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學設計範文(通用4篇)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生命教學設計範文(通用4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生命教學設計1
【教材分析】
《談生命》是冰心於1947年寫的一篇散文,作者並沒有在生命的定義解釋上做文章,而是把抽象的生命理念比喻為具體可感的春水和小樹,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幅生動形象的生命的圖畫。作者透過描寫“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樹”的全部的生命歷程,喻示著人的生命歷程的豐富多彩,同時揭示了生命的生長,壯大和衰老的普遍規律以及生命中痛苦和幸福相伴相生的一般法則,表達了作者生命不息奮鬥不止的意志和豁達樂觀的精神。全文感情基調高亢達觀,許多語句莊重而精警生動又富含思想,是作者幾十年人生體驗的感悟與結晶。閱讀本文不僅能獲得審美享受而且能給人以深刻的人生啟示。
【學情分析】
初中學生非常喜歡文質兼美的散文,尤其是本文如行雲流水一般,節奏感很強,學生讀起來朗朗上口;畫面感強易於激發學生的聯想和想象的能力,把優美的文字在大腦中轉化成具體可感的畫面。但是本文中有一些語句含義深刻,與學生的人生體驗有一定的距離,學生理解起來有難度。教學中教師要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獨特的體驗,指導學生利用閱讀期待和閱讀反思進行創造性閱讀和個性化閱讀,讓學生結合自己的人生體驗自由暢談。教師只是作為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適當點撥和啟發,真正做到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設計思路】
教學本課時,為使課堂教學思路清晰,採用“板塊式”教學結構,將教學過程共分為六個板塊,即:創設情境,激情匯入──自主閱讀,整體感知──自選學法,品讀文章──拓展遷移,感悟昇華──推薦書目,課外延伸──反思小結,鞏固創新。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⑴掌握文中生字生詞的寫法和基本含義,能夠聯絡已有的閱讀體驗和生活實際品味文中富含哲理意義的語句。
⑵繼續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
2、過程與方法:
⑴利用多媒體課件創設情境,營造氛圍,學生在教師的幫助和點撥下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充分讀書思考交流與感悟。
⑵培養學生聯想和想象的能力,啟用創新思維,樹立創新意識。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⑴透過閱讀啟發學生進一步理解生命的意義,進而樹立勇於戰勝困難,熱愛生命,積極投入生活的思想情感。
⑵培養學生生命不息,奮鬥不止的意志和豁達樂觀的精神。
【教學重點難點】
1、學習運用比喻的方法說明抽象的事物。
2、正確理解文中關鍵詞語的含義,品味文中富含哲理意義的語句。
3、解決教學重點難點的措施:
⑴將語文學科與音樂,美術等學科有機整合和滲透,從而更好的理解本文將抽象事物形象化的寫法。
⑵鼓勵學生進行創新性思維活動,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特長選擇一種恰當的形式表現自己對生命的獨特感悟與理解。同時在重點處留空白,在難點處留空白,在知識延伸處留空白,給學生更多的聯想和想象的空間。
【教學方法】
點撥法,小組合作探究法。
【學法指導】
透過對文中關鍵語句的圈點勾畫深入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小組合作探究領會文章的主旨。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情匯入
用多媒體播放一組反映世間萬物生機勃勃的畫面,同時配以激昂高亢的鋼琴曲《命運》,讓學生思考看到畫面都產生了哪些聯想。學生欣賞多媒體畫面,聆聽音樂。
(設計意圖:渲染情境,喚起學生的情感體驗,拉進學生與文字之間的距離。)
二、教師組織學生閱讀文字
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閱讀文章,整體感知文章的主要內容。
(設計意圖:給學生充分的閱讀時間,讓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文字的主要內容,為學生深入解讀文字奠定基礎。)
三、教師為學生提供四種學習方法
朗讀法;點評法;構圖法;質疑法。學生從四種學習方法中任意選擇一種進行自主學習,在小組內交流自己的閱讀感受。
(設計意圖:尊重學生選擇學習方法的權利,同時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閱讀體驗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為學生個性化閱讀提供平臺。)
四、說話練習
教師在多媒體上為學生出示三個與生命有關的開放性題目,讓學生從中自由選擇,進行表達。從教師給定的三個開放性題目中任意選擇一個進行說話練習。
(設計意圖:本環節是這節課的創新點,意在尊重每一個學生對生命的獨特感受,著力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創新意識。)
五、課外延伸
教師為學生推薦相關的書目,進行課外延伸。學生可以互相交流閱讀感受。
(設計意圖:利用圖書館,現代網路技術等語文課程資源,以實現教材內外的溝通和課堂內外的交流,進一步實現語文教學的生活化,社會化。)
六、教師指導學生填寫閱讀體驗報告單和自我評價單
學生從“知識上的收穫,思想上的收穫,方法上的收穫”三個方面填寫閱讀體驗報告單並進行自我評價。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對自己在本節課上的表現進行自我評價,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生命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①朗讀課文,把握主旨。
②積累詞語。
③培養學生積極的人生態度。
教學重點
1、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概括三個事例的內容;
2、深刻理解三個事例所引發出的側重點不同的三點思考,以及三點思考分別提出的三個要求。
課前準備
課前佈置學生蒐集有關杏林子的材料,以瞭解香港女作家杏林子。
教學設計
一、整體感悟
①導人新課
張海迪最新創作的長篇小說《絕頂》,將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該書自1998年開始創作,耗時四年,共計35萬字。
責任編輯胡玉萍第一次與海迪面對面交談時,心中就擔憂——以她這樣的身體狀況,能完成這部長篇創作嗎?後來,她瞭解到,張海迪只要身體稍微好一點,就繼續艱難地創作。張海迪說:“每天我都想放棄生命,但每天我又小心翼翼地把它拾起來,精心地、像看護一小簇火焰一樣,讓它燃燒,生怕它熄滅……,”去年歲末,胡玉萍拿到書稿後,確確實實地感到了它的分量。她也小心翼冀地捧著,彷彿是捧著海迪那脆弱的生命,然而,確乎是沉甸甸的…… 無獨有偶,香港女作家杏林子,12歲時染上了類風溼關節炎,後來病情惡化,她忍著極大的痛苦,高聲呼喊著“生命生命”!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杏林子的散文《生命生命》,去感受她強烈的生命意識、積極的人生態度,學習她珍視生命、堅強勇敢的精神,讓人生更有意義,更有光彩。
②配樂範讀:學生帶著問題聽讀課文,播放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
思考:
a.題目中“生命”一詞,為什麼連續用兩次?去掉一個行不行?為什麼?
b.作者列舉了哪三個事例,試用一句話概括每個事例的內容。
c.三個事例蘊含的意思分別側重哪一方面?對人生的三點思考分別側重哪一方面?
③聽讀之後,學生自由朗讀,討論明確三個問題。
a.是一種修辭方法——反覆。去掉一個不可以。因為連用表示強調,表達了對生命的強烈的呼喚,表達了強烈的生命意識,去掉就沒有這種表達作用了。
b.小飛蛾在險境中,生命面臨著嚴重的威脅下,極力掙扎著——強烈的求生慾望,生命都是自我珍視的。
香瓜子在牆角磚縫中長出小苗——從生命誕生這個角度說明,生命力之強大。
“我”靜心聽心臟的跳動感受自己的生命——有了生命意識,就會嚴肅地思考人生。
c、三點思考
第一點思考:必須對自己負責,好好地使用生命,讓人生更有意義。
第二點思考:回答怎樣對待生命的短暫,怎樣對待生老病死。
第三點思考:將目標、信念付諸於行動。要珍惜生命、珍惜時間、不懈努力,為生命奮鬥,“勇敢地活下去”。
[教師小結]
正是由於為生命而奮鬥,所以才勇敢地活了下去。12歲就患了類風溼關節炎的香港女作家杏林子,雖然病情惡化了,仍然忍著病痛,強烈地呼喊著:“生命、生命”。
二、研讀與賞析
文章之所以如此地震撼我們,是因為它的思想內容深刻,而深刻的思想又是靠準確、生動的語言來表現的。下面我們再細細研讀文章,看看三個事例分別抓住哪一個關鍵詞,側重哪一個方面,三點思考分別提出了哪三個要求。
1、學生討論明確:
飛蛾 生之慾望 生命意義
香瓜子 生命力 生命的價值
心跳 生命 珍視 奮鬥
2、討論加點詞的作用:
①“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躍動。”“躍動”改為“跳動”行不行?為什麼?明確:不行。跳動是一起一伏地動;躍動表達心情急切。用“躍動”更能表達“生之慾望”。
②“隔了幾天,竟然冒出了一截小瓜苗。”竟然,為什麼不能去掉?竟然表達了一種意想不到,表達出一種驚喜,若去掉就沒有了這種表達效果。
③“那一股足以擎天撼地的生命力,令我肅然起敬。”
“擎天撼地”本來形容力量巨大,這裡指小瓜苗在沒有生存條件下,竟然冒出了一截,充分表現了小瓜苗的生命力。“肅然”,形容十分恭敬的樣子。“肅然起敬”表達了對頑強的生命力的一種崇敬,在這裡是不可隨便調換的。
④“小瓜苗在沒有陽光、沒有泥土的磚縫中,不屈地向上,茁壯生長,昂然挺立。”又說“它僅僅活了幾天”……前後是否矛盾,為什麼?
小瓜苗在沒有生長的條件下,靠瓜子本身的養分,確實能茁壯生長、昂然挺立,而瓜子的養分僅僅能供養它活幾天。
⑤“我都願意為它奮鬥,勇敢地活下去。”作者為什麼要加“勇敢地”來修飾“活下去”?作者那種難以忍受的病痛,活著會比死了還要難受。張海迪也是如此,同樣是生不如死。像她們這種情況,活著比死亡還更需要勇氣,因此在“活下去”的前面加上“勇敢地”修飾成分。
體驗與反思
3、朗讀課文最後三段,說說你學習了此文的思考。(結合你的生活,從你的周圍舉出一兩個例子,談談你的認識。啟發學生將課文內容內化為自己的精神感受。)
三、作業
①將自己的認識記下來,作為小作文練筆。
②比較閱讀:試比較《生命生命》與課文後的選文的異同。
生命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鼓勵學生在養蠶的活動中發現生命的發展變化,並透過養蠶的活動經歷和體驗,進行珍愛生命、保護生態環境的教育。
2、組織和指導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經歷對蠶卵、蠶寶寶、蠶蛹、蠶蛾等蠶一生形態變化的觀察和描述過程、用蠶的一生的發展變化與其他動物相比較,發現動物生命週期的過程。並且能堅持不懈地做好觀察、描述和記錄。
3、組織指導學生在活動過程中提出問題,發現更多的觀察內容。
教學重、難點:指導學生在活動過程中提出問題,發現更多的內容。
教具準備:學生對蠶寶寶一生所作的記錄。教學課件。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複習匯入,瞭解學生的預備經驗,引入本課主題的探究
1、談話:在前面的課中我們談到了蠶寶寶變了新模樣,請同學們回憶一下,然後重新描述一下蠶寶寶的新模樣。
2、翻閱活動記錄、描述
二、新授蠶繭發生的變化
1、變成蛹之後的蠶寶寶還會變模樣麼?蠶繭發生了什麼變化?
蠶繭裡現在還有什麼?蛹到哪裡去了?
2、交流活動記錄、小組討論描述。
3、總結歸納。(透過交流發現更多的問題)
三、觀察蠶蛾的形態特徵和行為
1、指導觀察。
2、展示部分學生的作品。
3、想一想:蠶蛾的身體各部分是從蛹的的哪些部分發育而成的引導學生從卵的數量、顏色上進行觀察比較。
4、觀察蠶蛾
(1)描述蠶蛾的身體、並畫一隻蠶蛾
(2)觀察蠶蛾和蛹比較不同。
(3)找蛹和蛾的相同點
(4)結合課件交流雌蛾產卵的觀察結果
(透過畫畫對蠶蛾的形體特徵有個更深刻的印象)
四、小結蠶的一生
1、巡迴指導。
2、引導瞭解蠶一生所經歷的變態
3、四人小組討論並整理記錄。
4、研究蠶的一生經歷幾個階段適當註名每個階段所用的時間
5、用文字或圖表示
6、交流(展示小組內的研究成果、結合圖表描述蠶一生經歷的變化)
(結合圖表能直觀感受到蠶的生命週期及蠶經歷的各個階段的不同形態變化)
五、認識其他動物的生命週期
1、課件:蝴蝶的生命週期、青蛙的生命週期。是不是所有的動物都與蠶、蝴蝶、青蛙相同的經歷呢?
2、討論:青蛙的一生經歷了幾個階段變化
六、延伸
1、出示部分動物的生命週期圖。是不是所有的動物都與蠶、蝴蝶、青蛙相同的經歷呢?
2、請同學們利用課外的時間選擇一種動物進行研究,並做好觀察記錄
3、記錄好課外的觀察研究任務並做好初步的計劃和觀察方案
(讓學生能以養蠶的直接經歷為模型去認識各種動物的生命週期)
板書設計:
蠶的生命週期
幼蟲
卵 蛹
成蟲
生命教學設計4
一、 教學目標和重點
1、 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注重質疑問難,切磋學問,砥礪思想,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學好課文。
2、 在薰陶感染中培養學生積極的人生態度。
二、教學過程
1、看導語,默讀課文,畫出各段“主題詞”。如第一段中的“生之慾望”。
2、從把握各段主題詞入手,整體把握課文內容。
事例 思考
飛蛾:生之慾望 意義
香瓜子:生命力 價值
心跳:生命 珍視、奮鬥
3、藉助註釋和詞典,讀一讀,寫一寫。
騷擾小憩茁壯糟蹋庸碌辜負昂然挺立擎天撼地肅然起敬
4、朗讀。
要求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
(1)各自練讀。
(2)點名朗讀。
5、質疑問難。
6、問題設計與研討。
研討方式:四人合作,全班交流。
(1)三個事例為什麼這樣排列?為什麼前兩個事例舉的都是小蟲子、小瓜苗這樣的小生命?
(2)三個事例蘊含的意思側重點有什麼不同?
(3)小瓜苗僅僅活了幾天,說得上“擎天撼地的生命力”嗎?
(4)三點思考側重點有什麼不同?
7、小結這次質疑與研討的經驗。
8、朗讀練習。
9、語言運用:補成一句話。
(1)一隻不停地在飛來旋去,騷擾著我。
(2)在小憩。
(3)令我震驚。
(4)令我肅然起敬。
(5)昂然挺立。
(6)足以擎天撼地。
(7)我可以也可以。
(8)庸碌一生。
(9)我應許。
(10)遇福遇禍,或喜或憂。
10、作業。
見“研討與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