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設計> 七年級《在山的那邊》教學設計範文

七年級《在山的那邊》教學設計

七年級《在山的那邊》教學設計範文

  【學習目標】

  1、朗讀詩歌,品味語言。

  2、聯絡生活,感悟人生。

  【重點難點】

  1、重點:

  在朗讀訓練中品味揣摩語言。

  2、難點:

  對無數座山的理解。

  【學情分析】

  對剛入中學的初一學生來說,這首詩很有吸引力,尤其是在詩的第一節,詩人以孩子的口吻寫,容易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

  【教學方法】

  朗讀法、討論法。

  【教學手段】

  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同學們,如果我們不是生活在美麗的青島海濱,而是生活在大山裡,每天抬頭可見的只有高聳入雲的大山,蒼蒼茫茫,連綿不斷,你會想到什麼呢?為什麼?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欣賞從大山裡走出來的詩人王家新根據自己成長的歷程寫的一首詩《在山的那邊》。

  (板書課題、作者)

  二、學習目標

  首先讓我們看一下本課的學習目標:

  教師出示目標,學生看螢幕:

  1、朗讀詩歌,品味語言。

  2、聯絡生活,感悟人生。

  詩歌是透過精煉、優美又有節奏的語言,抒發詩人的思想感情,我們要透過朗讀來品味語言,用情去讀,用心去悟。要聯絡自己的生活得到有益啟示,幫助自己成長。

  三、檢查預習

  正確朗讀下列詞語,並給加線的字注音:

  痴想(chī) 隱秘(yǐn) 鐵青( tiě ) 凝成(níng) 誘惑(yòu) 喧騰(xuān) 紮下(zhā) 漫溼(màn) 一瞬間(shùn)

  四、整體感知

  山那邊到底是什麼呢?讓我們一起到詩中去找尋答案吧。教師配樂範讀課文學生在聽讀的基礎上思考問題:

  1、在山的那邊是什麼?山和海的含義是什麼?

  2、全詩為什麼分為二節?

  3、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教師範讀,學生仿讀,討論三個問題。

  明確:

  1、在山的那邊是海。山,是重重艱難險阻;海是理想境界。

  2、第一節詩,寫了我童年的想望和困惑。山和海就是現實中的山和海。第二節詩,寫了長大後的拼搏和奮鬥,詩人領悟了,媽媽所說的海,是信念凝成的海,群山比喻重重困難,用爬山比喻艱苦奮鬥。

  3、全詩表達了這樣的思想感情:要到達理想境界,是要歷盡千辛萬苦的。惟有不怕困難,百折不撓,才能實現人生理想。

  五、研讀賞析

  詩人的這種感情是透過生動形象的語言表達的,從詩中找出你認為含義深刻活不理解的的詞語或句子,並說明理由。學生以四人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交流。全班討論交流,邊讀邊議邊品味,揣摩詩歌語言的魅力。教師引導、組織、補充。

  1、我常伏在視窗痴想:

  提示:痴想原意是發呆地想,這裡的意思是,總是神往於大山外面的世界,達到了痴迷的程度。說明了我從小就不願意困居於狹小的.天地,想探索未知的世界。

  2、山那邊的山啊,鐵青著臉:

  提示:我本希望看見大海,結果望見的依然是山,大失所望,沮喪極了,鐵青著臉是我的主觀感受,詩人將大山擬人化表現自己的心情,形象又生動。

  3、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卻在我的心中紮下了深根:

  提示:種子比喻媽媽給我的信念,然而童年的認識畢竟是膚淺的,不經意見的,所以說是飄來的。只有不懈努力,日積月累,像滴水穿石那樣才能讓他紮下深根。

  4、因為我聽到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來,一次次漫溼了我枯乾的心靈:

  提示:詩人確信遠方有海。理想,日日夜夜在心中激盪,鼓舞著我不懈的奮鬥,就像大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枯乾的心靈,比喻對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溼了我枯乾的心靈,就是說理想滋潤著心靈,是心靈不再枯乾,變得充實而有活力。

  5、是一個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

  提示:當理想實現的時候,詩人興奮、驚喜,一個全新的世界光輝燦爛。

  (在邊讀邊議的基礎上,全班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六、體驗與反思

  詩人成長中的艱難探索一定早已打動了成長中的你。在你的生活學習中,一定也有無數座山,等著你去征服或已被你征服。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說說這首詩給你的啟示。

  (四人小組討論,全班交流)

  教師總結: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失敗和痛苦也是人生的一筆寶貴財富。堅持不懈就一定能成功。生活中最大的一座山就是你自己。

  (學生投入的齊讀最後幾句詩,讓他成為自己成長中的動力)

  七、作業練習

  把自己的生活經歷用文字表達出來,以我終於見到了大海為題寫一段話。

  【板書設計】

  在山的那邊

  王家新

  山

  (困難)

  海

  (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