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設計> 《論語》十則教學設計

《論語》教學設計

《論語》十則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總歸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一般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步驟與時間分配等環節。那麼優秀的教學設計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論語》十則教學設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論語》十則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認讀字詞。

  2、理解各則語錄。

  3、整理、積累語言材料。

  4、學習和繼承中國古代先進的學習方法和態度,初步瞭解中國古代優秀的傳統文化和輝煌成就。

  【教學思路】

  板塊式教學思路,全課的教學主要分為三個板塊。

  【教學重點】

  誦讀熟悉文言文的表達方式和習慣用語,以養成語感。

  【教學難點】

  讀懂《論語》,掌握其中的學習方法和學習態度,並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深入感受《論語》精髓。

  【教學過程】

  一、匯入

  宋臣趙普曾經告訴宋太宗說:臣有論語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的確,我國兩千年來,不論立身處世以及政治社會,皆以儒家思想為中心,而論語便是最精粹最可靠的儒書,所謂半部論語治天下,便是這個意思。宋代大儒朱熹,把論語、大學、中庸、孟子合稱四子書,並分別為大學、中庸做章句;為論語、孟子做集註。朱注四書,後來歷代朝廷都定為官書,是科舉考試的標準本,所以流傳極廣,影響也最大。我們課本上的就是朱熹的集註。(第45頁)

  二、認讀課文(15分鐘左右)

  1、同學們自讀課文的閱讀提示。

  2、各自大聲地朗讀課文。

  3、聽讀課文,注意校正讀音,體會語調。

  4、分則朗讀課文,每讀一則,都要求對應著點讀課文註釋。

  5、分學習小組,讀課文,說註釋,說譯文。

  6、全班同學大聲、流利、快速地朗讀全文。

  三、析讀課文(12分鐘左右)

  1、同學們雙向交流,互相提出或解答自己不懂的詞句。

  2、同學們試作批註,概括每一則的內容大意。

  3、教師指導同學們運用 與學習 有關這個句式說話。如學而時習之與學習方法有關,與學習習慣有關,又如不恥下問與學習態度有關等。

  4、教師指導同學們就課文中喜歡的成語或短語說話,要說說為什麼喜歡它。

  四、理讀課文(20分鐘左右)

  老師下發印有分類式學習筆記的練習紙,請同學們根據紙上安排好了的類別整理課堂筆記(或者老師提出整理的要求,同學們在筆記本上進行整理)。

  1、在作家作品類記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陬邑(現山東省曲阜市東南)人,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論語》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書,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

  2、在成語類記下:

  學而不厭 誨人不倦 溫故知新 不恥下問 三人行必有我師

  3、在名言警句類記下:

  ⑴ 用於學習態度:

  不恥下問 三人行必有我師 學而不厭 敏而好學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⑵ 用於學習方法:

  學而時習之 溫故而知新 默而識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⑶ 用於思想修養:

  人不知而不慍 三人行必有我師

  ⑷ 用於思想方法: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⑸ 用於人生感悟:

  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⑹ 用於日常生活: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4、難句翻譯類練習:

  ⑴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⑵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⑶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⑷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⑸ 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⑹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下課之前,同座同學互相交換檢查分類式學習筆記。

  五、作業

  1、背誦《論語》十則。

  2、課外收集其他關於學習方法和態度的格言警句。

  【創意說明】

  此教學設計的亮點在於分類式學習筆記。

  這是一種整理性的課堂學習活動,也稱作理讀。而同時這也是一種帶有理性色彩的課堂學習活動,它所養成的是一種分類整理的能力及習慣。這種:能力及習慣訓練得越早,學生對語言材料歸類的意識就越強。而歸類是研究性學習的重要技能之一。

  在課堂上指導學生學用分類式學習筆記,是在向傳統的做法挑戰:平時課堂上,學生花大量時間記錄的、知識零散的課堂筆記,包括對教師苦心設計的大量板書的筆記,在知識積累、能力培養、習慣養成和提高教學效率上,作用到底有多大?

  在課堂上指導學生學用分類式學習筆記,同時也是在依循新修訂的初中語文教學大綱的要求,設計立意高遠的課堂實踐活動。

  學生實踐活動的問題,是新大綱最為著重強調的內容之一。大綱在教學中要重視的問題中這樣陳述道:教學過程應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指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科學地訓練技能,全面提高語文能力。重視創設語文學習的環境,溝通課本內外、課堂內外、學校內外的聯絡,拓寬學習渠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

  這是在告訴我們,學生應在我們的語文課上進行充分有效的語文實踐活動。這一點,現在已是不容置疑的了。

《論語》十則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能獨立掃除文言文閱讀障礙;瞭解孔子與《論語》的相關知識;懂得誦讀是閱讀文言文最有效的方法。

  2、過程與方法:

  堅持在獨立自主、合作交流中,以誦讀為主的學習方法中掌握閱讀文言文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受中國悠久、優秀的傳統文化,並積極掌握並運用其中的一些學習方法。

  【教學設計】

  1、由介紹孔子和趙普(宋開國丞相)“半部《論語》(是我國現存的最早全部用語錄體記錄的古籍)治天下”一事匯入。

  2、漸進學習文言文的閱讀方法:

  ⑴ 認讀課文,落實字音:

  ① 朗讀課文,標記需要注意的字音。

  ② 學生思考如何校正字音(生字詞:矣,慍,弘,柏,罔,殆,誨;多音字:論語,三省吾身,不亦樂乎,傳不習乎,任重而道遠,曾參;通假字:“不亦說乎”的“說”,“誨女知之乎”的“女”,“是知也”的“知”)?

  ③ 大聲朗讀課文。

  ⑵ 析讀課文,落實詞義句義:

  ① 學法指導:透過看註釋、、上課討論聽講、逐字逐句翻譯,來落實詞義句義?

  ② 翻譯概括各則大意。

  關於學習方法的:學而時習之、吾三日省吾身、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關於求知態度: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關於修身做人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葉;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③ 在此基礎上,劃分句子的節奏,讀出輕重音。

  ④ 結合文意揣摩練讀,要讀得節奏鮮明、有氣韻。

  3、表演讀、誦:

  搖頭晃腦地讀,動容地讀,氣韻暢達地讀,陶醉地吟誦……

  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背誦比賽,看誰背得快,看誰背得對。

  4、聯絡課文和自己生活,談談對《論語》中學習方法、學習態度以及修身做人的建議的理解。

  5、課外拓展,交流積累的其他語句: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6、佈置作業:

  ⑴ 熟練背誦課文。

  ⑵ 課外閱讀《論語》。

《論語》十則教學設計3

  1.掌握有關《論語》和孔子的基本文學常識,體味《論語》的語言風格及其對後世文學的影響。

  2.掌握常用的文言實詞,能用現代漢語翻譯課文,理解課文思想內容並背誦課文。

  3.積累成語、格言、警句,體會文章所闡述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

  【教學重點】積累文言詞語,疏通文意,把握全文梗概,培養學生閱讀文言文能力。

  【教學難點】孔子的教育思想;《論語》的語言風格。

  【教學時數】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1.介紹孔子及《論語》;朗讀全文,2.研讀並背誦前四章。

  一、匯入新課

  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文明史的禮儀之邦,在它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中,曾出現過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為我們留下了極寶貴的文化遺產,如《論語》、《老子》、《孟子》、《莊子》、《荀子》等。這些著述對中華文化曾產生過深遠影響,直至今天,仍光芒四射。我們同學們進入中小學學習已經七年了,關於建立正確的學習態度和運用正確的學習方法的重要性,一定有了不少體會。我國古代的孔子是偉大思想家和教育家,在《論語》這部儒家經典中,他的弟子記錄的孔子言論,有不少是談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的,對同學們搞好學習,加強個人品德修養都有很大意義。現在我們就來共同探究學習《〈論語〉十則》這篇課文。

  二、作品簡介

  1.孔子其人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他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開創者,被公認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曾帶領弟子周遊列國14年,終不再仕。晚年返魯致力於整理文獻和繼續從事教育。相傳有弟子三千,賢弟子七十二人,教出不少有知識有才能的學生。孔子被後世統治者尊為“聖人”,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與孔子並稱“孔孟”

  孔子是一個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個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個品德高尚的知識分子。孔子高尚之品格主要包含這樣幾個方面:發憤忘食,安貧樂道;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與人為善,直道而行。

  中國各地都有孔廟對其祭祀。舉世聞名的“三孔”——孔廟、孔林、孔府,位於曲阜城的中央,是在孔子故居的基礎上逐步發展起來的一組具有東方建築色彩和格調、氣勢雄偉壯麗的龐大古代建築群,總佔地面積約3500餘畝,擁有近千間建築。因其在中國歷史和世界東方文化中的顯著地位,而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於1994年12月被收入《世界遺產名錄》。

  2.《論語》其書

  《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關於孔子言行的記錄,共二十篇,是一部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據。其體式歸納起來主要有:語錄體(也可稱格言體);對話體;敘事體,。其內容上以教育為主,包括哲學、歷史、政治、經濟、藝術、宗教等方面。從中可以看出許多當時社會的政治生活情況,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的人格修養、治學態度和處世方法。東漢時,《論語》被列為“七經”之一(七經:《詩》、《書》、《禮》、《易》、《春秋》、《論語》、《孝經》)。南宋時,朱熹把它和《大學》、《中庸》、《孟子》合為“四書”,成為儒家的重要經典。

  三、初讀課文,掃除文字障礙。

  1.讀準字音

  人不知而不慍() 學而不思則罔() 論( )語 ...

  思而不學則殆( ) 不亦說( )乎 不逾矩( )( ) ....

  三省()吾身傳()不習乎曾()子 ...

  一簞()食曲肱( )而枕之 ..

  2.教師導學

  學習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積累一定量的文言詞彙。文言文中的基本詞彙大多與現代漢語意義相同,這好理解。但有些詞,古今意義發生變化。如成語“走馬觀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為“行走”,這個成語就講不通了。再如“赴湯蹈火”中的“湯”是“熱水”的意思。這些都與現代漢語完全不同。學習文言文要特別注意這些變義詞。另外,一些文言虛詞,如“之”、“乎”、“者”、“也”之類,意思比較寬泛,在不同的語言環境裡,它的意思可能不同。這就需要聯絡上下文,正確理解。 先仔細讀幾遍課文,理解各句中重點詞語的意思。如果開始不理解懂,試著再讀幾遍。實在理解不了的,將問題提出來。

  學生朗讀課文並提出不理解的字詞,教師幫助學生解決。

  四、合作探究,重點學習課文前四章。

  1. 教師範讀課文,學生齊讀。第一遍讀準字音 ; 第二遍 讀出節奏 ; 第三遍 抑揚頓挫。

  2.小組合作解決字詞意義和語句翻譯,教師適時點撥。

  第一章

  (一)分析文義

  子曰:“學(學習)而(表順承)時( 按時(名詞作狀語))習(複習)之,不亦(也是)說(同“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瞭解)而(錶轉折)慍(生氣)不亦君子乎?”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翻譯:孔子說:“學了又按時複習,不也是很喜悅的嗎?有朋友從遠方來,不也是很快樂的嗎?人們不瞭解我,我卻不怨恨生氣,不也是一個品德高尚的人嗎?”

  (二)課文探究

  第1句講:學習方法

  第2句講:學習的樂趣

  第3句講:個人修養

  第二章

  (一)分析文義

  曾子曰:“吾(我)日(每天,名詞作狀語)三(多次)省(反省)吾身:為(替)人 謀(出主意)而(錶轉折)不忠乎?與朋友交而(錶轉折)不信(誠信)乎?傳(傳授的知識,名詞做狀語)不習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謀慮是否真誠盡心?和朋友交往是否誠實?傳授的學業是否複習了?”

  (二)課文探究

  本章強調治學的人重視品德修養

  第三章

  (一)分析文義

  子曰:“吾十有(通“又”)五而(表順承)志於學,三十而立(獨立),四十而(表順承)不惑(迷惑),五十而(表順承)知天命(自然規律),六十而(順承)耳順,七十而(表順承)從心所欲,不逾(超過)矩(規範)。”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翻譯:我十五歲開始立志學習,三十歲能自立於世,四十歲遇事能不迷惑,五十歲瞭解並順應了自然規律,六十歲對各種言論能明辨是非,到七十歲才可以隨心所欲,又不會超出規矩。

  (二)課文探究

  1.本章是孔子自述他學習和提高修養的過程。

  2.從本章來看,學習和修養的過程可分為幾個階段?

  十五歲到四十歲:學習領會

  五十、六十歲:安心立命,不受外界左右

《論語》十則教學設計4

  教學目的

  1。瞭解文言文的常識和方法

  2。學習古人端正學習態度,改進學習方法(前部)。

  3.理解課文詞語和句子的含義(前一部分)。

  教學重點:目標3

  教學難點:目標3

  預習指導:

  1、讀準下列加點字的'讀音:

  慍 罔 殆 謂 哉 焉 誨

  2、看課文註釋或查字典,試翻譯課文。

  3、熟讀。

  教學過程:

  一、三分鐘演講

  二、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請同學自由發言,說出一些自己知道的有關學習的格言或諺語來,以此調動學生的情緒。由此匯入孔子關於學習的論述。

  三、文言文入門:

  教師講解:

  1.文言文的翻譯方法:直譯和意譯

  2.文言文的古今義和一詞多義

  3.通假字

  4.朗讀與背誦

  5.四種特殊句式:

  四、朗讀指導

  1.教師範讀課文。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一次,教師糾正學生朗讀過程當中語音和停頓方面的錯誤,學生齊讀課文。

  3.抽二個學生朗讀,眾評。

  注意:引導學生注意文言文朗讀的停頓和重音。

  五、指導文言句子翻譯。

  因為是第一次接觸文言文,要與學生講清以下幾點:

  (l)弄懂每個字的含義。

  (2)把古代的單音字換成現代雙音詞。

  (3)弄清虛詞的用法。

  (4)補充適當的詞語。

  (5)調整句子的語序。

  (6)揣摩句子的語氣。

  (7)注意古今義的不同。(8)注意一詞多義的現象。(9)四種文言文特殊句式。

  六、指導翻譯第1--5則:

  處理方法:

  1.第一則由老師示範性翻譯:

  由個別的詞義,到句意的直譯和意譯。

  2.每一則由教師講解幾個普遍性難字詞,然後學生自己試譯,不明白的舉手發問,由會的同學或老師答疑。

  3.分別請四位同學展示翻譯的結果。

  4.師生共同評價,糾正。

  七、指導背誦

  八、小結

  由學生談談學習了這五則明白了什麼是學習方面的道理。

  自由發言,不拘對錯。

  九、作業。

  l.課後練習一、二題。A類。

  2.背誦全文。B類。

  3.默寫全文。C類。

  [說課精要]本節是入門課,準備活動一定要做好,所以不貪快,只求穩。

  《論語》十則(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1.學習古人端正學習態度,改進學習方法。

  2.理解課文詞語句子的含義(後半部分)。

  4.朗讀與背誦。

  教學重點:目標2

  教學難點:辨別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的句子。

  教學過程

  一、三分鐘演講

  二、檢查複習

  朗讀全文。

  二、匯入

  上一節課,我們已經學習理解、翻譯幾段文言句子。這一節課,請同學們自己來試翻譯餘下的課文。

  三、翻譯課文6-10則

  l.教師講解下列難句: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2.學生嘗試自己翻譯,遇到有不明白的提出來大家講座,由明白的學生或老師答。

  3.抽查二個學生翻譯,其他同學進行評價糾正補充。

  四、獨立思考:本課所選各則都是談學習的,有的談學習態度,有的談學習方法,請各舉例說明。

  獨立思考後抽查發言,學生互相補充:

  (1)學習方法: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默而識之。

  (2)學習態度: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學而不厭;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五、片斷寫作:

  當堂完成學習本文的體會,要求結合自己的學習應該怎樣去做。100字左右。寫完後班內交流。(有關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的問題)

  六、小結

  孔子是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的許多教育思想至今仍有積極意義。我們在學習中應進行借鑑、參考。

  七、背誦指導:抓關鍵詞的背誦法

  八、作業

  A1.課後練習三、四題。

  B默寫課文

  [說課精要]學以致用,本課注意引導學生注意這一點

《論語》十則教學設計5

  一、 學目標和教學設計

  學這篇課文,能當堂成誦是關鍵,理解不必求深,能啟發學生探究的興趣,就算達到了目的。全篇課文除去“××曰”等字眼,不過二百字,完全有可能在40—50分鐘之內成誦。要保證學生的誦讀時間,並以靈活、生動的方式指導學生進行背誦練習。課文內容當然要經過討論,但要控制討論的規模,一般只宜用師生交談的形式,個別的可讓學生自由發言。要提倡學生在反覆誦讀中作獨立思考,聯絡本人的實際,以加深體會;

  二、分章說明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yuè)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yùn),不亦君子乎?”

  [講解]第一句講的是學習的方法。“時”,這裡是副詞,相當於“以時”,可以解作“按一定的時間”或“及時”。“習”的本義是“鳥數飛”,引申為“實習”“演習”。孔子所講的功課如禮、樂、射、御等都需要實習才能掌握;但另一些功課如講經,那就只能是“溫習”或“複習”了。這類字眼要懂得活解。

  第二句講的是學習的樂趣。“朋”舊注:“同門曰朋。”跟現在說的“同學”“同班”相近。孔子說這句話是有背景的。《史記孔子世家》說,孔子辭官以後,專力講學,“弟子彌眾(越來越多),至自遠方”。這自然使他感到很快樂。這句話是孔子對他的弟子說的,所以“朋”指的是志同道合的人。

  第三句講的是為人態度,屬於個人修養範圍。“人不知”,“不知”什麼呢?沒有說出來,但意思很明白,就是“自己”。從《論語憲問》中“不患人之不己知(不必擔心別人不瞭解自己)”這句話,也可以看得出來。“君子”,在《論語》一書中有多個義項:有時指有道德的人;有時指在高位的人。在這句話裡,可取前義。因為這個詞現在也常用,大家都懂得它的意思,我們沒有翻譯;一定要譯,也可以譯作“高尚的人”。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講解]《論語》記孔子門人一般稱字,如對仲由稱“子路”,對端木賜稱“子貢”,對曾參獨稱“子”,因為此書是孔子二傳或三傳弟子所記,曾受業於曾參。“三省”,多次反省。文言文中,“三”“九”諸字皆有“多”義,不是確數。下述三事,這是巧合。朱熹認為,重在為學,“傳”指受之於師,“習”則熟之於己,而“忠”“信”為“傳習”之本從這裡可以看出古代治學的人非常重視品德的修養。

  3.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講解]這一則也是講學習方法,強調獨立思考的必要性,因為只“溫故”而不獨立思考,決然達不到“知新”的目的。過去有這樣一種理解,把“溫故”(複習舊知識)和“知新”(獲取新知識)看作相互補充的兩個方面,如子夏所說“日知其所無,月無忘其所能”(見《論語子張》),這是因為忽略了下面“為師”二字。《禮記學記》中記錄了孔子這句話:“記問之學,不足為人師。”這說明孔子認為只能記誦一些知識,是不能當別人的老師的;一定要將知識融會貫通,能在溫習舊知識中有所發現,才“可以為師”。可見,“溫故”和“知新”並非平列的兩件事,關鍵在於要“知新”,這就需要獨立思考了。

  4.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講解]這一則也是講學習方法,闡述學習和思考的辯證關係,認為二者不可偏廢。其中,“罔”“殆”二字歷來解釋紛紜。朱熹注云:“不求諸心,故昏而無得;不習其事,故危而不安。”“不求諸心”指的是不思考;“不習其事”,指的是不讀書。講這一章,要防止產生片面理解,要使學生認識到“學”是基礎。孔子就很重視“學”,反對離開“學”這個基礎去胡思亂想。他曾說:“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衛靈公》)

  5.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講解]關於這段話的背景,《荀子子道》中有記載:子路盛服見孔子,孔子批評了他;子路於是改服而入,但顏色依舊充盈。孔子又對他說:“……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言要則知,行至則仁。既知且仁,夫惡有不足矣哉!”據此,最後的“知”字當破讀,通“智”。孔子說這番話的意思是,言行要謹慎,不要誇大自己的知識和本領。用現代的表述方式,就是要有謙虛的學習態度。

  6.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這兩章內容相同,故予合併。

  [講解]這兩章也是講學習態度的,意思是要向一切人學習,隨時隨地都要注意學習,不但要學習別人的長處,還要借鑑別人的短處,反省自己有沒有跟他類似的毛病。老子也說過類似的話:“善人,不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資。”資,也有借鑑的意思。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講解]“士”,在《論語》中大約出現十五次,大多指有抱負或有特殊社會地位的人。“弘”,胸懷寬廣;“毅”,意志堅強。胸懷寬廣,才能接受重任;意志堅強,才能長期堅持奮鬥。“仁”,是孔子學說的核心。曾子說這番話的目的是,鼓勵門人要一生為實現“仁”的理想而奮鬥。

  9.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講解]這是借松柏之後凋比喻社會現象。何晏集解:“大寒之歲,眾木皆死,然後知松柏小凋傷;平歲,眾木亦有不死者,故須歲寒而後別之。喻凡人處治世,亦能自修整,與君子同;在濁世,然後知君子之正不苟容。”朱熹引範氏曰:“小人之在治世,或與君子無異,惟臨利害,遇事變,然後君子之所守可見也。”二說大同小異。

  10.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講解]曾子曾說過:“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和“恕”正是孔子“仁”的學說的兩個方面:“忠”的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是積極的一面;“恕”的要求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消極的一面。孔子關於“仁”說過許多話,細分析起來,都跟這兩點有關,例如“修己以安人”,“修己”也就是“恕”,“安人”就是“忠”。由於子貢問的是“可以終身行之”的“一言”(實即問“道”),所以孔子拿“恕”來回答他。

  譯文

  1.孔子說:“學習了(知識),然後按一定的時間去實習(溫習)它,不也高興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處(到這裡)來,不也快樂嗎?人家不瞭解我,我卻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嗎?”

  2.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呢?跟朋友往來是不是誠實呢?老師傳授的學業是不是複習過呢?”

  3.孔子說:“在溫習舊知識後,能有新體會、新發現,就可以當老師了。”

  4.孔子說:“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得;只是空想卻不讀書,就有(陷入邪說的)危險。”

  5.孔子說:“由,教給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態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聰明智慧。”

  6.孔子說:“看見賢人要想著向他看齊,看見不賢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沒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7.孔子說:“幾個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我要選擇他們的長處來學習,(看到自己也有)他們那些短處就要改正。”

  8.曾子說:“士人不可以不胸懷寬廣、意志堅定,因為他肩負著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遙遠。把實現‘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嗎?到死為止,不也很遙遠嗎?”

  9.孔子說:“(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樹是最後落葉的。”

  10.子貢問道:“有沒有一句可以終身奉行的話?”孔子說:“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討厭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別人身上。”

《論語》十則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1、熟讀課文,理解文意,並能聯絡實際談談自己的看法。

  2、積累文中的成語、格言、警句,感受孔子光輝的人格魅力。

  3、認真研讀課文,瞭解傳統文化,深入思考有關個人修養、學習態度、學習方法的論述,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和人生觀。

  教學重點

  理解文意,並能聯絡實際談談自己的看法。

  教學難點

  瞭解傳統文化,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和人生觀。

  教學過程

  一、課前3分鐘

  背誦校本教材《經典誦讀》第三組古詩。

  二、新課匯入

  在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中,有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為我們留下了極其寶貴的文化遺產。今天我們要攜手一起去拜訪一位人物,這個人曾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在1988年,七十五位諾貝爾獎得主曾在巴黎宣稱:如果人類要在二十一世紀生存下去,就必須回到二千五百多年前去吸取他的智慧。你們知道這個人是誰嗎?這個人就是孔子。

  三、走近孔子

  還有人說,若中國人不知道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國人。知道了孔子不知道《論語》,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國人。那麼,孔子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呢?讓我們帶著這個疑問走近孔子。

  1、學生介紹自己所瞭解的孔子的知識。

  2、教師補充。

  四、簡介《論語》

  孔子是流傳千古的文化名人,而最能體現孔子的為人和思想的就是《論語》。北大教授郭家齊認為:作為一箇中國人,假如只讀一本書,就讀《論語》;假如要讀兩本書,那就加上《道德經》。這是民族精神的精髓,是文明的源頭,每個人都應該從這個源頭中吸取養分,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部聲名遠揚的《論語》。

  教師介紹《論語》

  五、熟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教師範讀

  2、學生自讀,讀準字音,注意停頓。

  3、流利有感情誦讀,瞭解大意。

  六細品課文,賞析感悟

  挑選你最喜歡的一則或幾則在小組內讀給大家聽聽,並談談為什麼喜歡以及由此你想到了什麼(可以是名言、古詩、故事或生活中的經歷)。

  1、學生小組交流。

  2、學生展示。教師相機指導。

  七、拓展延伸

  《論語》是我們民族的文化經典,也是人類文化的瑰寶。重讀經典,哪些閃耀著智慧的話語依然鮮活如初,有著強大的生命力。除了孔子 《論語》,你還了解哪位文化巨人或者讀過哪些經典名著,給大家介紹一下,不要忘了帶上你的感悟哦。

  學生展示交流。

  八、總結

  中國,是一個有著三千餘年豐厚文化底蘊的國度,《論語》《詩經》《孟子》四大名著等等更是祖先留給我們的珍貴的精神遺產。願我們每位同學都能夠多閱讀這些經典文化,感受先賢們的智慧與豪情,感受古代文人們的傲骨與詩情。總之,這些古典文學將是你養心益智的好幫手,更是你運筆揮灑自如,日後步入文學殿堂的好階梯。

  九 佈置作業

  背誦《論語》六則。

《論語》十則教學設計7

  教學目標

  1.掌握常用文言實詞,能用現代漢語翻譯課文。

  2.能夠總結出課文中孔子提出的學習方法和態度,能當堂背誦課文。

  重點難點

  指導學生熟讀成誦,積累文言字詞。

  根據註釋準確翻譯並理解課文。

  情感態度、價值觀:

  讓學生結合自己學習中存在的問題達到學以致用,並及時改正自己的不足之處。

  教學課時1課時

  課型選用誦讀課型

  教學過程

  分為三個基本步驟:

  第一步:讀課文,定背誦目標

  第二步:讀課文,找背誦方法

  第三步:讀課文,測背誦效果

  第一步:讀課文,定背誦目標

  1.結合註釋,走進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魯國陬(zōu)邑(今山東曲阜)春秋末期傑出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學派的創始者,被尊為“聖人”。他首開私人講學的先河,主張“有教無類”,一改過去只有貴族子弟才能上學的局面,起到了普及文化知識的作用。他嚮往西周的“太平盛世”,倡導施行“仁政”。晚年致力於教育,整理《詩》《書》,刪修《春秋》,譯註《周易》,相傳有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人。

  2.初讀——讀準字音,讀出停頓,讀好語氣

  字音:

  曰(yuē)說(yuè)慍(yùn)逾(yú)

  罔(wǎng)殆(dài)好(hào)焉(yān)

  停頓: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讀好語氣:教師範讀,讓學生試讀,要求讀出語氣舒緩,讀出韻味。

  3.定標——當堂背誦全文。

  第二步:讀課文,找背誦方法

  方法一:譯文背誦法

  1.譯讀課文——同桌討論,翻譯。

  要求:利用工具書,結合註釋,掌握文中重點字詞的含義,譯讀全文。

  2.根據學生翻譯情況,對照譯文,指導學生背誦。

  方法二:理解背誦法

  1.讓學生討論,教師歸納:本文是從學習方法、學習態度、終身學習的效果三個方面來談學習的。

  2.讓學生自讀課文,在自己認為是闡述學習方法的語句下畫上橫線,在自己認為是闡述學習態度的語句下畫上波浪線,在自己認為是闡述終身學習的效果的語句下畫雙橫線。

  3.指名發言,學生相互補充,教師歸納板書。

  學習方法:①學而時習之②溫故而知新③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學習態度:①三人行,必有我師焉②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終身學習的效果:①三十而立②四十而不惑③五十而知天命④六十而耳順

  ⑤七十而從心所欲

  (點撥:“有朋處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說的是與人交往的態度。)

  方法三:交錯背誦法

  1.教師背上句,學生背下句或學生背上句,教師背下句。

  2.男生背上句,女生背下句或女生背上句,男生背下句。

  3.同桌相互背誦。

  第三步:讀課文,測背誦效果

  學生選用一種自己的喜歡的方法背誦——單獨抽背——教師評價——全班齊背。

  小結:經過本節課的學習,我相信同學們在今後的學習中定會靈活掌握各種背誦方法,提高背誦效率。同時,老師也希望大家在將孔子教育教育學生的學習方法、學習態度及終身學習的效果深入結合到自己平時的學習中,開創美好的人生。下面,讓我們在齊聲背誦中結束本課的學習吧!

  附:板書設計

  《論語》六則

  學習方法:①學而時習之②溫故而知新③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學習態度:①三人行,必有我師焉②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終身學習的效果:①三十而立②四十而不惑③五十而知天命④六十而耳順

  ⑤七十而從心所欲

  教學反思:

  一節語文教學課首先要讓學生在課堂學習上明確學習目標,才能更好的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本節誦讀課型主要讓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進行誦讀,透過譯文背誦法、理解背誦法、交錯背誦法,讓學生在反覆讀課文中理解課文內容,並進一步完成本課的教學目標。這樣就讓學生成為了課堂的主動參與者,教師成為課堂學習的引導者和組織者,把課堂時間充分的還給學生,學生也會感到從學習中獲得了成就感,從而增強了學習的自信心。

《論語》十則教學設計8

  教學內容

  《論語》十二章

  年級學科

  七年級語文

  教學課時

  共3課時

  第1課時

  課型

  新授

  教學目標

  1.要求能疏通文意,明確本文的主要內容。

  2.記住關於學習方法與學習態度的名言警句。

  3.知道《論語》的基本情況及孔子的教育思想。

  教學重點

  記住關於學習方法與學習態度的名言警句。

  教學難點

  記住關於學習方法與學習態度的名言警句。

  教學準備

   蒐集孔子的相關資料

  教學過程

   二次備課

  一、匯入

   從 前有位老師,他學識淵博,但從不自傲。有一次他周遊列國時,在去晉國的路上,遇見一個七歲的孩子攔路,要他回答兩個問題才讓路。一個問題是:“鵝的叫聲為什麼大?”他答道:“鵝的脖子長,所以叫聲大。”孩子說:“青蛙的脖子很短,為什麼叫聲也很大呢?”他無言以對。他慚愧地對他的學生說,我不如那個孩子,他可以做我的老師啊! 你能猜出故事 中的老師是誰嗎?

  二、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陬邑人。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思想核心是“仁”,即仁愛、愛人。在政治上主張施行“仁政”,提倡德治和教化。教育方面,他首創私 人講學之風,主張“有教無類”( 一視同仁),“因材施教”。

  《論語》:儒家經典 著作,是一部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書。宋朝宰相趙普曾讚頌說“半部《論語》治天下” 。

  四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

  五經:《詩》、《書》、《禮》、《易》、《春秋》。

  三、初讀文章,明確字音

   1、論( )語 2、不亦說( )乎

  3、人不知而不慍( ) 4、三省( )吾身

  5、傳( )不習乎 6、學而不思則罔( )

  7、思而不學則殆( ) 8、一簞( )食

  9、曲肱( )而枕之 10、博學而篤( )志

  四、朗讀課文,注意句子節奏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 自遠方來,不亦 /樂乎?人不知 /而不慍,不亦/ 君子乎?

  2、曾子曰:吾 /日三省 吾身:為人謀/ 而不忠乎?與朋友交/ 而不信乎?傳 /不習乎?

  3、子曰:“吾十有五/而至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4、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 /為師矣。”

  5、子曰:“學而不思/ 則罔,思而不學/ 則殆。”

  6、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 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 /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8、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

  11、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12、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五、佈置作業

   結合課 後註釋,試著翻譯文章。

  介紹作者及《論語》

  生介紹,師補充。

  本課時講解

  1—4句的停頓、字音、字義及翻譯。

  多鼓勵學生髮言,自我疏通句意。

  在理解句意的基礎上,學生嘗試背誦。

  板書設計

  《論語》十二章

  孔子

  四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

  五經:《詩》、《書》、《禮》、《易》、《春秋》。

  教學反思

  帶動課堂氣氛

  備課組長稽核簽字

《論語》十則教學設計9

  第一課時

  教學目的

  1.瞭解文言文的常識和方法

  2.學習古人端正學習態度,改進學習方法(前部)。

  3.理解課文詞語和句子的含義(前一部分)。

  教學重點:目標3

  教學難點:目標3

  預習指導:

  1.讀準下列加點字的讀音:

  慍 罔 殆 謂 哉 焉 誨

  2.看課文註釋或查字典,試翻譯課文。

  3.熟讀。

  教學過程:

  一、三分鐘演講

  二、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請同學自由發言,說出一些自己知道的有關學習的格言或諺語來,以此調動學生的情緒。由此匯入孔子關於學習的論述。

  三、文言文入門:

  教師講解:

  1.文言文的翻譯方法:直譯和意譯

  2.文言文的古今義和一詞多義

  3.通假字

  4.朗讀與背誦

  5.四種特殊句式:

  四、朗讀指導

  1.教師範讀課文。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一次,教師糾正學生朗讀過程中語音和停頓方面的錯誤,學生齊讀課文。

  3.抽二個學生朗讀,眾評。

  注意:引導學生注意文言文朗讀的停頓和重音。

  五、指導文言句子翻譯。

  因為是第一次接觸文言文,要與學生講清以下幾點:

  (l)弄懂每個字的含義。

  (2)把古代的單音字換成現代雙音詞。

  (3)弄清虛詞的用法。

  (4)補充適當的詞語。

  (5)調整句子的語序。

  (6)揣摩句子的語氣。

  (7)注意古今義的不同。(8)注意一詞多義的現象。(9)四種文言文特殊句式。

  六、指導翻譯第1--5則:

  處理方法:

  1.第一則由老師示範性翻譯:

  由個別的詞義,到句意的直譯和意譯。

  2.每一則由教師講解幾個普遍性難字詞,然後學生自己試譯,不明白的舉手發問,由會的同學或老師答疑。

  3.分別請四位同學展示翻譯的結果。

  4.師生共同評價,糾正。

  七、指導背誦

  八、小結

  由學生談談學習了這五則明白了什麼是學習方面的道理。

  自由發言,不拘對錯。

  九、作業。

  l.課後練習一、二題。A類。

  2.背誦全文。B類。

  3.默寫全文。C類。

  [說課精要]本節是入門課,準備活動一定要做好,所以不貪快,只求穩.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1.學習古人端正學習態度,改進學習方法。

  2.理解課文詞語句子的含義(後半部分)。

  3.朗讀與背誦.

  教學重點:目標2

  教學難點:辨別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的句子。

  教學過程

  一、三分鐘演講

  二、檢查複習

  朗讀全文。

  三、匯入

  上一節課,我們已經學習理解、翻譯幾段文言句子。這一節課,請同學們自己來試翻譯餘下的課文。

  四、翻譯課文6-10則

  1.教師講解下列難句: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2.學生嘗試自己翻譯,遇到有不明白的提出來大家講座,由明白的學生或老師答.

  3.抽查二個學生翻譯,其他同學進行評價糾正補充。

  五、獨立思考:本課所選各則都是談學習的,有的談學習態度,有的談學習方法,請各舉例說明。

  獨立思考後抽查發言,學生互相補充:

  (1)學習方法: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默而識之。

  (2)學習態度: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學而不厭;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六、片斷寫作:

  當堂完成學習本文的體會,要求結合自己的學習應該怎樣去做。100字左右。寫完後班內交流。(有關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的問題)

  七、小結

  孔子是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的許多教育思想至今仍有積極意義。我們在學習中應進行借鑑、參考。

  八、背誦指導:抓關鍵詞的背誦法

  九、作業

  A.課後練習三、四題。

  B.默寫課文

  [說課精要]學以致用,本課注意引導學生注意這一點

《論語》十則教學設計10

  教學目標:

  1.誦讀《論語》一書中記錄的孔子關於“學習”的言論。

  2.指導學生如何積累和誦讀經典的方法。

  教學重點:指導積累和記誦經典的方法。

  教學難點:結合經典談感受。

  教學過程:

  複習

  一、 創設情境,回憶孔子的言論。

  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

  敏而好學 不恥下問

  ……

  二、初步瞭解孔子和《論語》

  出示白板:20世紀末,80位諾貝爾獎獲得者聚會巴黎,發表了著名的《巴黎宣言》,指出:“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首2500年前,從一個人那裡汲取智慧”。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這個人是誰嗎這被科學家敬仰的人物,就是我們中國的孔子。(簡介孔子)

  孔子—我中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偉大的教育家。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尊稱孔子,我國春秋末期魯國陬邑(現山東曲阜)人。他從小生活貧困,由於勤奮好學,成為一個博學多才的人。他曾辦過私學,據說有弟子三千,賢人七十。孔子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曾周遊列國,晚年從事整理和傳播古籍的工作,整理了《詩》、《書》、《禮》、《易》等古代文獻,編著了《春秋》。

  師:同學們,聽了老師的介紹,你感覺到孔子是怎樣一個人

  生:孔子是一位教育家,思想家。

  生:孔子是一個博學多才的人。

  師:在《論語》一書裡,有這樣一句話是寫孔子外貌的。

  (出示白板):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

  師:這裡的“子”指孔子,這句話的意思是孔子溫和又嚴肅,威嚴而又不兇猛,莊重而安詳。孔子的思想,儘管是兩千年以前的,但它對人類具有永恆的意義。你知道孔子說過哪些智慧的話語嗎

  生: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生:寢不語,食不言。

  生:……

  師:(展示《論語》一書),孔子說的這些話,全部在《論語》這部書中,《論語》記錄了孔子及其徒弟的言行。全書共20篇,500多章。

  三、指導誦讀

  師:今天,我們主要誦讀《論語》一書記錄的孔子關於“學習”的言論。(小黑板出示)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為政》)

  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公冶長》)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子罕》)

  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衛靈公》)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

  師:下面我們進行第一個環節,聲音先於義理———放聲讀。

  要求做到:讀準音,正確斷句,讀通順,讀流利。

  師:大部分同學已經讀得不錯了,下面我們進行第二環節:學而不思則罔——讀而悟。

  請同學們對照譯註的字詞,自己邊讀邊悟,或小組討論理解原文。(不求深刻,初知大意即可。)

  第三幕:古文今說洗耳聽——明大意

  加深理解文意。請同學們白板,把古文和譯文對照讀一讀,再回照第二幕自己的理解,看出入在哪兒。(重在體驗解讀的樂趣)

  師:這些語段全是孔子關於學習的言論,請你結合自己的體會,說說哪句話讓你深有同感或者你想就哪句話表達自己的看法

  第四幕:熟讀成誦過目不忘——我樂背。

  按“鏤空指示法”練習背誦。集體背,小組比賽,個人擂臺賽。

  第五幕:引經據典古今為用——格言美

  師:同學們看一看,這些語段中哪些詞語和句子,我們今天仍然在用,請畫出來。(學生用筆畫)

  生: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師:這已成為一個成語,如果要表示自己謙虛好學的態度,就可以運用這個成語。成語不一定是四個字。

  生: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師:這是典型的四字成語。

  生: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師:這已成為格言警句。

  生:……

  師:我們不難看出《論語》中凝練,思辨的語言是我們今天現代漢語的源頭,我們在平常的說話中,作文中,如果能夠恰如其分地運用這些格言警句,就會增加你語言表達的魅力。

  四、總結

  老師最後還要把孔子老師的一句話送給大家。請看——(出示句子)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注:弟子:年紀細小的人。弟:同“悌”弟弟對哥哥的愛。

  師:今天的“弟子”指學生、徒弟,而《論語》中“弟子”指年紀細小的人。孔子老師說“年輕人在父母身邊就要孝順父母,離開家裡就要敬愛兄長,做事要謹慎,說話要誠實,博愛大眾,親近有仁德的人。這樣躬行實踐之後,有剩餘力量,就再去學習文獻知識。”從這句話看出,孔子老師特別看重做人。

  同學們,誦讀《論語》,不僅僅是學習語言,更是在學習我們民族的文化,希望大家做一個有中國靈魂,有世界眼光的中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