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背影》 教學設計(精選6篇)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用到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促進我們快速成長,使教學工作更加科學化。我們該怎麼去寫教學設計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人教版《背影》 教學設計(精選6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背影》 教學設計1
教材與學情分析:
朱自清的《背影》,突出刻畫父親的背影,著力表現父愛。在禍不單行、陰雲籠罩、哀愁焦慮的日子,父愛顯得異乎尋常的感人。文章中的敘述和描寫都恰到好處,樸素的語言表達了真摯的感情。課文的價值點比較多:透過本課的學習,能讓學生換一種角度理解深沉的父愛;學生在寫作時,比較注重華麗辭藻的運用,透過語言品析,讓學生體悟到樸素的語言也可以表達真摯深沉的感情;作者抓住背影這一特殊的角度來敘寫父愛,把父愛聚焦於背影進行細緻刻畫,具體感人。
一課時的教學,我想以本課為例子,引導學生進行賞析和寫作借鑑。所以我將本課的價值點定為“抓住背影這一情感聚焦點進行細緻刻畫,並透過樸素而準確的語言表現人物形象。”即透過本課的學習,讓七年級學生在寫人習作中借鑑這一種寫作手法:選取一個典型事件,抓住特定的場景或者情感聚焦點,進行細緻刻畫,使作文重點突出,人物形象鮮明。
學習目標:
透過品析,理解本文透過抓住“背影”這個聚焦點,運用樸素的語言,表達了父愛主題的寫作手法。
課時安排:二課時
學習過程:
第一課時
一、匯入新課
1、在我們的印象中,“慈母嚴父”的思想是根深蒂固。那麼父親給我們的印象一定是嚴厲和苛責嗎?其實父親給我們的愛同樣溫柔體貼,只是很多時候我們忽略了。他們的愛與母愛一樣偉大。
2、介紹作者朱自清。
二、檢測字詞
給加點字注音
交卸 奔喪 差使 瑣屑 柵欄
躊躇 蹣跚 頹唐 簌簌 舉箸
三、整體感知:
觀看《背影》朗誦影片;初步感悟文章情感之美、語言之美;
1、你從文中那些細節感受到了深沉的父愛?
2、作者是選取什麼角度來表現父愛的?
四、朗讀課文
把文中描寫背影的文字找出來,讀一讀。
這四次對背影的描寫哪一次給你留下的印象最深?(應該是第二次:買橘子的背影)然後,讓指名學生單個朗讀,比較哪個學生朗讀得比較好,教師在朗讀技巧(輕重音)上加以指導,找出應重讀的詞,加以體會,教師適時加以引導。然後,教師適時提問:作者是怎樣描寫刻畫父親買橘子的背影的?
學生自讀課文,作圈點批註,準備第二節課發言。
第二課時
一、學習寫法
《背影》這篇散文因其成功地描述了“父愛”這一主題而被人們廣為傳誦。文中多次刻畫背影,“望父買橘”這一片段刻畫的最細緻、也最感人。作者是怎樣刻畫這次背影的?
1、學生研讀、批註;
2、小組交流;
3、班上交流。
4、總結。
這個背影之所以如此感人,是因為:
前有家庭背景的烘托;
中間有對父親的服飾、動作、語言的細緻刻畫;
後有“我”的情感反應做烘托;
再加上本文樸素而又深沉的語言,樸實無華,卻飽含深情,有豐富的內涵,深刻地揭示了父親的心理活動,充分表露了父親的愛子深情。讓人讀來不禁潸然淚下。
二、總結梳理
這篇文章透過抓住“背影”這個聚焦點,運用樸素的語言,表達了“深深的父愛”這一主題。
三、佈置作業
借鑑本文的寫作手法,選取一個典型事例,抓住一個情感聚焦點(例如眼睛、手等)學習運用細節描寫的手法,寫一寫自己的父親,完成一篇不少於600字的作文。
《背影》 教學設計2
【教學步驟】
一、匯入,喚起親情體驗
父母對子女的愛是無私的,它體現在生活的每一個細節之中,也許在日常的生活中我們並不經意,但在特定的環境中,那種對親情的感念便會湧動在我們的心田。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背影》便是作者朱自清抓住特定環境下的親情瞬間寫下的感人至深的散文。
二、初讀,尋找親情瞬間
1、作者回顧。
2、範讀課文,要求學生聽清生字讀音。
3、帶著問題自讀課文。
設問:找出文章中寫背影的文字,說說作者寫得最為動情的是哪一段,並說說你的理由。
討論、交流、明確:(四處背影略)作者寫得最為動情的是父親過鐵道買橘子時的背影,因為此時作者寫得最詳細──先寫外貌、寫衣帽,然後寫動作,用特定鏡頭精細地描寫爬月臺的動作,還用自己的感情烘托這個背影。
三、品讀,體味親情湧動
1、品讀課文,準備探究下面的問題:
是什麼原因促使作者對父親爬月臺買橘子時的背影印象最深,從而著力地進行描寫?
2、提示探究思路。
⑴分析父子離別時的家庭境況;
⑵品味父親送行時說的幾句話;
⑶父親的身體狀況。
3、小結:
在禍不單行的家境中,父親在謀事與送行二者之間,他將兒子的路途平安看得更重,這是何等的愛子之心!揹著沉重的精神負擔,父親還要安慰兒子,送行時又細緻入微地關照。買橘子要過鐵道,體胖的父親爬起來非常費勁,但是為了兒子,再難的事情他也心甘情願。想到這些,就在望著父親攀爬月臺的背影時,“我”的良心受到觸動,頓悟父親的愛心,所以“我”哭了,父親此時的背影便定格在“我”的腦海之中……
四、朗讀,回味親情表現
1、體會其他三處寫背影的文字的作用。
第一處:點題、懸念;第三處:表現格外依戀、惆悵、悲憫、辛酸之情;第四處:再現“背影”,表達思念之情。
2、有感情的朗讀全文。
《背影》 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⑴理解、積累“狼藉、頹唐、瑣屑、蹣跚、躊躇”等詞語。
⑵品味賞析文章樸實飽含深情的語言。
2、能力目標:
⑴體會關鍵性語句的含義和表達作用,揣摩文中家庭生活內容及作者心境與感受的表達。
⑵學習本文獨具匠心的傳情藝術和精巧的構思。
3、德育目標:
體察深厚而動人的父子深情,激發學生對父母的愛心。
【教學重點】
賞析文章樸實卻含蘊至愛深情的語言,體會感情流程。
【教學難點】
從理清文章脈絡入手整體把握內容,體會文章精巧的構思,理解2、3語段對錶達中心的作用。
【教學方法】
1、朗讀法:
紀實散文《背影》的語言平實自然。指導學生認真朗讀,整體感知作品,獲得心靈上的溝通和共鳴。同時,在誦讀中理清文章的線索和行文脈絡,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研討探究法:
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積極研討文中關鍵性語句的表義和表達作用。如四次寫背影的文字和四次描寫“我”的眼淚;理解對父親外貌、動作和語言描寫的作用;同時,結合生活體驗揣摩作者的心情和感受,激發愛心。
【教具準備】
多媒體 CAI 課件、錄音機及示範朗讀磁帶、投影儀
【教學過程】
〖教學要點〗
整體感知文章,理清行文脈絡。分析平淡中顯神奇的特定背景,體會文章的感染力。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設計(一):(投影顯示孟郊的《遊子吟》)
孟郊在群星璀璨的唐代詩人中也許算不上耀眼,但他的一首《遊子吟》卻歷久不衰,千百年來撥動著無數讀者的心絃,為人們所傳頌它的魅力就在於詩中親切而真淳地吟誦了一種普通而偉大的人性美──母愛。“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喚起普天下兒女們多少深摯的憶念。是的,“可憐天下父母心”,是無私深沉的父母之愛沐浴著兒女們的成長。今天我們學習的是著名作家朱自清的《背影》,一篇表現父子之情的典範之作。
設計(二):
父母對子女的愛是發自於內心的真摯無私的愛,柔蜜的愛意伴隨著我們的成長經歷。同學們,請大家說一說曾讓你感動過的父母的疼愛。(學生動情講述)是的,這種感情無論是蘊蓄在平常的片言隻語,還是流露在不經意的神情動作中,都是那樣令人難忘。今天我們學習的則是一篇從父親的背影中感悟出親子之愛的散文──《背影》。
設計(三):(投影)
“這是一個普通的中學國文教員的永恆記憶:一九四八年八月十三日,走出家門,就看見一群小學生在爭著搶著地看一張當天的報紙,其中一個驚慌地喊道:‘老師,作《背影》的朱自清先生昨天死了!’看到孩子們那種愴惶悲慼的神情,不禁無言地流下淚來。”
讀了這段文字,我們不禁要問: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是一篇怎樣的文章,能夠這樣打動人們的魅力又何在呢?今天,讓我們一起走近朱自清,走進《背影》,去體會那份曾讓無數讀者感動過的感動。
二、資料助讀(多媒體顯示)
1、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蘇揚州人。散文家、詩人、學者。
2、《背影》是一篇著名的紀實散文。是朱自清於1925年10月在清華大學任教時寫的。它描寫了在祖母亡故回家奔喪之後與父親在車站上別離時的情景。作者曾說:“我寫《背影》,就因為文中所引的父親的來信那句話。當時讀了父親的信,真的淚如泉湧。我父親待我的許多好處,特點是《背影》裡所敘的那一回,想起來跟在眼前一般無二。我這篇文章只是?寫實。”
三、誦讀感知,整體把握
1、範讀課文(或聽朗讀錄音)後學生自讀,要求:聽準字音,體會感情,理解詞語含義。
投影:
1、注音:
差使(chāi)奔喪(sāng)狼藉(jí)簌簌(sù)蹣跚(pán shān)躊躇(chóu chú)迂腐(yū)拭(shì)頹唐(tuí)舉箸(zhù)瑣屑(suǒ xiè)
2、結合註釋,理解下列詞語的含義。
狼藉:亂七八糟的樣子。
慘淡:悽慘暗淡,不景氣。
勾留:短時間停留。
典質:(把財產、衣物)典當、抵押出去。典,當。質,抵押。
蹣跚:因為腿腳不靈便,走路緩慢搖擺的樣子。躊躇:猶豫。
頹唐:衰頹敗落。
觸目傷懷:看到(家庭敗落的情況)心裡感到悲傷。懷,心。
不能自已:停止。這裡是控制的意思。
情鬱於中:感情積聚在心裡。
《背影》 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學習用擷取法,構建文章,明確文章的線索,體會父子情深,品味樸實、飽含深情的語言,從而提高學生品味語言的能力和從寫作中精選材料、謀篇佈局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這是一篇敘事紀實散文。學習本文,閱讀方法上以朗讀訓練為重點;內容探究上,以學生自學為主,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在寫作練習上,學習運用擷取法來敘事抒情的訓練。引導學生用“整體感知、重點研讀、合作探究、自主學習”的模式來掌握內容,領悟內涵。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味文中血濃於水的濃濃親情,從感情的聚焦點──背影中發掘深深的父愛,陶冶學生愛我親人、愛我生活的高尚情感。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
體會樸實、飽含深情的語言,感悟作者由感情的聚焦點──背影抒發的真摯親情。學習敘事中的選材方法──擷取法。
2、難點:
明確“背影”是課文的明線,“父子深情”是課文的暗線,二者和諧統一,結構文章的特點;體會文章餘音嫋嫋、情思綿綿的意蘊。
【教學準備】
收集相關的資料如:歌曲《父親》、白帆的散文《父親的泥腳》等。
【教學課時】
二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 設定情境,匯入新課
1、“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如果說母愛如涓涓溪流滋潤著我們的心田,那麼父愛便是一首永遠不老的歌,時時震撼著我們的心靈!有一首歌名字叫《父親》,今天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共同沐浴這份深深父愛。
2、生活中“父親就是那登天的梯,父親就是那拉車的牛”!父愛是一種發自內心的無私、深沉的愛!著名作家朱自清的《背影》,便是一篇體現父子之情的典範作品。(板書課題:背影)請同學們把課文朗讀一遍。
二、指導學生談讀課文後的體會和感受,合作探究
1、文中共有幾次寫到“背影”?給你感觸最深的是哪一次?文章為何以“背影”為題?
⑴四次寫到“背影”:點題的背影、買橘子的背影、分別時的背影、想念中的背影。
⑵感觸最深的“背影”:買橘子的背影。
⑶“背影”貫串全文始終。
2、有感情的朗讀買橘子的背影分析作者是怎樣細緻刻畫這一“背影” 的?你認為用得最生動的動詞有哪些?
⑴感情基調:舒緩、深沉。
⑵買橘子時的背影的刻畫:外貌描寫、動作描寫。
⑶幾個生動的詞語運用:蹣跚、探、 攀、縮、傾。
小結:父親年紀大了。但為了給兒子買幾個橘子,不顧掉下月臺的危險, 艱難的“攀”著、“縮”著,“可憐天下父母心”!這份濃濃的愛子之情,又怎能不令人感動得淚流滿面呢?
3、同學們有感情的朗讀本段,熟讀成誦。再次體會父親的愛子深情。
三、品味語言,感悟主旨
1、文中父親的話語不多,請找出最讓你動情的父親的話語,談談你的體會。
⑴“事已如此,不必難過,好在天無絕人之路!”體會:擔心兒子過分悲痛,寬慰兒子。
⑵“不要緊,他們去不好!”體會:放心不下,愛子情切。
⑶“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體會:擔心兒子旅程口渴,眷眷深情溢於言中。
⑷“我走了,到那邊來信!”體會:l臨別囑咐,惦念兒子旅途的平安。
⑸“進去吧,裡面沒人!”體會:擔心兒子,細心關照。
小結:這些簡短的話,含義豐富。有離別的愁苦,有對兒子不諳世情險惡的擔心,有對未來的憂慮,也有經濟拮据的難言之隱。我們似乎聽到了那位父親拳拳的愛子之音,多好的父親啊!
2、文中有幾處,作者的淚在無聲的流,請找出來細心品味:
⑴第一次流淚:家境慘淡,悲哀的淚。
⑵第二次流淚:望父買橘,感動的 淚。
⑶第三次流?目:“背影”消逝,惜別的淚。
⑷第四次流淚:思念父親,傷心的淚。
小結:“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作者的四次流淚,情思綿綿,強烈地撞擊著我們的心扉,在朦朧的淚光中,那份永恆的父子深情在無盡地蔓延……
第二課時
一、匯入新課、積累語言
1、設定情境,導人新課:情是一個永遠不老的話題,在許多文學作品中都透過抒情的筆調寫出了濃濃親情,你積累的有關父愛深情的優美句子有哪些?我們一起交流賞析一下吧!
⑴“父愛像一把大傘,總在有雨的日子裡擎著!”
⑵“父愛是一座大山,挺拔偉岸;父愛是一片汪洋的海,濃郁深遠!”
⑶“父親是我人生旅途中的一盞明燈,在我迷路的時候,照亮我的行程!”
2、有選擇的投影學生積累的優美句子,交流背誦。
小結:同學們摘記的句子中都融入著濃濃的情意,希望同學們多積累背誦,你的語言也會靚起來。
二、合作探究,明確文章的線索
上節課的學習中,我們領略到了名篇的風範。像其他散文一樣,《背影》也有它明確的線索,試試看,能發現嗎?
1、“背影”在文中共出現了四次:文章開頭,點出背影;父親買橘子,刻畫背影;父子分手,分別背影;文章結尾,照應背影。結論:文章的明線一背影。
2、文章開始引出回憶;而後渲染濃重的悲涼氛圍;接下來的送別,更是直接表現父子情深;結尾思念,催人淚下。
結論:文章的暗線──父子深情。
小結:文章透過“背影”將各部分材料巧妙地組織起來,併成功地表達了作者的感情,照應了標題,使文章貫穿一氣,渾然一體,所以說“背影”是文章的明線;同時文章處處湧動著摯熱的情感,所以說父子深是文章的暗線。兩條線索一條主外,一條主裡,和諧統一,結構文章。
三、語言訓練,探究“選材構思法一擷取法”的片段寫作練習
1、現在我們來學習攝取閃光瞬間的選材構思法──擷取法。《背影》之所以成為廣為傳誦的佳作,還緣於作者精巧的選材構思。作者以新穎獨到的視角,擷取人物狀態中最鮮明、最動人的瞬間──背影來構建文章。請同學再讀課文,深人體會這一特色。
2、現在請大家口頭表達,寫作交流:
⑴我們沐浴在愛的陽光下,能擷取最讓你感動的瞬間,說說你的父親嗎?
⑵請同學們將父親最精彩的瞬間融人你的情感,寫下來。
⑶交流寫作心得。
本課小結:
《背影》是一篇優美的敘事紀實散文。作者截取了生活中最鮮明的片段──父親的背影,透過特寫;抒發了濃濃的父子深情。文章語言樸實,飽含深摯的情感,只有細心玩昧才能真正有所領悟。文章精巧的選材構思法──擷取法,也是值得我們好好借鑑學習的!
【板書設計】
背影
朱自清
點題的背影父親對兒子的摯愛悲哀的淚
買橘子的背影感動的淚
分別時的背影惜別的淚
想念中的背影兒子對父親的深情傷心的淚
文章的線索:明線一背影;暗線一父子深情。
文章的選材構思法:擷取法。
寫作技巧:精心選材構思、善於抒發深摯情感。
【問題探究與拓展活動】
擷取法:擷取事物的最精彩、最動人、最能反映其本質的閃光的瞬間而加以表現的選材方法叫做擷取法。在學習中讓學生透過對比感悟、口頭表達、寫作體驗來增長知識,提升能力。
【教學探討與反思】
作為新時代的青少年,雖然被父母濃濃的愛包裹著,但大多卻認為理所當然,很少真切的來體驗一下父母的拳拳愛子之情。這樣,在教學過程中還應多加強感情渲染的力度。
《背影》 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識記“狼藉”“簌簌”“頹唐”“蹣跚”等詞語。
2、理解文章具體描寫父親“背影”的細節,體味作者為之感動落淚的表層和深層原因。
3、 領會文章所表現的父子之間的親情,繼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教學重難點
理解文章具體描寫父親“背影”的細節,體味作者為之感動落淚的表層和深層原因。
教學工具
多媒體裝置
教學過程
新課匯入
【設計意圖:激發學生的興趣,創造寬鬆的學習氛圍,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慾,進入新課學習。】
父親給我們的印象是嚴肅,所以我們都喜歡母親,其實,父親給我們的愛是無聲的、是厚重的、更是偉大的,下面,請大家欣賞歌曲劉和剛的《父親》。歌曲欣賞完了,我們帶著對父親崇敬的感情走進著名散文家朱自清的《背影》。
課堂實錄
一、介紹作者及寫作背景
【設計意圖:讓學生對朱自清及相關的寫作背景有更全面的`瞭解,進而更深刻的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
1、介紹作者
朱自清,字佩弦,號秋實,江蘇揚州市人,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1920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哲學系,1925年來清華執教,長斯擔任清華中國文學系主任一職。有詩文集《蹤跡》、《歐遊雜記》。散文代表作是《背影》、《荷塘月色》。《背影》是記實散文,寫於1925年。
2、寫作背景
《背影》寫於1925年10月,當時作者在清華大學任教。本文是作者追憶八年前的往事。1917年冬,作者祖母去世,父親朱鴻鈞原任徐州菸酒公賣局局長,被解職。文中的“禍不單行”正是指這兩件事。作者當時20歲,在北大哲學系讀書,得知祖母去世,從北京趕到徐州與父親一道回揚州奔喪。喪事完畢,父親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唸書,父子在浦口車站惜別。
二、聽課文朗讀,掃清字詞障礙。
【設計意圖:此環節旨在讓學生透過預習,藉助工具書自行解決字詞,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1、讀準下列詞語。
交卸(xiè) 奔喪(sāng) 狼藉( jí ) 簌簌(sù )
差使(chāi) 迂腐(yū) 瑣屑 (xiè) 柵欄(zhà)
頹唐( tuí) 晶瑩(yíng)
2、須掌握的詞語。
狼藉:亂七八糟的樣子
簌簌:紛紛落下的樣子。
慘淡:悽慘暗淡,不景氣。
躊躇:猶豫。
蹣跚:腿腳不靈便,走路緩慢搖擺的樣子。
頹唐:衰頹敗落。
觸目傷懷:看到(家庭敗落的情況)心裡感到悲傷。懷:心。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設計意圖:本題旨在讓學生整體把握本文的結構。】
1、本文寫的主要事件是什麼?
回答:父子浦口送別。
2、找出本文的行文線索?
明確: 背 影
3、全文共寫了父親的幾次背影?每次背影各是在什麼情況下出現的?並依次劃分課文結構層次。
四寫背影。“背影”在文章中出現了四次,每次的情況有所不同,而思想感情卻是一脈相承的。分別為:
⑴懷念父親,惦記背影;第一次是開篇點題“背影”,有一種濃厚的感情氣氛籠罩全文。
⑵望父買橘,刻畫背影;第二次是在車站送別的場面中,父親胖胖的身軀,步履艱難,蹣跚的走過鐵道為兒子買橘子,使兒子感動得熱淚盈眶。
⑶父子分手,惜別背影;第三次是父親和兒子告別後,兒子眼望著父親的“背影”在人群中消逝,離情別緒,又催人淚下。
⑷別後思念,再現背影。第四次是在文章的結尾,兒子讀著父親的來信,在淚光中再次浮現了父親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己,與文章開頭呼應。
惦記背影(思念父親) 1
悲涼氣氛(別時家境) 2—3
鋪墊背影(細心關照) 4—5
刻畫背影(望父買橘) 6
別後思念 再現背影(別後懷念) 7
四、再讀課文,合作探究下列問題。
【設計意圖: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相互討論,相互啟發,充分發揮學生的互補作用培養學生交流、傾聽、評價意識和自主學習能力。】
1、作者為什麼一看到父親或想到父親的背影,就忍不住流淚?
因為從父親的背影裡,兒子感悟到父親對我的愛子之情。 也看到了父親老年處境的艱難,謀生的艱辛,所以忍不住流下眼淚。
2、背影、眼淚在文章中共出現了幾次?請從課文中圈畫出來。分析流淚的原因和飽含的感情。
第一次在開頭,“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
(惦記背影)
第二次在浦口車站送別時,父親去買橘子的背影。(刻畫背影)
第三次在車門話別,望著父親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群裡”。(惜別背影)
第四次在結尾,“在晶瑩的淚光中,又看見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
(再現背影)
課後小結
父母愛子女之心,無微不至,父母愛子女之事,可寫的事情成千上萬。本文以小見大,將父母的“俯首甘為孺子牛”的摯愛全部凝聚在這個背影裡。就像我們熟悉的唐朝人孟郊的《遊子吟》就把母親對即將遠行的兒子的種種複雜微妙的感情全部凝聚在“臨行密密縫”這個形象上。讀了本文,你不會不想到父母平時對自己的許多鍾愛,甚至有些是自己本來不怎麼在意的事情,這時也會浮現出來,令你動心,乃至流淚,甚或慚愧。
課後習題
請同學們回到家裡,用你自己獨特的方式,向你的父母、親人表示你對他們理解,對他們給予你的無微不至的關懷的感激。給父母夾一次菜,給他們寫一張紙條,為他們倒一杯水,向他們道一聲辛苦……
板書
背影
朱自清
線索:背影為線索
開頭設疑——點出背影
望父買橘——刻畫背影
父子分手——惜別背影
結尾思念——再現背影
《背影》 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味洋溢在字裡行間的人間至情。
2.體會文章的語言特色以及學習抓住人物特徵刻畫人物的方法。
3.珍愛親情,增進與父母的溝通與交流,培養中華民族傳統美德。
教學重點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味洋溢在字裡行間的人間至情。
2.體會文章的語言特色以及學習抓住人物特徵刻畫人物的方法。
教學難點
學習在敘述和描寫中抒發感情的方法,理解深沉的父子之情。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匯入新課
同學們,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許多不經意的細節,會引發我們內心的感動。比如:春天樹尖上長出了第一片嫩芽,秋日裡遠處傳來的一首懷舊的老歌,週六回到家,父母早已為我們準備了一桌熱氣騰騰的飯菜……這樣的事,也許還有很多很多。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就是一篇令人感動的文章《背影》。
這篇課文追憶了作者在八年前,在北大讀書時經歷的家庭變故。當時中國社會的狀況是:軍閥割據,帝國主義勢力明爭暗鬥,知識分子朝不保夕,奔波勞碌,謀事艱難,在他們心頭籠罩著一層不散的愁雲。採用紀實的手法,透過一個特定的角度“背影”去寫父子之間在那特殊的社會背景之下的相愛相憐的感情,所以更喚起人們的同情、嘆惋和共鳴。
二、課文欣賞
(一)整體感知:兩個問題
1.本文寫的主要事件是什麼?
回答:父子浦口送別。
2.全文共寫到父親幾次背影?表達了什麼中心?
回答:四寫背影。“背影”在文章中出現了四次,每次的情況有所不同,而思想感情卻是一脈相承的。分別為:
(1)懷念父親,惦記背影;第一次是開篇點題“背影”,有一種濃厚的感情氣氛籠罩全文。
(2)望父買橘,刻畫背影;第二次是在車站送別的場面中,父親胖胖的身軀,步履艱難,蹣跚地走過鐵道為兒子買橘子,使兒子感動得熱淚盈眶。
(3)父子分手,惜別背影;第三次是父親和兒子告別後,兒子眼望著父親的“背影”在人群中消逝,離情別緒,又催人淚下。
(4)別後思念,再現背影。第四次是在文章的結尾,兒子讀著父親的來信,在淚光中再次浮現了父親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已,與文章開頭呼應。
表達的中心:父疼子,子愛父,──父子情深。
(二)思考討論一:父疼子
1.在送行過程中,父親為兒子做了哪些事?
答:親自送行,照看行李,講定價錢,送子上車,揀定座位,叮囑兒子,囑咐茶房,為子買橘。
體現:細心關照,周到入微。
2.其中哪一件事最讓你感動?為什麼?答:望父買橘見背影。
3.朗讀,分析這一部分。
4.父親的穿戴:黑、深青──家境不好,心情憂傷。(黑色給人壓抑沉重的感覺,這是一個沉重的背影!)
5.走路的姿勢:蹣跚──年紀較大,腿腳不便。(這是一個蹣跚的背影!)
6.爬月臺動作:探攀縮傾──行動不便,步履艱難。(動作描寫,“探”,體胖動作不靈便,下鐵道小心翼翼;“攀”,既寫出月臺的高度,又可以想象父親爬月臺的吃力;“縮”,兩腳無處可蹬,把怎樣爬寫得更細緻;“傾”,爬上月臺雖然十分艱難,但又十分努力的樣子。──這是一個艱難的背影!)
7.父親對兒子的關懷,除了為兒子做了這麼多煩瑣細小的小事以外,還以什麼方式表達這種關愛?
答:父親的語言。
(1)不要緊,他們去不好!
(2)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
(3)我走了,到那邊來信!
(4)進去吧,裡面沒人。
體現:憐惜體貼,依依不捨。(樸實而簡潔的語言,表現出父親無微不至的關心,深摯的關愛,憐惜體貼兒子,依依不捨,語言樸實,感情深沉。)
(三)思考討論二:子愛父
1.兒子理解了父親的深情嗎?為什麼?談談你的看法。
理解。三次流淚,兩次自責:
A.望父買橘,艱難背影──感動之淚
B.父子離別,惜別背影──惆悵之淚
C.含淚讀信,再現背影──思念之淚
D.太聰明瞭,聰明過分──後悔自責
兒子對父親:從不理解到理解、體諒、感動、思念。
真切理解,真誠感激
(四)研究探討
你認為父親為兒子做的這些事普通嗎?為何兒子會多次流淚。作者並不是第一次看到父親的背影,這個背影對於兒子來說太熟悉了,如果是在平常,父親的背影可能不會令兒子感動得掉下眼淚來。那為何會如此感動呢?
總結:特定的環境:家境慘淡,禍不單行。
學生總結:祖母去世,滿院狼藉,變賣典質,父親失業。失去親人,父親的內心是悲痛的;失業、借債等境況又使他的內心充滿了憂愁。日漸蒼老的父親,還要承擔家庭的重擔。然而在這慘淡的光景中,父親並不怨天尤人,一如既往地愛護著自己的兒子。父親擔心兒子看到家庭的變故影響學業,還寬慰兒子,並親自送兒子上火車。這些事有的不是他非做不可,如送兒子上火車;有的既不是他非做不可,又不是他所能勝任的,如過鐵道買橘子。但他不做便心中不安。為照顧兒子,什麼災禍,什麼勞累,他都置之度外。父親在千辛萬苦中為兒子所做的一切,比平常特別是順境中所做的一切不知可貴多少倍。所以兒子當然會感動得多次掉下眼淚。
教師總結:飽經憂患的父親:一如既往愛護兒子,萬般體貼關愛。父親是一座山,偉大而堅強。嚴酷的現實扭曲了情感,沉重的負擔壓彎了脊背,他從無怨言,默默地用點點血汗,以透支的生命為兒女們開出一條成功之路。
三、拓展遷移
父母愛子女之心,無微不至,父母愛子女之事,可寫的事情成千上萬。本文以小見大,將父母的“俯首甘為孺子牛”的摯愛全部凝聚在這個背影裡。就像我們熟悉的唐朝人孟郊的《遊子吟》就把母親對即將遠行的兒子的種種複雜微妙的感情全部凝聚在“臨行密密縫”這個形象上。讀了本文,你不會不想到父母平時對自己的許多鍾愛,甚至有些是自己本來不怎麼在意的事情,這時也會浮現出來,令你動心,乃至流淚,甚或慚愧。
其實何止父愛,所有的親情之愛都是感人的,也許你承受著卻沒有發覺,也許你失去了才覺珍貴。請你仔細品味這記憶中的珍寶,說說在你的家庭裡,你所感受到的至愛親情。
四、感受深情(放背景動畫《懂你》)
同學們,至愛親情是我們擁有的無上的財富。一桌準備好的飯菜,一件放在床頭的衣服,一個鼓勵的微笑,一句體貼的話語,都凝聚著親人對我們的期望和關懷。正像父親的背影一樣,永遠感動著我們。讓我們都能對他們說一聲:我愛你們,我理解了你們。
五、作業:
請同學們回到家裡,用你自己獨特的方式,向你的父母、親人表示你對他們理解,對他們給予你的無微不至的關懷的感激。給父母夾一次菜,給他們寫一張紙條,為他們倒一杯水,向他們道一聲辛苦……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