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設計> 短歌行教學設計(精選5篇)

短歌行教學設計

短歌行教學設計(精選5篇)

  作為一名教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設計並實現學習目標的過程,它遵循學習效果最優的原則嗎,是課件開發質量高低的關鍵所在。我們應該怎麼寫教學設計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短歌行教學設計(精選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短歌行教學設計1

  知識與技能:

  (1)能用普通話流暢地誦讀詩歌。

  (2)理解曹操“憂”的內涵,感受詩歌的情感變化。

  2.過程與方法:透過情境創設,反覆誦讀、質疑討論等方式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感受文字,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方法歸納等學習能力。

  3.情感與態度:體會並學習曹操為實現人生價值而積極進取的精神風貌。

  教學重點:

體會詩人曲折表達自己渴望招納賢才以建功立業的心情。

  教學難點:透過詩歌的語言把握詩歌的意境(內容)

  教學方法

  1.讀法:反覆誦讀,教師指導,使學生逐步加深對詩意的理解。

  2.提問討論:師生互動,解決反饋問題。

  3.點撥法:以點帶面,抓住關鍵詩句進行點撥。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

  同學們,古人說“詩言志,歌詠懷”,詩歌是文人抒發感情的一種載體。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兼文學家曹操的《短歌行》,感受曹操在這首詩歌當中要言的是何志,抒發何種感情呢?

  二、讀

  1、品讀詩歌,先從朗誦開始。四言詩節奏:二二節拍,詩歌誦讀,要注意語速、語調,要有抑揚頓挫之美感。學生自由讀,請一名試誦讀,評。

  2、注意個別句子的處理:一般感嘆句、陳述句讀降調,問句讀升調,老師範讀。請學生找出詩文中的問句,加以誦讀體會。

  3、再請學生讀,點評。

  三、分析

  1、同學們再集體誦讀一遍,在讀的時候思考一個問題:這首詩給你傳遞出一種怎樣的感情?(苦悶,憂愁)

  從哪裡看出來?

  生1:標題

  生2:意象詞“酒”,還有詩中的“憂”字。

  生3:“月明星稀,烏鵲南飛”寫實,結合背景分析。

  明確詩眼“憂”,找一找。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2、詩人在“憂”什麼呢?同學們討論兩分鐘,有了結果後展示你的理解。

  生1: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憂人生短暫

  生2: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功業未成

  生3:周公吐哺,天下歸心。——憂功業未成

  小結:詩人心中有憂,何以解憂呢?杜康能解嗎?要解憂,必須求得賢才。同學們找找表明曹操對待人才態度的詩句,體會一下,曹操是怎樣留人的。討論兩分鐘。

  生1:呦呦鹿鳴,食野之苹。我有嘉賓,鼓瑟吹笙。——以待遇留人

  生2: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宴,心念舊恩。——以情感留人

  生3: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以事業留人

  四、小結及課堂作業

  憂人生短暫、人才難得、功業未成,所以此詩讀來深沉悲涼。古人說“詩言志”,曹操在本詩中所言之志就是想求得賢才來一統天下,解百姓戰亂流離之苦。有一股英雄之氣馳騁期間,所以讀來慷慨激昂。下來,就請同學試帶著這份激昂的感情再一次誦讀全詩,熟讀成誦。

  板書設計

  《短歌行》

  教學反思

  本節課作為微型課來設計,我只選了兩個方面作為教學目標,即能用普通話流暢地誦讀詩歌; 理解曹操“憂”的內涵,感受詩歌的情感變化。 主要安排以不同的誦讀貫穿始終:學生自由誦讀、學生代表讀、教師指導誦讀、學生集體讀等等。以讀代講,讓學生在反覆的誦讀中逐漸悟出全詩的核心主旨。

  引導學生讀的過程基本順利,但在問題的過渡上有些地方還是顯得生澀,比如在安排學生幾輪誦讀之後我丟擲問題:這首詩給你傳遞出一種怎樣的感情?(苦悶,憂愁)從哪裡看出來?得出詩眼“憂”字之後,我說了一段過渡語,給人一種跳出詩境之感。在李社教和王衛濤兩位老師的指導下,我明白了20分鐘的微型課,快速切入主要環節是關鍵。比如在學生找出“憂”字之後,就應馬上丟擲“詩人憂什麼?”的問題,得出結論後再問“解憂靠什麼?”明確是“人才”後馬上再問“如何求取人才?”這樣安排環環相扣,講起來順了許多。

  另外,我之前的板書設計過於簡單,主要是三個關鍵詞“憂”“求賢”“一統天下”用兩條橫線貫穿起來,事後,李老師幫我重新設計了板書,讓我明白了微型課板書並不是越簡單越好,課堂上講到的重點詞還是得取捨有度地呈現在板書中,這樣,整節課的重點內容看起來才能一目瞭然。

  當然,除了兩位指導老師的悉心指導,還有各位同行老師為我提出的寶貴建議,讓我在這次微型課試講中獲益良多,受益匪淺,謝謝大家!在今後的教學實踐中,我一定會以這節課作為範例,在一堂課的結構安排上,在重難點的取捨與把握上,在師生互動的處理上多下功夫研磨,爭取在有限的教學時間裡上出更優質的課!

  短歌行教學設計2

  一、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詩歌並背誦全詩,學習詩歌中所運用的用典比興的藝術手法。

  2.學生透過朗讀詩歌、情境體驗、合作交流及教師點撥這一學習過程,學會詩中所運用的表現手法,深層體會詩人在詩歌中表現的情感,提高學生分析鑑賞詩歌的能力。

  3.教師透過對詩歌的深層解讀,學習曹操在詩歌中體現的生命意識,培養學生珍惜時間、樹立遠大抱負的意識和責任感。

  二、教學重難點

  解讀詩歌意象,學習魏晉詩歌的用典比興表現手法,體會詩歌營造的意境。

  三、教學方法

  多媒體輔助教學法、朗讀法、小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同學們在上課前大家先一起來聽段詩歌朗誦。聽完朗誦以後,哪位同學能跟大家說說你對剛剛這首詩歌的瞭解呢?看來大家對曹操很熟悉啊,那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曹操的這首《短歌行》。

  (二)朗讀詩歌,初步體會詩歌“憂”的基調

  學生自由誦讀詩歌,結合詩歌註釋,初步瞭解詩歌大意。

  教師在學生朗讀詩歌之前該讓學生明確誦讀詩歌的過程中體味詩歌憂的感情基調。

  (三)賞析詩歌語句,解讀詩歌意象

  在學生個性化解讀的基礎之上,將全班分為六個小組,組內互相參照,互相啟發,要求組內成員都要分享自己對詩歌中的意象的解讀及對詩人“憂”的內容的解讀;2.各小組內推選小組代表在全班進行交流。

  1.詩中表現詩人“憂”的詩句?

  明確:“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憂從中來,不可斷絕。”(課件展示)

  2.詩人為什麼而“憂”?

  明確:①憂功業未成(板書)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課件展示)

  ②憂賢才難求(板書)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課件展示)

  3.詩人是透過哪些意象來抒發自己“憂”的感情的?

  明確:酒、朝露、明月

  (1)酒

  在詩歌中“酒”一般被用來表達憂愁思緒,因而有了“借酒澆愁”一說,同學們結合詩人生平及整首詩歌的寫作背景思考一下,曹操借酒表達的是積極的人生態度還是消極的?

  (知人論世。結合全詩可明確曹操表達的是人生短暫,要抓緊時間建功立業的人生理想。)

  (2)朝露

  詩人將人生短暫比喻成“朝露”,這個意象在古詩文中一般指生命短促易逝,如“人生處一世,去若朝露晞。”(曹操《贈白馬王彪》)“浩浩陰陽移,年命如朝露。”(《古詩十九首·驅車上東門》)。

  (3)明月

  在古典詩歌中明月一般藉以寄託相思別緒,在此曹操借明月喻賢才,“明明如月,何時可掇”,賢才就像天上美好的月亮,一心向往,不知何時才能得到,因而“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4.詩人藉助了很多意象來表達自己“憂”的情緒,他又透過哪些藝術手法來表現思想感情的?

  明確:

  比興“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用朝露比喻人生短促。“明明如月,何時可掇。”用明月比喻賢才。

  用典“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原詩是表達女子思慕愛人,曹操在引用上省略了“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用含蓄的方法來表達求賢若渴的心情。“周公吐哺”的典故出自《史記·魯周公世家》,表現詩人求賢如渴的心情。

  5.詩歌中“憂”的情緒貫穿全詩,但是同學們朗讀的時候卻情緒激昂,大家想一想這是為什麼呢?

  明確:詩歌雖然“憂”的情緒貫穿整篇,但是在憂的背後卻飽含詩人建立功業、渴慕賢才的理想和抱負。

  6.請個別同學朗讀“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其他同學思考曹操借這幾句詩表現什麼?

  明確:這幾句詩勾勒出一幅彷徨無依的特點,“繞樹三匝,何枝可依”表現了良將賢才無明主可選時的彷徨,與曹操在整詩中表露的求賢若渴、渴望建功立業、統一天下的抱負相呼應。

  (四)教師總結,拓展作業

  1.正是渴望建功立業、一統天下,所以面對短暫的人生,曹操一掃前人要及時行樂的消極態度,發出人生苦短,及時立業的感慨,處在亂世的曹操,在50多歲的高齡仍然渴望建功立業,作為年輕一代的大家更應樹立遠大抱負,發憤圖強。

  2.以一篇短文寫《短歌行》給你的啟示,題材不限。

  五、板書設計

  《短歌行》

  短歌行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透過誦讀和分析討論,體味《短歌行》憂而奮發、慷慨悲涼的思想感情;希望能為學生學習古詩文提供一個一般性的樣例(誦讀熟悉-解決詞句疑難-領悟思想情感-誦讀鞏固)。

  【教學設想】

  1、貫徹兩個思想:誦讀是基礎,儘量讓學生自己討論分析。

  2、本詩的思想感情還是較明顯的,但如何深入理解,卻是個難點;應該透過分析曹操的生平、為人及寫作背景來評析,給學生一些相關的補充閱讀材料是必要的。

  3、全課教學分為三塊:

  ⑴ 初步體味(熟悉內容),

  ⑵ 深入體味(討論分析其思想感情),

  ⑶ 鞏固體味(誦讀、聽音樂)。

  深入體味部分用三個問題來結構(你對詩中哪個句子有感觸?憂、求賢各為了什麼?曹操何許人也?)。

  【教學步驟】

  一、簡潔匯入

  以前,我們學過曹操的兩首詩歌──《觀滄海》和《龜雖壽》。從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位胸懷天下、壯志凌雲的英雄。我們來學習他的《短歌行》,進一步體會詩人的英雄氣慨。

  看過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在《三國演義》第48回宴長江曹操賦詩中,赤壁之戰前夕,曹操和眾部將一起狂飲,他四顧空闊,心中大喜,與諸將講述自己希望收服江南的雄心壯志。這時候,看到烏鴉向南飛去,他已經喝得大醉,拿起自己的槊豪情滿懷地講述自己破黃巾、擒呂布、滅袁術、收袁紹等歷史豐績,一邊唱起了《短歌行》並要求將士和之。他的一位老部下劉馥認為其中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棲?不吉利,他很生氣劉馥掃他的興,於是拿起槊就刺死了他。

  也有人認為該詩作於曹操晚年,大敗於赤壁之戰之後,當時曹操53歲,年時漸高,面對戰亂連年,統一中國的事業仍未完成的社會現實,因而憂愁幽思,苦悶煎熬。但他並不灰心,仍以統一天下為己任,決心廣泛延攬人才,招賢納士致力於建功立業。

  二、整體感知誦讀熟悉──解決疑難

  1、解決難懂的字詞句(要求學生參看註解,提出不懂之處,一起解決。如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如但為君故,沉吟至今,如呦呦鹿鳴,食野之苹,如月明星稀,烏鴉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2、朗讀全詩

  三、討論鑑賞

  1、討論分析名句。叫學生說說哪個句子對他有啟發。(如對酒當歌,人生幾何、何以解憂,唯有杜康、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⑴ 如何理解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這四句詩的思想感情?

  表達了詩人奮發進取,不懈追求的理想。對酒當歌,猛一看很象是《古詩十九首》中的消極調子,而其實大不相同。這裡講人生幾何,不是叫人及時行樂,而是要及時地建功立業。又從表面上看,曹操是在抒個人之情,發愁時間過得太快,恐怕來不及有所作為。實際上卻是在巧妙提醒廣大賢士:人生就象朝露那樣易於消失,賢士應該珍惜時間,及時施展才華。

  在這四句詩中,詩人主要的情感特徵就是一個愁字,愁到需要用酒來消解的地步。愁這種感情本身是無法評價的,能夠評價的只是這種情感的客觀內容,也就是為什麼而愁。由於自私、頹廢的緣故而愁,那麼,這愁就是一種消極的感情;反之,為著某種有進步意義的追求而愁,那就是一種積極的情感。放到具體的.歷史背景中看,曹操為了實現統一中國的雄心壯志而苦苦追求。這個愁是追求中的痛苦,是遠大理想還沒有實現時所產生的煩惱,是一種積極的情感。

  ⑵ 如何理解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這四句詩的思想感情?

  表達了作者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心情。周公吐哺的典故出於《韓詩外傳》,據說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於天下亦不輕矣。然一沐三握髮,一飯三吐哺,猶恐失天下之士。周公為了接待天下之士,有時洗一次頭,吃一頓飯,都曾中斷數次,這種傳說當然是太誇張了。不過這個典故用在這裡卻能突出地表現作者求賢若渴的心情。山不厭高,海不厭深二句也是透過比喻極有說服力地表現了人才多多益善。

  2、明確憂和求賢的思想情感內涵:

  ⑴ 提問:你以為在本詩第一段中曹操表達了怎樣的感情呢?(憂)從哪個句子可以看出呢?憂的是什麼呢?(人生苦短)(板書:對酒當歌,憂的是人生苦短)

  ⑵ 那麼從本詩後三段來看,作者表達的是什麼樣的感情呢?(求賢)從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呢?作者為了什麼而求賢呢?(求賢才為己用,實現統一天下的宏偉壯志)

  板書:

  求賢若渴,求的是一統天下

  3、解決憂和求賢的統一問題:

  既然曹操那麼憂,又深知人生苦短,為什麼沒有真的唯有杜康了呢,還要那麼辛苦地但為君故,沉吟至今,還要去明明如月,何時可掇呢,還要去憂從中來,不可斷絕呢,還要去周公吐哺呢?要做什麼統一大業呢?豈不很苦嗎?因為世上多的是享用人生的人,多的是庸庸碌碌但較安逸的人。(曹操何許人也?)

  要求學生講講自己所知道的曹操。

  (可以是對曹操的評價,也可以是曹操的人生態度,也可以是你知道的曹操的一些故事)

  結論:曹操乃世之英雄,《短歌行》乃英雄之慷慨悲歌。

  板書:

  英雄之慷慨悲歌

  4、這首詩的藝術特色有哪些?

  ⑴ 巧用典故。青青子衿二句,因子《鄭風·子衿》,用以比喻渴慕賢才。本意是傳達戀愛中的女子對情人愛怨和期盼的心情。這裡詩人化用詩意,比喻熱烈期待賢士的到來。古樸深沉,自然妥貼。

  ⑵ 巧用比興。烏鵲南飛一句,以烏鵲比喻賢士;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則比喻賢士徘徊選擇明主之意;山不厭高,以山高海深比喻廣招人才的博大胸懷。

  四、小結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是啊,人生苦短,韶光易逝。身處亂世的曹操尚有建功立業的堅定信念,我們生逢盛世的青少年更要發憤圖強,鑄造絢麗輝煌的人生。

  短歌行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⑴瞭解曹操及其在詩歌發展的中的作用。

  ⑵體會詩人在詩中所蘊含的思想情感。

  2、能力目標:

  ⑴培養學生閱讀古詩文的一些技巧。

  ⑵培養學生藉助註解,疏通、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⑶培養學生的綜合探究能力。

  3、德育目標:

  ⑴培養學生樹立崇高理想,珍惜學習時間,

  ⑵使自己鍛鍊成為一名符合時代要求的人才。

  【教學重點】

  1、品味詩人在詩中表現出來的求賢若渴的思想。

  2、學習詩中用典的流暢自然。

  3、分析本詩構思上的深入細巧。

  【教學難點】

  詩歌在用典上如何跟主題巧妙地結合在一起。

  【教學方法】

  1、點撥法(對學生透過自讀、自解、自悟等方式解讀課文時留下的問題進行啟發和點撥)

  2、朗讀法(讓學生透過聽、讀,加深對文章的理解)

  3、討論法(教師對文章內容進行激疑,開啟學生思維,並由學生充分討論後明確)

  4、綜合探究法(引導學生探究“古詩中的酒文化”)

  【教具準備】

  錄音機和課文朗讀帶。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實施過程】

  師:中國古代有四部非常有名的小說,也就是我們後來經常說到的四大名著。那麼,這四部小說分別是什麼呢?

  (學生紛紛舉手。)

  生:我國的四大名著分別是: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施耐庵的《水滸傳》、曹雪芹的《紅樓夢》、吳承恩的《西遊記》。

  師:說得很好。看來大家的文學常識還是挺紮實的。那請問在座的同學有多少人看過《三國演義》。

  (學生紛紛舉手,反應強烈。)

  師:好。《三國演義》是歷史小說中的經典之作,特別是它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是相當成功的,如曹操、孫權、劉備、諸葛亮等。那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曹操這一個人。下面由哪位同學來介紹這一人物?

  (學生小聲議論,陸續有人舉手。)

  生1:曹操乳名阿瞞,字孟德。他曾率軍鎮壓黃巾起義,後起兵討伐董卓,又相繼滅掉了袁紹和袁術,“挾天子以令諸侯”,最終統一了北方,與吳、蜀形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生2:曹操,東漢沛國譙郡人,是當時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劉備等人視之為“漢賊”,後人評價為“一代梟雄”。

  師:看來大家對《三國演義》都很熟悉,對曹操瞭解的也不少。歷史上的曹操除了剛才同學們說到的之外,同時他還是東漢末年著名的文學家。他能文善詩。他的散文風格清峻、簡約嚴明,被魯迅稱為“改造文章的祖師”;其詩繼承了漢樂府民歌“緣事而發”的現實主義精神。語言質樸,氣魄雄渾,格調慷慨悲涼,代表了“建安風骨”。下面,我們就來學他的一首非常有名的詩《短歌行》。

  師:我們先來了解其創作背景。據考證,這首詩作於曹操的晚年,即東漢末年的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大敗於赤壁之戰之後。當時曹操已經53歲了,年事漸高,面對戰亂連年,統一中國的大業仍未完成的社會現實,因而“憂從中來”,苦悶煎熬。但他並沒有灰心,仍以統一天下為己任,決心廣招人才,建功立業。

  師:我們先來聽這首詩的錄音朗讀,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播發錄音。)

  師:這首詩抒發了作者感嘆時光易逝,生命苦短,功業未成的苦悶和要求招攬賢才、建功立業的情懷。詩的總體基調是慷慨悲涼的,朗讀時要把握好作者的這種感情。如開頭八句“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前四句是作者感慨人生有限、生命易盡,情調感傷蒼涼。讀時應該語速緩慢,語氣傷感低沉。後四句詩人慷慨高歌,借酒消愁,寄託憂思。讀時感情要激昂慷慨。同時,該詩繼承了《詩經》四言詩的特點,以四言為主。讀時要把握好節奏,2/2斷讀,如“對酒/當歌,人生/幾何。”下面就讓大家自讀這首詩。

  (學生自讀。)

  師:請一位同學來朗讀這首詩。

  (某生舉手朗讀。)

  師:(讀畢,師生鼓掌)這位同學讀得很好,基本能夠把握準詩的感情基調。下面,我們再來聽聽錄音朗讀。聽的過程中,同學們可以小聲跟讀。

  (播放錄音,學生小聲跟讀。)

  師:古人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讀詩猶是如此。詩歌要反覆朗讀,以讀帶解,從而體味作者在詩中蘊含的思想感情。

  師:下面,我們就共同來鑑賞這首詩。全詩共三十二句,大家討論一下應該怎樣劃分?

  (學生積極討論。)

  生1:全詩可分為三層:1~8句為第一層,抒發詩人對人生地感慨,借酒消愁;9~25為第二層,表達詩人得到人才地喜慶心情;26到結束為第三層,抒發了詩人的胸襟抱負。

  生2:全詩分為兩層:1~25句為第一層,表達詩人對人才的渴求;26到結束是第二層,抒發了詩人要廣招人才、一統天下的胸襟和抱負。

  師:其他同學還有別的意見嗎?

  (學生沒有異議。)

  師:大家贊同哪種分法?

  生:第一種。

  師:好,既然大家都同意這種分法,我們就按照這樣的思路來分析課文,理解字詞句的意思,體味詩人的思想情感。我們班共有三個小組,每個小組負責一個層次,大家可以互相討論、交流。待會,每組派一位同學來發言。

  (各組學生相互討論,交流意見。)

  生1:第一層前四句詩人借酒抒情,感嘆人生苦短、生命易逝,情調有點悲涼。後四句詩人借酒消愁,慷慨高歌。

  師:詩人在感慨人生有限的時候運用了什麼手法?

  生:運用了比喻,把“人生”比作“朝露”。

  師:對。面對美酒本應放聲高歌、及時行樂,但詩人卻感嘆年華易逝、生命易盡,就像早晨的露珠,太陽一出來就被蒸乾了。詩人心中痛苦不堪,詩句帶有明顯的感傷蒼涼的情調。

  師:詩人說“憂思難忘”,他為何憂思?

  生1:可能是因為生命易逝所產生的憂愁吧。

  生2:依據文章的內容,詩人的憂思是因求賢若渴卻求之不得和他功業未成卻感人生苦短而產生的苦悶。

  師:回答得很好。“憂思”是全詩的脈絡,既解釋了前面痛苦感嘆的原因,又為後面詩人對賢才的渴求埋下了伏筆。“杜康”本是古代發明造酒的人,這裡採用了借代的手法,是酒的代稱。

  師:一組的同學把這一層朗讀一次。

  (學生朗讀。)

  師:接著,請第二組的同學來分析第二層。

  生1:這一層是詩人抒發對賢才的渴慕,表明自己對嘉賓的禮遇和思念。

  生2:這一層採用了借喻和比興的手法。“青青子矜,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是借喻,“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是比興。

  師:這一層作者就是用這樣的手法來展開的。他活用了《詩經·鄭風·子矜》裡面的詩句:“青青子矜,悠悠我心。”本是表達對情人的思慕,這裡借喻對人才的渴求。“明明如月,何時可掇”運用了比興的手法,以“明月”喻指“賢才”。作者面對一輪皓月,感慨人才如空中之月可望而不可得,何時才能為我所用。於是,很自然地引出下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的人生感嘆。

  師:本文在用典上貼切自然。除了剛才我們講到的例子之外,“呦呦鹿鳴,食野之苹。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四句引用了《詩經·小雅·鹿鳴》,它所起的作用是什麼呢?

  生:這本是宴請賓客的詩句,這裡用以表示對賢才的禮遇。

  師:這八句化用《詩經》的成句,以明己志,表達了詩人求賢若渴、尊重賢才的思想感情。化用前人成句自然嚴整,與詩歌主題渾然一體。

  師:這一層點明前面憂思的原因,呼應了前文。

  師:現在我們進入對第三層的學習。這一層的前四句該如何理解?請第三組的同學來回答。

  生:明月當空星辰稀少,烏鵲展翅向南而飛。繞樹飛了三圈,有哪枝高枝可以棲息。

  師:這四句勾勒出一幅月夜烏鵲南飛圖。作者觸景生情,寓情於景。“烏鵲”比喻賢才,“烏鵲南飛”暗喻人才南流。“三匝”是“多圈”的意思,是個概數,不能翻譯成“三圈”。“何枝可依”比喻賢才尋找歸宿,但無所依託,表達作者的惋惜之情。

  師:“山不厭高,水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最後四句借用典故,表達詩人願以山高海深的胸懷,效法周公廣招人才,抒發了他統一天下的雄心壯志。

  師:大家再把這首詩朗讀一次,並試著背誦全詩。

  (學生朗讀。)

  【佈置作業】

  課後探究性話題──本詩以酒開篇、借酒抒情。可以說在中國古代,酒與詩是不相離的。大多詩人喝酒必賦詩,有酒興才能有詩情。最典型的是李白,他能杯酒詩百篇,他是詩的一生也是酒的一生。《歸園田居》作者陶淵明,其詩也是“篇篇有酒”。酒與詩有著源遠的姻緣,酒文化在中國文化史上有著其獨特的地位。同學們可以就“古詩中的酒文化”為課題,就某一方面蒐集材料,進行探究,寫一篇小論文。

  1、探究話題:古詩中的酒文化

  2、方法指導:

  ⑴以4~6人為一小組,蒐集相關資料。

  ⑵彙集材料,分析討論,綜合意見,寫成一篇小論文。

  短歌行教學設計5

  一、匯入

  Speak of the devil ,and he appears.

  有沒有同學知道這句話的意思?“ devil ”一詞是什麼意思?為什麼要將它翻譯成曹操呢?曹操到底是戲劇臉譜化的白臉奸賊,還是萌萌噠的可愛奸雄?讓我們先來簡單瞭解下歷史上的曹操。

  易中天教授在《品三國》中為我們總結了曹操的七宗最,一起來填空。

  1、政治上最得意的一筆是:挾天子以令諸侯。

  2、軍事上最成功的一仗是:官渡之戰。

  3、失敗得最慘的一次是: 赤壁之戰。

  4、最受肯定的是: 才略。

  5、最受指責的是: 人品(他曾因多疑誤殺了呂伯奢一家,還說出了讓天下人詬病的話“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但是他也曾為了嚴明軍令“割發代首”,以身作則)。

  6、最有爭議的是:他的歷史功過。

  7、最沒有爭議的是:他的文學成就——建安文學的開創者和組織者,形成了“慷慨悲涼”的建安風骨。

  既然從歷史的角度看,曹操是個頗有爭議的人物,那我們就暫且擱置爭議,從最沒有爭議的文學角度去了解一個不一樣的曹操。

  我們常說“言為心聲”,今天透過他的《短歌行》重新認識作為文學家的曹操。

  二、初讀感知

  1、請四位同學來為我們讀一讀詩歌,聽一聽字音和節奏。

  2、詩歌需要反覆吟詠,請大家帶著自己體會到的情感,齊讀一遍。(5分鐘)

  三、品讀

  這是一首歌行體,長歌是慷慨激昂,短歌是微吟低徊,適合抒發憂鬱情感。請同學自由誦讀詩歌並思考。

  3、本詩感情的著眼點是哪一個字?畫出詩中句子。

  明確:憂(板書)

  4、詩人憂什麼?如何抒發這種憂?(討論3分鐘)

  明確:

  (1)人生苦短(板書)

  比喻: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2)人才難得(板書)

  A、用典:

  ①“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用一個姑娘對心上人的思念,抒發自己思慕賢才、求賢若渴的心情。

  ②“呦呦鹿鳴,食野之苹”

  這是形容主賓歡宴的情景,詩人藉此表達對招賢納士的熱情。

  魯迅先生曾誇讚道:“曹操是改造文章的祖師。”

  B、比喻:明明如月,何時可掇

  賢士如同明月,可望不可即,詩人藉此表明了賢才難得的苦悶和憂思。

  補充:關於“酒”:酒是中國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是與中國文人有不解之緣。可以用“紅酥手,黃藤酒”表達分離之恨,可以用“濁酒一杯家萬里”疏解思鄉之苦,還可以用“一壺濁酒喜相逢”抒發重逢之樂。

  5、當然,詩人坐上已經有“嘉賓,鼓瑟吹笙”,為何還憂?

  明確:希望人才多多益善。——山不在高,海不厭深。

  (以上討論過程和展示需要控制時間,至此課堂需要20分鐘)

  四、深讀

  透過剛才的分析,我們可以深切感受到詩人對賢才的思慕,對人才的渴求而引發的憂愁與苦悶。這種苦悶絕不同於沒落階層的頹廢和感傷。這是一種烈士悲心!

  那我們不禁要問:

  1、 詩人為何求賢若渴?

  明確:“天下歸心”

  背景補充:

  建安十三年,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先後擊敗呂布、袁術等豪強集團,又在著名的官渡之戰一舉消滅了強大的袁紹勢力,統一了北方。這年冬天,曹操親率八十三萬大軍,列陣長江,欲一舉蕩平“孫劉聯盟”,統一天下。在赤壁大戰前夕,酒宴眾文武,飲至半夜,忽聞鴉聲往南飛鳴而去。曹操有感此景而橫槊賦詩,吟唱了這首千古名作——《短歌行》。

  不難看出,曹操急於延攬人才,與他期望結束群雄爭霸的分裂局面、實現統一祖國的願望密不可分。他清醒地認識到要想使天下歸於統一,沒有足夠的賢才輔弼是絕對辦不到的。這樣一來,我們更能理解,詩人憂人才,實則是憂“功業未成”(板書)

  詩人心憂天下,有他詩歌為證“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蒿里行》”連年的戰禍,人民飽受流離之苦,生死之悲。人心思治是大勢所趨。作為一個有識之士,曹操願意肩負完成統一大業的責任,也實現自己的宏圖大志。(板書“志”和一統天下)他在詩歌中深情表白:“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想完成大業,需要人才,可問題是求得人才該如何對待?歷史上大家熟知的,項羽剛愎自用自刎烏江,劉邦知人善任一統天下。

  2、 那麼,曹操又如何愛才?

  明確:“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周公吐哺,天下歸心”曹操仰慕賢才,且能禮賢下士。

  補充:實際上,為了“不遺賢”,他三次頒佈《招賢令》,打破了家世門第的傳統觀念,唯才是舉;為了留住關羽,設盛宴、賞黃金、送美女、賜戰袍、贈赤兔、封侯爵;官渡之戰兵疲糧缺、岌岌可危之時,曹操聽聞許攸到來“跣足而出”。

  當然,曹操禮賢下士的故事還有很多。正因曹操是真正的惜才、愛才、且善用人才,才使得三足鼎立時期,魏國實力日益強盛。

  由此看見,詩人雖然開篇對酒憂思,但這絕不是借酒澆愁。杜甫晚年“艱難苦恨繁霜鬢”,卻依然“潦倒新停濁酒杯”,這是中國文人借杯中酒來消解胸中塊壘的一種主流的精神交流方式。作為文人的曹操深諳此心結,用“對酒當歌”來觸動那些有識之士心中最柔軟的地方,看似消極,實則是鼓勵人才能夠珍惜時間,幹一番經天緯地的事業。縱觀全詩,這是一曲英雄的慷慨悲歌!

  請欣賞鮑國安對《短歌行》的精彩演繹。(10分鐘)(到此結尾也可,總結曹操的人物形象,可以和開頭照應,總結人物形象時可以和學生熟知的文人形象對比,加深印象。)

  五、談一談

  古人需要人才來成就霸業。同樣,當下社會的發展更離不開人才。2018年,許多城市也像曹操一樣求賢若渴,用送錢、送房、送戶口等各種優惠條件吸引人才落戶,掀開了一場人才爭奪戰。對此,你怎麼看?

  明確: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人才是關鍵,目的是發展。對我們而言,更重要的是如何成為人才,獲得參與戰爭的入場券,更要思考如何成為人才,讓自己有更多的選擇權,在大戰爭突出重圍。最根本的就是學習!

  六、課堂小結

  人們總說:“人生不滿百,常懷千歲憂”。站在歷史的關口,每個人都會產生危機感和憂患意識。但不應沉溺於一時的憂愁與苦悶,要像曹操一樣,從歷史的角度,站在國家的高度,讓憂慮激發我們的進取之心,迸發出巨大的生命能量,活出生命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