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設計> 【精選】教學設計方案彙編4篇

教學設計方案

【精選】教學設計方案彙編4篇

  為了確保事情或工作有序有效開展,往往需要預先進行方案制定工作,方案的內容和形式都要圍繞著主題來展開,最終達到預期的效果和意義。那麼問題來了,方案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教學設計方案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教學設計方案 篇1

  教學目標:

  1、 學會i、u、ü3個單韻母,能認清字形,讀準字音。

  2、學會正確認讀i、u、ü的帶調韻母。知道ü上標聲調時,上面的小圓點不寫。

  3、會在四線格里抄寫i、u、ü三個單韻母。

  課時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教學單韻母i、u並抄寫。

  教學過程:

  一、 複習檢查。

  1、猜謎語。

  (1)白鵝倒影是什麼韻母?

  (2)圓臉小姑娘,小辮右邊扎。這是什麼韻母?

  (3)像個圓圈是什麼韻母?

  2、抽讀字母卡片。

  二、 教學單韻母i。

  1、看圖說話引出i。

  圖上畫著什麼?圖上畫著一件衣服。i的發音與“衣”的音相同。

  2、教學i的發音,認清字形。

  (1)發音要領:發音時嘴比發e時開得更小,只留一條小縫,舌前部升高,接近上顎,舌尖抵住下齒背,讓氣從舌尖和上顎中間自然流出。

  (2)教師範讀、領讀。

  (3)記憶字形。

  i像什麼?順口溜:“像支蠟燭i、i、i。”

  3、書寫指導:先寫豎,再寫點,兩筆寫成。

  三、 教學單韻母u。

  1、看圖說話引出u。

  圖上畫著什麼?“樹上有一隻烏鴉。”烏鴉的“烏”就是u。

  2、教學u的發音,認清字形。

  (1)發音要領:發音時把嘴唇收攏,嘴唇比發o時更圓更小,舌尖後縮,舌根抬高,讓氣從小洞中出來。

  (2)教師範讀,領讀。

  (3)記憶字形。

  可用順口溜:“像只茶杯u、u、u。”

  3、書寫指導:u一筆寫成。

  四、 鞏固複習。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教學單韻母ü並抄寫。6個單韻母的複習鞏固、帶調認讀。

  教學過程:

  一、 複習檢查。

  二、 教學單韻母ü。

  1、看圖說話引出ü。

  “一條大魚水中游。”還可以說“一條魚兒吹著泡泡。”

  2、教學ü的發音,認清字形。

  (1)發音要領:發音時嘴唇撮成一小圓洞,舌頭位置跟發I一樣,讓氣流經過舌頭與上顎之間,由小圓洞中出來。

  (2)教師範讀、領讀。

  (3)記憶字形。

  順口溜:“小魚吹泡ü、ü、ü。”小魚吐出的泡泡就像ü上的兩點。

  三、 教學i、u、ü的四聲。

  1、i的四聲。

  ī 這件衣服真好看!í 咦!我的鉛筆在哪兒?

  ǐ 拿把椅子您請坐。ì 你的意思我明白。

  告訴學生,I標上聲調時,上面不寫小圓點,因為戴上了帽子,小圓點就看不見了。

  2、u的四聲。

  ū、ū、ū,火車嗚嗚叫。ú、ú、ú,沒有就是“無”。

  ǔ、ǔ、ǔ,一二三四五。ù、ù、ù,我們愛公物。

  3、ü的四聲。

  他姓於ǖ、ǖ、ǖ。我吃魚ǘ、ǘ、ǘ。

  天下雨ǚ、ǚ、ǚ。一塊玉ǜ、ǜ、ǜ。

  四、 複習鞏固。

  1、打亂順序讀i、u、ü的卡片。

  2、用多種方法訓練帶調讀。

  (1) 看教師手勢讀。

  (2) 教師報聲調學生讀。

  (3) 教師讀帶調韻母,指名在黑板上取帶調卡片。

  (4) 指定兩學生,一人拿出一張韻母卡片,並報聲調,另一人讀出帶調韻母。

  五、 完成課堂作業。

教學設計方案 篇2

  [課文說明]:

  這篇課文記敘的是京劇藝術大師梅蘭芳當年在北京露天劇場演出京劇《穆桂英掛帥》的動人場景。讚美了梅蘭芳高超精湛的演出技藝和我國京劇藝術的輝煌成就。本文重點突出,描寫獨具匠心。一方面著力對錶演者的唱腔、身段、臺步、表情、動作進行了細緻的描摹,使人身臨其境,另一方面對觀眾的描寫更是濃墨重彩,以觀眾的反應變化,側面烘托大師的聲望與無以倫比的藝術造詣。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透過對重點詞句的理解,感悟梅蘭芳精湛的表演藝術。

  2、有感情朗讀課文,積累。

  3、初步感受京劇藝術的魅力,激發對京劇等民族藝術的熱愛。

  [教學重點]:

  1、品讀課文第4、5自然段中的重點語句,感悟梅蘭芳大師精湛的表演藝術。

  2、理清觀眾情緒變化線索,感悟民眾對京劇國粹的熱愛之情。

  [教學難點]:

  品悟大師精湛表演藝術的句子,學生不容易表達,難以描繪心中的體會。

  [設計理念]:

  1.品詞析句,感悟文字。

  抓住關鍵詞語解讀是閱讀教學的基本內容,只有這樣,教學才能落到實處,否則,就架空了。而本課的教學重難點是解讀第四自然段,在教學中,指導學生抓住關鍵詞語進行解讀。學生透過品析,才能感受到梅蘭芳先生精湛的演技,體會到觀眾對京劇藝術的喜愛,對藝術家的熱愛。

  2.分層理解,美讀文字。

  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讀句子,讀出自己對文字的理解和感受。尤其在第四自然段中,有一句唱詞像珠子似的從.引起一片深遠的迴音。,更是分幾個層次細讀,品讀。好句不厭百回讀,讀中自有感悟出。

  [教學流程]:

  一、回顧上文,引出下文

  在那個暑氣未消的夏夜,從四面八方趕來的觀眾都特別想看京劇大師梅蘭芳演戲。當時,天那麼熱,人那麼多,劇場卻是那麼靜。板書:靜,這是出場前觀眾的反應,出場後,觀眾又有哪些反應呢?

  二、整體感知,理清思路

  默讀45節,用劃出描寫觀眾反應的句子,想一想,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反應?

  交流,相機板書。

  三、品詞析句、深入研讀(4、5節)

  1、品讀出場時觀眾反應的句子。

  當女主角穆桂英以輕盈而矯健的步子走出場來的時候,這個平靜的海面,陡然捲起一陣暴風雨,觀眾像觸了電似的,對這位女英雄報以雷鳴般的掌聲。

  ((1)理解出觀眾對大師的喜愛。(2)抓重點詞輕盈而矯健體會

  出場的精彩)

  2、品讀表演中觀眾反應的句子,聯上系下,體會表演的精彩。

  過渡:觀眾的反應,讓我們體會到了出場的精彩,表演中,觀眾的反應又會讓我們體會到什麼呢?

  多媒體出示

  觀眾像著了魔一樣,忽然變得鴉雀無聲。他們的情感和舞臺上女主角的情感交融在一起。指名讀。

  (抓著了魔、鴉雀無聲體會表演的精彩)

  聯絡上文品讀句子,相機出示句子:

  品讀句子:(1)開始唱了,那圓潤的歌喉在夜空中顫動,聽起來似乎遼遠而又逼近,柔和而又鏗鏘。(重點引導學生抓圓潤

  遼遠而又逼近,柔和而又鏗鏘體會。)

  品讀句子:(2)唱詞像珠子似的從一笑一顰中,從優雅的水袖中,從婀娜的身段中,一粒一粒地滾下來,滴在地上,濺到空中,落進每個人的心裡,引起一片深遠的迴音。

  引導學生理解(1、唱詞象珠子。2、三個從中。3、五個動詞)體會大師出神入化的表演藝術。

  播放《穆桂英掛帥》影片片段。幫助理解。

  過渡:這樣美輪美奐的表演,怎不叫觀眾著了魔呢?剛才透過聯絡上文理解觀眾的著魔,誰還能結合下文談自己的體會呢?

  根據學生的交流,師小結:女主角演的實在是惟妙惟肖,她喜,觀眾就喜,她悲,觀眾就悲,臺上臺下,同喜同悲,同歌同泣,這就是著了魔,這就是交融啊!讓我們也象著了魔一樣讀一讀吧。

  3、品讀高潮時,觀眾反應的句子。

  品讀:女主角像一朵盛開的鮮花,觀眾想要把這多鮮花捧在手裡。

  (抓捧引導學生體會人民群眾對大師的喜愛和珍惜,希望美好的藝術之花永遠綻放,永不凋謝)

  四、品讀五節、昇華主題

  1、比較句子的不同,談體會。(讀出自豪,佩服,尊敬,讚美)

  2、體會設問表達的好處。(給人留下強烈深刻的印象)

  2、小結板書,昇華主題,再讀(齊讀)

  3、看多媒體拓展資料(師生合作讀)

  五、小結全文、拓展文字

  這節課的學習,讓我們感受到了梅蘭芳先生精湛的表演藝術,體驗到了觀眾對大師的熱愛之情,初步初步領略了京劇的魅力。對於博大精深的我國文化來說,今天所學的,不過是滄海一粟。隨後我們還會學《吆喝》、《中國結》,相信會對我過傳統文化有更深的瞭解、更多的收穫!(放京劇音樂,結束學習。)

教學設計方案 篇3

  教學角度:藉助多角度運筆方式,深入感受課文內容。

  主要教學步驟:

  1、速讀課文,要求學生把握登山隊員突擊主峰的主要經過。

  2、跳度課文,要求學生選讀最能表現登山對員集體主義觀念和獻身精神的語句。

  3根據課文內容,進行相關寫作活動。

  寫讀訓練實施過程:

  1、引導學生分別從情節

  詳略

  寫景等角度,快速瀏覽課文。

  2按教學要求,教師提出如下寫作題目,讓學生討論:

  A寫內容提要,概述登山隊員登上地球之顛的經過

  B寫心得體會,談談自己對劉連滿等隊員精神品質的感想;

  C改寫課文片斷,用劉連滿的口吻敘述他這天的登山經歷;

  D仿照文中的寫景語句,寫幾句描寫晨光或夜色的話。

  3學生從上述題目中選取一個進行寫作。

  4、先小組後全班進行交流。

  5、學生推薦課文精彩片斷,供全班齊讀品味

教學設計方案 篇4

  [教學目標]

  1、瞭解關於《古詩十九首》的文學常識;

  2、感受詩歌的思想內涵;

  3、運用想象描摹詩歌的藝術畫面。

  [教學重、難點]

  1、運用想象和聯想描摹詩歌畫面;

  2、抓住詩歌意象來解讀詩歌主旨,培養詩歌鑑賞能力。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

  (板書鍾嶸《詩品》:驚心動魄,可謂幾乎一字千金。)

  大家知道這個評價說的是什麼嗎?它指的是《古詩十九首》的語言已經達到爐火純青的程度了。今天,我們將要學習其中的一首《涉江採芙蓉》,體味一下這一字千金的語言魅力。

  二、文學常識介紹

  《古詩十九首》是梁代蕭統《文選》雜詩類的一個標題,包括漢代無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詩。清代沈德潛說:古詩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辭,一時之作。大率逐臣棄妻,朋友闊絕,遊子他鄉,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顯言,或反覆言。初無奇闢之思,驚險之句,而西京古詩,皆在其下。評價如此之高,而後世也多有仿者。西漢陸機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東晉的陶淵明,南朝宋代的鮑照等,也都有學習古詩手法、風格的《擬古詩》。

  三、詩歌鑑賞品味

  1、詩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達感情的方式是什麼?其目的是什麼?

  (提示:方式是試圖採摘芙蓉,目的是遺遠方的`同心者)

  明確:中國人民很早對於自然就有很深的愛好,對自然的愛與對人的愛往往緊密地聯絡在一起。古代人送給最親愛的人的禮物往往不是什麼金銀珠寶,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別時總是折一枝柳條送給遠行的人,遠行的人為了表示對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驛使就託帶一枝梅花給他。這種生活情調是簡樸的,也是美好的。正如王維的《相思》所寫: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採花折柳,這正是古人傳情達意的方式,一方面是傳達了對親朋的關懷、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託了對親朋的美好祝願。

  2、詩歌描寫多芳草的蘭澤有什麼藝術作用?

  明確:這是環境描寫,意在從側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潔和所表達感情的純潔和美好。

  3、三、四句一問一答,在詩歌中具有怎樣的表達作用?

  明確:詩歌講究起、承、轉、合,這兩句在結構上是暗轉過渡,為表現主人公的情緒由歡欣洋溢轉變為下面的黯然銷魂作鋪墊。

  4、詩人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所思在遠道的嗎?如果不是,詩人為什麼要這樣寫?

  提示:所思是時時刻刻在他心頭的,涉江採芙蓉也是為了她,如果詩首就開門見山地把她表出,詩就平淡無味了。這句話是全詩發展的頂點,頂點同時也是轉折點,一方面替上文的發展暫時作一結束,一方面為下文的發展作一伏線,所以照例是要擺在中間的。

  5、五、六句的還顧、漫浩浩具有怎樣的表達作用?

  明確:還顧一詞,動作性和畫面感很強,可以清晰地表現了主人公孤獨、憂愁、悵惘的形象和心情。漫浩浩一詞是寫主人公與環顧所見舊鄉的距離,給人以路途綿延無盡的感覺。這兩個詞含蓄地傳達了主人公極度痛苦的心情,可是,這兩句並沒有直接點明主人公的痛苦,這樣就給讀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間,具有含蓄不盡的藝術效果。

  6、最後兩句除了表達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還能體會到什麼?

  明確:還能讓人深切地感受到兩個彼此相愛的人的真摯篤厚的感情。因愛之深才思之深,因愛之長久才有終老之憂傷。

  7、試對這首詩的藝術特點加以概括。

  明確:一是意境高潔、清幽;二是含蓄不盡,餘味悠長。

  四、問題探究

  關於《涉江採芙蓉》,有人認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環顧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認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還顧者則是所思的男子。你怎麼看?(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不求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