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民風民俗》小學社會品德課教學設計3篇
作為一名老師,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以計劃和佈局安排的形式,對怎樣才能達到教學目標進行創造性的決策,以解決怎樣教的問題。那麼問題來了,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我們的民風民俗》小學社會品德課教學設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我們的民風民俗》小學社會品德課教學設計篇1
教學要求:
1.認識到獨特的地理環境、氣候條件和文化生活背景孕育出了異彩紛呈、姿態萬千的飲食習俗、民居習俗和文化活動習俗。知道家鄉的民風、民俗在人們生活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
2.能透過蒐集資料、採訪親友師長、同學交流共享等方式,從飲食、民居和文化活動習俗中發現民風民俗與人們的生活環境和文化傳統之間的關係。
3.珍視祖國的文化傳統,願意學習瞭解和探究民風民俗的起源和文化意蘊。
重點難點分析:
重點:瞭解民風、民俗來源於生活。
難點:探究民風、民俗與人們所處的自然環境、社會人文環境之間的密切聯絡;瞭解民風民俗在人們的生活中發揮著的紐帶、規則等重要作用。
課時安排:二課時
自學提綱
學生自學 教師補充、修改
1、將教材中所涉及的飲食習俗、民居習俗製作成課件,並準備一些相關資料;因地制宜,建立民風、民俗活動情境。
2、查詢與課文內容相關的資料,主要是富有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的飲食風俗、民居特點、穿著習慣,以及相關民風民俗形成的原因;查詢與“趕集”相關的資料。
課堂流程
師生互動 教師補充、修改
第一課時
一.談話匯入,明確任務
教師:透過前兩堂課,我們出色地完成了參觀民風、民俗大觀的任務。
教師:我們知道,創造於民間,又在民間世代相習、傳承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是民風民俗。那麼如果讓我們分分類,這些稱為“民風民俗”的“在民間世代相習、傳承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到底有哪些類別呢?
預期:節日、飲食、穿戴、活動……
教師:是的。民風民俗是一種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它體現在地方人們的穿著打扮中,飲食內容和禮儀中,地方民居建築風格中,還有各種地方特色文化活動中。今天,我們要一起來研究、探討每個地方的民風、民俗與當地人們生活的自然環境、文化背景之間的淵源關係,瞭解民風、民俗在人們的生活中發揮著的作用。
二、合作學習,探究“趕集”。
1.匯入話題、合作探究
教師:為了更好地探究民風、民俗與當地人們生活的自然環境、文化背景之間的淵源關係,我們首先來一起研究一個歷史悠久,曾經非常興旺,現在又開始興旺起來的一種風俗活動,它的名字叫“趕集市”。(出示“趕集市”圖片)
教師:你知道什麼叫“集”什麼叫“市”嗎?在你的心目中,“集”和“市”是怎麼樣的?
預期:集市是一種買賣,是市場。農村的市場稱為“集”,城市的市場稱為“市”,趕集市就是到市場裡去做買賣。
教師:那麼,“集”和“市”到底是不是這樣的?它們之間有什麼區別?請你結合教材32頁和自己蒐集的材料進行研究歸納。
“趕集趕市”對比表
研究物件
對比專案
趕集
趕市
買賣的地點 鄉村 城市
備註:對比專案可以是“買賣的時間、主要的商品、人們的心情心態”等(僅供參考),每個小組至少要思考填空兩項對比專案,不夠自己添畫格子。
預期:學生有流程地安排學習交流共享填寫,比如先自學課文,圈圈劃劃,然後討論,並彙報和共享自己蒐集的資料,達成填空的意向,確定交流彙報的人選,最後各自填寫表格。教師此時進行巡視指導,發現典型,準備讓學生交流彙報
2.彙報交流,教師引領
⑴填表預設
研究物件
對比專案
趕集
趕市
地點 鄉村 城市
買賣的時間 一般有固定的日期,相隔一段時間。 形成相對集中的有一定規模的商業區域,一般會持續進行商業活動。
主要的商品 以農產品和農副產品、日用品為主。 一般以某一類商品為特色經營內容,比如“服裝市場”等。
人們的心情 比城市裡趕市的人更興奮,像過節一樣,買東西的目標不太明確,比較隨意。 心態比趕集的農人平和一些,買東西的目標比較明確。
相關的活動 不多,以娛樂活動為主。 商業氛圍相對比較濃厚,廣告促銷活動比較多。
⑵隨機教學:
教師:(出示,要求一起念)百官(武林)門外魚擔兒,壩子(艮山)門外絲籃兒,正陽(鳳山)門外跑馬兒,螺螄(清泰)門外鹽擔兒,草橋(望江)門外菜擔兒,候潮門外酒罈兒,清波門外柴擔兒,湧金門外划船兒,錢塘門外香籃兒,太平(慶春)門外糞擔兒(關於杭州十大城門的民謠)。
教師:參差十萬人家,錢塘自古繁華。這首民謠說明了這一點。你覺得這些擔兒、壇兒、籃兒和杭州曾經繁華的“市”有什麼樣的關係?
預期:形成了一個個的市,也可能是形成了一個貨物中轉的點,貨物透過這些點流通到了杭州各個繁華的“市”裡面。
教師:再來看看“集”。”之“七彩話題”之“採風路上”之“《貴州行之趕集篇》”。屏顯幻燈,讓學生透過簡潔的文字直觀的圖片感受“集”。)與“市”比較,“集”的什麼特點很鮮明?三.總結提升,佈置任務。
教師:觀看“吳山廟會”影片。思考:古老的趕集市活動,為什麼在現代社會的大都市裡重新興旺起來?
預期:富有地方特色,熱鬧有趣,豐富多彩,是休閒、購物、玩耍、交友交流、長見識的好去處。
教師:剛才同學們進行了很好的探究性學習,學習的成果讓老師也受益匪淺。總結一下,你覺得剛才的探究性學習過程中最成功的一點是什麼?
預期:合作共享、對比聯絡、研讀材料、討論爭辯……
教師:剛才我們的探究性學習還只是我們的熱身運動,今天回家以後,要把學到的本領、增長的經驗用到接下去的研究性學習任務完成之中。請根據課文36-44頁內容,根據老師提供的“探究性學習任務表格”,小組確定選擇其中的三格內容,繼續蒐集資料,請教親友,下一節課,我們將透過自學探究和小組的合作共享,體會民風民俗和我們的生活之間的密切關係。
《我們的民風民俗》小學社會品德課教學設計篇2
[教材分析]
《我們的民風民俗》是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下冊的第6課。它共有三方面的內容:傳統的節日、傳統的文娛活動、不同民族的民風民俗。本課透過對我國傳統民風民俗的瞭解和認識,使學生對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同時增強其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大團結意識,培養和激發他們的愛國主義情感。
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其中絢麗多彩的傳統節日生活是各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各種節日活動也是學生所喜愛的,所以第一課時的教學內容也定位在瞭解認識節日、習俗,體會它對我們生活的影響、帶來的樂趣。其中“不同民族的民風民俗”中介紹的少數民族的各種風俗也都與種種節日聯絡在一起,因此把這塊內容與第一塊的“傳統節日”重組整合在一起,安排在第一課時完成,第二塊的內容“傳統的文娛活動”活動性比較強,安排在第二課時。在此談談第一課時的設想。
[設計理念]
(一)在生活中建構
“教育即生活”。兒童的品德和社會性源於他們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感悟。教育的內容和形式必須貼近兒童的生活,反映兒童的需要,讓他們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節日是學生所熟悉和喜愛的,因此設計學生搜一搜資料、聊一聊家鄉過節時的風俗,用自己的感知來體會我國的傳統節日對人們生活的影響。
(二)在活動中生成
現在的學生在品德方面存在一種不好的現象——認知與行為脫節,這與以前說教式的品德課型不無關係。課程標準提出:課程目標主要透過教師指導下的各種教學活動來實現。教師的主要作用是指導兒童的活動,而非單純地只講教科書。本課時運用教材,就設計了兩次活動:加入角色,表演家裡是怎樣過年的;製作課件,猜測少數民族的民俗活動。
[教學目標]
1、瞭解家鄉和不同民族的民風民俗,知道獨特的民風民俗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培養學生強烈的民族自豪感。
2、蒐集傳統節日的習俗、傳說故事等資料,體會其對人們生活的影響。
[教學準備]
教師製作課件,學生蒐集傳統節日的習俗、傳說故事等資料。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播放課件:過年的熱鬧場面)
教師:鑼鼓聲聲,笑語陣陣,這讓你想起了什麼?(過年)過年時有些什麼熱鬧情景呢?
【透過課件創設的情境把學生帶到過年歡樂的氣氛中,使過年時的種種情景一個個重現在學生腦中,為暢談第一個也是最盛大的春節這個傳統節日作好充分的準備。】
二、走進春節
1、說到過年,同學們個個眉飛色舞,神采飛揚。過年就是春節,它是我們國家最重要、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你知道這個節日是怎麼來的嗎?學生結合蒐集的資料來說說,教師引導補充。
2、師引:很多外國朋友對我們的春節也具有濃厚的興趣呢!前不久,老師在網際網路上認識了一位外國的小朋友邁克,他就特別想知道我們中國小朋友是怎樣過年的,(出示課件:過年前會準備些什麼?除夕夜怎樣辭舊迎新?年初一怎樣給長輩拜年?講一講你印象最深的一次春節。)咱們選一個給他講講吧。
3、活動:四人小組中一人扮演邁克,向其他的'一個或幾個詢問,其他人作為中國小朋友給他做介紹。還可以加些動作演演。
4、全班交流:老師扮邁克,各組派代表來給邁克介紹。
【新的教學觀認為,教學的目的在於幫助每一個學生進行有效的學習,使他能按照自己的性向得到儘可能充分的發展。教師創設向外國小朋友邁克介紹中國小朋友是怎樣過年的這樣一個情境,使學生樂於表達並且每一個學生都有表達的機會。在表達的過程中,學生把喜聞樂見的春節加上自己的親身經歷都作了交流。很好的地補充了教材。】
4、同學們的春節真是過得豐富多彩。每一年我們都是這樣開開心心、熱熱鬧鬧過的。我們的社會發展到現在,過年的方式在不知不覺中也有了一些改變。2003年2月南京市舉行了一次市民論壇,在論壇上大家談到了“春節想怎麼過”的話題,嘉賓們的想法五花八門,有想出去旅遊的,有想在家裡舒舒服服睡一覺的,有想和親人團聚的,有想痛痛快快玩幾天的……(課件出示幾種選擇)這時,主持人讓嘉賓舉手表決選一個最希望過的方式,結果有一種過年方式獲得了全票透過。猜一猜是哪一種?為什麼?(學生髮表各自的意見)
小結:我們中國人是一個注重親情、崇尚團圓的民族,不管身處何方,背井離鄉的遊子們都會在春節回到親人身邊共渡佳節。
【課程是靈活的,開放的生態系統。學生的猜測會不同,在這個討論的過程中,學生袒露了不同的心聲,但崇尚親情、崇尚團圓早已在每一個炎黃子孫身上刻下了烙印,學生的回答儘管角度不同,但論述過程中濃濃的中國情已在課堂洋溢。】
三、瞭解我國的傳統節日
1、人稱文明古國的中華民族世代相傳下來的傳統節日,除了春節,還有不少呢!你能說出我國的其他傳統節日嗎?(出示:元宵節 清明節 端午節 中秋節 重陽節)
小結:這些是我國主要的傳統節日。
2、不同的節日有著不同的習俗。昨天,老師佈置同學們蒐集了與傳統節日有關的資料,我們就以這些為話題來聊一聊吧,可以從節日的時間、吃的、活動、傳說或故事幾方面來聊。
Δ清明:學生交流(時間、活動、傳說),教師引導說出:1、清明節恰逢陽春三月,春光明媚,桃紅柳綠,一派欣欣向榮,民間有踏青(也就是遊山)的習俗,你能說說清明遊山時的心情或看到的風景嗎?2、都給誰掃墓呢?課件隨機出示“給烈士掃墓”的圖片。
Δ端午:學生交流(時間、吃的、活動、傳說或故事),教師引導:1、端午節還有什麼習俗呢?(賽龍舟)你們參加過賽龍舟活動嗎?老師拍了一段錄象,我們來親臨一下那熱鬧的場面。(播放一段賽龍舟的影片。)2、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等習俗的來歷。
教師小結:今天端午節的眾多活動都與紀念我國偉大的文學家屈原有關。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吃粽子,南方各地舉行龍舟大賽。
Δ 中秋節:學生交流(時間、吃的、活動、傳說或故事),教師隨機補充:1、農曆八月十五,是一年秋季的中間,因此稱中秋節。中秋之夜,除了賞月、祭月、吃月餅,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學生說中秋節也有團圓的習俗,2、中秋又稱“團圓節”。你們看:(出示圖片)皓月當空,月光如水,家家戶戶圍坐在一起吃著月餅,賞著明月,多溫馨啊!)
Δ重陽節:學生交流(時間,登高、吃重陽糕、敬老的習俗,傳說故事),教師補充:1、金秋送爽,丹桂飄香,重陽佳節的活動可豐富了,除了有登高、吃重陽糕外,還有賞菊、喝菊花酒、插茱萸等等。有一位詩人還寫過一首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2、重陽節也是“老人節”。同學們在這天要多為身邊的老人做些事,送上一份誠摯的祝福,讓他們感到溫暖,感到幸福。
Δ 元宵:學生交流(時間、吃食、活動、傳說或故事),教師補充介紹:意在祝福全家團圓和睦,在新的一年中康樂幸福,寄託了人們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願望。學生說元宵節有看燈會、猜燈謎的習俗。教師講每到元宵節,梅州也常會舉辦這樣的活動。人山人海的場面可謂熱鬧非凡。
【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人,教師是課堂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教師把課堂敞開,讓學生把課本以外的學習資源引進課堂。既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又培養了學生利用多渠道蒐集資訊的能力,可謂一舉兩得。】
四、瞭解不同民族的民風民俗
過渡:我國的每一個傳統節日都表達了人們對生活的熱愛,對美好未來的嚮往。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各個不同的民族都有它們特有的節日與風俗,各地區少數民族的節日可有趣呢。
1、出示課件中慶祝節日的圖片,猜是哪個民族?在慶祝什麼節日?
(1) 猜出是傣族的潑水節後,教師請學生介紹對潑水節的瞭解。
問:你們知道潑水節的水代表著什麼嗎?(代表吉祥、幸福和健康)所以誰被潑得越多越預示著新年的好運。
(2)火把節。課件出示:“告訴你”,指名讀:在節日裡,彝族人民雲集在一起,舉行火把節。人們會開展鬥牛、賽馬、鬥雞、鬥羊、賽歌、選美、摔跤、達體舞比賽等慶祝活動。
【教師透過鑽研教材,引進相關資料“火把節”,補充課本中的空白,使學生更深刻地體驗彝族人民的節日。】
(3)看“那達慕大會”中的摔跤、騎馬、射箭比賽的圖片,請學生猜測。教師介紹: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人民一年一度的傳統節目,在每年七、八月舉行。那達慕,蒙語是“娛樂”或“遊戲”的意思。它在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運用看圖猜測的方式一下子激起了學生的興趣。把教材上呈現的三段內容重新調整為由易到難的順序,潑水節和火把節的圖片一目瞭然,第三幅圖學生可能猜不到“那達慕大會”,教師適時地向學生作一些介紹,學生會感到更有意思。】
2、你還知道少數民族的其它節日或風俗活動嗎?它們各有什麼象徵意義?
(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出示旗袍、中國結、窗花等一些形象的圖片)
小結:少數民族的民風民俗,都是我們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絢麗之花。
【少數民族的民風民俗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一道奇葩。教師帶領學生了解教材上的那達慕大會、火把節和潑水節後,由學生來介紹所瞭解的民俗活動,學生饒有興味地說著,興趣盎然地感受著我國豐富的民俗人情。】
五、課堂總結
上下五千年的歷史給我們留下了燦爛的文化,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處處綻放著不同的文化之花。課後繼續去查閱資料吧,你們可以登陸網站“國家文化網”“中國民俗網”。一定會讓你們大開眼界的。
《我們的民風民俗》小學社會品德課教學設計篇3
一、教學目標:
認知:知道我們是個多民族國家,我們有56個民族組成,我們各個民族都有自己的風俗習慣;
情感:我們應該尊重各個民族的風俗習慣;
行為:在日常生活中,學會尊重不同民族的同學與鄰居的風俗習慣。
二、教學準備:
1、師生收集我們身邊有關的民風民俗的資料,查詢相關的網站、網址,瞭解有關資訊。
2、教唱歌曲:《大中國》。
三、教學過程:
(一)、激發情感,匯入新課。
1、播放歌曲《大中國》
請同學們跟著唱,想想這首歌唱的是什麼呢?
(出示56個民族的大照片,貼在黑板上)
教師小結:對,同學們我們都有一個家,名字叫中國,在這個大家庭中住著56個民族,有著13億的兄弟姐妹。各族人民和睦相處,親如一家,共同建設我們祖國而做貢獻。
2、誰來說一說我們是哪個民族?我們班級的大部分同學都是漢族的,你們還知道有哪些少數民族?
3、不同的民族有著不同的風俗習慣呢?誰能舉例說一說呀。
(引導學生從衣著、語言等方面來說)
小結:除了衣著、語言不同,在飲食和居住環境上也有差別。比如:有的少數民族不吃豬肉,有的少數民族居住在帳篷,有的住窯洞等等,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的風俗習慣。
板書課題:不同的民風民俗。
(二)、引導學生了解不同的民風民族。
1、出示事例,瞭解風俗。
同學們,在我們的雲南的一個少數民族,至今還保留著這樣一個傳統的風俗,我們敬愛的周總理也曾去參加了這個活動,想知道是什麼活動嗎?
(播放周總理參加傣族潑水節的活動錄象)
看了這個錄象後,請大家思考,為什麼我們的周總理已經六十多歲了,還要參加這樣的活動呢?當警衛員要去用傘給他擋水時,他為什麼不讓呢?
學生展開討論:
(因為周總理認為:用傘擋住水是對傣族人民的不禮貌,不能因為自己的身體而傷害了傣族人民的情感,要尊重傣族人民的風俗習慣,這樣才能與傣族心心相連)。
2、同學交流,豐富瞭解。
同學們,在我們的大家庭中,除了我們剛才瞭解到了傣族的“潑水節“,你們還收集到了哪些民族的風俗習慣呢?
學生交流、彙報。
(伴隨著學生的彙報,並讓學生大致介紹這個民族的情況,人口、分佈等)
(三)、正確對待傳統習俗。
剛才聽了同學們的交流,我也學到了很多,瞭解到了那麼多的習俗,但是,前不久呢,我們班級裡有一位同學卻向我提出了這樣的一個疑問,大家想幫助他解決嗎?
教師出示一位學生的煩惱:自己的各個結婚,但因為村上有這樣的習俗,結婚要擺酒宴三天,大吃大喝,因為自己家裡比較窮,父母想不擺了,但覺得只是習俗,怕村上人說,所以只得去借錢擺闊,他感到不可理解。
學生討論,他們這樣的做法怎麼樣?
(透過學生的交流與討論,讓學生真正懂得:我們要繼承優秀的民風民俗,對於一些不良的習慣,我們應該要拋棄,培養正確對待傳統風俗的態度)
(四)、拓展思路,開闊視野。
同學們,我們各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民風民俗,我們也只有積極繼承本民族的優良傳統,才能使我們具有更大的發展前途,今天,我給大家帶來了兩個有關民風民俗的網站,希望大家有空的話,可以去查詢,我們可以在上面查到很多我們所不知道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