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設計> 文言文《傷仲永》教學設計範文(精選5篇)

文言文《傷仲永》教學設計

文言文《傷仲永》教學設計範文(精選5篇)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從而使學生獲得良好的發展。那麼應當如何寫教學設計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文言文《傷仲永》教學設計範文(精選5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文言文《傷仲永》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知識教學點:

  ⑴文學常識。

  ⑵文言實詞含義。

  2、能力訓練點:

  ⑴文言閱讀理解能力。

  ⑵對古典文學批判地繼承,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把握故事中反映出來的進步意義。

  3、德育訓練點:

  使學生認識到後天的教育和培養對發展才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從而端正學習態度。

  【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

  1、文言實詞的讀音及含義,訓練文言閱讀理解能力。

  (學生結合註釋自行串講,教師訂正,明確重點實詞)

  2、理解“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指出,仲永非主觀上不願學,是父親貪利。

  (透過分析故事情節來把握)

  【課時安排】

  1課時。

  【學生活動設計】

  1、朗讀課文,明確字、詞的正確讀音。

  2、結合註釋,分組串講文章。

  3、透過分析故事情節,聞一見一聞,在對比中明確後天學習的重要性。

  【教學步驟】

  一、匯入新課

  有這麼一個故事:

  有人得到一顆非常珍貴的種子。這顆種子種下以後,會開世界上最美麗的花,會結世界上最甜蜜的果。

  幾年以後,他的朋友都以為它已枝粗葉茂,開花結果了,紛紛前來向他要這顆果樹的種子,誰知道,他連那顆種子都還沒有種下去呢。

  “你為什麼不種下去呢?”朋友們詫異了。“我怕種下去會曬死。”那人回答說。

  “可以早晚澆點水嘛。”

  “我怕澆水會把它泡爛。”

  “那可以開溝排水呀!”朋友們指點著。

  “啊,這麼珍貴的種子,不怕被飛鳥啄掉嗎?我捨不得播下去呢!”

  請大家都想想說說:這顆種子的結局怎樣?

  種子乾癟了,死了,再也不能開世上最美的花,結世上最甜的果。

  沒了大地的營養,沒了風雨的磨鍊,少了後天的培養,種子再好也不可能體現它的價值。

  種子如此,那先天聰明優秀的人呢?不經過後天的努力學習,他(她)會怎樣?讓我們來看方仲永吧,聽聽他的故事。

  今天,我們學習第5課《傷仲永》。

  二、明確目標

  1、文學常識。

  2、文言實詞,直譯文章。(重點)

  3、辯證地看文章,明確學習的重要性,端正學習態度。

  三、整體感知

  1、文學常識:

  (請學生問答)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臨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本文選自《臨川先生文集》。

  2、學生朗讀文章(教師先範讀),讀準下列字音:

  扳pān謁yè邑yì稱chèn泯mǐn耶yé

  四、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準備:

  學生依照註釋翻譯文章,分四組,第一組,文章開頭至“其文理皆有可觀者”;第二組,“邑人奇之”至“不使學”;第三組,準備第二自然段;第四組,準備第三自然段。

  鼓勵能力強的同學多譯多準備。

  2、串講:

  每組請一同學起來講,其餘同學補充。教師給予訂正,並評議每組完成情況,做得好的給予鼓勵。

  3、教師以投影的形式或小黑板明確重點實詞的詞義,學生識記:

  隸──屬於旁近──鄰居與──給

  就──完成泯然──消失賓客──以……為賓客

  丐──求取一鄉──全鄉扳──同攀,拉、牽

  謁──拜見稱──相當邑人──同縣的人

  固──本來傷──哀傷利──以……為利

  聞──名聲

  4、再讀課文,理清故事情節,分析文章結構:

  ⑴本文的敘事採用了見聞錄的方式,用3個片斷依次分寫方仲永才能發展變化的階段,請學生排出這個片斷,並各用一字歸納。

  聞──見──問

  ⑵本文先揚後抑。先鋪寫方仲永幼年時天資過人,後寫他變得平庸無奇,前後互為反襯,對比鮮明,顯示了方仲永才能的落差之大,突出了他變為庸人的不幸結局,令人警醒、惋惜、傷嘆,為仲永感到哀傷、為他惋惜。

  ⑶本文先敘事後議論,敘為議服務。議點明瞭文章的主旨,體現了作者的人才觀。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不受之人,且為眾人;今夫不受之天,固眾人,又不受之人,得為眾人而已耶?”

  表明了作者對“不使學”、不讓人才“受之人”的錯誤作法的否定。王安石認為人的才能有賴於後天的教育和培養,即使是天賦很高的人,如果不加以教育和培養,也會變成平庸無能的人,表現出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

  五、總結、擴充套件

  “天才等於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奮加百分之一的靈感”,大科學家,有卓越成就的人尚且這麼說,那麼,我們呢?我們這一群正在求知的青少年呢?拋掉“我聰明,慢慢來”,“我不學也行”等說法吧,珍惜現在的學習時光,學習環境,努力學習!“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才來“傷仲永”,“傷你傷我們”!

  六、佈置作業

  1、結合練習一,熟讀課文。

  2、獨立完成練習三。

  文言文《傷仲永》教學設計2

  一、教學設想

  (一)教學理念

  成長,一個永遠美麗,說不盡的話題。每個人都從成長中走來,以煩惱為伴,以歡樂為伴。《傷仲永》為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中的一篇文章,學習本文目的就是讓學生通過了解方仲永的成長足跡,正確對待自己成長中的苦與樂。在教學中,應當以“讀”為課堂學習的主要活動方式,以“方仲永”成長經歷為紅線,設疑而讀,設疑而進,讓學生真正以讀的方式融入到故事中。將課堂內的課文學習分成“引出課文,誦讀課文,譯讀課文,品讀課文,比讀課文”幾個環節,在每一個環節充實具體的學習內容與學生活動。

  (二)教學目標

  1、誦讀課文,注意節奏,培養能力。

  2、理清脈絡,瞭解寫法,明白道理。

  3、感悟文意,認識教育,熱愛學習。

  二、教學過程

  (一)引出課文

  天才是什麼?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古往今來,天資再好的人,也要經過刻苦學習才能成材。如果仰仗自己的聰明,而不去勤奮讀書,只能一事無成。

  俗話說“先天不足後天補”,也就是說在後天的教育中得到彌補。如果先天條件好,天資聰慧,後天得不到正確的教育,那結果又是怎樣呢?今天我們就學習柳宗元的《傷仲永》。(板書課題)

  (二)誦讀課文

  先放錄音,讓學生聽讀課文。要求學生在聽的過程中,注意給生字詞注音。接著,由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停頓、節奏、表情。進一步感知課文內容。教師利用學生朗讀課文的時間,把生字詞寫在黑板上,檢查學生學習的效果。

  1、給句子中加點的字注音。

  2、朗讀時注意下列語句的停頓。

  ①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

  ②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並|自為其名。

  ③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

  ④自是|指物作詩位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

  ⑥餘聞之也|久。

  (三)譯讀課文

  ①圈點勾畫,粗通文意,嘗試用現代漢語翻譯課文。

  ②疑難詞語探究:

  以四人小組為單位討論文中理解有困難的詞句或文言常用詞語。以提問形式在班內交流,教師適當點撥、指導。

  ③解難釋疑,重點翻譯文章第三段。

  交流後明確:先生說:仲永的通曉、領悟能力是天賦的。他的天資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終成為一個平凡的人,是因為他沒有受到後天的教育。像他那樣天生聰明,如此有才智,沒有受到後天的教育,尚且要成為平凡的人;那麼,現在那些不是天生聰明,本來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後天的教育,想成為一個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夠吧?

  (四)品讀課文

  (找出文中你認為最值得玩味的詞、句並進行品析)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的觀點,理解文章所要說明的道理。多媒體出示相關題目:

  1、方仲永的才能發展分為那幾個階段?朗讀這些文句(教師作適當的提示)。

  2、用自己的話說說:方仲永由天資過人變得泯然眾人的原因是什麼?

  3、方仲永的父親是怎樣的一個人?你最想對他說的一句話是什麼?

  4、敘事有詳有略,哪些詳?哪些略?為什麼這樣安排材料?

  明確:可分兩部分,先敘事,後說理,由事入理。兩部分是證明與被證明的關係,重點是議論、說理。是為了更好的突出中心,詳寫方仲永才能初露是為了突出他的神童天賦,與後來的“泯然眾人”形成反差,從而突出後天教育的重要性。

  5、最後一段的議論講了什麼道理?

  傾聽學生的發言,巧妙收束全文。應讓學生暢所欲言,並允許有不同的見解。

  (五)比讀課文

  教師提供課外文言文語段,學生當堂閱讀,並嘗試完成文後題目。(多媒體顯示):

  任末①年十四,負笈②從師,不懼險阻。每言:人若不學,則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編茅為庵③,削荊④為筆,刻樹汁為墨。夜則映星月而讀,暗則縛麻蒿⑤自照。觀書有會意處,題其衣裳,以記其事。門徒悅其勤學,常以淨衣易之。臨終誡曰:“夫人好學,雖死猶存;不學者,雖存,謂之行屍走肉耳。”

  【註釋】①任末:人名。②笈:書箱。③庵:茅草小屋。④荊:這裡指荊的枝條。⑤麻蒿:一種植物,點燃後可照。

  1、解釋下列加點的詞。

  (1)負笈從師,不懼險阻(揹著)

  (2)或依林木之下(有時)

  (3)門徒悅其勤學(敬佩)

  (4)常以淨衣易之(交換)

  2、翻譯下面的句子。

  夫人好學,雖死猶存;不學者,雖存,謂之行屍走肉耳。

  人喜歡學習,雖然死了但是精神還存在;(如果)不學習,雖然活著,(我們)叫他沒有靈魂的空殼。(行屍走肉:比喻不動腦筋、無所作為、糊里糊塗過日子的人)

  3、談談你從中受到啟發。

  人要有所作為,必須趁年輕多學習,等等。

  (六)佈置作業

  1.摘抄有關“天才與勤奮”的名言警句5條。

  2、寫一篇“由方仲永想到的”讀後感。

  文言文《傷仲永》教學設計3

  【教材分析】

  本文兩部分,第一部分依次寫了方仲永從五歲到二十歲間才能發展變化的三個階段。作者詳寫第一個階段,力陳方仲永才能初露時期的情形,點明他才能衰退的原因,然後簡略地寫後兩個階段,點出他的才能衰退以致“泯然眾人矣”。第二部分是議論,作者借事說理,強調後天學習對成才的重要性。應該注意的是,不要曲解作者在本文想強調的“後天受教育重要”的觀點,不要把“主觀努力”與之混同。

  【學情分析】

  鐵二中屬於重點中學,學生的素質相對較好,預習作業會完成的比較順暢,他們能夠查閱大量資料解決一些相關問題,能夠對照註釋翻譯課文,能夠配合老師積極發言,但發言的內容有不定性。

  【教育目標】

  1、知識和技能:

  掌握有關文言實詞的意義和用法,加強文言文的朗讀訓練,注意朗讀的節奏、感情、語氣,提高對文言文的朗讀、理解、賞析能力。

  2、過程和方法:

  指導學生準確朗讀課文,藉助工具書讀懂故事,並能複述故事,感悟故事。透過充分的活動,引導學生合作學習,探究問題,積累知識。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準確把握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領悟故事所蘊含的道理,引導學生正確處理天資和後天學習的關係。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剛才在課下就有幾個同學聊方仲永的故事,甚至還聊到了現代版的方仲永,看來大家不但熟悉了課文,而且還查閱了不少資料,也挺有自己看法的。那我們就來展示一下預習的成果吧。

  二、作者介紹

  (學生用幻燈展示預習查資料的成果,但注意其表述,要有具體的要求)

  (出示幻燈一)王安石,文學家和政治家,文章寫得十分出色,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二十歲中進士,曾積極推行變法,後新法被廢,憂憤成疾,第二年病逝。

  (在此可以讓學生集體背誦王安石的《京口瓜洲》,來激發其瞭解作者、學習本文的熱情)

  三、朗讀課文

  (給予必要的指導,如字音、停頓、節奏、感情等)

  1、易讀錯的字。

  2、停頓節奏。(舉學生疑惑的典型例句)

  3、感情語氣。

  歸納朗讀應該注意的點,要求同學們根據這些點,在下面各自朗讀一遍,然後集體頌讀。

  (出示幻燈三)朗讀注意:讀準字音。

  找準停頓

  拿準語調

  讀出語氣

  四、積累實詞

  同學們分組討論,目的是解決自己在預習過程中的字詞句等問題,疏通文意,準備複述。

  對分析實詞的'方法進行如下歸納:

  (出示幻燈四)實詞分析注意:詞性改變看語境

  一詞多義要比較

  五、複述分析

  (評析複述的過程,即分析教材的過程,即展示合作探究成果的過程)

  1、這篇文章到底講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請大家用一句話概括出來。

  2、由一個天才淪為一個庸才不能說不是一個悲劇,那麼,造成這個悲劇的原因是什麼呢?

  3、請同學們用兩個句子概括這篇文章的內容:

  ⑴本文敘述了方仲永由天才變庸才的故事,告訴人們後天教育對成才很重要。

  ⑵本文以方仲永由天才變庸才的事例,闡明瞭後天教育對成才的重要性。

  六、深化理解

  針對方仲永的悲劇,體會作者的意圖,你現在最想說的是什麼呢?

  (出示幻燈五)

  方仲永──天才──不受教育──平凡人

  其他人──普通──不受教育──平凡人

  七、小結本課

  (不必面面俱到,突出主題則可)

  文言文《傷仲永》教學設計4

  【學習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⑴利用課文註釋和工具書讀懂課文。

  ⑵朗讀課文正確掌握句中的停頓。

  ⑶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和中心思想。

  2、過程與方法:

  透過朗讀課文翻譯理解課文,培養學生自學文言文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

  領會後天教育對人成材的作用,激勵學生勤奮學習。

  【重、難點】

  1、朗讀課文,正確掌握句中的語頓。

  2、翻譯文言文的技巧和方法。

  3、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和中心思想。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步驟】

  1、導語設計:

  天才,什麼是天才?高爾基說過“天才出於勤奮”“天才是打到一百次仍站立著的人”,卡菜爾也說過“天才就是無止境刻苦勤奮的努力”。世上沒有絕對的天才,只有勤勞、不懈追求的普通凡人。今天,我們學習《傷仲永》,看看王安為何“傷”仲永呢?

  2、走近王安石:

  提示學生從名、時、地、評作五個方面掌握,準備作一分鐘搶答。

  3、學習文言文的方法:

  對照註釋,一字一句地讀,透過合作交流,把課文讀懂。

  師引:

  ⑴推薦一位讀得最棒的同學大聲朗讀。

  ⑵師讀。

  ⑶學生評價師和生讀的有什麼不同?(點評)

  朗讀文言文如何停頓才好呢?

  4、多媒體顯示:

  停頓的要領:

  ⑴理解文章,確定停頓點。(主要是指不能把意思讀“破”。)

  ⑵根據語言順序來停頓。(是指不能把詞語讀“破”。)

  ⑶停頓要體現出省略成分。

  5、下面我來連一連,縱著一同學一句,大家齊讀:(多媒體顯示)

  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

  ⑵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並/自為其名。

  ⑶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

  ⑷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⑸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還謁於邑人。

  ⑹餘聞之也/久。

  三、研習課文

  1、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⑴大家自由朗讀課文。(結合註釋和手中資料書疏理文意,把課文試著翻譯邊讀邊說出聲)

  ⑵搶答賽:

  隸:屬於。

  嘗:曾經

  書具:書寫工具,指筆、墨、紙、硯等。

  自為其名:自己題上自己的名字。

  文理:指文采和道理。

  還謁:四處拜訪。

  乞:求取。

  泯然:完全。

  通悟:通達聰慧。

  材人:有才能的人。

  還自揚州:從揚州回家。

  得為眾人而已耶?:它是一個反問句,恐怕他連普通人還不如罷了。

  ⑶翻開書,同桌互相試者翻譯,找出不會翻譯的句子,然後提出來,全班同學一起解決:

  文言文翻譯五字法:(多媒體顯示)

  留:國號、年號、地名、官名、人名、書名等可照錄翻譯;

  替:用現代漢語詞語替換古義詞;

  調:調整倒裝句的語序,使之符合現代漢語的習慣;

  補:補出省略句中省略內容;

  刪:刪去沒有實在意義的詞。

  2、課文研討、探究:

  大家自由讀課文,分小組討論,揣摩文意,提出文章有價值、值得探究的問題。

  文言文《傷仲永》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1 、積累文言詞彙,朗讀、背誦課文;

  2 、理清文章脈絡,學習寓理於事、借事說理的寫作方法;

  3 、理解文章內容,認識後天的教育和努力在造就人才方面起的決定性作用這一道理。

  教學重難點:

  反覆誦讀,理解課文最後一段作者的思想觀點。

  教學過程:

  一、匯入

  什麼是天才?古今往來,有許多鼓勵人們成才的格言,被譽為“發明大王”的愛迪生有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高爾基說過“天才出於勤奮”“天才是打倒一百次仍站立著的人”。唐朝大文學家韓愈也曾說過:“業精於勤荒於嬉”。中國有句俗話:“一勤天下無難事”。這些話講的都是同一個道理,就是學業方面的精深造詣來自勤奮好學。遺憾的是,有很多人並未認識到這一點,自恃天才,結果淪為庸才。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文言文將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天才也是需要後天學習的。

  二、作者介紹

  王安石( 1021 - 1086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宇介甫,晚號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宋代的蘇軾、蘇洵、蘇轍、歐陽修、王安石、曾鞏)。列寧稱其為“中國十一世紀的改革家”。本文采用隨筆的形式而寫,借一件事來抒發作者的感情或闡明某種觀點。敘述是基礎,闡明道理是核心。

  文題含義:為仲永的經歷遭遇而感傷。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 、自主學習:默讀課文,對照註釋,聯絡上下文理解文章內容,找出因字詞句造成的閱讀障礙,做出標記。

  2 、互動交流:凡是不懂的問題,包括漢字的讀音、詞語的理解、句子的翻譯等都可以在課堂上提出來。學生互問互答,實時引導指點。

  3 、朗讀時注意下列語句的停頓:

  ①未嘗 | 識書具,忽 | 啼求之。

  ②借旁近 | 與之,即 | 書詩四句,並 | 自為其名。

  ③其詩 | 以養父母、收族為意。

  ④自是 | 指物作詩位就,其文理 | 皆有可觀者。

  ⑤父 | 利其然也,日扳仲永 | 環謁於邑人。

  ③餘聞之也 | 久。

  4 、重點詞語的理解:

  ( 1 )課文註釋中的重點字詞;

  ( 2 )一詞多義:

  ①其:並自為其名——自己的(他的); 其詩以養父母——他的(指方仲永的);

  其文理皆有可觀者——代仲永寫的詩; 父利其然也——他的;

  其受之天也——他; 則其受於人者不至也——他;

  彼其受之天也——他; 如此其賢也——助詞,無意

  ②之:忽啼求之——代書具; 借旁近與之——代仲永;

  傳一鄉秀才觀之——代仲永寫的詩; 邑人奇之——代仲永寫詩這件事;

  或以錢幣乞之——代仲永寫的詩; 餘聞之也久——代方仲永很有才這件事;

  於舅家見之——代仲永; 不能稱前時之聞——助詞,的;

  受之天也——調節音節,無意; 卒之為眾人——無意義

  ③於:日扳仲永環謁於眾人——到,引出物件; 於舅家見之——在;

  賢於材人遠矣——比,表示比較; 則其受於人者不至也——從

  ④然:父利其然也——這樣,指“或以錢幣乞之”;

  泯然眾人矣——……的樣子

  ( 3 )詞類活用:

  ①傷仲永——哀傷,為……哀傷; ②父異焉——對……感到驚異;

  ③邑人奇之——對……感到驚奇; ④稍稍賓客其父——把……當作賓客;

  ⑤父利其然也——以為……有利可圖

  (4 )翻譯重要句子

  四、研習課文

  1 、理清課文結構層次:

  第一部分:第 1 、 2 段,敘事——簡敘方仲永才能發展變化的三個階段。

  “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觀者”:寫方仲永幼年時天資過人,具有作詩才能——聞

  “……——不能稱前時之聞”:寫十二三歲時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見

  “又七年——泯然眾人矣”:寫方仲永又過七年後完全變成一個平庸之人——聞

  第二部分:第 3 段,說理——作者闡明觀點看法。

  2 、思考:課文寫了方仲永的才能發展經歷有哪幾個階段?

  明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幼年作詩的非凡才能和天賦。如:“即書詩四句”,“指物作詩 立就”,“文理皆有可觀”。

  第二階段,寫十二三歲的方仲永才能大不如先前,“不能稱前 時之聞”。

  第三階段,寫方仲永完全變成一個平庸之人,“混然眾人矣”。

  3 、思考:這三個發展階段的敘述,有見有聞,有詳有略,這樣安排組織材料有何 好處?

  明確:

  寫仲永年少時天資聰慧,以“聞”的形式;寫仲永十二三歲才思“不能稱前時之聞”, 以“見”的形式;寫方仲永最終平庸無奇,又以“聞”的形式。“見”和“聞”有機結合,敘述真切可信,課文詳寫第一個階段,鋪陳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無量,而其父的負利之舉卻導致他的才能衰退。後兩個階段略寫,幾筆點出方仲永淪落平庸的情形,引人深思。這種詳略處理,有力地突出了文章主旨,鮮明地體現了“傷”的含義。

  4 、方仲永由天資過人變得“泯然眾人”,原因是什麼?

  明確:

  從方仲永的個人情況來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貪圖小利,目光短淺,“不使學”;從道理上講,方仲永“卒之為眾人”,是因為“其受於人者不至”,即沒有受到後天正常的教育。

  5 、最後一段“受於天”指什麼?“受於人’僅指什麼?

  明確:

  “受於天”是指人的先天條件好,即有天賦。“受於人”指人的後天學習和受到的教育。

  6 、最後一段講了幾層意思: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觀點是什麼?

  明確:

  講了兩層意思:從“王子曰”到“不至世”,揭示仲永才能混滅的原因,即“受於人者不 至也”。從“彼其……”至文是第二層,由仲永引申出天賦差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結 局更加可悲。這一段作者主要強調了後天的努力學習、接受教育對成才的重要作用。

  五、本文在語言上有什麼特點?找出相關內容加以說明。

  1 、語言簡練而精當。

  ①第一段中寫方仲永“啼求之”,一個“啼”字生動地寫出了索求書具的兒童情態;

  ②“忽”“即”“立”三個副詞使一個天資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躍然紙上;

  ③“環謁”一詞把方仲永父貪利自得、可悲可憐的愚昧無知之態刻畫得淋漓盡致。

  2 、借事說理,敘事平實,說理自然,敘是議的依託,議是敘的深化,說服力強,引人深思。

  3 、先揚後抑,以巨大的反差給人強烈的心理反差。

  4 、事理結合是本文的顯著特點,但情感的流露也增色不少。字裡行間流露出作者對一個神童最終“泯然眾人”的惋惜之情,對“受之天”而“受於人者不至”者的哀傷之情。

  六、拓展:

  課堂辯論:成長的關鍵

  正方:天資聰慧是成長的關鍵

  反方:後天教育是成長的關鍵

  要求同學們結合課文內容,聯絡實際,透過辯論明確:天賦與後天教育的關係,認識後天教育的重要性。

  指導:在辯論中要抓住辯題的中心,憑據論證,以理服人;

  表達要條理清楚,不溫不火,注意辯論秩序;

  要揚己之長,克敵之短,充分展示辯才。

  評價方式:聽眾評價、辯論雙方自評

  評價內容:辯論內容和辯論技巧,指出優缺點。

  總結歸納:

  我們可以從方仲永身上吸取那些教訓?

  明確:

  人的智力發展存在著某些差異,但這不是起決定作用的因素,是後天的教育和學習。青少年應正確認識自己,天資好的,加上勤奮學習可能成為棟樑之才;反之,即使天資再好,如後天不學習,同樣會碌碌無為。另一方面,即使天資再差的人如勤奮學習,也可以成為有用之才。

  補充:有關學習的名言警句並讓學生以其中一條為主線 , 談談自己的認識體會。

  ①我是個拙笨學藝者,沒有充分的天才,全憑苦學。——梅蘭芳《舞臺生活四十年》

  ②形成天才的決定因素應該是勤奮。有幾分勤學苦練,天資就能發揮和個人的勤學苦練是成正比例的。——郭沫若

  ③天才是用勞動換來的——童第周。

  ④有人問:寫一首好詩是靠天才呢;還是靠藝術?我的看法是:苦學而沒有豐富的天才,有天才而沒有訓練,都歸無用,兩者應該相互為用,相互結合。——亞里士多德《浮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