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設計> 人教版二年級語文上冊《回聲》教學設計

二年級語文上冊《回聲》教學設計

人教版二年級語文上冊《回聲》教學設計

  《回聲》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二年級上冊第31課。這篇科學童話向學生展示了一個物理現象—回聲,本文讀起來有一種親切感,也增加了學生對大自然現象探索的吸引力,激發了學生探索科學的興趣。

  一、學生分析。

  本課是二年級的語文課,涉及到的是自然當中一種普通物理現象,但大多數學生對回聲知識瞭解的不夠多,多數學生不知道“回聲”是怎麼回事,因此,課前鼓勵學生到大自然中去尋找、去體會,學生可結合簡單的生活經歷和情感體驗表達自己對回聲的認識。還可藉助圖片多媒體等手段讓學生了解回聲是怎麼回事。

  二、教學目標。

  2、認識6個漢字,會寫8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要讀出奇怪、歡快、親切的語氣。

  3、可聯絡上下文讀懂課文,初步瞭解回聲形成的原因,激發學生探索科學的興趣。

  4、透過朗讀課文感受祖國語言的美,體會文中展示的奧秘,展開想象,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三、教學重點。

  讀懂課文和詞句訓練。

  四、設計思路。

  1、本次教學透過創設一定的情境,採用邊讀邊悟組合式教學。在教學中,多方位、多角度組織、引導、點撥、使學生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合作,交流。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在小組討論中學會語言合作。

  2、課前佈置學生到大自然中去尋找、去體會回聲,課堂上大家交流,讓每個學生積極參與,鍛鍊口頭語言的表達能力。

  五、課前準備。

  1、教師準備:收集有關回聲的錄影帶;設計識字的相關課件,創設一定的情境;體會美感的伴奏帶;設計引導性問題。

  2、教學準備:收集有關回聲的資料;預習課文;自己嘗試學習生字;查閱相關資料,聯絡上下文理解詞語。

  六、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1、同學們,自然界裡有許許多多美妙的聲音,你們想聽一聽嗎?(生:想)

  2、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有趣的課文──《回聲》(板書課題)。

  3、小朋友回聲是什麼聲音?在哪能聽到回聲呢?讀了課文後你就能知道了。

  (二)創設愉悅空間,激起學生學習興趣。

  1、初讀課文認字。

  (1)學生自讀課文,自己解決不認識的字。

  (2)檢查認讀情況。

  (3)放伴奏帶老師範讀課文,學生仔細傾聽,熟悉課文,鞏固生字。

  2、看動畫,進一步熟悉課文,然後自由讀課文,指名讀,開火車讀。隨時糾正錯字。

  (三)通過幾種朗讀方式,讓學生感知文中所描述的小青蛙思想感情的變化。

  1、小青蛙聽到了哪些聲音?這些聲音是小青蛙在哪聽到的,媽媽是怎樣回答小青蛙提出的問題的?

  2、學生帶著問題默讀,把有關的句子劃下來。

  3、學生就以上問題分組討論。

  4、學生彙報(精選四五段)。

  (1)學生互相說一說對回聲的理解。

  (2)實驗演示,突破難點。

  ①觀察水的變化。

  ②口述水的變化。

  ③朗讀課文第四段,並指導學生將文中的詞語和老師實驗時所用的物品,所做的動作的詞語,加以比較:“撿—拿扔—投河岸—盆壁。”

  ④結合詞語比較,記認“撿、扔、河、岸、碰”等字,並進行字義理解。

  (3)透過小組內交流,並根據學生喜新求變、活潑好動的天性以及形象思維為主的特徵,把實踐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合作動手做實驗,激發興趣,調動思維、讓其在生動、活潑的`課堂形式中自然地達到“以做促讀”的目的。

  ①指導朗讀青蛙媽媽的話,青蛙媽媽是在解答孩子的疑問,它的話應該要讀出耐心、親切的語氣,節奏要慢,自由練讀──指名讀──範讀或領讀──再比較讀──齊讀──回讀。

  ②小青蛙聽了媽媽的話,恍然大悟,它非常高興,要讀出歡快的語氣,節奏稍慢。自由練讀──指名讀──範讀或領讀──再比較讀──齊讀──回讀。

  5、以讀為主,透過各種朗讀,指導學生在讀中感悟課文,理解課文內容,在多讀中悟情。(分角色感情朗讀,有條件的可以指導自編自演課本劇。)

  6、指導寫字。

  7、實踐活動。

  (1)回家後用臉盆做一個實驗,觀察水波碰到盆壁又蕩回來的樣子。

  (2)到山谷或空礦的房子內喊兩聲,聽聽自己的回聲。

  這一環節的設計讓同學們充分體驗回聲是怎麼回事,並感受大自然的賜予的美妙的聲音。

  (四)總結全文,回味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