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上冊《好夥伴》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促進我們快速成長,使教學工作更加科學化。那麼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三年級上冊《好夥伴》教學設計,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三年級上冊《好夥伴》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認識“巡、邏”等5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讀懂課文,能用自己的話說出自己的感受。
4、體會人與動物、動物之間的美好情誼。懂得人與動物是好朋友,朋友之間要互相關心,懂得愛護動物。
教學重點:
1、引導學生自讀課文,感悟夥伴間的情誼以及動物的靈性。
2、理解馬哈多為什麼激動得流下眼淚,並說出自己的感受。
教學難點:
1、引導學生自讀課文,感悟夥伴間的情誼以及動物的靈性。
2、理解馬哈多為什麼激動得流下眼淚,並說出自己的感受。
教學過程:
一、導課
1、板書“好夥伴”,理解“好夥伴”。提問:怎樣的朋友才是好夥伴?
2、讀課題,質疑。啟發:讀了課題,你有什麼問題嗎?
(預設:誰和誰是好夥伴?他們之間發生了什麼故事?)
3、過渡:是啊,好夥伴之間發生了什麼故事呢?讓我們一起走進課文去瞧一瞧吧!
二、新授
(一)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朗讀課文,把課文讀準確、讀通順,畫出生字詞。
2、出示生字詞,檢查字音。
巡邏 汪汪叫 撥開 焦急
3、同桌互讀,糾正讀音。
4、課文主要講了什麼?
(二)讀議結合,理解、感悟
1、朗讀全文,思考:誰和誰是好夥伴?
2、課件出示:護林員帶著獵狗回來了,烏鴉“哇哇”叫著迎接他們的快樂情景。
3、烏鴉是怎樣與馬哈多和獵狗成為好夥伴的?請同學們找到課文中有關段落讀一讀。
4、指導學生小組合作,然後師生討論彙報。(如:朗讀文段、表演讀、分自然段讀、講故事等。)
重點指導朗讀第3自然段中句子“馬哈多把烏鴉帶回家,給它抹藥,幫它養傷”,以及第4自然段,體會馬哈多愛護動物的好品質以及馬哈多、獵狗與烏鴉一起生活的快樂。
5、課件出示:護林員馬哈多愁眉苦臉地坐在地上嘆氣和烏鴉在焦急地飛來飛去的情景。
啟發:馬哈多和烏鴉幹什麼?你有什麼問題要問他們嗎?
(預設學生提問:“叔叔,你在擔心什麼?”“您有什麼事不開心?”“烏鴉你在天上飛來飛去,有事嗎?”)
看來同學們都很會關心別人,請同學們讀一讀課文5~10自然段,弄明白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後來又怎樣了。
6、學生朗讀文段,畫出使你最受感動的句子多讀幾遍,然後說說你的想法。
7、學生彙報,老師隨機指導朗讀。
重點指導朗讀句子
“他很擔心,吃不下飯,睡不著覺,像得了一場大病。”讀出擔心焦慮的語氣。
“那烏鴉也飛進飛出,焦急不安”“烏鴉怕它餓死,就一次一次地給它送食”,抓住“焦急不安”“飛進飛出”“一次一次”,讀出焦急、關切的語氣。
8、馬哈多看著他的兩個好夥伴,為什麼激動得流下了眼淚?引導學生小組合作,各抒己見。
三年級上冊《好夥伴》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同伴進行曲》等四首作品,反映了中外少年兒童同伴間的珍貴友誼之情,歡快、熱情的音樂體現了好夥伴之間的合作意識與集體主義精神。
2、聆聽《同伴進行曲》,聽辨樂曲的相同樂段並學畫圖形譜。邊聽音樂邊進行隊列表演活動。聆聽《船歌》時,能聽辨合唱部分的二聲部音調並畫出二聲部的圖形譜。
3、流暢的唱好《原諒我》、《噢!蘇珊娜》。為《原諒我》編新歌詞,為《噢!蘇珊娜》編舞,提高音樂表現力。
教學重難點
1、聆聽、欣賞。聽辨音的高低並進行模唱,能基本唱準。
2、休止符、有感情演唱歌曲。
教具準備
鋼琴、錄音機 、磁帶、打擊樂器(碰鈴、鈴鼓、雙響筒)。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1、聽音樂拍手進教室。
2、確立良好坐姿,明確課堂紀律,師生問好。
二、複習歌曲
1、發聲練習:1 2 3 4 │ 5
— │ 5 4 3
2 │ 1 — ‖
小貓 愛吃
魚, 魚。
2、實踐模唱,複習歌曲《噢!蘇珊娜》。
3、教師評價。(以鼓勵為主)
三、聆聽《船歌》
1、看著歌詞初聽全曲,(可帶上身體律動)瞭解歌曲內容,簡單說說,並說說心情如何?
2、復聽,說說哪幾句是一個人唱的?哪幾句是很多人唱的?很多人唱的是不是都是同一個曲譜?
探討一下書本作業:在剛練習完聽辨兩個單音的不同音高後,如何讓學生憑聽覺畫出圖形譜?如果讓你老師畫,你準怎麼畫?
3、用不同的表演形式來區分不同的演唱形式。
領唱:一個人划船;齊唱:集體划船;合唱:分兩組,一組站著划船,一組坐著划船。
四、學唱歌曲《原諒我》
1、匯入:說說你如果做了對不起好朋友的事,你會怎樣來向他傾訴,請求他的原諒?用一句有節奏的話來說。
師示範:X X X。 X X
X X X —
請你 原諒 我 原諒 我!
2、下面來聽一聽一位小朋友是怎樣用歌聲來請求他的朋友的原諒的。
3、學唱:要求用悄悄話式的歌唱方法來學唱歌曲。
4、為歌曲伴奏,配打擊樂鞏固歌曲。
5、創編新歌詞,找個夥伴做遊戲。
6、用“3、5、6”三音編自己的歌唱一唱。
7、教師評價。(以鼓勵為主)
五、課堂小結,下課。
課時小節及體會:
課堂小結
三年級上冊《好夥伴》教學設計3
教學要求:
1、知識與技能:
A:學習本課的生字詞
B: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C:讀懂課文,明白馬哈多看著他的兩個好夥伴,為什麼激動得流下了眼淚?
2、過程與方法
A:獨立閱讀,瞭解“好夥伴”的表現
B:抓住重點,體會動物的可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A:體會烏鴉與獵狗間互相關心、愛護的深情。
B:激發學生對動物的喜愛
重難點、關鍵:
抓住“好夥伴”的表現,體會它們之間如親人般互相關心、愛護的深情。
教學過程:
一、談話匯入
師:上節課我們初讀了課文《好夥伴》,(板書:好夥伴),我們來回憶一下課文講了關於夥伴的哪些事。(生回答課文的主要內容,教師隨生回答板書:馬哈多
獵狗夥伴烏鴉
師:發生在獵人馬哈多、獵狗、烏鴉三個好夥伴之間的故事,給你最深的感受是什麼?
(學生談初讀課文後留下的感受)
師:讓我們帶著這樣的感受再來好好的讀讀課文吧!請同學們把書打到52頁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生自由讀課文)
二、細讀文字,昇華感動
師:讀著課文你有沒有被具體的內容所深深的打動以至於想說點什麼?
(學生談自己讀文後的感受)
師:看來,我們真的是被三個好夥伴的故事深深的感動著,下面就請大家默讀課文,看看那些地方使你深受感動,勾畫出相關的語句,並想一想為什麼使自己感動。
(學生默讀課文,勾畫感動)
師:好了,如果你有了感動就找你小組的夥伴說一說,把感動傳遞給他。
(學生在小組內交流感動)
師:好了,誰願意把你的感動與大家說一說,讓大家分享?
(全班交流感動)
(1)第二段:“馬哈多把受傷的烏鴉帶回了家,給它抹藥,幫它養傷。”
學生讀後談感動,從哪些詞體會到馬哈多對烏鴉的關愛?抓住帶回家、抹藥、養傷來理解。
師:是呀,交朋友就得用真誠打動對方,就得用心去交。板書:用心交。
(2)第三段:“馬哈多和獵狗外出護林,烏鴉就守在家裡。護林回來,烏鴉‘哇哇’地叫著迎接他們,日子過得很富有詩意。”學生讀後談感動。
師:你怎樣理解富有詩意?
師:從中你體會到三夥伴在一起相處得怎麼樣?
師:是呀,好夥伴在一起生活會很幸福,很開心。板書:幸福、開心。
(3)第四段:“馬哈多兩天兩夜都沒見到可愛的獵狗了。他很擔心,吃不下飯,睡不著覺,像得了一場大病。”學生讀後談體會。
師:你生過大病嗎?當時你心裡感覺怎樣?你能想象得到馬哈多當時的.心情嗎?
師:是呀,好夥伴就該互相牽掛。板書:互相牽掛。
師:你能把這種擔心牽掛之情讀出來嗎?
感情朗讀這一段。
(4)第五段:“‘獵狗你究竟在哪裡呀?’馬哈多抬頭望望烏鴉,那烏鴉也飛出飛進,焦急不安。”學生讀後談感動。
師:焦急不安是什麼意思?
師:你能把那種焦急不安讀出來嗎?
重點指導“獵狗你究竟在哪裡呀?”這句話。多找幾個同學來讀,讀後學生之間進行評價。讀出那種焦急不安之情。
順便課件出示:獵狗你究竟在哪裡呀?
烏鴉叼著肉在前面飛,馬哈多緊緊地在後面追。他要去看個究竟。
師:讀讀這兩句話,你知道究竟在兩個句子中意思嗎?
師:像這樣同一個詞在不同的句子中意思不一樣,叫做一詞多義的現象。回憶一下在我們平時的學習中有沒有遇到過這種一詞多義的現象。誰能舉一個例子?(學生舉出一詞多義的現象)
(5)第八段:“烏鴉怕它餓死,就一次一次地給它送食物。”學生讀後談感動。
師:你怎樣理解“一次一次”?
師:是呀,好夥伴就該互相關愛,互相幫助。板書:互相關愛、互相幫助。
(6)第九段:“馬哈多看著他的兩個好夥伴,激動得流下了眼淚。”學生讀後談感動。
師:馬哈多心理在想什麼?
師:是呀,擁有這樣的兩個好夥伴怎能不讓人感動呢?
三、回憶全文,質疑問難
師:剛才,同學們暢談了感動,願意與老師合作把這種感動讀出來嗎?
師:你們來讀使你感動的地方,我來讀
讀剩下的部分。(師生配樂合作朗讀全文)
師:讀完三個好夥伴的故事,我們沉浸在感動中,再讀讀課文看你還有什麼不明白的地方嗎?
(生再讀全文,質疑問難,全班解決)
四、昇華理解,擴充套件再創造
師:讀到這裡你是不是對“夥伴”有了更深的理解?你能用一句話說說你對“夥伴”的理解嗎?
師:那就根據你對“夥伴”的理解按照這樣的格式編一首小詩,送給自己的好夥伴。
課件出示:送給好夥伴的詩
夥伴就該……夥伴就該……夥伴就該……與好夥伴在一起會。
五、故事擴充套件
師:生活中什麼樣的夥伴才是真正的好夥伴呢?讓我們來看一個故事,看一看誰才是瑪莎的好夥伴?
課件播放故事。
六、友誼格言欣賞
師:交朋友就得用心去交,課下我們收集了一些關於如何結交朋友,如何與朋友相處的格言,讀一讀,選自己喜歡的讀給同學們聽,並說說自己的理解。
師:選自己喜歡的格言背下來,作為自己結交朋友時的座右銘。
七、歌曲昇華
師:最後讓我們伴著《永遠是朋友》這首歌,找到自己的好夥伴,說一說自己的心裡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