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上冊數學教學設計範文(精選5篇)
作為一位傑出的教職工,編寫教學設計是必不可少的,教學設計是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學物件的特點,將教學諸要素有序安排,確定合適的教學方案的設想和計劃。那麼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五年級上冊數學教學設計範文(精選5篇),歡迎大家分享。
五年級上冊數學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透過具體例項體會求商的近似數的必要性,感受取商的近似數是實際應用的需要。
2、掌握用“四捨五入”法擷取商的近似數的一般方法。
3、在解決相關實際問題時能根據實際情況合理取商的近似數,培養學生探索數學問題的興趣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掌握用“四捨五入”法擷取商的近似數的一般方法。
教學難點:
理解求商的近似數與積的近似數的異同。
教學準備
有關的課件。
教學過程
一、複習引入:
1.按照要求寫出表中小數的近似數。(PPT課件出示題目。)
保留整數保留一位小數保留兩位小數保留三位小數
2.求出下面各題中積的近似值。(PPT課件出示題目。)
(1)得數保留一位小數:2.83×0.9;
(2)得數保留兩位小數:1.07×0.56。
3.揭示課題:我們已經會求小數乘法中積的近似數了。在小數除法中,常常會出現除不盡的情況,或者雖然除得盡,但是商的小數位數比較多,實際應用中並不需要這麼多位的小數,這時就可以根據需要用“四捨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數位數,求出商的近似數,這就是我們這節課要探究的內容。(板書課題:商的近似數。)
二、探究新知:
1.學習例6。
(1)出示例6題目資訊。(PPT課件演示。)
(2)教師引導學生根據問題中的資訊自主列式計算,並指名板演。(教師巡視,瞭解學生的計算情況,給予適當指導。)
(3)當學生除到商為兩位小數、三位小數……還除不盡時,教師適時引導學生思考:在計算價錢時,通常只精確到“分”,這裡的計量單位是“元”,那應該保留幾位小數?除的時候應該怎麼辦?(教師適時板書或PPT課件演示。)
①學生回答後,修改自己的計算過程,得到19.4÷12≈1.62(元)。
②訂正後,教師引導學生明確:商保留兩位小數時,要除到第三位小數,再將第三位小數“四捨五入”。
(4)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如果要精確到“角”,又應該保留幾位小數?除的時候應該怎麼辦?
①學生獨立完成。
②訂正後,教師引導學生明確:商保留一位小數時,要除到第二位小數,再將第二位小數“四捨五入”。(教師適時板書或PPT課件演示。)
(5)教師組織學生交流討論。
①透過上面的兩次計算,想一想怎樣求商的近似數?
②教師引導學生小結:求商的近似數時,計算到比保留的小數位數多一位,再將最後一位“四捨五入”。(教師適時板書或PPT課件演示。)
(6)介紹求商的近似數的簡便的方法:求商的近似數時,除到要保留的小數位數後,可以不用再繼續除,只要把餘數同除數作比較。
①如果餘數小於除數的一半,就說明下一位商小於5,直接捨去;(PPT課件演示例6精確到“角”的計算過程。)
②如果餘數等於或大於除數的一半,就說明下一位商等於或大於5,要在已求得的商的末一位上加1。(PPT課件演示例6精確到“分”的計算過程。)
2.對比求商的近似數與求積的近似數的異同。
(1)對比求“1.07×0.56”的積的近似數與求“19.4÷12”的商的近似數,想一想,它們在求法上有什麼相同和不同?(PPT課件演示。)
(2)思考:求商的近似數與求積的近似數有什麼相同和不同?(PPT課件演示。)
(3)引導學生交流、概括。(PPT課件演示。)
①相同點:都是按“四捨五入”法取近似數。
②不同點:求商的近似數時,只要計算到比要保留的小數位數多一位就可以了;而求積的近似數時,則要計算出整個積後再取近似數。
三、鞏固應用:
1.基本練習。
完成教材第32頁“做一做”。
①學生獨立完成,教師巡視,適時指導。
②集體訂正,著重讓學生明確每一小題除到第幾位小數,然後怎麼取近似數。
2.提高練習。
判斷對錯。(對的在括號裡打“√”,錯的在括號裡打“×”。)
(1)求商的近似數時,計算到比保留的小數位數多一位,再將最後一位“四捨五入”。( )
(2)求商的近似數時,精確到百分位,就必須除到萬分位。( )
(3)求商的近似數和求積的近似數一樣,必須先求出準確數。( )
四、總結評價:
這節課你學會了什麼?有什麼收穫?
教學反思:本節課從生活情景入手,讓學生知道數學源自於生活,很大空間給了學生獨立思考,在真實化的情境中體驗感悟數學。在教學例7的時候,以談話方式引出數學問題,營造一種利於學習的氛圍,引導學生體驗數學來源於生活,讓學生經歷求商的近似數的過程,更加能讓學生加深理解記憶。
學生總結出方法後,再進行加強聯絡。但在練習中我發現有一部分學生還是不能明白“比要求多除一位”的意思,比如要求商保留三位小數,學生做豎式時就只除到小數第三位,沒有多除一位,導致結果出錯。因此,只要不斷強調方法中加強鞏固,學生熟悉了自然錯誤就減少了。
在求商的近似數時,學生最感到困難的是根據實際情況進行保留,提醒學生並不是任何時候都可以用四捨五入的方法保留,有時要用“進一法”,有時用“去尾法”,我讓學生舉例說說什麼時候“進一”,什麼時候“去尾”,幫助學生理解。
五年級上冊數學教學設計2
教學內容:
教科書58頁例1。
教學目標:
1、結合圖例,根據等式不變的性質,學會解簡易方程。
2、掌握解方程的書寫格式,並能用代入法進行檢驗。
3、提高學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同時滲透函式的思想。
教學重點:
掌握解方程的方法和書寫格式。
教學重點:
掌握解方程的方法。
教具準備:
可見、平臺
教學過程:
一、複習。
1、提問:什麼是方程?
2、判斷下面各式哪些是方程?
3、後面括號中哪個x的值是方程的解?
(1)X +42=98 (X =57,X =135)
(2)5.2- X =0.7 (X =4.5,X =8.8)
4、等式的性質是什麼?(方程兩邊同時加減或乘除同一個數(0除外),左右兩邊仍然相等)
5、匯入:今天,我們就利用等式的性質來解方程。
板書課題:解方程
二、新課學習。
1、出示例1的圖
(1)問:你們猜盒子裡裝的是什麼?(皮球)問:從圖中你獲取了哪些資訊?
(盒子裡有X個皮球和外面3個皮球等於9個皮球)
(2)請學生根據關係列出式子。
板書:X +3=9
(3)問:怎樣解這個方程呢?(出示課件)
(4)師:我們可以用天平保持平衡的道理來幫助解方程。
(5)看課件演示
問:要使天平左邊只剩下“X”而還能保持平衡,該怎麼辦呢?
(6)學生思考後回答。
(7)演示課件
教師一邊演示一邊在黑板寫出:X +3-3=9-3
(8)師生小結:方程兩邊同時減去同一個數(3)
(9)問:為什麼要減3,減2可以嗎?學生回答
(10)天平兩邊同時減去同一個數,天平兩邊還平衡嗎?
出示課件,學生回答:平衡
師板書:左右兩邊仍然相等
(11)那麼天平左邊剩下X右邊剩下6個球,X =6是不是正確的答案呢?我們來驗算一下(師在黑板板演驗算過程)
2、小結:今天,我們利用了什麼知識來解方程?(等式的性質)在解方程
的過程中我們還要注意些什麼呢?(我們要注意書寫格式,等號要對齊,注意:x=6表示一個數值,後面不能帶單位,解方程要用代入法檢驗一下方程的解是否正確。)
3、質疑:看書58頁,還有什麼不明白的地方?
(透過練習測試學生的掌握程度)
五年級上冊數學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 使學生能夠運用分數表示可能性的大小,自主的設計一些活動方案。
2、 對實際生活中的事件和現象,學生能運用可能性的知識進行合理地解釋。
教學重點:
在學生學習分數表示可能性大小的基礎上,提出自主設計方案。
教學難點:
讓學生自主設計活動的方案
教學過程:
一、課前談話
教師做自我介紹。(生自由介紹)
你們學校五年級有幾個班啊?咱班被選中和老師一起來上課的可能性是多少?(生答)嗯,很難得!
這次講課活動啊,共有55位數學老師參加,那老師被抽到給你們上課的可能性是多少?(五十五分之一)是啊,在可能性這麼小的情況下,老師有幸為你們上課,這個機會更難得!所以老師覺得,我和你們真的很有緣分,你們覺得呢?那麼,就讓我們好好的珍惜這份緣分,好好的利用這一節課的時間,可以嗎?
二、創設情境
同學們啊,你知道馬上就要到什麼節日了嗎?(生:聖誕節)聖誕節這天你最盼望的是什麼啊?(收到禮物)
今天老師也給你們準備了禮物,想要嗎?只可惜,老師準備的禮物不夠,那我們不如玩個幸運摸獎遊戲,試試你的運氣,怎麼樣?摸到紅球的同學可以得到老師準備的禮物哦,誰願意來試一下?(生摸球)
老師這個盒子裡放入了1個紅球、兩個白球、三個紅球,透過遊戲想一想,摸到紅球的可能性是多少?(生答)怎麼想的?
師:在遊戲中我們運用上節課所學的知識知道了“摸到紅球的可能性是六分之一,像這樣好玩又有趣的遊戲你能設計嗎?那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當一次小小設計師。
(板書——設計活動方案)
三、探究新知
設計活動一
(1)剛才只有x位同得到了禮物,可是老師很想把這些禮物都送給大家,那麼怎樣往盒子裡放球,會使你們摸到紅球的可能性大一些呢?(生陸續舉手)看樣子,有的同學已經有了自己的想法,下面就以小組為單位,把你的想法與小夥伴們交流,看你們能設計出什麼樣的方案?開始吧!
(2)小組活動,師巡視指導。
(3)哪個小組願意到前面來彙報一下你們的設計方案?
(4)生分組彙報。
設計活動二
(1)為我班學生設計節目表演活動方案。師出示要求,生讀題。
(2)學生同位合作填表格,師巡視指導。
(3)學生彙報,師彙總。
(4)觀察這些方案,你有什麼看法?
設計活動三
(1)為了調動同學們的積極性,凡是參加活動的30名同學都可以得到一份紀念品,根據他們的興趣愛好,我準備了食品、學習用品和小型玩具三種紀念品,要使同學們得到學習用品的可能性是五分之二,該如何設計呢?你能幫我設計一個活動方案嗎?
(2)獨立設計活動方案,教師巡視指導。
(3)學生彙報,教師彙總,那對於這些方案,你又有什麼發現?
那你能不能根據他們的共同點,對這些方案進行總結一下?
四、鞏固應用
現在很多商場超市在節日期間,都想出了很多別出心裁的促銷活動。
1、下面是老師的調查情況(出示課件)學生讀題。
2、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設計。
3、彙報想法,實物投影總結活動情況。
4、看看另外一個商場的促銷活動吧!(課件)學生讀題
五、總結
透過本節課的學習,你都有哪些收穫?你有什麼體會?
五年級上冊數學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掌握求相遇時間應用題的結構特點,並能正確解答求相遇時間的應用題。
2.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培養學生大膽嘗試,勇於探索的精神。
教學重點
1.找到與求路程應用題的'內在聯絡。
2.正確分析解答求相遇時間的應用題。
教學難點
掌握求相遇時間應用題的解題思路。
教學過程
一、複習引入
(一)出示複習題
小東和小英同時從兩地出發,相對走來.小東每分走50米,小英每分走40米.經過3分鐘兩人相遇.兩地相距多遠?
1.畫圖,列式解答.
2.訂正答案
3.小組討論:試著改編一道求相遇時間應用題。
二、探究新知
例4.兩地相距270米.小東和小英同時從兩地出發,相對走來.小東每分走50米,小英每分走40米,經過幾分兩人相遇?
1.討論:複習題的線段圖該怎樣改一改.並試著畫一畫。
2.聯絡複習題的解法,嘗試解答
3.訂正思路
想法一:兩人相遇時,所走的路程是270米.幾分走270米,就是幾分相遇。
想法二:根據複習題速度和相遇時間=路程,依據乘法的因積關係可得:
相遇時間=路程速度和。
三、反饋調節
兩人同時從相距6400米的兩地相向而行.一個人騎摩托車每分行600米,另一人騎腳踏車每分行200米,經過幾分兩人相遇?
1.學生獨立分析解答。
2.訂正答案。
3.質疑:對於求相遇時間應用題還有什麼問題?
4.教師提問
(1)要求相遇時間題目中需告訴我們哪些條件?
(2)例4與複習題之間有什麼聯絡?又有什麼區別?
四、鞏固練習
(一)從北京到瀋陽的鐵路長738千米.兩列火車從兩地同時相對開出,北京開出的火車,平均每小時行59千米;瀋陽開出的火車,平均每小時行64千米.兩車開出後幾小時相遇?
(二)兩艘軍艦同時從相距948千米的兩個港口對開.一艘軍艦每小時行38千米.另一艘軍艦每小時行41千米.經過幾小時兩艘軍艦可以相遇?
教師提問:怎樣驗證結果是否正確?
(三)兩個工程隊合開一條670米的隧道,同時各從一端開鑿.第一隊每天開12.6米,第二隊每天開14.2米.這個隧道要用多少天才能打通?打通時兩隊各開鑿多少米?
(四)長沙到廣州的鐵路長726千米.一列貨車從長沙開往廣州,每小時行69千米.這列貨車開出後開往廣州,每小時行69千米.這列貨車開出後1小時,一列客車從廣州出發開往長沙,每小時行77千米.再過幾小時兩車相遇?
五、課後小結
我們今天所學的相遇問題與以前學習的行程問題有什麼主要聯絡和區別?透過學習你有什麼體會?
五年級上冊數學教學設計5
教學目的:
1、在學習了統計表和統計圖這一單元后,讓同學利用所學的統計知識,認識我們身邊浪費水的現象,從而樹立節約用水的意識。
2、透過動手操作和分析,認識水環境的汙染,認識到節約用水要從節約每一滴水做起。養成不論在何時何地,都要節約用水的好習慣。
教學重點:
透過數學計算和分析,認識到節約用水的重要性,提出有效的節水措施。
教學準備:
學具:計算器、三角板、鉛筆; 課前同學收集有關水資源知識;教具: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 創設情景,引出問題。
師:同學們,現在我們全世界人民的目光都在關注著哪裡?
(生齊答:伊拉克戰爭。)
師:美、英等國為什麼不顧全世界人民的反對要向伊拉克發動戰爭呢?
(生答:想佔領伊拉克的石油。)
師:關於戰爭,聯合國的有關組織曾說了一段這樣的話
(多媒體播放聲畫)
緊接著師匯入:石油爭完了,再過幾年或幾十年,人類將面臨著爭水的戰爭,同學們,作為二十一世紀的小主人,你們有什麼感想?
(生:美國人真可惡
我們中國缺水嗎?水不是用之不竭,取之不盡嗎,為何還要打仗呢?)
二、 分析問題,得出結論
1、師抓住剛才同學提出的水不是用之不竭,取之不盡嗎,為何還要打仗呢?這個問題,你們認為這位同學說的有道理嗎?先分組討論一下,然後你們能根據課前你所收集的資料進行說明嗎?
(生分組討論,師巡視觀察)
2、生分組彙報討論的結果。最後引導得出:我們中國是一個缺水的國家,深圳是一座缺水的城市,我們大家都要節約用水。
3、師:同學們,在我們平時的日常生活中,常可以碰到這樣的情況:水龍頭或水管壞了,水一滴一滴地往外流(多媒體出示),遇到這種情況你會怎麼辦?
生1:不論他,一滴一滴地滴也滴不了多少
生2:修好他,或換一個
同學們,你同意哪一種說法呢?(少數同學同意第一個說的。)你們能用我們所學的數學知識來說服第一種說法的同學嗎?先自由地討論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