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衚衕文化》教學設計範文(通用6篇)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教育技術的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於運用系統方法設計教學過程,使之成為一種具有操作性的程式。那麼應當如何寫教學設計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關於《衚衕文化》教學設計範文(通用6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衚衕文化》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概括北京胡同文化內涵的內容要點,體會作者由對衚衕文化的描述流露的情感內蘊。
2.學習作者用平時樸素的語言敘事抒情的手法。
3.初步培養學生對文化的感悟能力,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
4.培養學生一種全新思維方式,即善於透過現象看到事物隱含的文化現象。
[教學重點]
1.總體把握文章的內容,用簡要的語言從不同方面加以概括。
2.理清作者思路的基礎上,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1.透過對具體的詞語的品味,體會作者對北京胡同文化的感情。
2.透過對北京胡同文化的理解,初步體會文化這一概念的內涵和外延。
[媒體設計]
北京胡同的相關照片、圖片、投影儀、錄音機、膠片、磁帶
[課時安排]
一課時
首先簡要介紹作者及其作品風格,之後以資料的形式讓學生對"文化"這一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有一個初步的理解,最後以自讀練習的形式,引導學生理清思路,概括重點,品味語言,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寫作意圖。
一、導語
同學們,說起衚衕,我們並不陌生,有的甚至熟視無睹了,不論是農村還是城鎮,往來於衚衕之中的經驗是有的。但對於衚衕中蘊含的文化內涵卻不大注意。北京的衚衕獨具特色,一般人習以為常,有一位作家卻能以獨到的眼光,憑深厚的文化底蘊,審視北京的衚衕,發掘出了北京胡同的文化意蘊,認為衚衕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就是今天要學習的汪曾祺的《衚衕文化》。
二、作者簡介
汪曾祺(1920~1998),江蘇高郵人,作家。1939年考入西南職大中國文學系。此後,當過教師、編輯等。不平凡的生活經歷,使之對社會、對人生有深刻獨到的見解,尤其給人深刻印象的是汪先生對市井民居的熟悉,經他的描述,那一方水土中鮮明特色的生活,就像一幅幅立體感強的油畫,展現在讀者面前,使人難以忘懷。其人有"短篇聖手"之稱,代表作有小說《受戒》《大淖記事》等。
三、《衚衕文化》概說
汪先生的《衚衕文化》是篇序文,原文有小標題"攝影藝術集《衚衕文化》序。"這是一篇匠心獨運,充分顯示作者個性風格的小品文。
作者把這普普通通的衚衕,從來源到起名分類和這數不清的衚衕中凝聚浸透著獨有的衚衕文化自然融化起來,使我們對北京胡同文化和那世世代代居住在這裡的北京人的文化心態有了如些生動、深刻的理解,從中也流露出作者對衚衕文化懷舊傷感的感情。
四、有關"文化"的概念(使用投影儀)
1.所謂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以及包括作為社會成員的個人而
獲得的其他任何能力、習慣在內的一種綜合體。
——英·泰勒《原始文化》
2."文化"從廣義來說,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的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從狹義
來說,指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
——《辭海》
五、自讀練習
1.北京的衚衕有何特點?(出示圖片或照片或投影儀)
明確:(提示學生用找關鍵詞語和關鍵句子的方法尋找)可以得到如下概括:方正、取名、寬窄、網路等。就其"方正"而言,使得北京人方位意識極強;從"取名"而言,其原因很多,有計數、物件、行業、人物、形狀等但都與人的生活密切相關;從"寬窄"而言,可反映出人的階層不同;就"網路"來說,也體現了生活方便、安靜這一特點。
2.衚衕文化的特點是什麼?
明確:"封閉""滿足""袖手""忍安"。
3.讓學生回答在衚衕文化的眾多特點裡,他喜歡哪一點,不喜歡哪一點,為什麼?
4.作者是如何從"衚衕"裡發現"文化"意蘊的?
明確:作者透過介紹評論北京的衚衕來剖析北京市民的文化心態,從而揭示衚衕文化的豐富內涵。共15個自然段,文章開始從方正的衚衕寫起,寫了衚衕名稱的來源,衚衕的寬窄,衚衕的作用,並由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談到了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態,說明了衚衕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接著引用、舉例將其具體化:衚衕文化是一種封閉文化、居民們似乎都承襲了祖宗安土重遷傳統,蝸舍再破也不捨得"挪窩兒";北京人的理想住家是獨門獨院,但也講究處街坊,婚喪嫁娶隨份子,但"休管他人瓦上霜"卻也浸透著衚衕文化的特點;由於北京市民對生活的物質要求不高,易滿足;北京人愛瞧熱鬧,但不愛管閒事;並用事例說明其文化精義是"忍",即所謂安分守己,逆來順受。
5.作者對衚衕文化的描寫中,包含了什麼感情?
明確:作者對衚衕,對衚衕中的市民生活,對衚衕文化的同情、理解、批判及文末的懷舊、留意略帶傷感的情感。
6.放錄音:"北京的衚衕在衰敗、沒落……再見吧,衚衕。"思考如下問題:
(1)第一段寫了北京民居房屋殘破,地基柱下沉,拴馬栓,上馬石已失原形,井眼、石頭棋盤供人憑弔,意在說明什麼?"西風殘照,衰草離披,滿目荒涼,毫無生氣"的隱含義是什麼?
明確:意在說明北京的衚衕在衰敗、沒落。
隱含義是北京的衚衕將隨著商品經濟大潮的席捲而消失。
(2)作者談到看了照片後人們會產生"懷舊感情"和"傷感"又可說"這是無可奈何的事",如何理解?
明確:衚衕文化也將隨著商品經濟大潮的席捲而日趨消失,這是社會變革和歷史發展的必然。
(3)從"再見吧,衚衕"一句,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
明確:衚衕和衚衕文化將一起隨著商品經濟改革的大潮而逐漸消失,改革之後新思想新文化將會興起。
7.完成思考和練習二。
六、作業
課外閱讀汪曾祺的《金嶽霖先生》一文,進一步體味其語言特色。參見第一冊語文《讀本》第194頁。
《衚衕文化》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瞭解北京胡同的特點,明確衚衕文化的內涵
2、情感目標領會作者在文中流露出來的複雜的感情,理解人們內心深處的一種對傳統文化的深情。
3、技能目標學會透過找中心句概括內容要點
【教學重點】提取精要,概括衚衕文化的內涵
【教學難點】探究衚衕文化的歷史成因
【教學設想】
1、課時1課時
2、多媒體輔助教學
3、強調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只作適當的誘導、點撥與開掘。
【教學步驟】
一、新課匯入
在我們江南水鄉,有一個突出的特點是什麼?(水多、橋多、弄多)由此形成水鄉特有的文化風味。而在首都北京,也有一個突出的特點,那就是“衚衕多”。俗話說,有名的衚衕三千六,沒名的衚衕賽牛毛。在今天的北京,儘管新建了大片大片的居民住宅小區,但仍還有近半數的北京市民生活在古老的衚衕四合院裡。當來自五湖四海的遊人走進北京城時,人們最感興趣的不是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也不是四通八達的立交橋,而是曲折幽深的小小衚衕。衚衕,怎麼會有如此大的魅力,吸引那麼多人的目光呢?因為衚衕是京城所特有的文化景觀。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今天我們就隨著京味小說家汪曾祺一起走進北京的衚衕,感受那“一方水土“,體會那“一方人”的思想情感。
下面先請同學們看幾張關於衚衕的老照片,(問):從這些照片中你可以看出衚衕有什麼樣的特點?(展示幻燈片)看後有什麼感覺?
(低矮、擁擠、破舊;感到壓抑,不舒服。)
我們看到低矮、破舊、擁擠的衚衕心裡會不舒服,心情會感到壓抑,可是長期生活在衚衕裡的北京市民卻有著和我們完全不同的感受。那麼他們的感受又是什麼樣的呢?
二、讀課文,整體感知文章內容,明確衚衕文化的內涵
1、下面請全班同學齊讀課文5—12自然段,體會北京人對衚衕的感情。
問:北京人對衚衕是一種怎樣的態度呢?
——安土重遷,不大願意搬家。(安土重遷,安於故土,不大輕易遷居他鄉。重,重視)
他們的這種心態,其實正是基於一種特定的文化,這種文化是什麼?
(生答):衚衕文化。
2、衚衕文化的內涵
問:那麼,衚衕文化的特點是什麼?有哪些外在的表現?(請大家用找中心句的方法將課文原句勾畫出來)
【特點】
衚衕文化是一種封閉的文化;
【外在的表現】
居住環境:安土重遷,不大願意搬家
理想的住家是“獨門獨院”
飲食條件:易於滿足,對物質的要求不高
處世哲學:愛瞧熱鬧,不愛管閒事
【設疑討論】衚衕文化的外在特徵表現出北京市民怎樣的內在心理特徵?
【小結】從衚衕文化的外在特徵中可以看出北京市民的落後、保守、冷漠。
北京人長期生活在天子腳下,皇城根邊,看多了朝代更替、人生沉浮,“城頭變換大王旗”,使他們的日子過得戰戰兢兢,不知道什麼時候災難就會降臨到自己頭上,對外界事物顯得麻木、冷淡、漠不關心,於是就只得“安分守己,逆來順受”,從而形成以“忍”為精義的衚衕文化。
三、探究衚衕文化的歷史成因
請第一、二組同學齊讀課文1——4節。(正音正字約yo羊尾(yǐ)巴)
【設疑討論】文題是“衚衕文化”,作者為什麼要用近四分之一的筆墨寫北京的衚衕,我們把這一部分刪去,可以嗎?為什麼?
【明確】A、衚衕、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心態。談衚衕,也就是談衚衕裡的市民生活。
B、北京城像一塊大豆腐,四方四正”,“這種方正不僅影響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響了北京人的思想”。“方正”的建築外觀影響了內在的文化心理,由外觀到內在。
【小結】古老的衚衕,一座座四合院,像一部百科全書,既反映了歷史沿革,又展示了社會風情,同時它又是一種文化的載體。沒有衚衕,就沒有衚衕文化,也就沒有了北京市民的文化。
【深層探究】:北京人為什麼會形成如此強烈們的方位意識?
——北京,幾代王朝元,明,清都定都於此。帝王在此登基理事,皇帝坐北朝南,文武大臣序齒列班,分列兩旁,一切都井然有序,等級森嚴,這一切深深根植於北京人的思想意識中,使得他們對方位及方位所蘊涵的文化因子特別敏感。
【拓展】一人假冒欽差大臣,矯傳聖旨,馬上讓人看出了破綻。
——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欽差大臣傳聖旨是代表皇帝的,地位尊崇他應站在什麼位置是有明確的規定的。因為他站的位置不對,所以人們馬上看出了破綻。
四、體會作者流露出來的對衚衕文化的感情
那麼,以“忍”,為精義,以“封閉”為內涵的北京市民文化的最終命運會怎樣?對此作者的態度感情又如何?帶著這兩個問題,請三、四組同學齊讀課文最後三段。(正音正字:蝦蟆hámá)
思考:北京胡同的最終命運怎樣?(衰敗、沒落)
【設疑討論】“隨著衚衕的衰敗、沒落”,“衚衕文化也在走向衰亡”,作者對沒落的衚衕流露出怎樣的情感?你怎樣看待衚衕及衚衕文化的沒落?(幻燈片打出)
作者對沒落的衚衕流露出來的是傷感、懷舊、留戀的複雜感情。
【小結】有著悠久歷史的衚衕文化曾長久地體現了北京市民的生態和心態,它的衰落確實帶給了作者悵惘和憂傷。然而作家也深深的意識到了衚衕文化已經走完了它的生命歷程,向它告別已成歷史的必然。
作者一生對傳統文化懷有深情,但作者對這種封閉的小市民文化,並沒有沉醉其中,是懷有一份清醒的。正因為衚衕文化是一種封閉的文化,是下層平民的文化,是跟不上時代步伐的`文化,是無力與現代文明抗爭的文化,作者在理智上知道在商品經濟地大潮下,這種文化一定會衰落下去,遭到淘汰。但在感情上作者是懷有一種傷感的情緒的,對衚衕及衚衕文化還是有一種留戀的。
“衚衕文化是永遠都說不盡的,北京人正是在這種文化的薰陶下,在“一句京腔,兩句皮篁,三餐佳饌,四季衣裳”的調侃中,過著平穩而講究,寵辱不驚,樂天知命而又情趣盎然的生活。
沒了衚衕,就沒有了北京,沒了京味兒,有多少耐人尋味的故事發生在衚衕裡,又有多少文化名人曾經生活在衚衕裡。衚衕作為北京文化的載體,具有恆久的藝術魅力。
衚衕,隨著時代的發展,作為歷史的遺蹟和見證人,會有一部分具有文化價值的四合院保留下來,其餘的部分將會消失。但作為一種文化,它必將繼續保留。
因為文化是沉澱在人們的心裡的。
幻燈片打出作者簡介及課下作業
作者簡介:汪曾祺
作業:課下閱讀語文讀本194頁的《金嶽霖先生》,體味汪曾祺散文的特點。
《衚衕文化》教學設計3
教學目的與要求:
1、閱讀全文,概括北京胡同文化的內涵,體會作者對北京胡同文化流露的感情,並藉以培養概括要點、提取精要的能力。
2、體會《衚衕文化》中濃郁的文化氣息,並藉以理解汪曾祺散文的特點。
3、引導學生注意本文語言樸實、雅緻的特點。
教學重點:
概括衚衕文化的內涵和作者在文中流露出來的對衚衕文化的感情,訓練概括要點、提取精要的能力。
教學難點:
概括衚衕文化的內涵和作者在文中流露出來的對衚衕文化的感情,訓練概括要點、提取精要的能力。
教具: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匯入:
由“文化”這一引入,讓學生感受文化這一詞在日常生活中的運用。
二、解題:(見多媒體)
三、新課:
1、第一步:概括要點,提到精要。
默讀課文,結合預習(1、2、3),找出相關的內容,培養學生概括歸納的能力。舉例:
(1)由“什麼是衚衕文化”開始提問,直接入題,讓學生首先明白鬍同文化也就是北京市民文化。
(2)“衚衕的特點”,學生很容易找到,教師可能用三句領起句讓學生找出相關句子品讀,如“北京的衚衕真多啊;北京的衚衕真奇啊;北京的衚衕真靜啊”
(3)“衚衕文化的內涵”指導學生抓中心句,學生很快就可以找出來。
2、第二步:品味語言,體會作者感情。讓學生朗讀出自己喜歡的句子,並作適當的點評。老師指導欣賞下列句了:
“有窩頭,就知足了。大醃蘿蔔,就不錯。小醬蘿蔔,那還有什麼說的。臭豆腐滴幾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蝦米皮熬白菜,嘿!”
“有窩頭,就好。大醃蘿蔔,較好。小醬蘿蔔,好。臭豆腐滴幾滴香油,更好。蝦米皮熬白菜,最好!”
這兩個句子相比,你更喜歡哪一個,哪一個更能表現出北京人易於滿足?為什麼?經過討論,學生髮表了自己的看法,同時也煅練了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結合課練習,讓學生去品味,去欣賞,去感受作者的感情。
3、第三步:細讀最後三個自然段,體會作者感情:(傷感留戀理解)
4、第四步:拓展訓練:衚衕文化走向衰亡的原因是什麼?它一定會滅亡嗎?
四、課堂總結:
《衚衕文化》是作家汪曾祺為攝影藝術集《衚衕之沒》所寫的序言,但作家並未從攝影藝術的角度落筆,而是從北京胡同的民居特點的角度揭示北京市民的文化心態即衚衕文化的內涵,全文洋溢著濃烈的京腔京味兒,中國傳統文化的氣息一貫始終。
五、作業:
1、課外閱讀汪曾祺的代表作《逝水》(自傳體散文)《大淖記事》(風情小說)《沈從文和他的<邊城>》(評論)
2、自讀《文學讀本?沈從文:?菜園?》體會沈從文和汪曾祺在語言風格上的相似之處。
板書設計:
衚衕文化——汪曾祺
北京胡同的特點
衚衕文化的內涵
衚衕在衰敗,沒落
作者的感情:
留戀傷感
也有批判
有反思
封閉的表現:
安土重遷
易於滿足
愛瞧熱鬧
安分守己
逆來順受
語言特點:樸素親切大眾化口語化
《衚衕文化》教學設計4
一、課文悟讀
北京城為何“四方四正”?這要從我國古代城市的佈局理論講起。我國古代城市佈局十分講究“方正”。《周禮·考工記》記載:“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塗九軌,左祖右社,面朝後市。”意為:都城的建造要作正方形,每邊長九里,各有三個門。城中有縱橫交錯的道路各九條。左邊是祖廟,右邊是社稷壇,南面建宮殿,北面設市場。這一城市佈局理論自古至今一直影響著我國城市的佈局形式和佈局規劃。最符合《考工記》設計思想的便是元大都。明清兩代,北京城就是利用元大都原有城市而改建的。
這種講究“方正”的城市佈局,是一種封閉的佈局形式,必然導致居住格局的封閉性,進而導致人們思想意識的封閉、保守、固步自封、明哲保身。另;方面,這種講究“方正”的城市佈局,其目的是為了突出皇權的威嚴和至高無上,以及由此而產生的尊卑長幼這種等級森嚴的社會制度。因此,講究“方正”,便是講究等級,講究“長幼有序、尊卑有別”。而居住在衚衕、四合院中的大都是處在社會最底層的勞苦大眾。在那種等級森嚴的社會里,他們任人宰割。許多人奔波勞碌一生,尚無安身立命之地,無餬口度日之食,好不容易得到一間破屋,一口殘羹,還有什麼不能滿足的呢?正所謂知足常樂。“窩頭是貧苦的象徵。”(梁實秋:《雅舍小品·窩頭》)許多人窮苦一生,不就是為了“窩頭”嗎?有了窩頭,自然就該滿足了。如果還能有“小醬蘿蔔”,那還會有什麼不滿意的呢?那還有什麼可抱怨的呢?那還有什麼不順心的呢?即便是理應優待的姑奶奶,有了臭豆腐,再加上幾滴香油,也可以招待得差不離。如果還能用蝦米皮來熬白菜,那簡直就是美味佳餚。一般人家絕對是可望不可求的,而一旦享用,便喜出望外。一聲“嘿!”道出內心的驚喜,美滋滋,樂盈盈,喜上眉梢,形神兼備。
此外,自己的身家性命尚且難保,又哪有能力去關照他人?能把自家的“門前雪”打掃乾淨、清爽,不讓自家人受凍捱餓,就很了不起了。對於他人的“瓦上霜”、別家的冷暖飢寒也就愛莫能助了。
因此,對於處在社會最底層的芸芸眾生來說,也只能是安分守己,逆來順受。因為,他們的命運捏在人家手裡,無法主宰自身的命運。即使突遭橫禍,也只能忍氣吞聲,小心奉陪。“君叫臣死”,“臣”也“不得不死”,即使貴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也無法保全自己,何況一介草民?不隨遇而安,又能怎樣?想抗爭?門兒也沒有!對於自家禍福,尚且如此,而對於與己無關的事,也只能置身事外,只能冷眼旁觀了。否則,你又能要求他們咋樣?如果你要求一個過江的泥菩薩去普度眾生,不僅無理,而且是相當的殘忍了。
這種“方正”,也使得人們的內心世界呈現封閉性。人與人之間缺乏真心實意、開誠佈公、推心置腹的交流。即便有所交流,也僅僅停留在表面上。“禍從口出”,教訓不可謂不深刻。所謂“隨一點份子”,便是“隨大流”,裝裝門面而已,禮到即可,很難說是真心實意。所以,古人云: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人之一生,即便是一位知己,也相當難求,足見人心之封閉。而在行為方式上,更是獨來獨往,缺乏真誠的團結與合作。
值得慶幸的是,封建時代畢竟已經過去。其遺留下來的這種“方正”,這種封閉,這種等級觀念,也必將被人摒棄。平等、自由、尊嚴,心靈的交融,真誠的合作,畢竟也是人與生俱來的執著追求。正如衚衕的衰敗、沒落不可逆轉一樣,從禁錮走向自由,從等級森嚴走向人人平等,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因此,“再見吧,衚衕”就絕不僅僅是一句簡單的告別語或文章的結束語。告別衚衕,就是告別等級思想,告別保守,告別心靈的封閉,其中也蘊涵著作者對已逝和即將逝去的文化的無限悵惘。
二、亮點探究
1.文章首段末句:
“這種方正不但影響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響了北京人的思想。”請問:這種方正對北京人的生活和思想到底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探究學習:(1)對生活方式的影響。
①居住方式:衚衕、四合院,“獨門獨院”,“安土重遷”。
②飲食條件:窩頭,大醃蘿蔔,小醬蘿蔔,臭豆腐,大白菜。
③處世方式:講究“處街坊”,“隨”一點“份子”。更多時候,則是置身事外,冷眼旁觀。“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人霜。”
(2)對思想意識的影響。
①易於滿足,對生活的物質要求不高。有窩頭,有棒子麵,就知足了,就行了。
②安分守己,逆來順受。“當了一輩子的順民”。
③方位意識極強,等級觀念極強。
2.大白菜文化的內涵是什麼?
探究學習:(1)惟我獨尊。“哪兒也比不了北京。北京的熬白菜也比別處好吃。”“方正”的都城佈局,突出了皇權的獨尊地位。這種“獨尊”的思想意識也深刻地烙在久居都城的百姓心中。以為國都就與別處不同,國都就比別處尊貴,就連京城的狗也與眾不同,無比尊貴。過去,上海人就瞧不起外地人,一律稱之為“鄉下人”,便是明證。遺撼的是,至今,我們還把全國的大小城市分為各種各樣的等級。
(2)保守。這是與“惟我獨尊”相關聯的。以為什麼都比別處優越,自我感覺良好,也就將人家真正好的、有價值的東西拒之門外,思想上趨於保守。汪曾祺先生在《五味》一文中說:“北京人很保守,過去不知道苦瓜為何物,近年有人學會吃了。……北京人在口味上開放了;北京人過去就知道吃大白菜。由此可見,大白菜主義是可以被打倒的。”
大白菜主義也即大白菜文化,之所以要被打倒,就在於他的保守和惟我獨尊。看來,隨著國際化潮流的到來,北京人自己也會從這種保守、獨尊的封閉形態中走出來。北京人在口味上的開放,便能說明。
3.為什麼要從“吃”的角度來說明北京人的易於滿足?
探究學習:在“衣食住行”中,“吃”佔有極為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在過去溫飽問題尚不能解決的情況下。“民以食為天”,我們這個民族對於吃食的追求恐怕是無與倫比的。菜系之多,名目之繁,口味之雜,都是任何一個民族無法比擬的。就日常生活而言,一個人對於吃食、口味的態度,便可看出他對於生活的態度。所以,作者選取極平常的吃食,便反映了人們的內心的思想意識、生活態度。信手拈來,意味無窮。
4.對“窮忍著,富耐著,睡不著眯著”這句話該如何理解?
探究學習:此句寫盡了北京市民的心態。之所以窮能忍著,是因為靠忍,才可以雖窮而仍能面對皇權的威嚴,才可以雖窮而仍可以鄙視皇權的盛衰。之所以富要耐著,是因為看慣了鉅富豪商的朝盛夕衰,所以身處富中,才能夠不顯山不露水地不驚不乍。之所以睡不著眯著,是因為睡不著乃是心為外界所動,而眯著,才能養成看慣風雲變幻的大氣,靠著這種大氣,天子腳下的小民、草民才維持了自尊。
5.對“北京人,真有你的”該如何理解?
探究學習:“北京人,真有你的”真有你的什麼呢?是真有你的應付各種情況、各種局面的辦法。對此,汪曾棋先生在《跑警報》中說:“我們這個民族,長期以來,生於憂患,已經很‘皮實’了,對於任何猝然而來的災難,都用一種‘儒道互補’的精神對待之。這種‘儒道互補’的真髓,即‘不在乎’。這種‘不在乎’精神,是永遠征不服的。”
這種“不在乎”,便是凡事不必太認真,不必太放在心上。別急,別煩,別躁,悠著點。“車到山前必有路”,沒什麼事過不去。也就是說,心胸放寬些,用鄭板橋的話來說,就是“難得糊塗”。為什麼要“不在乎”?根本的原因在於世事難料,風雲難測。所謂“十年河東,十年河西”,人們不可太在意於眼前的利益得失,須知“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有了這種“不在乎”的精神,什麼事都能從容應對,從中透露出一種“忍”勁兒。
“北京人,真有你的!”言有盡,意無窮。讚許、褒獎之情溢於言表。
三、選題設計
1.我所知道的汪曾祺。
研究方法:
(1)閱讀汪曾祺作品,包括小說和散文。
(2)閱讀汪曾祺傳記及有關介紹汪曾棋的文章。
(3)選擇汪曾祺某一方面的特點作較為詳細的介紹。
參讀書目:
(1)《汪曾祺文集》(散文卷、小說卷),江蘇文藝出版社。
(2)汪彬《老頭汪曾祺》,人民大學出版社。
(3)陳建華《汪曾祺傳》,江蘇文藝出版社。
(4)汪曾祺《悠閒的生活藝術》,貴州人民出版社。
(5)汪曾祺《去年屬馬》(“京味文學叢書”之一),北京燕山出版社。
2.建築與文化的關係。
研究方法:
(1)調查當地民居建築風格的變化。如,建築用料、框架結構等方面的變化。
(2)分析、歸納,從中反映出人們思想意識、思想觀念上的變化。
(3)寫成相應的調查報告。
參讀書目:
(1)梁思成《中國建築史》。
(2)丁俊清《中國居住文化》,同濟大學出版社。
3.飲食與文化的關係。
研究方法:
(1)調查當地的風味小吃。如品種、口味、製作方式等等。
(2)調查當地有關的飲食風俗習慣。如,逢年過節的飲食習慣,平常待人接物的飲食習慣等等。
(3)思考這些習慣的形成、演變與當地經濟、文化和思想意識的關係。
參讀書目:
(1)《中國文化史三百題》,上海古籍出版社。
(2)《汪曾祺文集》(小說卷、散文卷),江蘇文藝出版社。
《衚衕文化》教學設計5
一.教學目標
1.瞭解北京民居建築的特點及其中體現的文化、民族心理,領會作者對傳統建築、傳統文化的理解和態度。
2.引導學生從建築的風格思考其體現出來的觀念、文化,思考傳統文化的價值,培養學生思辨能力及批判意識。
3.訓練學生抓關鍵詞概括要點的能力,培養學生獨立閱讀能力。
二.教學重點
指導學生抓住關鍵詞理清思路,概括文章要點。
三.教學難點
如何看待作者對傳統文化的感情
四.教學方法
1.自學輔導式為主,兼以發現式、討論式。以略讀——精讀——仿寫的教學流程開展教學。
2.音畫欣賞式
五.教學手段
多媒體輔助教學,以最靈動的唯美風格讓學生徜徉其中,感受北京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聆聽新北京走向世界大都市的最強音。
六.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課前預習:
1、通讀全文,應該學習哪些內容,或哪些內容有價值。
2、分組研究某一種建築及其所蘊含的文化內涵。
一.匯入(2分)
有人說,建築是石刻的史書,凝固的音樂;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在《中國建築史》中曾說:“中國建築既是延續了兩千餘年的一種工程技術,本身已造成一個藝術系統,許多建築物便是我們文化的表現,藝術的大量遺產。”課前,已經請大家上網或看書去了解衚衕,現在請一位同學給大家介紹一下。
二.自讀課文,概括衚衕特點及衚衕文化內涵,理清文章思路。
1、朗讀第一段,在第一段中找本段要點。
(找關鍵句。分析:首先排除舉例的句子。第一句,不行,他講的是整個北京的特點,目的在於引出“衚衕”這個話題。第二句講的是本段的主要內容,但從全篇看,他只寫出了表面現象,沒有深入揭示文體的實質。最後一句才適合。要點:方正)(方法:提取中心句、擇取關鍵詞。)
2、師問:本段最後一句說:“這種方正不但影響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響了北京人的思想。”請大家往下找一找,北京胡同除了“方正”之外,還有什麼特點?這些特點如何影響老北京人的生活,又使老北京人形成了怎樣的思想?(即文化。)
3、學生自讀,分組討論。
xx找出各段關鍵句子,提取要點:建築特點:方正、名稱來源多、數量多、安靜、獨門獨院(盒子);
文化內涵:總的來說,是一種封閉的文化。表現在以下方面:
(1)住在衚衕裡的居民大都安土重遷,不大願意搬家;(2)北京人講究處街坊,
(2)北京人講究“處街坊”,“合禮教”,但是平常日子過往不多,除棋友、酒友、鳥友有些來往之外,是“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3)北京愛瞧熱鬧,但是不愛管閒事,他們總是置身事外,冷眼旁觀。(4)北京胡同文化的精義是“忍”。安分守己,逆來順受。
4、教師指導整理:衚衕特點:方正、名稱來源多、數量多、安靜、獨門獨院(盒子);
衚衕文化:封閉。表現出的心理是易於滿足、不愛管閒事、精義是“忍”,(安分守己、逆來順受)。
5、思考:為什麼有這樣的的衚衕就有這樣的市民文化呢?請結合文章,談談衚衕建築和衚衕文化之間的關係。
(如因果關係。方正的建築影響了人們的思維:中規中矩,安分守己。獨門獨院的居住方式養成了封閉、自私的心態。……)
6、理清思路
衚衕特點――衚衕文化內涵――衚衕及衚衕文化的衰落
(衚衕的特點:方正,來源,數量,安靜——北京胡同文化的內涵——作者觀北京胡同的衰落,抒發感情)
三、思維訓練:
教師提出問題,學生思考、討論。(分組討論)
(1)作者對於走向衰落的北京胡同及其文化持何種態度?
(留戀,傷感,無奈,如知足常樂、隨遇而安等是汪曾祺所推崇的。當然也認識到它必將衰敗、沒落——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作者對於封閉的小市民文化,並沒有完全沉醉其中,是懷著一份清醒的,有一定的批判性意識。如。如忍耐、安分守己、逆來順受也有消極的意義。一種新的文化、新的意識正在興起,新北京正在崛起,北京在前進,中國也在前進!所以我們也可以一種樂觀的態度和衚衕再見吧。)
xx插入一系列衚衕圖片及《送別》的背景樂。
(2)商品經濟大潮對衚衕文化的衝擊是這種文化走向衰亡的重要原因,除此之外,是否還有別的原因?傳統文化一定會滅亡嗎?
(衚衕文化的衰亡還有其自身原因,封閉、保守、自私、易滿足、忍耐等特點使其其失掉了吸收外來養料,發展進步的機會,沒有發展的文化註定了只能在消耗盡自身的儲備之後走向衰亡。如一些落後的風俗、封建迷信意識等。
但傳統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淵源,深厚的文化積澱,如國畫、武術、戲劇、民間工藝。消失了就太可惜了,最好是傳統和現代兩者結合,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不斷吸收,不斷創新,不斷髮展,才不會滅亡。)
四、遷移練習:仿照《衚衕文化》的寫法,介紹你喜歡的一類民俗建築,並談談這類建築表現了人們怎樣的生活習俗和心理特點。
五、佈置作業
一、課後練習一、二。
二、仿照《衚衕文化》,以民俗建築為話題寫一篇800的作文。
《衚衕文化》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概括北京的內涵,體會作者對北方衚衕文化流露的感情。
教學重點
在理清作者思路的基礎上,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對全文中心意思的概括。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匯入
本文作者汪曾祺在《散文應是精品》中說:
“近幾年(也就是二三年吧),散文忽然悄悄興起。散文有讀者。在商品經濟的衝擊下,在流行歌曲、通俗小說、電視連續劇氾濫的時候,也還有一些人願意一個人坐下來,泡一杯茶,看兩篇散文,這是為什麼?原因可能是:一、生活顛簸,心情浮躁,人們需要一點安靜,一點有較高文化味的休息;二、在粗俗文化的擾攘之中,想尋找一種比較精美的藝術享受。這些年,把語言看成藝術,並從中得到愉快的人逐漸多起來,這是我們這個民族文化素養正在提高的可喜的徵兆。
“散文天地中有一現象值得玩味,即散文寫得較多也較好的有兩種人,一是女作家,二是老頭子。女作家的感情、感覺比較細,這是她們寫散文的優勢。有人說散文是老人的文體,有一定道理。老年人閱歷較多,感慨深遠。老人讀的書也較多,文章有較高的文化氣息,多數老人的散文可歸入“學者散文”。老年人文筆大都比較乾淨,不賣弄,少做作。但是往往比較枯瘦,不滋潤,少才華,這是老人文章一病。
“小說家的散文有什麼特點?我看沒有什麼特點。一定要說,是有人物。小說寫人的,小說家在寫散文的時候也總是要想到人。即使是寫遊記,寫習俗,乃至寫草木蟲魚,也都是此中有人,呼之欲出。”
下面我們就體會一下作者寫的散文的風格特點,看他屬於哪一種風格。
二、自讀課文,分析,討論。
按照課文由表及裡的行文順序和由簡易到繁難的思維規律,讓學生先閱讀、分析、討論前半篇課文的段落大意比較合理,可以逐段概括它們的要點,也可只做有代表性的段落,視時間充裕與否而定。
(課文第五段是將“衚衕”的城建特點與其文化特點掛起鉤來的段落,可以選作課堂學習的起點。透過讓學生尋找最先寫到“衚衕文化”字樣的段落等方法,幫助他們發現這一段在文章思路上的作用。問:最先寫到“衚衕文化”字樣的段落是哪一段?)
第一段的關鍵句是“大街、衚衕都是正南正北、正東正西”“把北京切成一個又一個方塊。這種方正不但影響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響了北京人的思想”。要使學生在自讀時就能發現這些句子的價值,必須提醒他們分析段落時應該有全文意識,不能只孤立地看一段。進一步對要點概括可以表述為:用方正的方向切割北京的大街、衚衕,影響著北京人的生活和思想。這種概括,首先是對全段思想要旨的提煉、提純,其次也是對有關話語化繁為簡的語言推敲,這比勾畫關鍵句要來得困難。應該對學生進行反覆訓練,老師不要越俎代庖,同時老師還要注意掌握好寬嚴尺度,學生的表述,主要意思基本正確完整就可以了,不要要求過高而嚇退他們。
第二段關鍵一句是“衚衕的取名,有各種來源”。因為下面的全部舉例,都是說明衚衕得名緣由的,例子很多,足見衚衕取名的來源之廣。
第三段寫了衚衕的寬窄、多少,恐怕目的是要談衚衕的數量之大。
第四段為讀者描繪了衚衕的安靜,這已經隱約有了生活———文化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