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設計> 課文《大道之行也》優秀教學設計(精選3篇)

課文《大道之行也》教學設計

課文《大道之行也》優秀教學設計(精選3篇)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學設計,教學設計要遵循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選擇教學目標,以解決教什麼的問題。那麼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課文《大道之行也》優秀教學設計(精選3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課文《大道之行也》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積累常用的文言詞語;理解大同社會的特徵。

  2.理清層次;背誦課文。

  3.感受古人敢於衝破現實羈絆,大膽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

  【教學重難點】

  1.背誦課文。

  2.理解大同社會的特徵。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流程】

  一、匯入新課

  (學生齊背《桃花源記》)對美好社會的不懈追求,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永恆主題。其實由陶淵明再上溯千年,我國就有了名字為“大同”(板書)的美好社會構想。那麼,大同社會到底是一個怎樣的社會?陶淵明描繪的那個“世外桃源”是不是大同社會?21世紀的中國社會,是不是“大同”社會?讓我們帶著這些疑問學習《大道之行也》。先請學生們自由讀課文,要求讀音正確、停頓正確。好,讀起來——(板書:大道之行也《禮記》)

  二、初讀課文

  1.自由讀課文。

  2.指名讀課文。師生點評。

  (1)關注生字讀音。與(jǔ)矜(guān)分(fèn)惡(wù)

  (2)關注句子停頓。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 是故/謀/閉而不興

  三、理解文意

  1.默讀課文,結合註釋,疏通文意。

  2.屏顯如下練習。

  (1)解釋加點的字。

  ①選賢與能——通“舉”,選拔。

  ②男有分,女有歸——職分,指職業、職守。女子出嫁。

  ③貨惡其棄於地也——憎惡。

  ④是故謀閉而不興 是謂大同——這。

  (2)翻譯句子。

  ①大道之行也。

  ——在大道施行的時候。

  ②天下為公。

  ——天下是人們所共有的。

  ③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

  ——人們不單奉養自己的父母,不單撫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終其天年,中年人能為社會效力,幼童能順利地成長。

  (3)給文章加標點。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3.指導朗讀。對誦讀作具體指導,在誦讀中理清文章層次。

  第一層:首句“大道之行也”用提頓語氣讀,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內涵;“天下”三句當用分列語氣讀。你認為哪一個是大同社會的根本特徵?

  明確:天下為公:一個“公”字點出了其他所有做法的出發點和歸宿。

  第二層:全用排偶句式,共有四組,每組後當作一頓,要讀出層次感。有些字有統領作用,如“故人不獨……”中,“人”統領以下兩句,“使老有所終……”中,“使”統領以下四句,其後均當作一頓。最後一組談“貨”、“力”觀念,此兩字後亦當作一頓。讀至“不必為己”,要作稍長停頓,收住這一層文字。這兩句話是怎樣體現大同社會“天下為公”的特徵的?

  明確:

  (1)人人都能受到全社會的關愛。“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說的是每個人都能推己及人,把奉養父母、撫育兒女的心意擴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會親如一家。“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意思是對各種年齡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適的安排。又特別提到,對“矜、寡、孤、獨、廢疾者”這五種人要實行生活保障,更充分地體現了全社會的關愛。

  (2)人人都能安居樂業。“有分”,就是有穩定的職業,能安心地工作;“有歸”,就是男女婚配及時,有和樂的家庭。古代男耕女織,婦女在家也要從事蠶桑,這樣才能豐衣足食。以上兩個方面主要是就物質生活說的。

  (3)貨盡其用,人盡其力。“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這是說人們珍惜勞動產品,但毫無自私自利之心,不會將它據為己有;“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這是說人們在共同勞動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為恥,都能盡全力地工作,卻沒有“多得”的念頭。這主要是就人們的思想觀念說的,因為只有樹公心、去私心,才能達到貨盡其用、人盡其力的境界。

  第三層:“是故”用承上作結的語氣讀。“謀閉而不興”中“閉”讀降調。“而不閉”一語後停頓可稍長。末句是全文結論,要讀得字字分明、語氣肯定。

  4.指名朗讀。要求讀出理解、讀出層次,直至背誦。

  四、合作探究

  1.《桃花源記》中所描繪的“世外桃源”與本文“大同”社會相比,有哪些相似之處?

  2.聯絡實際思考,你認為我們現在的社會哪些地方達到了“大同”社會的要求?我們還應該作哪些努力?

  3.請說一段話描繪你心目中的理想社會。

  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交流,要求人人發言。然後推選代言人,闡述本組看法,全班交流。

  (第一題,要啟發學生透過“桃源”中的生活現象來認識這個社會,加深對本文的理解,例如從“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極其幸福、快樂,這就是“大同”社會中“老有所終”、“幼有所長”,由此還可以推知矜、寡、孤、獨、廢疾者這五種人同樣受到全社會的關愛。再如,從“往來種作”中我們也可以看出那是一個“男有分,女有歸”的理想社會。第二題從正面設問,引導學生挖掘當前社會的積極健康因素,要求學生聯絡歷史知識和現實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深入探究,只要言之成理即可。第三題重在激發學生進行大膽新奇的聯想和想象,營造一種暢遊理想未來的熱烈氣氛,學習古人敢於衝破現實羈絆,大膽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

  五、齊背課文

  【資料寶藏】

  1.談談儒家的政治理想

  對儒學來講,理想人的培養和和諧家庭的建立畢竟只是為達到最終目的——治國平天下——鋪平了道路,要使國泰民安、歌舞昇平的景象出現,根本上還需要現實政治的努力。天下統一,政治清明;上下有分,等級有序;尊賢禮士,君仁臣義;君民同樂,輕斂薄賦:這既是儒學家們憧憬、瞻望的理想社會的格局,也是他們終身倡導,甚至“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現實政見和主張。

  儒家仁政、德治的政治主張,嚴格地說,只是一種管理社會的理想。而儒家所憧憬和企求的理想社會,便是一個安定、和諧與統一的治平之世。從孔子的天下歸仁、近悅遠來、“四海之內皆兄弟”,孟子的政治清明、君民同樂、百姓“親睦”,到荀子的上下協調、“群居和一”、“四海之內若一家”等等無不勾畫出一幅社會穩定和諧的美妙藍圖。

  先秦儒家這種從仁學的基點出發建構而成的美好社會的圖景,到了秦漢之際,便自然地發展為“大同”理想。“大同之世”顯然是對原始社會的帶有理想化成分的描述,但它表達了儒家對這種理想社會的嚮往,它抓住了“天下為公”這一公有制社會的本質特點,肯定了原始民主、平等和互愛互助的人際關係,為後來的思想家提供了一份極有價值的思想資料。

  儒家在提出“大同”理想的同時,從社會現實出發,又肯定“大道既隱”,“天下為公”已被“天下為家”所代替。出現了財產私有,“貨力為己”的以血緣關係為基礎的宗法教度,人們“各親其親,各子其子”,官爵、財產世世代代相沿襲,形成君臣、父子、夫婦的等級關係,於是,便有必要“禮儀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維護宗法等級秩序,區分尊卑上下貴賤的禮儀制度,就這樣應運而生了。儒家把這種需要用禮儀制度、道德規範來調整人與人之間關係的社會稱之為“小康”社會,並認為它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才產生的,這實際上是肯定了孔孟所倡導的禮儀之治的歷史必然性,亦表達了儒家的較低一層次的社會理想。

  然而,不僅“天下為公”的“大同世界”是一個烏托邦,就是“天下為家”的“小康”社會,以仁義為法則來協調一切人與人的關係,也具有一定的空想色彩。孔孟學說的遭遇就早已證明了這一點。孔孟提倡的重德治教化,省刑去罰,一方面固然有利於人民的休養生息,減輕受剝削壓迫的`程度,從而對發展經濟和實現社會的穩定和諧產生積極的影響,表現出較多的人民性和歷史遠見。但另一方面,這種善良的願望和主張卻不符合統治者急功近利的現實需要,擴大疆域,稱霸諸侯,一統天下,需要的是暴力、酷刑等更為有力的、現實的手段。

  於是,我們便可以看到,儒家這種以仁學為基礎的政治理論和社會理想,其本身的內容和特點就決定了它在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的特殊的歷史命運。

  (《東方理性之河》上海文化出版社1990.12版,餘式厚主編)

  2.關於《禮記》

  《禮記》,儒家經典之一,亦稱《小戴禮》或《小戴禮記》,相傳為西漢戴聖編纂。為別於戴德的《大戴禮》,故稱《小戴禮》。全書包括《曲禮》《檀弓》《王制》《月令》《禮運》《學記》《樂記》《中庸》《大學》等四十九篇,除有關我國古代社會情況和各種禮節制度的記述外,還包括了孔子及其門人言行的一些小故事,有一定的思想意義,如流傳很廣的“苛政猛於虎”,就出自《禮記·檀弓》篇。《禮記》是研究中國古代社會情況、儒家學說和當時文物制度的參考書。《禮記》的語言也簡潔生動,具有一定的文學價值。

  課文《大道之行也》教學設計2

  【教學目的】

  1、翻譯並背誦課文,掌握相關文言詞。

  2、瞭解孔子大同社會的思想意義。

  【教學重點】

  1、背誦課文。

  2、多方面瞭解孔子的思想。

  【教學難點】

  對文章思想內容的理解。

  【教學設想】

  1、安排一課時。

  2、方法:誦讀、討論。

  【教學步驟】

  一、匯入

  《桃花源記》給我們描繪出一幅理想社會的生活圖景,早在戰國末年《禮記》中也有相類似的理想社會的畫卷。今天,我們來學習其中的一篇《大道之行也》。

  二、整體把握

  1、範讀課文。

  2、學生仿讀並思考:大道指什麼?大同指什麼?理解這兩個概念是理解全文的關鍵。

  大道,可以理解為治理社會的最高準則;大同,可以理解為儒家的理想社會或人類社會的最高階段。大道之行也,是指執政者施行大道,則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會。

  三、研讀理解

  1、自由朗讀課文,掌握以下文言實詞,疏通文意:

  ⑴大道之行也:施行

  ⑵選賢與能:通“舉”

  ⑶講信修睦:培養

  ⑷故人不獨親其親:故,所以。獨,單獨。親,以…為親

  ⑸矜:guān老而無妻的人

  ⑹皆有所養:供養

  ⑺男有分:fèn職分,指職業

  ⑻貨惡其棄於地也:憎惡

  ⑼不必藏於己:私藏

  ⑽謀閉而不興:發生

  ⑾盜竊亂賊而不作:亂,指造反。賊,指害人。作,興起

  ⑿故外戶而不閉:用門閂插門

  2、指導學生翻譯課文:

  ⑴自主探究理解翻譯;

  ⑵小組合作學習,翻譯全文;

  ⑶全班交流。

  3、細讀課文,探究討論:

  ⑴本文闡述的大同社會有哪些基本特徵?

  ①“天下為公”政權和社會財富屬於社會的全體成員,不屬於任何個人。社會的管理者都應由社會成員選舉出來的品德高尚、才能出眾的人擔當。社會成員之間相處講求誠信,崇尚和睦。

  ②社會關愛它的所有成員。全社會親如一家,各年齡段的人都有合適的安排,特別對“矜、寡、孤、獨、殘疾”這五種身心受損的人實行有效的保障措施,對他們多一份關愛。

  ③人人都能安居樂業。男子要有穩定的職業,並且能安心的工作;女子婚配及時,有和樂的家庭。男耕女織自食其力,豐衣足食。

  ④物盡其用,人盡其才。所有社會成員都珍惜勞動成果和社會財富,無自私自利之心;人人都以在共同勞動中不出力、少出力為恥,為社會盡心盡力地工作,沒有多得多佔的念頭。

  ⑵如何理解孔子關於“大同”社會的思想意義?

  “大同”社會是夏以前的社會形態,過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為大同”的說法,由此可見,“大同”社會是以“五帝之世”的傳說為依據,經過加工提煉而後構想出來的一個理想社會模式,孔子的原意是建立一個合理的社會以消除現實社會中的黑暗現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孔子“大同”理想社會源於“五帝之世”同時又高於“五帝之世”。

  四、指導誦讀

  1、理清文章脈胳,幫助學生理解記憶文章內容。全文可分三層:

  第一層:“……講信修睦”這一層是對大同社會的綱領性說明。大道之行也──總提,以下分述:天下為公;選賢任能;講信修睦。

  第二層:“故人不獨親其親……不必為己”這一層闡述“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徵。共有三個方面:⑴故人不獨親其親;⑵男有分,女有養;⑶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為己

  第三層:“是故謀閉而不興……是謂大同。”這一層是全文的總結。

  2、指名單獨朗讀,注意文中停頓:

  ⑴大道之行也:用提頓語氣讀,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內涵。

  ⑵“天下”三句用分列語氣讀。

  ⑶“不必為己”後停頓稍長,收一層文意。

  ⑷“故外戶而不閉”後停頓稍長。

  ⑸末句一字一頓,字字分明,語氣肯定。

  3、朗讀課文三遍,試著背誦。

  4、抓重點詞句背誦課文。

  五、教師總結

  儘管這樣的理想社會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不可能成為現實,但它卻成為我國社會思想史上的一份寶貴財富,兩千多年來一直成為許多思想家和改革家所追求的理想“桃源”

  六、作業

  1、思考:“大同”社會跟陶潛描繪的“世外桃源”有沒有相似之處?

  2、背誦並默寫全文。

  課文《大道之行也》教學設計3

  【教學目的】

  1、瞭解先賢聖哲關於人類社會的偉大構想,把握“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徵。

  2、整體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脈絡,儘快形成背誦思路,提高誦讀能力。

  3、背誦並默寫全文。

  【教學重點】

  1、要求學生在反覆的朗讀中,讀出韻味,讀出文意,最好當堂成誦。

  2、引導學生把握“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徵。

  【教學難點】

  聯絡實際,引導學生思考“孔子的社會理想實現了嗎?我們現在的社會是不是大同社會”這個問題。

  【教學方法】

  1、朗讀法。

  2、討論法與點撥法相結合。

  3、探究創新法。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匯入新課

  美好的生活誰都想過,早在兩千多年以前,我國就有關於人類美好社會的構想,並給它定名為“大同”。今天,我們將要學習的《大道之行也》,就給我們呈現了一個理想社會,不妨讓我們一同去感受感受。(板書文題)

  二、簡介作者及背景

  參照課本178頁。

  三、朗讀課文,粗知文意

  1、教師播放朗讀磁帶,學生聽讀,初步感知文意。

  2、對照註釋,藉助工具書,疏通詞句,粗知文意。教師提示需重點掌握的詞語:

  不獨親其親(用作動詞,以……為親)

  男有分(fèn職分,文中指職業、職守)

  貨惡其棄於地也(wù厭惡、憎恨)

  是故謀閉而不興(奸邪之心。閉:閉塞,這裡作杜絕)

  盜竊亂賊而不作:(亂,指造反。賊,指害人。作,興起。)

  外戶而不閉(用作動詞,從外面合上。用門閂插門)

  3、通假字:

  選賢與能(“與”通“舉”,選拔。)

  矜、寡、孤、獨、廢疾者(“矜”通“鰥(guān)”,指老而無妻的人。)

  4、教師具體指導朗讀。

  5、全班齊讀課文。

  四、翻譯課文

  1、根據課下註解翻譯課文。

  2、劃出自己不能解釋的字詞。

  3、小組討論解決。

  4、課堂交流翻譯的情況。

  5、同位交流檢查翻譯的情況

  五、合作探究、討論下列問題

  1、總領全文的語句是什麼?照應此句的哪句話?

  大道之行,天下為公。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2、提問:怎樣實施“大道”,實現“大同”(“大同”社會的根本特徵)?請找出相關語句,並作講解。

  明確:“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天下為公”是說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屬於任何個人;

  “選賢與能”是說選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幹的人擔任社會職務;用一個成語是“講信修睦”說的是社會成員間應當建立良好的關係,講求誠信,遠離欺詐,崇尚和睦,防止爭鬥。

  3、提問:本文是從哪幾個方面來說明“大同”社會的理想的?

  ⑴人人都能得到全社會的關愛。“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把奉養父母、撫育兒女的心意擴大到其他人身上;“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各個年齡段的人或者說人一生中的各個階段都能受到應有的照顧,得到合適的安排;“矜、寡、孤、獨、廢疾者”這五種需要特別關愛的人都能得到應有的生活保障。

  ⑵人人都能安居樂業,。“有分”就是有穩定的職業,能安心工作;“有歸”就是男女婚配及時,有和樂的家庭。

  ⑶貨盡其用,人盡其力。“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是說人們珍惜勞動產品,但毫無自私自利之心;“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說人們在共同勞動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為恥,都能盡心竭力去工作,工作著並快樂著,把共同勞動看作是分享快樂。

  4、作者所描繪的大同社會的景象是什麼?

  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六、探究性思維訓練

  請學生思考以下問題:

  1、文中“大同”社會跟陶淵明描繪的那個“世外桃源”有沒有相似的地方?

  要啟發學生透過“桃源”中的生活現象來認識這個社會,例如從“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極其幸福、快樂,這就是“大同”社會中“老有所終”“幼有所長”,由此還可以推知矜、寡、孤、獨、廢疾者這五種人同樣受到全社會的關愛。

  2、孔子的“大同”社會的理想實現了嗎?21世紀的中國社會,是“大同”社會嗎?

  聯絡歷史知識和現實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深入探究,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教師不要隨意評判,應以表揚鼓勵為主。

  3、請說一段話描繪你心目中的理想社會。

  重在激發學生進行大膽新奇的聯想和想像,營造一種暢遊理想未來的熱烈氣氛。

  七、課堂小結

  “大道之行也”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宏偉瑰麗的社會藍圖。在那裡,人們生活著並快樂著。儘管這個理想社會在小生產的基礎上不可能成為現實,但二千多年來它一直是許多進步思想家和社會改革家心中永不磨滅的夢。就是這個夢,牽繫著古聖先賢,牽繫著時人,讓我們齊心協力,為這個美好的夢的實現而加倍努力吧!

  八、佈置作業

  1、背誦並默寫課文;

  2、完成配套練習。

  〖板書設計〗

  根本特徵: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人人都能得到全社會的關愛

  大道之行也詳述“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徵:人人都能安居樂業。

  貨盡其用,人盡其力。

  總括全文,折射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