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設計> 《統計和求平均數》教學設計範文

《統計和求平均數》教學設計

《統計和求平均數》教學設計範文

  教學內容:

  蘇教版小學數學第6冊第92—94的內容。

  目標預設:

  1.使學生在豐富的具體問題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數是解決一些實際問題的需要,並透過進一步的操作和思考體會平均數的意義,學會計算簡單資料的平均數。

  2.學會運用平均數的知識解釋簡單生活現象、解決簡單實際問題,進一步積累分析和處理資料的方法,發展統計觀念。

  3.讓學生在輕鬆愉悅的氛圍中主動參與、樂於合作、充分體驗,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重點、難點:

  在具體情境中理解平均數的意義,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出平均數

  1.談話:小朋友們,喜歡體育運動嗎?小明、小林和小剛也和你們一樣愛好體育,就在昨天,他們還進行了一分鐘的投籃比賽呢,比賽的情況怎樣呢,咱們一起來看看吧。

  2.師:首先上場的是小明,每個人都是投3次,第一次計時開始。(課件播放影片),他1分鐘投中了8個,我們可以在統計圖上表示出來(出示統計圖),還有兩次機會,不過,小強後兩次的投籃成績很有趣。(出示統計圖,第二次、第三次都投中了8個)

  師:真巧,小明三次都投中了8個,現在看來,要表示小明1分鐘投中的個數,用哪個數比較合適?為什麼呢?

  3.師:說得有道理。接著該小林出場了。小林投籃的情況怎樣呢?

  一起看統計圖,三次投籃,結果怎麼樣?(分別投中了6個、7個、8個)

  師:是呀,三次成績各不相同,該用哪個數表示小林1分鐘投籃的一般水平呢?

  預設:

  生1:可以用8來表示,因為8是投中個數最多的一次。(引導:小明每次都投中8個,所以用8來表示他的成績。但小林另外兩次分別投中7個和6個,怎麼能用8來表示呢?也就是說,如果也用8來表示,對小強來說不公平!)

  生2:用6來表示。(引導:6是投中個數最少的一次,還有兩次比6多,如果用6表示,對小林來說不公平。)

  生3:可以用7來表示,因為6、7、8三個數,7正好在中間,最能代表他的成績。

  師:一次比7多1,一次比7少1 。那麼,從8個裡面拿一個給6個,這樣看起來每次都投中了7個,用7表示小林1分鐘投籃的個數比較合適。 (師結合學生的交流,在統計圖上呈現移多補少的過程,)

  說明:像這樣從多的裡面移一些補給少的,使得每個數都一樣多。這一過程就叫“移多補少”(板書:移多補少),這種方法對兩人來說比較公平。

  4.最後輪到小剛出場了。

  師:看到小明和小林表現這麼出色,小剛感覺到有壓力了,(出示統計圖:分別投中了3個、7個和2個)這一回,又該用幾來代表他1分鐘投籃的一般水平呢?同學們先獨立思考,自己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覺得有困難還可以藉助學具擺一擺。

  全班交流:

  生1:我覺得可以用4來代表他1分鐘的投籃水平。他第二次投中7個,可以移1個給第一次,再移2個給第三次,這樣每一次看起來好像都投中了4個。所以用4來代表比較合適。

  (結合學生交流,師再次呈現移多補少過程。)

  師評價:真了不起,剛才學到的方法馬上就能用上了。還有別的方法嗎?

  生2:我們先把小剛三次投中的個數相加,得到12個,再用12除以3等於4個。所以,我們也覺得用4來表示小剛1分鐘投籃的水平比較合適。

  師板書:3+7+2=12(個),12÷3=4(個)

  師:像這樣先把每次投中的個數合起來,然後再平均分給這三次。

  (板書:合併、平分),能使每一次看起來一樣多嗎?(一樣多)這也能代表小剛1分鐘投籃的一般水平

  師:其實,無論是移多補少,還是先合併再平均分,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使原來幾個不相同的數變得同樣多。

  5.師:數學上,我們把原本不相同的數經過處理得到的同樣多的這個數,就叫做原來這幾個數的平均數。(板書課題:平均數)比如,4是3、7、2這三個數的平均數。

  思考:這裡的平均數4能代表小剛第一次投中的個數嗎?(不能)能代表小剛第二次、第三次投中的個數嗎?(也不能)那它表示什麼呢?(這裡的4代表的是小剛三次投籃的.平均成績)

  師:它與三次投籃的個數比,你覺得怎樣?(引導學生髮現比最大的數小,比最小的數大。)

  小結:在不知不覺中平均數走進了我們的課堂,現在你對這位新朋友有哪些瞭解呢?(若學生難以回答,師:剛才我們只是初步認識了平均數,體會不夠深刻,接下來就……)

  學生自由回答後,教師問:如果他們投籃4次,怎樣計算4次投籃的平均成績呢?

  二、聯絡生活,感受平均數

  師:讓我們一起走進生活,去研究更多的有關平均數的問題。

  1.“想想做做”第2題

  師:你估計這三條絲帶的平均長度多少?

  動筆計算驗證估計得是否正確。

  追問:如果我算出來的平均長度是13釐米,可能嗎?

  2.師:下面這些問題,同樣需要我們藉助平均數的特點來解決。瞧,學校籃球隊的幾位同學正在進行籃球比賽。我瞭解到這麼一份資料,說李強所在的籃球隊,隊員的平均身高是160釐米。那麼,李強的身高可能是155釐米嗎?

  師:為了使同學們對這一問題有更深刻的理解,課前老師瞭解了我們班同學的平均身高是135釐米,請超多、不足或剛好是135釐米的同學分別站起來,讓學生加深理解。

  3.好了,探討完身高問題,我們再來看看池塘的平均水深。

  師:鼕鼕來到一個池塘邊,發現了什麼?(平均水深110釐米。)

  師:鼕鼕心想,這也太淺了,我的身高是130釐米,下水游泳沒問題的。你們覺得鼕鼕的想法對嗎?

  小組交流後彙報.

  師:你覺得有危險,你想怎樣提醒鼕鼕呢?

  預設:平均水深110釐米,並不是說池塘裡每一處水深都是110釐米。可能有的地方比較淺,只有幾十釐米,而有的地方比較深,比如150釐米。所以,鼕鼕下水游泳可能 會有危險。

  師:說得真好!想看看這個池塘水底下的真實情形嗎?

  (師出示池塘水底的剖面圖,如圖12)

  師:看來,認識了平均數,對於我們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還真有不少幫助呢。

  4.期中檢測成績出來了,你覺得要給我們三年級三個班排排隊,比什麼更合適?比總數行嗎?(人數不等)

  我們班的平均分80分,猜猜看,老師是怎麼算的?(把每個學生的分數加起來得到總分,再除以人數)

  三(2)班的平均分是75分,蔡加鋮成績是咱們班第一99分,一定比三(2)班某某同學分數高,肯定嗎?為什麼?

  5.出示李楠同學的成績單,

  語文 數學 平均分

  96 98

  師:不小心沾到了墨水,數學成績看不清了,猜猜看,可能是多少呢?

  引導觀察:超出平均數的部分和不足平均數的部分同樣多。

  檢驗:如果語文考了100分,怎樣計算兩們學科的平均成績呢?

  6.“想想做做”第4題

  出示華江果品店上星期賣出蘋果、橘子數量統計圖。

  (1)哪兩天賣出的蘋果同樣多?哪一天賣出的蘋果和橘子同樣多?

  (2)你能根據今天所學的知識提出一個合適的問題嗎?

  指名學生提出問題並解答。

  三、課堂小結,課後延伸

  師: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了有關統計和平均數的知識,透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新的收穫呢?(學生自由說)

  提出要求:希望同學們做一個有心人,去觀察、瞭解更多的有平均數的知識,相信你會有更多的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