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級數學下冊《平均分的認識一》教學設計
目標確定依據
1.課程標準相關要求:
能運用數及數的運算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2.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以生活中常見的“每份同樣多”的例項合活動情境,讓學生建立“平均分”概念,並結合具體的例項嘗試平均分。
3.學情分析:
“平均分”的概念學生不是很瞭解,但學生對“每份同樣多”有一定的瞭解,所以學習起來不是很困難,教學中,教師要多引導學生進行分一分,加深對平均分的理解。
學習目標
1.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平均分就是每一份分得結果同樣多。
2.透過分一分活動,培養動手操作能力和概括能力。評價設計
1、學生嘗試分糖活動,完成對目標1的評價。
2、學生分一分,並獨立完成課堂練習題,完成對目標2的評價。
學習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1.出示準備春遊食品的情境圖。以小精靈聰聰的身份說二(1)班明天要去參觀科技園。小朋友正忙著準備春遊食品呢!我們來看一看,他們都準備了哪些食品。
2.讓學生觀察畫面,並請學生說一說了解到的情況。
二、學習新知
1.教學例1,引入“平均分”。
我們來幫助二(1)班小朋友準備春遊食品好嗎?我們先來分糖。
(1)學生用6個小○表示,嘗試分一分。
(2)說說你是怎樣分的?
(3)彙總分的結果後告訴學生:每份分得同樣多,叫平均分。
(4)讓學生再次分一分,這次要求把6個糖平均分。
2.鞏固“平均分”。
(1)出示教科書第8頁“做一做”第1題。
學生看清題意。特別請學生說一說“平均分是什麼意思?”
(2)出示教科書第8頁“做一做”第2題。
一共有()片楓葉,每()片一份,平均分成了()份。
讓學生用12張正方形卡片代替楓葉,擺一擺。擺好後,按要求填空。
3.教學例2,嘗試平均分物品。
(1)按教科書第9頁例2提出:把18個橘子平均分成6份。
(2)請各組用實物圖卡片(或○卡片)分一分。
(3)交流。請學生說一說,怎樣分的,分的結果。
(4)教師歸納平均分的方法:把15個橘子平均分成5份,可以每次每份分一個或幾個。最後,要使每份分得同樣多。
4.獨立進行平均分。
(1)出示教科書第9頁“做一做”.讓學生用小棒代替酸奶,獨立完成把10盒酸奶平均分成2份的.任務。
(2)交流。請學生說一說,怎樣分的。
三、鞏固練習。
1.練習二的第1題。
(1)回憶:什麼中平均分?
(2)判斷:哪是平均分,並說出自己的想法。
2.練習二的第2題。
動手在線上畫圓,然後填空。
3.練習二的第3題。
(1)讓學生根據題意準備學具卡片。請學生說一說,準備了幾個“風車”。
(2)讓學生獨立完成把風車平均分成3份的任務。
(3)交流。請學生說一說分的過程和結果。
四、歸納總結。
1.請學生回憶:這節課學習了什麼知識?
2.教師總結:這節課我們知道了什麼叫平均分,還學會把一些東西平均分成幾份。要把一些東西平均分成幾份,可以每次每份放一個,也可以每次每份放兩個……最後,每份分得同樣多。
板書設計
平均分
每份分得同樣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