生體會從小怎樣學會認識大自然的文字。

  1、默讀課文,找一找課文舉了哪些例子說明認識“大自然的文字”對人類的作用,劃出有關句子。

  2、交流勾畫的句子。談一談自己的認識。

  如:“飛行員知道,砧狀雲是雷雨的徵兆,應該離它遠些才好。”從這句話我知道了雲也是大自然的文字,飛行員可以根據砧狀雲的位置預測到雷雨,及時避開它,從而避免事故的發生。

  3、朗讀課文2-6自然段。概括主要內容。

  (認識大自然的文字可以辨別方向,觀察氣象,瞭解歷史的滄桑。)

  4、認識大自然的文字有很多的好處,那麼我們應該怎樣學會認識大自然的文字呢?

  ⑴、自由讀課文最後一段,想一想。

  ⑵、指名說一說。

  ⑶、齊讀課文最後一段。

  五、小結課文,拓展延伸。

  1、小結課文。

  談一談學了這篇課文,你有什麼收穫?

  2、拓展延伸。

  ⑴、你還收集到大自然的哪些文字?四人小組交流。

  ⑵、各組指定人員向全班彙報。

  六、課後實踐活動。

《大自然的文字》教學設計三蘇教版9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的3個生字,理解新出現的詞語。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理解課文內容,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培養探索大自然奧秘的興趣。

  教學重點

  弄清課文寫了哪幾種大自然的文字,瞭解認識大自然的文字的主要途徑。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激情談話,匯入新課

  大自然充滿了神奇,你們知道嗎?大自然也有它自己的文字。今天,讓我們跟隨前蘇聯科普作家伊林一道來認識《大自然的文字》,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認識大自然文字的作用,學習做一個懂得大自然語言的人。

《大自然的文字》教學設計三蘇教版10

  【教學目標】

  1:激發學生觀察大自然的興趣,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人類生存的自然環境的思想感情。

  2:瞭解大自然中的一些自然現象;瞭解什麼是大自然的文字,並掌握它們。

  3:培養學生觀察事物的能力,培養他們分析問題的能力;品味課文語言特點。

  【教學重點】

  瞭解什麼是大自然的文字,並掌握它們。

  【教學方法】

  以探討問題為主,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創新能力,自主合作學習能力。

  指導學生閱讀課文,理清層次,瞭解文章主要內容。

  【教學時間】

  1課時。

  【課前預習】

  1.學生默讀“自讀提示”和註釋①。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初步瞭解其基本內容,並讀準下列字音、理解各詞語的意思。

  霪雨 鐵砧 漂 礫

  勉強:①能力不夠還盡力做。②使人做他不願做的事。③不是甘心情願的。④牽強、理由不充足。⑤將就、湊合。

  【教學步驟】

  一、 匯入新課

  同學們,一年級第二期時學過一篇專門介紹大自然有關現象的課文,大家回憶一下,課題是什麼?主要內容是寫什麼?

  ――《大自然的語言》。主要內容是介紹與農業有關的物候現象。

  大自然的語言是什麼呢?

  ――(簡要回答) “花香鳥語,草長鶯飛”;或“草木榮枯,候鳥去來”。

  今天,我們再學習一篇與此文類似的課文,叫《大自然的文字》。(板書)我們從小認識漢字,認識了漢字,它可以幫助我們閱讀,瞭解各方面的資訊;可以幫助我們寫作,表達內心豐富的情感等等,給我們的學習和生活帶來了很大的方便,作用可真不少。你們知道嗎,大自然豐富多彩,大自然奧秘無窮,在自然界裡還有另外一套文字,認識了它,可以幫助我們認識自然,瞭解自然,破譯自然現象,領略自然界的無窮奧秘。

  作者簡介:伊林(1895—1953),前蘇聯自然科學家、科普作家,代表作有《十萬個為什麼》《人怎樣變成巨人》等。

  二、導讀新課

  1、學生朗讀課文,找出文中的過渡段。

  2、文章層次如何劃分?

  全文24段,可分為兩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敘述認識書面文字的好處,全文的引子。

  第二部分(2-24段):介紹什麼是大自然的文字,並說明認識它們的作用,認識它們的方法,介紹它們的成因。

  這部分又可分為三層:

  第一層(2-4段):承上啟下,總說大自然的文字。

  第二層(5-21段):具體介紹大自然文字的特點,成因,認識這些文字的意義、作用。

  第三層(22-24段):總說認識大自然文字的方法。

  3、學生再讀課文,本文主要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

  ――本文主要運用的說明方法有:①打比方;②舉例子;③作詮釋;④分類別。

  4、品讀課文語言特點。

  (1)學法介紹。

  說明文是向讀者介紹知識的,因而說明文的語言務必準確。在準確的前提下,語言風格可以平實,也可以生動。學習說明文,有必要對文章的語言進行品味。《大自然的文字》這篇文章的語言很生動活潑,通俗易懂。為什麼會這麼生動活潑、通俗易懂呢?我們可以從詞語運用、表達方式、修辭手法等方面去體會,去理解。

  (2)教師示範。

  ①由於使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因而文章的語言很生動。如:這就是大自然的文字,它總共有成千上萬個字母。天上的每一顆星就是一個字母。你腳下的每粒小石子也是一個字母。

  ②由於使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因而文章的語言很活潑。如:只有那聲音還從遠方傳來,好像在說:“再見!再見!明年春天見!”

  ③由於插入了一些描寫,因而文章的語言很形象。如:它們像一個人字形那樣飛著,排成整齊的隊形朝著陽光照耀的森林飛行。但是很快,又分辨不出一隻只的鳥來了,又像是個蜘蛛網了。

  ④由於使用了大量的口語,因而文章的語言很通俗。如:文字真是好東西,認識了字,就可讀完最厚的書,可以瞭解世界上的一切事情。

  (3)學法實踐。

  學生讀課文,繼續從修辭手法、表達方式、詞語運用等方面品味語言,然後先小組後全班交流,教師隨機點撥。

  ①“文字真是好東西,認識了字,就可以讀完最厚的書。”句中的“文字”和“最厚的書”應該怎樣理解才最準確?“好東西”在語意和語言表達上有什麼特點?

  ――“文字”在本文這個地方不僅是指書面上的文字,它還暗含“大自然的文字”;同樣“最厚的書”不只指用紙印刷的書,它還暗指玄妙無比、變化無窮的大自然的這部大書、活書。“好東西”形象地寫出了“文字”這種特殊物體是人們學習知識、認識事物的一種最好的、最常用的工具。這樣寫,使文字的“工具作用”表現得更生動、形象。

  ②在介紹星星這種文字時,作者這樣寫道:你知道,在水面上船是不會留痕跡的,那裡也沒有什麼寫著“由此往北”的有箭頭的指路牌。此句說明了什麼問題?

  ――本句意在說明光認識書面文字還不行,在這種沒有書面文字指示的情況下,人們要正常工作、生活,就必須要學會認識大自然的文字,讀好大自然這部書。作者用淺顯、通俗的事例委婉地說明了認識大自然的文字的重要性。

  ③“白嘴鴉飛來說,春天已經來大門口了,而飛走的鶴不用日曆就可以告訴人們,熱天已經過去”。這句說明了什麼?用了怎樣的方法說明?有什麼好處?

  ――本句說明了這些候鳥的來去,就是大自然中的文字,這些“文字”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作者用擬人的方法來說明,使說明物件更生動、更形象,巧妙地說明了這些文字起了幫助人們“識時”的作用,增強了文章的趣味性,使之與科學性有機地融合。

  ④第14段中有這樣一句:“從遠方傳來奇怪的不安的聲音,好像有人在高空互相呼應著”。這聲音是什麼聲音?

  ――成群的鳥的叫聲。

  三、課堂小結

  四、佈置作業

  1、讀了第二部分第二層後,你們知道石灰石和漂礫是怎樣形成的嗎?

  2、既然大自然的文字是如此生動有趣,認識它們又有如此重要意義,那怎樣認識它們?

《大自然的文字》教學設計三蘇教版11

  一、教學角度

  品讀——品味課文語言特點。

  二、主要教學步驟

  1.匯入。

  同學們,我們從小就開始學習語文,認識了漢字。認識了漢字,它可以幫助我們閱讀,瞭解各方面的資訊;可以幫助我們寫作,表達內心豐富的情感等等,給我們的學習和生活帶來了很大的方便,作用可真不少。你們知道嗎,在自然界裡還有另外一套文字?認識了它,可以幫助我們認識自然,瞭解自然,破譯自然現象,領略自然界的無窮奧秘。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大自然的文字》。

  2.作者簡介。

  伊林(1895—1953),前蘇聯自然科學家、科普作家。代表作有《十萬個為什麼》《人怎樣變成巨人》等。

  3.學生朗讀讀課文,找出文中的過渡段。

  4.文章層次如何劃分?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明確:

  第一部分(從開頭至“可以瞭解世界上的一切事情”)介紹文字的作用。

  第二部分(從“但是也有另外一套文字”至“漂礫周圍的森林是後來才長的”)介紹天空、地下的自然現象,並引領讀者破譯了它們。

  這一部分可分為三小層:

  第一層(從“但是也有另外一套文字”至“你腳下的每粒小石子也是一個字母”)總寫“大自然的文字”。

  第二層(從“所有的星對於不認識這一套文字的人說來”至“閱讀天空這本大書,可以瞭解許多新奇的東西”)介紹天空中的“文字”。

  第三層(從“連我腳底下的土地”至“漂礫周圍的森林是後來才長的”)介紹地上的“文字”。

  第三部分(從“要學會大自然的文字”至文末)說明怎樣才能認識“大自然的文字”。

  本文段與段之間銜接連貫、自然,文章思路非常明晰。

  5.學生再讀課文,本文主要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

  本文主要運用的說明方法有:①打比方 ②舉例子

  6.品讀課文語言特點。

  三、品讀訓練實施過程

  1.學法介紹。

  說明文是向讀者介紹知識的,因而說明文的語言務必準確。在準確的前提下,語言風格可以平實,也可以生動。學習說明文,有必要對文章的語言進行品味。《大自然的語言》這篇文章的語言很生動活潑、通俗易懂。為什麼會這麼生動活潑、通俗易懂呢?我們可以從詞語運用、表達方式、修辭手法等方面去體會、去理解。

  2.教師示範。

  ①由於使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因而文章的語言很生動。

  如:這就是大自然的文字,它總共有成千上萬個字母。天上的每一顆星就是一個字母。你腳下的每粒小石子也是一個字母。

  ②由於使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因而文章的語言很活潑。

  如:只有那聲音還從遠方傳來,好像在說:“再見!再見!明年春天見!”

  ③由於插入了一些描寫,因而文章的語言很形象。

  如:它們像一個人字形那樣飛著,排成整齊的隊形朝著陽光照耀的森林飛行。但是很快,又分辨不出一隻只的鳥來了,又像是個蜘蛛網了。

  ④由於使用了大量的口語,因而文章的語言很通俗。

  如:文字真是好東西,認識了字,就可讀完最厚的書,可以瞭解世界上的一切事情。

  3.學法實踐。

  學生讀課文,繼續從修辭手法、表達方式、詞語運用等方面品味語言,然後先小組後全班交流,教師相機點撥。

  4.教師小結。

  說明文中運用各種修辭手法、描寫等表達方式可以使被說明的事物變複雜為簡單,變深奧為淺顯,降低說明難度;可以形象地展示事物的特徵,增強文章的生動性。我們在說明文的寫作中可以作這方面的嘗試。

《大自然的文字》教學設計三蘇教版12

  [文字解析]

  《大自然的文字》是一篇科普性文學作品,它生動形象地把知識性、科學性、趣味性三者融為一體。不僅告訴了我們有關大自然文字的種種,而且重點敘述了辯識這些自然文字的方法和意義。文章淺顯生動,通俗易懂,教學時宜以讀為主,讓學生在閱讀實踐中開啟思維,積澱情感,並輔以議的方式,使學生對文字加深理解和體驗,獲得思想啟迪。一方面既要教育學生從小學習認識大自然,另一方面又要引導學生樹立探索大自然奧秘的志向。

  [設計理念]

  本文教學時採用讀議寫三結合的策略:在讀中內化文字,在議中昇華文字,在寫中超越文字。力求凸顯簡簡單單教語文,簡簡單單學語文的教學新境界。

  [設計過程]

  一、讀————在讀中走進文字

  (1)讀課題

  從課題上能收集到哪些相關資訊?(①什麼是大自然的文字?②大自然的文字有哪些?③大自然的文字是否神秘?怎樣認識大自然的文字?)

  (2)讀作者

  ①組織學生展開討論。(可圍繞《十萬個為什麼》一書)

  ②小資料閱讀:

  伊林(1895—1953),蘇聯兒童文學作家、工程師,被稱為科普創作的巨匠。他致力於寫作通俗科學作品,如《十萬個為什麼》、《人與自然》和《改造行星》等,對前蘇聯科普文學有一定貢獻。伊林誕生於烏克蘭。從小酷愛讀書,喜歡大自然,喜愛科學實驗。童年時期曾仔細觀察和研究螞蟻的生活情況,觀察天空和星象。這一切,為他日後用文藝的手法,詩一般的意境、創作科普作品打下了基礎。1914年中學畢業,因成績優異獲得金質獎章。從1924年起,他還在大學唸書時就開始創作科學文藝性短文。1925年畢業於列寧格勒工藝學院。1927年創作的《不夜天》是他第一部有分量的作品,一出版就受到讀者的喜愛,在這之後的30多年中,他為青少年創作了《幾點鐘》、《黑白》、《十萬個為什麼》等幾十部膾炙人口的科學文藝著作,在普及科學知識、鼓舞人們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等方面起了巨大作用。1953年11月15日,在莫斯科逝世,終年58歲。

  (3)讀通文章

  ①自由讀,讀正確;

  ②讀讀劃劃,對自己感興趣的地方多讀幾遍;

  ③展示讀,分小組或以桌為組進行;

  ④指名讀,整體感知文字。

  (4)讀懂文字

  ①精讀,讀懂了什麼?讀出了哪些困惑?

  ②組織交流,教師引導

  ③重點閱讀,大自然的文字——“星(第二小節)、雲(第三小節)、石頭(第五六小節)”

  ④回讀,走進文字。

  [語文課要有語文味,我想這“讀”定然是少不了的。因為讀不僅僅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更加是是學生、教師、文字之間的無聲對話過程。所以教學中我堅持以讀為主,力求透過形式豐富的閱讀,讓學生們在讀的實踐中加深對文字的感悟與思考,發展自己的思維和情感,既得到一定的思想啟發,又為享受語文的美而積澱情感。]

  二、議————在議中昇華文字

  (1)議“教師”

  ①教師小結:同學們,課文學到這裡。我深深感受到《大自然的文字》中充滿了智慧。“智慧”一詞不正是大自然“文字”的寫照嗎?

  ②議議,課文哪些語句能看出這樣的“智慧“?

  如:“他們朝天望望,在許多由星星組成的星座當中,會找到小熊星座,在小熊星座當中會找到北極星,有北極星的那邊就是北方。”

  “有捲雲就不會有好天氣,十成有九成是陰雨——————飛行雲知道,砧狀雲是雷雨的預兆。”

  “它並不普通,它是石灰石————現在是城市的這塊地方曾經是一片汪洋。”

  “它不是人搬來的,而是冰搬來的。”

  (2)議“自己”

  ①教師小結:這是我在讀完《大自然的文字》一文的所感所想,相信同學們也一定有自己獨到的見解。讓我們一起共同分享這些勝利的果實吧!

  ②議議,在你心目中《大自然的文字》又是什麼呢?(如:神奇、力量、一本天書、觀察家的眼睛、實踐家的腿等等)

  (3)議議,這是不是一種人性美呢?是不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美呢?(略)

  [議的訓練是提高語文能力的重要方法。它一方面注重了學生的參與意識、情意態度;一方面實實在在地於具體的思辯情境中鍛鍊了口語水平、思維能力。在議中讀,在讀中議。既不遊離於文字本身,又在走進文字的基礎上升華了文字。實際上這就是《新課標》裡一直所提倡的探究性閱讀與創造性閱讀,這樣的閱讀也正是藉助於議的手段拓展了學生的思維空間,從而提高了文字的學習質量。] 三、寫————在寫中超越文字

  (1)教師小結:同學們,大自然是神奇的,就像是一本百科全書,它需要我們去閱讀,去實踐,去發現。相信只要有了敢於攀登的精神,那麼就一定能到達自己心中的顛峰。請敞開心扉,一起來描繪自己心中的大自然吧!

  (2)摘錄,有關自然科學方面的常識

  (3)寫一寫,《我眼中的大自然》、《大自然的神奇》、《我讀大自然這本書》、《大自然揭密》等。

  [閱讀是積累,議論是吸收,而習作則是傾吐。在充分地讀、自由地議的基礎上,積極營造寫的氛圍,讓學生快樂地寫,無拘無束地寫。這不但培養了學生習作的興趣,豐富了學生習作的內容,鍛鍊了學生習作的能力,而且有助於學生豐富語言的積累,良好語感的形成,活躍思維的發展。從而促進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漸漸形成。]

《大自然的文字》教學設計三蘇教版13

  大自然的文字

  二、初讀課文,理清脈絡

  1.自瀆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檢查生字詞讀音情況

  (1)出示詞語:聳立預兆鐵砧青苔羅盤小熊星座

  指名讀詞,相機正音,齊讀。

  (2)彙報交流:讀懂了什麼?

  3.指名分節讀課文,其他同學一邊聽,一邊思考:這篇課文介紹了哪幾種大自然的文字?

  4.聽後交流。

  三、精讀課文,感悟大自然的神奇

  (一)學習課文的第一小節

  1.指名讀第一節。

  2.大自然的文字在哪?

  3.也就是說大自然的文字無處不在。

  4.齊讀第一節。

  四、小結。

  第二課時

  一、複習匯入

  1.聽寫詞語:鐵砧羅盤聳立

  2.透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大自然的文字無處不在,幾天這堂課,我們一起走近大自然的文字,去讀一讀神奇的天書和有趣的地書。

  二、精讀課文。

  (一).齊讀第一節。

  (二)學習課文的第二小節。

  1.星星寫成的天書很厚很厚。翻開天書的一頁,指名讀第2節。

  2.這一節介紹了哪種大自然的文字?

  3.認識它有什麼作用?

  4.出示圖片,認識小熊星座,讓生指出北極星。

  5.讓他們說說自己知道的星座。(結合課文閱讀,我在課外書上還知道)

  由此可見,瞭解大自然的文字可以(生答)辨別方向。(板書)

  是啊,天上的每一顆星就是一個字。可是天空這本大書上的文字還遠遠不止這些呢,再讀讀課文,你還知道了什麼?

  (三)學習課文第三小節。

  1.自讀課文的第三小節。

  2.讀後彙報

  (1)砧狀雲,這個大自然的文字告訴我們什麼知識?

  所以認識大自然的文字可以(板書:觀察氣象)。

  3.拓展閱讀,出示諺語

  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天上勾勾雲,地上雨淋淋(屏顯)

  用筆寫在書的旁邊

  4.引讀。所以說:(師引讀)天上的每一顆星(生回答)是一個字,(師引讀)天上的每一片雲(生答)也是一個字。這就是(指板書)我們神奇的天書啊!不僅有神奇的天書,還有有趣的地書呢。瞧,地下的每一粒小石子也是一個字。在地上有哪些文字呢?

  (四)自學課文的第46節。

  1.自學要求:默讀46節,介紹了哪幾種大自然的文字?

  2.彙報。

  (1)哪幾種文字?你從中讀懂了什麼?

  (2)想象一下,曾經的滄海會是什麼樣,現在的城市呢?真是滄海桑田啊!

  (3)可見,看起來普通的石灰石,在懂的它的人看來,可以反映出(地質的變化)板書

  (4)齊讀第5節。

  (5)同樣是石頭,這塊花崗石又是怎麼來的?找出句子中的動詞。(搬爬帶走)

  (6)冰塊是一下子把花崗石搬來的嗎?你從哪個字體會出來的?(爬)

  (7)一個爬字,寫出速度之慢,可以看出(地質的變遷)板書

  (8)這兩種文字,向我們介紹了大地的變和遷。讓我們齊讀4、5、6自然段。

  3.同樣是介紹地上的石頭,作者的敘述重點卻不一樣。第五節,強調人們認識大自然的文字,可以瞭解地質變化中的變海洋變陸地(城市);第六節,著重告訴我們地質變化中的遷遠古時代,從寒冷的冰川變遷而來。

  (五)學習課文的最後一段

  1.要想了解更多的大自然的文字我們有哪些途徑呢?自讀第七小節。

  2.

  師小結:走進自然走進書本善於請教

  3.總結:同學們,我們走進自然,走進書本,善於請教,就可以認識大自然的文字,讀懂大自然這本很厚的書,感受自然的無窮奧妙。

  三、拓展閱讀(以篇帶篇)

  這兒有一首小詩,我們一起來讀一讀。

  《大自然的文字》

  你看那天上的星星

  這就是大自然的文字

  有北極星的地方就是北方

  我們不會迷失方向

  你看那天上的白雲

  這就是大自然的文字

  雲山變得像鐵砧

  雷雨就要來到

  你看那地上灰色的石頭

  這就是大自然的文字

  它是石灰石

  有它的地方曾經是一片汪洋

  你看那森林裡的花崗石

  這就是大自然的文字

  它是冰搬來的

  周圍的森林是後來才有的

  大自然的文字呀

  你多麼神奇

  走進自然仔細觀察我們發現你

  深入思考善於請教我們讀懂你

  自由讀小詩。

  指名讀,齊讀。

  大自然的文字僅僅就這四種嗎?遠遠不止,讓我們拿起筆,也模仿它的樣子寫一寫吧!

  讀一讀寫得好的作品。

  假如你來到了大自然會怎樣運用這些文字呢?(自由交流)

  四、課外作業:

  同學之間交流自己所知道的大自然的文字,辦一份小報。

  板書設計

  星座

  辨別方向

  雲

  觀察氣象

  24

  大自然的文字

  石灰石

  地質變化

  神奇魅力

  花崗石

  地質變遷

  教學反思:

  這是前蘇聯科普作家伊林寫的一篇科普小品文。語言通俗易懂,生動形象地介紹了大自然的文字以及辨識這些文字的意義,從而引導學生從小學會認識大自然,培養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奧秘的興趣。

  科普性文章的重點應是弄清楚相關的科普知識,對於六年級學生來說,只是透過課文掌握了幾種大自然的語言還遠遠不夠。因此,透過文字揣摩作者如何圍繞課題去說清相關的知識並瞭解它們的重要作用以及你還知道哪些大自然的文字,也應該是本課教學不可忽略的一點。

  從閱讀的角度講,語文課不同於一般性的文藝欣賞,只需體驗情感,發展情感。語文的目的,不僅要幫助學生構建一個豐富的情感世界,還要讓學生嘗試構建一個深沉的理性世界。如果學了課文能得到某種啟迪,使人越學越聰慧,越來越變得眼亮,這樣的語文課符合學生的心理需求、滿足了求知的願望,對學生內心世界觸動也很深。《語文課程標準》也強調:應讓學生在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教學環節中設計閱讀小詩和續寫就在於拉近學生與文中之間的距離,激發學生內心豐富的情感世界,讓學生從課文中走向生活。

  在學生認識並瞭解了大自然的種種現象後,我想學生對大自然的學習不能僅僅停留在認識的層面上,更重要的是能學會利用自然解決身邊的實際問題,所以巧設一問:假如你來到了大自然會怎樣運用這些文字呢?同學們各自發表了看法,都能結合現有的知識經驗,利用身邊的自然現象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把學與用結合起來。

  當然,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還有相當的不足,還有許多需要修正和補充的地方,這將促進我以後的教學工作,踏踏實實地走下去。

《大自然的文字》教學設計三蘇教版14

  學習目標

  1、知識目標:深入淺出地瞭解一些大自然中的知識。

  2、能力目標:透過各種途徑收集有關大自然的知識,並向同學介紹大自然中的知識。

  3、情感目標:激發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積極主動地觀察、瞭解、探索大自然。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諺語匯入。

  1、我們身邊的大自然是一個充滿奧妙的世界。人類的祖先透過長期觀察、探索,總結出一些規律,編成了自然現象的諺語,幫助我們認識充滿奧妙的大自然。

  2、請看幾條諺語,(出示諺語)齊讀,有不理解的嗎?我們討論一下。

  3、這些自然現象的諺語生動有趣,有人把它們稱為“大自然的文字”。

  二、解題質疑。

  1、(板書課題)齊讀。

  2、看了課題,你有哪些問題?(大自然的文字是什麼?大自然的文字有哪些?為什麼要認識大自然的文字?怎樣認識大自然的文字?……)我把這些問題寫下來,我們藉助課文,逐個解決它們。

  三、討論交流。

  1、大自然的文字是什麼?

  第一自然段有兩個“文字”,分別是指什麼呢?

  2、大自然的文字有哪些?

  總的來說,大自然的文字可以分為“天書”和“地書”,我們給這兩本書編個目錄。(出示書目,補充板書)

  你能借助課文的描寫,根據老師出示的圖片,給大家做一回解說員,分別介紹一下書上四種大自然的文字嗎?自由選擇一種,認真準備,精彩解說。

  3、為什麼要認識大自然的文字?

  (板書:辨別方向、觀察天象、瞭解歷史……)

  4、怎樣認識大自然的文字?

  (板書:勤於觀察、勤於讀書、勤於請教……)

  四、拓展知識。

  1、老師這裡有幾幅大自然的圖片,(出示圖片)你能從圖上認識大自然的文字嗎?

  2、你還了解哪些大自然的文字呢?

  3、老師給你們展示一些大自然的文字。(出示圖片資料)

  五、總結延伸。

  1、請大家欣賞我們五彩斑斕、奧秘無窮的大自然,其中有著內容豐富的文字等待大家去閱讀呢!(出示自然風光圖片)

  2、學習這篇課文,你有什麼收穫?

  六、佈置任務。

  請大家從圖書、報刊、網路等途徑收集有關“大自然的文字”的資料,以《大自然的文字》為主題,用“剪貼本”或“手抄報”的形式展示出來,下週一交,我們將根據內容豐富、圖文並茂、抄寫認真、裝飾美觀等標準評選出一、二、三等獎,進行表彰。

《大自然的文字》教學設計三蘇教版15

  教學目標

  1、學習生字詞,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懂課文。

  2、透過課文知道知識不僅存在於書本中,也存在於大自然中,懂得要善於觀察、瞭解、研究大自然。

  3、理解課文內容,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感情,培養探索大自然奧秘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1、理解課文內容,知道大自然中充滿各種知識,激發學生觀察、瞭解、探索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理解重點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教具準備

  多媒體。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匯入新課,激發興趣

  1、提問:螞蟻搬家,蜻蜓低飛,魚兒都露出水面,這種現象通常會告訴人們什麼?(指名回答自己熟知的大自然的文字)

  2、同學們,大自然的文字是新奇的、有趣的。這節課我們來學習前蘇聯自然科學家、科普作家伊林的《大自然的文字》。(板書)

  3、作者伊林簡介(伊林是前蘇聯著名科普作家。他從小酷愛讀書。喜歡大自然,他創作了《十萬個為什麼》等幾十部科學文藝著作,在普及科學知識方面起了巨大作用。伊林的文筆流暢優美,今天我們就來感受他用詩一樣的語言來講述科學知識)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默讀課文。思考:這種文字在文中指的是什麼?

  2、我們可將大自然這本書可分為兩個分冊。下面,請大家依據課文給分冊取書名並編寫目錄,讓我們共同嘗試編書的滋味,好嗎?明確:我們可以將這兩本分冊,一本叫神奇的天書;一本叫有趣的地書。神奇的天書的目錄有星、雲;有趣的地書的目錄有石灰石、花崗岩。(板書)

  3、根據你所掌握的說明文知識,說說文章採用了什麼說明方法?

  三、研讀課文第1自然段

  1、指名朗讀第一句。說說自己的體會。(讓學生感知文字的作用)

  2、指名朗讀二、三句。回憶所學的《石頭記》和聯絡生活進行體會。

  四、探究“神奇的天書”,研讀第2自然段

  1、齊讀。思考:水手是怎樣讀“天書”上的文字的?讀懂“天書”上文字對於他們來說有什麼意義。

  2、出示:“即使他們沒有羅盤,也照樣不會迷失方向。”

  羅盤是古代人們辨別方向的器物,有了大自然的文字—星星,即使沒有羅盤,也不會迷失方向呢!用上這個關聯詞,讓我們明白了看星星的意義。(板書:辨別方向)

  3、用“即使……也……”說一句話。

  4、課文告訴我們,水手們是怎樣看星星辨別方向的?

  他們朝天望望,在許多由星星組成的星座當中,會找到小熊星座,在小熊星座當中會找到北極星,有北極星的那邊就是北方。(多媒體出示相關圖片)

  5、(多媒體出示)完成填空(大自然是一本書,是大自然的文字,它寫在,告訴我們)

  6、生自由交流。水手們朝天望望,就可以辨別方向了,他們生來具有如此能耐嗎?(他們遊歷了五湖四海,觀察了無數星相,才總結出了經驗的!如果我們像水手一樣多走一走、看一看的話,也能認識大自然的文字!)

  五、探究“神奇的天書”,研讀第3自然段

  1、正如作者所說:天上的每一顆星就是一個字。可是天空這本大書上的文字還遠遠不止這些呢,自由朗讀課文第3自然段,看一看你讀懂了什麼?

  2、注意“砧”的讀音;什麼叫鐵砧?(砧:錘或砸東西時墊在底下的器具稱為“砧”,我們平時切菜用的砧板。那麼鐵砧就是砸鋼鐵材料時用的鐵製成的叫鐵砧)(出示鐵砧圖)

  3、用波浪線劃出描寫砧狀雲樣子的語句,說說這是什麼句。

  4、先讓學生自由交流,你讀後有什麼收穫?(出示砧狀雲;板書:雲可以預報氣象)

  5、大自然留在天上的文字還有很多,你還知道哪些。(小組合作交流彙報)

  六、課堂小結

  同學們,透過學習這部“天書”,你發現“天書”的特點是什麼?大自然豐富多彩,大自然奧妙無窮,下節課讓我們繼續學習。

  第二課時

  一、複習匯入

  1、透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已經知道,大自然也是一本書,它也有自己的文字,讀懂它的文字,對於我們探索大自然的奧秘、認識世界很有意義。透過學習我們知道大自然這本書分天上和地上兩冊,上冊叫《神奇的天書》,下冊叫《有趣的地書》。(多媒體出示)

  2、回憶體會“天書”的神奇。

  二、研讀“有趣的地書”

  1、閱讀天空的這本書。可以瞭解許多新奇的東西。我們腳底下的土地,在會讀它的人看來也是一本很有趣的書,腳下的文字有什麼意義,怎麼認識他們,下面我們一起來學習。

  2、小組比賽朗讀4、5、6自然段。

  3、根據第5自然段完成填空。(大自然是一本書,是大自然的文字,它寫在,告訴我們)(板書:地質變化)

  4、提問:第6自然段告訴我們,腳下的文字還有什麼意義?這是一塊怎樣的花崗石?用了什麼修辭手法?(出示花崗岩圖片)

  5、同樣是石頭,這塊花崗石又是怎麼來的?找出句子中的動詞。(搬爬帶走)

  6、冰塊是一下子把花崗石搬來的嗎?你從哪個字體會出來的?(爬)

  7、(出示冰川的材料)體會一個“爬”字,寫出速度之慢,可看出(板書:地質的變遷)

  8、同樣是介紹地上的石頭,作者的敘述重點卻不一樣。第五自然段,強調人們認識大自然的文字,可以瞭解地質變化中的“變”——海洋變陸地(城市);第六自然段,著重告訴我們地質變化中的“遷”——遠古時代,從寒冷的冰川變遷而來。大自然的文字真奇妙。

  9、小組討論:你在生活中還認識那些“大自然的文字”?你知道的哪些諺語中包含了“大自然的語言”?

  三、學習的最後一段

  1、齊讀。提問:要想了解更多的大自然的文字我們有哪些途徑去了解呢?

  2、指名回答,師小結。(多媒體出示)

  3、總結:我們前面所學的兩篇課文告訴我們什麼道理?同學們,走進自然,走進書本,善於請教,就才能更好的認識大自然的文字,讀懂大自然這本很厚的書,感受自然的無窮奧妙。

  4、大自然的文字還有很多很多,大自然這本書告訴我們很多有意義的知識,下面來考考大家。(多媒體出示題目)

  5、認真思考,我們除了讀出科學識外,還能讀出什麼做人的道理?

  6、大自然如此神秘,如此美妙。我多想成為一片春泥,呵護你們這些幼苗的成長啊。同學們肯定也有想成為大自然一員的夢想吧,來說說你的夢想。

  四、課堂小結

  談談這兩節課你的收穫?

  五、作業佈置

  寫一篇100字左右的小短文,介紹一種你所認識的“大自然的文字”。

  六、板書設計

  24、大自然的文字。

  石灰石花崗石告訴人們地質的變遷。

  七、教學反思

  我們知道,每篇課文都有它的思想性,《大自然的文字》這篇課文的重點在於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激發學生探索大自然的興趣。它生動地告訴我們大自然中那些看似平常的事物,平凡的現象,都可以讓我們推測過去,預知未來,增加對自然的認識,並通過了解其規律,並遵循和利用好這些規律。所以,在教學中,我時時提醒同學們,在學習書本知識的同時,要多用心去觀察自然,總會有所收穫的。如此挖掘,使學生對文字的教益領悟於心。同時,因為本文內容淺顯,易理解,我在設計這篇課文的教學時,想盡量在語言訓練上下功夫。利用理解文意的機會,訓練了學生的概括能力,特別是在拓展環節讓小組交流討論並展示成果,培養他們合作能力、鍛鍊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及激發他們探索大自然的興趣。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這些方面都完成得不錯。根據我們班同學的理解能力,我認為“冰是如何把花崗岩搬到森林裡去的”是一個難點,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抓住描述這部內容的動詞,透過多媒體展示相關圖片,經過層層深入,發揮想象,絕大部分同學理解了這方面的內容,使難點得以突破。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還有不如意的地方:

  1、沒有大膽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學,只有放手讓學生去探究才會有更多的收穫。同時,作為教師,也要給予學生相應的指導,要為學生的學習指明道路,特別是在學生學習過程中遇到困難時,教師更要有耐心,巧妙地化解學生遇到的難點,讓學生充分體驗學生成功的樂趣。這是一篇科普性很強的文章,在拓展中也要提醒和引導學生注意語言的科學性。

  2、好的評價語能夠對學生的發展起到促進作用,但是在這課當中我做得不夠好。在讓學生展示成果時,學生們的表現都不錯,我卻沒有及時進行表揚。

  3、沒有做到聯絡課文,讓學生了解科普小品文的寫作方法。

  4、結合整個單元的安排意圖,在教學課文最後一個自然段時,可聯絡前面兩首古詩中闡發的道理及“學與問”的關係引起學生對學習的重新審視,從而把對“學習”一詞的認識再提高一個層次。但在這個教學環節中我引導不夠好。

  回顧本文教學,基本完成教學預設,對於教學中出現的問題也找出了緣由,希望以後的教學能延續本次教學的可取之處,改正本次教學的不到之處,以使自己的教學水平獲得不斷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