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忌諷齊王納諫》第一課時教學設計(精選5篇)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常常需要準備教學設計,教學設計要遵循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選擇教學目標,以解決教什麼的問題。我們應該怎麼寫教學設計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鄒忌諷齊王納諫》第一課時教學設計(精選5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鄒忌諷齊王納諫》第一課時教學設計1
一、教材分析:
《鄒忌諷齊王納諫》是人教版語文九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一篇文言文。第六單元古文單元,以先秦歷史散文為主,閱讀這類文章,可以瞭解古人的政治信念、生活理想和人生追求,感受他們的智慧與膽識。本單元的主要教學目標是:聯絡學過的文言文,對一些常用的文言詞語的意義和用法進行梳理和區分,養成自覺閱讀、及時歸納整理的習慣,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同時,在反覆閱讀中,理解作品的思想內容,從中汲取民族智慧。並且體會歷史散文重點突出、詳略得當、人物形象鮮明的特點,充分感受這類作品的藝術魅力。
《鄒忌諷齊王納諫》出自《戰國策·齊策》,是古典散文中的名篇。這篇課文生動地記敘了鄒忌諷齊王納諫,使齊王廣開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文章構思巧妙,剪裁得當,語言精煉,讀來生動有趣又耐人深思。而鄒忌以切身經歷設喻,深入淺出,委婉勸諫的方式又是極其巧妙,能帶給我們深刻的啟示。
二、學情分析:
初三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這篇文章語言淺易,部分重點文言字詞曾學過,課文註釋也較詳細,學生對文章大意的理解不是很難。課堂教學中更注重對學習文言文詞的方法予以點撥。
文言文的學習要以誦讀為基礎,課堂設計三遍誦讀,讓學生在誦讀中體會人物的語氣及感情,體會文章的語言特點。初中大多數學生還沒有認識到語言技巧的重要性,所以為了加深對這一點的認識,設計了比較閱讀,引導學生體會“巧說”的作用與技巧。
三、設計理念與思路
本課教學充分體現了新的教學理念,以學生髮展為本,注重學生的感受和體驗,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指導學生課前自主預習課文,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課堂上學生積極談論、交流、展示,做課堂的主人,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和全面成長。
四、鑑於以上所分析的教材特點及學生情況,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設計為:
【知識與能力】:
1、透過誦讀,理清文意,體會文章語言樸實又生動的特點。
2、積累文言詞彙,培養學生古文的閱讀理解能力。
【過程與方法】:
1、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藉助工具書疏通文意,提高自學能力。
2、朗讀,互動探究,體會文章構思巧妙、詳略得當、語言精練的寫作特色。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分析鄒忌勸諫的語言技巧,啟發學生體會委婉勸說的好處,學習這種語言技巧。
2、認識納諫除蔽的重要意義,懂得人要從善如流的道理。
五、完成以上教學目標,計劃使用兩課時
1、第一課時教學重點、難點
(1)、積累文言詞彙,培養學生古文的閱讀理解能力。
(2)、分析鄒忌勸諫的語言技巧,啟發學生體會委婉勸說的好處,學習這種語言技巧。
(3)、體會文章語言樸實又生動的特點。
2、第二課時教學重點、難點:
(1)、認識納諫除蔽的重要意義。
(2)、體會文章結構精巧、剪裁巧妙、詳略得當的特點。
(3)、深入探究作品內涵,養成閱讀中聯絡實際,深入思考的好習慣。
下面我著重說說第一課時的教學設計。
六、為了很好地落實目標,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將採用以下教學方式:
1、誦讀法:文言文的教學,誦讀極為重要。本節課將透過齊讀、分角色讀等多種方式,讓學生在讀中發現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分析人物,體會情感,品味語言。
2、自主學習法、質疑法:引導學生自讀,進行探究式學習。要讓學生從機械的“學答”向“學問”轉變,從“學會”向“會學”轉變,成為真正的學習的主人。所以,本課教學的基本方式就是以學生自讀為主,以教師點撥為輔。
3、比較閱讀法:點撥,主要是抓住勸諫和諷喻手法來啟發學生,透過比較閱讀,使他們認識到“巧說”的作用,學習到“巧說”的技巧。
七、教學過程:
1、課前準備:
老師:引導學生做好課前預習。製作多媒體課件。
學生:初讀課文,藉助工具書注音,解釋字詞,疏通文意。
(設計意圖: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學習的自覺性與習慣。)
2、課堂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上課!好同學們我們今天來學習《鄒忌諷齊王納諫》這課,你們來讀一遍題目,老師把題目寫到黑板上,這篇課文是你們預習過的,我來問一下,誰知道題目中的“諷”是什麼意思?學生答:“諷”指諷諫,下對上用暗示、委婉、曲折的語言勸諫。非常好,這個題目中有幾個動詞?學生答:有兩個,一個是:“諷”,一個是:“納”。好,那麼我們根據題目來推測一下本文主要講了幾個故事?學生答:有兩個,一個是:鄒忌勸諫,一個是:齊王納諫。好,非常好,補齊主謂賓,再來一次。鄒忌勸諫齊王,齊王採納鄒忌的'建議。我們再來試一下,看文章哪幾段是勸諫的內容,哪幾段是納諫的內容。學生答:1、2段是勸諫的內容,第3段是納諫的內容。我們今天先來學習勸諫的內容。
(二)品讀分析第一部分:
一讀——學生朗讀課文,正確流暢。
1、學生活動:把握字音、正確流暢的朗讀課文,整體感知內容大意。
二讀——理解文意。
學生活動:學生自己品讀,男女生分角色朗讀課文,以及老師點撥等方式,分析人物說話時的不同語氣及感情。
1、文章第一自然段寫鄒忌與徐公比美,問了三個人分別是妻、妾、客,同樣的問題“吾與徐公孰美?”,三個人都肯定了鄒忌比徐公美。鄒忌提問之前還自信滿滿,得到肯定答案以後,反而認為自己確實沒有徐公美。藉助朗讀分析他們的語氣及從中表現出的不同的感情,來探究其中的奧秘。
2、老師活動:指導學生朗讀課文。
妻:十分肯定,讚美——私(偏愛)
妾:肯定,順從——畏(畏怯)
客:平淡,敷衍——求(逢迎)
有了這種描述,下文鄒忌的悟就很自然了,可謂水到渠成。
三讀——品讀課文,體會語言特色,品味本文語言描寫的技巧之高。
三名學生分角色朗讀,學生體會語言特色。
老師總結:這樣的語言極簡潔、樸實,卻能切中要害,生動形象地表現出人物特點,可謂“簡而不陋”。
(三)閱讀第二部分
1、老師活動:用問題導學,這只是鄒忌家庭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它何以載入史冊?
學生活動:自主探究,具體分析鄒忌的勸諫技巧。
類比,以切身經歷設喻,由己及君,以小見大,由家事到國事,道理深入淺出,具有極強的說服力。
2、補充歷史上諫臣的故事,體會委婉勸說的好處。
保護自己,並能使對方愉快地接受意見,達到勸諫的目的。
3、老師活動:補充資料,引導學生分析委婉勸說的技巧。
學生活動:比較閱讀,分析總結委婉勸說的技巧。
不用批評與指責,充分尊重被勸說者,使之受到啟發,明白道理,從而愉快地接受意見。
(四)課堂訓練
老師活動:在班級組織的“親近書信,傳承文化”為主題的語文綜合性活動中,班委會發出欣賞名人書信、用書信交流彼此心境和生活的倡議。可你同桌對此不感興趣,仍熱衷於打電話、玩微信,你怎麼勸說他呢?
學生活動:運用所學知識,完成練習。
(五)鞏固基礎知識:
透過本課習題,積累本課所涉及的文言實詞、虛詞、一詞多義、詞類活用、古今異義、通假字以及文言句式。透過積累文言字詞,培養學生古文的閱讀理解能力。
(六)佈置作業:
1、背誦第一二段,預習第三段。
2、查詢資料,補充一個古人成功勸諫的小故事,並將它擬成一道文言文閱讀題。
(六)板書設計:
鄒忌諷齊王納諫
《戰國策)
鄒忌比美:——三問、三答——三思
鄒忌諷諫:
自己(受蔽)——王(蔽甚)
委婉勸諫(類比)
《鄒忌諷齊王納諫》第一課時教學設計2
教學目的
1.認識齊威王納諫除蔽的積極意義;
2.瞭解諷諫(諷喻)的方法;
3.學習對話技巧和詳略安排;
4.掌握文學常識和文言知識。
課時安排
一課時。
課型設計
自學輔導法
教學過程
一、自學定向
俗話說:"伴君如伴虎"。給領導提意見,古往今來,都要冒很大的風險。歷史上偏偏就有人不但屢次給領導提了意見,而且屢次被領導賞識,建議得以實施,又產生了奇效,其人其事也在歷史上傳為美談。鄒忌就是這樣一個人。他是戰國時齊國的謀臣,曾萬事恆公、威王、宣王三朝,多謀善諫。一次,威王彈琴,鄒忌進門就說琴彈得好。威王認為他未仔細聽,是在說謊。鄒忌說,琴聲寬和像君主,清廉像章宰輔,舒緩像政令,諧調暢適像四時。威王聽了,知道他在說治理國家的道理,極為讚賞,就拜他為相。課文所講的是在這之後的另一個故事。(板書課題)
二、自讀查疑
1.運用工具書,默讀課文,疏通文意;
2.齊讀課文,然後複述大意,概括文章思想;
3.完成課後練習一、二。
三、討論釋疑:
1.齊讀段一:"比美"離題否?有何作用?
《古文觀止》有評語:"鄒忌將己之美、徐公之美,細細勘察,正欲於此參出微理。千古臣謅君蔽,興亡關頭,從閨房小語破之,快哉。"評得好。
2.段一中的"三問三答"寫法上有何變化?這樣寫有什麼好處(表現了人物間的什麼關係)?
提示:內容都是說鄒忌的美,語言只有一兩個字變化,卻反映了對話人物間的關係親疏遠近的不同。
(板書:妻→私:偏愛讚揚
妾→畏:卑微喂怯
客→有求:逢迎敷衍)
3、(齊讀段二)私事、國事有何相通?何以能以喻諷諫?
4.(齊讀段三、四)從什麼地方可以看出威王確實受了矇蔽?(諷諫是在比美中偶有所悟而為之的嗎?何以見得?)
延伸遷移
(齊讀課文,思考以下問題)
1."王之蔽甚矣"一句,為何點到了卻不深說?提示:善揣摩國君的心理。對於聰明有為的國君,不要說多餘的話。
2.一"善"、一"朝",省略了哪些內容?提示:哪些意見,如何來朝。
3.這個故事於今有何積極意義?提示:自知之明、直言勸諫、發揚民主、傾聽民聲等等。
4.如何看待《戰國策》?
提示:由於《佔國策》主要是記載戰國時代策士們的言行的,某些地方便誇大了策士的作用。
《鄒忌諷齊王納諫》第一課時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認識除蔽納諫在當時的積極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鑑意義。
2.瞭解《戰國策》這部國別體史書的基本情況及其在中國文學和史學上的地位。
3.理解和掌握文種重點文言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4.提高藉助語境推斷文言實詞意義的能力。
5.背誦全文。
教學重點
1.理解“修、窺、美、私、昳、蔽、刺”等詞語的意義。
2.歸納“朝、孰、誠、方、善、間”的意義和用法。
教學難點
反覆誦讀中對文章的寫作特色和勸諫技巧的領悟
教具準備
錄音機、《鄒忌諷齊王納諫》教學磁帶、投影儀、投影卡片。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1.瞭解《戰國策》這部國別體史書的基本情況。
2.反覆朗讀課文,疏通文意,理清思路。
[教學步驟]
一、導語
唐朝名臣魏徵雲:“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亡;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魏徵正是唐太宗的一面鏡子,他敢觸龍顏,一針見血地指出皇帝的過失;唐太宗納諫如流,及時改正自己地錯誤。聖君、賢臣,使唐王朝的政治穩定,國泰民安。戰國時期的鄒忌也是齊威王的一面鏡子,而這位以雄辯著稱的謀臣的諷諫之法更是令人叫絕。今天,我們就欣賞選自《戰國策》的歷史散文《鄒忌諷齊王納諫》。
(放錄音,學生整體感知課文)
[自學指導]一、提供有關《戰國策》與戰國的資料
《戰國策》原名《國事》《短長》《事語》《長書》等,由於書中主要記載的是戰國時策士們的言論和行動,所以傳到西漢末時,由劉向整理校正後定名為《戰國策》,至於這部書的作者,已不可考。
《戰國策》所記史實從東周貞定王十七年(公元前452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公元前216年)共245年的歷史。全書共三十三篇,分國別編輯。依次是西周一篇,東周一篇,秦五篇,齊六篇,楚四篇,趙四篇,魏四篇,韓三篇,燕三篇,宋衛合一篇,中山一篇。
戰國時代,七雄並立,兼併戰爭比春秋時代更為頻繁激烈,各諸侯王紛紛招攬謀臣策士為自己出謀劃策,於是作為“士”的這一階層人物在當時的政治舞臺上活躍起來,有的主張連橫,有的主張合縱,所以,史稱這些人為策士或縱橫家,他們提出一定的政治主張或鬥爭策略,為某些統治集團服務,並且往往利用當時錯綜複雜的鬥爭形勢遊說諸侯採納。《戰國策》就是著重記述這些策士們的言行的。
《戰國策》語言活潑流暢,粗中有細,刻畫人物栩栩如生,如善於諷諫的謀臣鄒忌,任性頑固的貴族老婦人趙太后,追逐功名富貴的策士蘇秦。另外,還特別善於運用一些諷喻性的小故事作比,如“畫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轅北轍”等。《戰國策》不愧史先秦歷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對後世史學和文學的影響極為深遠。
二、解題
標題“鄒忌諷齊王納諫”巧妙地用一個兼語句式點明瞭文章內容地兩個方面:鄒忌諷齊王,齊王納諫。
鄒忌,齊國的謀臣,歷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於進諫和善辯著稱。據史載,一次鄒忌聽齊威王彈琴,他就籍談論彈琴,闡述治國安民之道,齊威王聽後,大為讚賞,封他為齊相。而當時的謀士淳于髡不服,就用隱語向鄒忌提了關於修身、處世、安民、用賢、治國五個難題,鄒忌都能對答如流。辯論結束後,淳于髡對他的僕人說,看來這個人破格重用的日子不會遠了。時過一年,威王果然封鄒忌為成侯。鄒忌不僅是一個能言善辯的雄辯家,而且是一個有遠見的政治家。
齊威王,是一個很有作為的君王,據史載,他繼位之初,好為淫樂,不理政事,結果“百官荒廢,諸侯並侵,國且危亡,在於旦暮。”齊威王愛隱語,謀士淳于髡乃以隱語進諫曰:“國中有大鳥,止於王庭,三年不飛不鳴,王知此鳥何也?”齊威王聽後頓悟曰:“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從此後,齊威王勵精圖治,修明政治,齊國大治。
三、閱讀課文,理解文意
(一)初讀課文,讀準字音
(再放錄音,學生邊聽邊在生字、多音字、通假字下作記號,藉助註釋、詞典自行解決)
(二)再讀課文,讀準句讀,理解文章
第一自然段
誦讀指導
(學生齊讀)
此段從鄒忌與徐公比美寫起,三問三答,非常精彩,他們身份不同,想法不同,語氣也各不相同:其妻由衷的愛戀之情;其妾畏懼拘謹之情;其客的阿諛奉承之情都要讀出來。
“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吾孰與徐公美?”“我與徐公孰美?”三個問句,一問其妻,二問其妾,三問其客。要讀出鄒忌窺鏡後的自得又不自信。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妻之答,要讀出融融的愛戀之情;“徐公何能及君也!”妾之答,要讀出怯怯的拘謹之意;“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客之答,要讀出阿諛奉承之情。
(指名一學生讀第一自然段)
文意簡析
提問:此段所寫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明確:三問三答
提問:在妻、妾、客的三答中,鄒忌領悟到什麼?用文中語句回答。
明確:“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此道理為諷諫齊王埋下了伏筆。
第二自然段
誦讀指導:
本段是鄒忌用現身說法、親身體驗諷勸齊王。讀來要娓娓動聽,如與人細語敘家常。
(1)“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有求於臣”與“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於王”一一相對應,兩兩相比。三比之中,道理自然而出,節奏感很強,讀時要注意。
(2)“今齊/地/方千里”中的“地”是“土地”,方是“方圓”,因此在“今齊”之後一大停頓後,“地”“方”之間作小停頓。
文意簡析:
提問:請同學們用簡練的語言概括此段大意。
明確:鄒忌以切身體驗透過三比諷勸齊王。
第三、四自然段
誦讀指導:
(1)“善”要讀出齊威王的心悅誠服。
(2)“此所謂/戰勝於朝廷”句中“此所謂”後要略作停頓。
文意簡析:
提問:第三、四自然段所寫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明確:寫齊王納諫的三賞,懸賞求諫之後的三變,及取得的成果。即“燕、趙、韓、魏聞之,皆朝於齊”。
(指名一學生讀三、四自然段,然後齊讀課文)
資料顯示(投影或多媒體)
三問
緣起三答
鄒忌進諫內容三比
《鄒忌諷齊王納諫》第一課時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認識除弊納諫在當時的積極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鑑意義。
2、瞭解《戰國策》這部國別體史書的基本情況及其在中國文學和史學上的地位。
3、理解和掌握文中重點文言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4、提高藉助語境推斷文言實詞意義的能力。
【教學重點】
1、反覆誦讀中對文章的寫作特色和勸諫技巧的領悟
2、本文記述了鄒忌以自己的生活感受為喻,諷勸齊王納諫除蔽的故事。如何較全面、正確地認識鄒忌這個人物形象。
【教學難點】
1、理解和掌握文中重點文言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2、提高藉助語境推斷文言實詞意義的能力。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一、匯入新課
唐太宗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歷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業,身邊沒有幾位敢進諫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勸諫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賢明,二要看諫者是否注意了進諫的藝術,使“良藥”既“爽於口”,又“利於病”。戰國時齊威王非常幸運遇到了這樣一位賢臣──鄒忌。而這位以雄辯著稱的謀臣的諷諫之法更是令人叫絕。今天,我們就欣賞選自《戰國策》的歷史散文《鄒忌諷齊王納諫》。
二、資料導讀
1、《戰國策》的資料:
《戰國策》由於書中主要記載的是戰國時策士們的言論和行動,所以傳到西漢末時,由劉向整理校正後定名為《戰國策》。是先秦歷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對後世史學和文學的影響極為深遠。
2、鄒忌,齊國的謀臣,歷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於進諫和善辯著稱。
3、標題“鄒忌諷齊王納諫”巧妙地用一個兼語句式點明瞭文章內容地兩個方面:鄒忌諷齊王,齊王納諫。
三、引導學生朗讀課文
1、初讀課文,讀準字音:
昳(yì)麗朝(zhāo)服衣冠(guān)窺(kuī)鏡期(jī)年
朝(cháo)於齊間(jiàn)進
2、再讀課文,理解詞句:
⑴理解詞語在文中的意思:
鄒忌諷齊王納諫
(諷:用委婉的語言暗示、勸告或指責。諫:臣子向國君提出的意見。)
能謗譏於市朝
(公開指出。謗,公開地指責,沒有貶義;譏,微言諷刺。注意區別:誹,背地裡議論、嘀咕)
能面刺寡人之過者(指責)
上書諫寡人者(信函,亦泛指文書、檔案。這裡指奏章)
期年之後(期,一週年叫期年;一整月叫期月)
⑵詞類活用:
朝服衣冠
(朝,名詞作狀語;服,名詞作動詞)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形容詞意動用法)
能面刺寡人之過者
(面,名詞作狀語)
聞寡人之耳者
(聞,動詞使動用法)
⑶一詞多義:
修:
①乃重修岳陽樓(興建,建造)
②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整治)
③鄒忌修八尺有餘(長,高)
朝:
①燕、趙、韓、魏聞之,皆朝於齊《戰國策·鄒忌諷齊王納諫》朝拜
②於是入朝見威王《戰國策·鄒忌諷齊王納諫》朝廷
③朝服衣冠《戰國策·鄒忌諷齊王納諫》早晨(zhāo)
孰:
①我與城北徐公孰美代詞,誰
②孰視之,自以為不如同“熟”,仔細。
誠:
①臣誠知不如徐公美(確實,的確)
②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諸葛亮:《出師表》確實、的確
⑷古今異義:
今齊地方千里(古義,土地方圓;今義,地點。)
宮婦左右莫不私王。(古義,國君旁邊的近臣;今義,方位名詞。)
明日,徐公來。(古義,第二天;今義,今天的下一天。)
四、佈置作業
1、掌握本節課的要點。
2、參照課後練習整體理解課文。
第二課時
一、複習匯入
二、整體感知
1、本文的題眼是什麼?它有什麼內涵?
“諷”,即婉言規勸之意。
2、鄒忌諷齊王納諫的原因是什麼呢?
“王之蔽甚矣!”
3、鄒忌諷諫齊王的方式是什麼?
鄒忌善“諷”,表現在以自已切身感受來設喻,巧妙地諷喻齊王。
4、鄒忌是如何“諷”齊王的?
鄒忌見威王,並沒有單刀直入地向威王進諫,而是先講自己的切身體會,他先敘述了妻、妾、客矇蔽自己的原因,然後從自己的生活小事推動而至於治國大事,說明齊王處於最有權勢的地位,因而所受的矇蔽自己的原因,然後從自己的生活小事推而至於治國大事,說明齊王處於最有權勢的地位,因而所受的矇蔽也最深。這裡,沒有對威王的公開批評,而是以事設喻,啟發誘導齊威王看到自己受矇蔽的嚴重性,使他懂得納諫的重要性。而且以自己的親受經歷為依據,推己及人,具有強烈的說服效果。語言委婉、含蓄、娓娓動聽,使人易於接受。
5、諷諫的結果如何?
齊威王接受了諫言,釋出政令,廣開言路,懸賞納諫。始而“門庭若市”,繼爾“時時而間進”,最後“無可進者”,終於“戰勝於朝廷”。
三、課堂小結
這篇文章告訴我們這樣一個道理:只有廣開言路,修明政治,才能使國家強盛起來。
四、佈置作業
1、完成課後練習。
2、預習《愚公移山》。
《鄒忌諷齊王納諫》第一課時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一、知識教育目標
1、掌握課文中的文言實、虛詞和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
2、領會課文設喻說理和類比推理的方法。
3、瞭解《戰國策》的有關知識。
二、能力訓練目標
1、培養學生快速收集、處理資訊的能力。
2、培養學生獲取新知識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組織語言和語言表達的能力。
3、培養學生的知識創新能力和多種學科知識綜合運用的能力。
三、德育滲透目標
認識納諫除弊在今天的借鑑意義。
[教學重點、難點]
1、掌握課文中的文言實、虛詞和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
2、領會課文設喻說理和類比推理的方法。
[教學時數] 兩課時
[教學內容]
第一課時
一、匯入:
唐朝名臣魏徵說過:“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亡;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歷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業,身邊沒有幾位敢進諫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勸諫能否奏效,一要看君王的是否賢明,二要看諫者是否注意了進諫的藝術,使“良藥”既“爽於口”,又“利於病”。戰國時齊威王非常幸運遇到了這樣一位賢臣--鄒忌。今天我們來學習《鄒忌諷齊王納諫》。
二、解題:
鄒忌是齊國的謀臣,以敢於進諫和善於辯論著稱。據史載,有一次鄒忌聽齊威王彈琴,他借談琴來說明治國安民的道理:彈琴要音調諧和才算善於彈琴;治國也和彈琴一樣,能安撫百姓才算是善於治國。威王聽後,大為讚賞,於是封他為齊相。
《戰國策》的基本內容著重記載了策士謀臣的策略和言論,儲存了不少縱橫家的著作和言論。
《戰國策》的文章特點是長於說事,無論個人陳述或雙方辯論,都喜歡誇張渲染。就歷史散文的明白流暢來說,已經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書中說事常常運用巧妙生動的比喻,透過許多有趣的寓言故事,說明抽象的道理,富有說服力和鼓動性。
三、學生對照註釋,自讀課文。
一讀:疏通文意,瞭解大意。教師補充註釋:
1、鄒忌修八尺有餘
句中的“尺”為齊尺,相當於19. 7釐米。“八尺有餘”,若按八尺半計算,鄒忌身高166. 5釐米,約合五市尺。
2、“窺鏡”的“窺”,本義是從小孔、縫隙或隱蔽處偷看,又引申為觀察、偵察。“窺”,必然是仔細的。“窺鏡”,不是一般的“對著鏡子看”或“照鏡子”,而是對鏡端相的意思。
3、我孰與城北徐公美?
——我與城北徐公相比,誰更漂亮?
“孰與”:與……比,誰……。“美”:漂亮,形容詞。但“吾妻之美我者”的“美”是形容詞的意動用法,意為“以……為美”。
4、“孰”:古為“熟”的本字。本文的“孰視之”的“孰”,即用其本義的引申義,是“精審”,“孰視”是“定睛細看”。
5、“旦日”:課本註釋為“明天”,不妥。據《辭源》“旦日”條,“一天明時,即平旦。”課文中的“旦日”是緊承上文“朝”而言的,只能解釋為“白天”,或“天明後”,而不能釋為“明天”。
6、齊地方千里:“方”,古代稱面積的用語,“方千里”就是“縱橫各千里”。據考證,齊國當時的面積為116500平方公里,約佔現在山東省面積(150000平方公里)的五分之四。
7、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
“刺”:指責。能當面指責寡人的過錯的,給予上等獎賞。
8、數月之後,時時而間進;期年之後,雖欲言,無可進者。
——幾個月以後,隔一段時間偶有進諫;一年以後,即使想再提,也沒有可提的了。
“雖”:即使。“言”:說,批評,建議。“進”:進諫。“者”:相當於“……的”。
二讀:劃分段落,歸納段意,理清思路。
教師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小結:
第一段:鄒忌與徐公比美,發覺受矇蔽。(提出問題)
第二段:鄒忌以自己受蔽的事諷喻齊主。(分析問題)
第三段:齊王納諫除弊,內政修明。
第四段:燕、趙、韓、魏都來朝見齊王。(解決問題)
三、佈置作業。
有哪些疑難問題(包括內容和寫作技巧方面)?準備下一堂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