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箇中國孩子的呼聲課堂教學設計
一、引入課題。
(出示一幅小孩子痛哭的畫面。)教師:孩子們,老師給大家看一幅畫,誰能來給大家介紹這幅畫的內容?(學生介紹略)
教師:戰爭與和平,總是伴隨著人類歷史的程序。今天,我們繼續學習課文,請大家齊讀課題。(生齊讀)
利用畫面的目的是儘快進入情景,但實際反應來看,效果不是很好。
二、學生初讀課文,將體會最深的地方與同桌交流。
三、班上交流,學習課文。
1、體會兩年多來一節。教師的提問:你體會到什麼?從哪裡體會到的?
然後抽學生朗讀,教師評價。
以學定教,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但是將評價只是當做老師行為不是很恰當。
2、體會第三自然段,教師請學生找找有幾個聽見了,幾個和平。體會意思並自由感情朗讀。
請自認為讀得好的同學起立朗讀。然後全班齊讀。
這段話的學習教師基本上是讓學生讀完的,反覆的讀。但是我們的感覺是沒有很好的體現層次性要求,有點泛泛而讀的感覺。
3、試著體會作者對父親才華橫溢而又英年早逝的痛苦而複雜的心情。也是先個別朗讀,再全班朗讀。
然後讓學生用一句話進行評價:爸爸是個怎樣的`人?
透過一個勁兒的朗讀,讓學生體會複雜,也將究竟怎樣複雜的問題進行了迴避。在學生評價之後,教師是否應該讓學生說說自己評價的理由呢?
4、學生自讀課文剩下的段落,用橫線劃出對世界局勢進行描寫的句子。思考:你想知道什麼?想提出什麼問題?
學生朗讀今天一段。教師提問:和平之花是指什麼?
你知道哪些地方還瀰漫著戰爭的硝煙?學生展示收集的資料。
教師也展示自己收集的資料。
學生感情朗讀課文。
這一步拓展得很好,但是稍覺膚淺。我覺得順序應該調整為:先展示資料。(很重要的一點是:收集來的資料反應什麼問題?)然後再回頭體會文中句子。如果學生沒有深刻體會思想感情,表現出的可能僅是一些虛假的激情。
三、總結課文,引導實踐。
1、教師:你們說戰爭是什麼?面對戰爭,你想說些什麼?雷利(本文作者)怎麼說?什麼叫呼籲?他呼籲什麼?讀要不要。
朗讀之後,學生板書:要和平,不要戰爭。
2、引導實踐。教師:孩子們學習了課文,為了制止戰爭,我們應該怎麼做?
抽學生回答,有的談針對目前的美伊戰爭,我們可以發倡議,給美國總統寄信,或是給伊拉克的小朋友寄去和平鴿
其實,情至深處,學生往往能夠體現出很強的背誦能力,對於為了為了為了一段話,完全可以讓學生感情背誦!我覺得更好的設計是,在同學們的提議中,選擇哪些是可行的,讓這部分同學的發言稍微具體一點,避免走形式,也就是說,儘管是公開課,還是要考慮是否能夠落實的問題。
3、再讀課文,放飛和平鴿(紙做的)。
在充滿感情的朗讀聲中,下課鈴響,學生的感情達到了高潮。這點設計得很有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