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設計> 《老子》五章教學設計

《老子》五章教學設計

《老子》五章教學設計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把教學原理轉化為教學材料和教學活動的計劃。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老子》五章教學設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第一課時

  一、匯入《老子》五章

  老子道家學術孕育三千年的中國心靈雞湯助您洗滌心靈。老子是一位出色的智者他所撰的《道德經》是一個知識寶庫內藏的哲理使不少迷茫的心靈得到解脫幾年前的《紐約時報》把老子列為古今十大作家之首。

  二、老子以及《道德經》簡介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諡曰聃約春秋末年公元前580年~500年之間《史記》載“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楚國苦縣厲鄉今亳州市渦陽縣閘北鄭店)。春秋時期思想家哲學家道家學派的創始人道教奉為教主或教祖。《老子西升化胡經.序說第一》:“以為聖人生有老容故號為老子。”

  曾擔任“周藏室之史”深懂周朝的圖書典籍學問淵博見周王室衰微棄官西去至函谷關遇見關令尹喜。尹喜請求他著書“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最終成了隱士“莫知所終”。

  《道德經》又名《老子》文約義豐僅五千言卻包含著十分豐富深刻的哲學思想。老子哲學的核心思想是“道生萬物”的宇宙生成說宇宙是一個自然產生、自然演變的過程天地萬物是依照自然規律發展變化的而“道”是世界的本源。

  老子哲學的精髓是他的樸素辯證法思想認為天地萬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高下相傾聲音相和前後相隨”。他主張要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認為“柔弱勝剛強”。這種觀點在一定條件下有其合理性但它忽視矛盾雙方的鬥爭把轉化看成是無條件的迴圈往復。

  在政治思想上老子主張“無為”認為只有無為才能無不為反映了當時統治者的無力企圖緩和尖銳的社會矛盾。但他對“侯王”的告誡如“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卻是很精闢的。

  《老子》的歷史觀是落後的要求回到“小國寡民”的時代“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死不相往來”。

  老子哲學在中國思想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後代不少哲學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它的影響。自漢以後註釋《老子》者不下千家在中國古籍中是罕見的。老子的思想可以說影響了後來整個中國哲學史的發展深深地影響了整個封建社會的意識形態。

  三、學習第一章

  1、學生自讀(默讀+朗讀)。

  2、學生討論(難詞難句理解)。

  3、師生互動(難句疏通)。

  4、老師引導師生明確:(出示幻燈一)

  道是《老子》中最高的哲學範疇含義有:

  (1)構成世界的實體。

  (2)創造宇宙的'動力。

  (3)促使萬物運動的規律。

  (4)作為人類行為的準則。

  (5)一切事物存在的根源自然界最初的發動者。

  5、段落小結:(出示幻燈二)

  老子設立“道”這一個最高範疇主要是為了方便闡述其政治哲學和人生哲學而已。

  本章旨在說明:(1)、道具有不可言說性精深玄妙;(2)、道是萬物的根源和初始其餘的文字都是一個形容詞而已。

  四、學習第二章

  1、學生自讀(默讀+朗讀)。

  2、學生討論(難詞難句理解)。

  3、師生互動(難句疏通)。

  4、老師引導師生明確:(出示幻燈三)

  (1)本章總結了自然現象及日常生活經驗中矛盾對立依存轉化的例子由此推論出聖人應該遵循的治國之道(無為思想)。

  (2)“生”“為”“功成”正是要人去工作、建立、去發揮能動性去貢獻力量去成就大眾的事業。而順著自然的努力所得來的成果卻不必據為己有。“不有”“不恃”“弗居”即是要消除佔有的衝動。人類爭端的根源就在於人人擴張自己的慾望因而老子極力鼓吹“功成而弗居”的精神。

  第二課時

  一、繼續學習第二章

  1、組織思考:怎麼看待“清靜無為”?

  2、學生討論。

  3、學生代表發言。

  4、老師引導師生明確:(出示幻燈四)

  (1)人有思想知識情慾作為有為本是人類生活的自然趨勢。而有意地不作為以求返於自然原始實乃違反人之自然天性。

  (2)、無為悖乎人類生活之趨勢逆乎生活創造進步之主流。受其影響國人生活萎靡不振道家之流毒亦難辭其責。

  (3)然叫人減低慾望保養自身亦可救弊亦可養人。

  二、學習第十九章

  1、學生自讀(默讀+朗讀)。

  2、學生討論(難詞難句理解)。

  3、師生互動(難句疏通)。

  4、老師引導師生明確:(出示幻燈五)

  (1)具體論述治國主張反而論述該去除哪些東西。

  (2)“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