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設計> 課文《回聲》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課文《回聲》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課文《回聲》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教學要求】

  1、學會本課5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語句和由熟字組成的新詞。

  2、理解課文內容,能根據課文中的句子展開想象,從而懂得回聲形成的原因。

  3、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和難點】

  理解青蛙媽媽的話,弄懂回聲形成的原因。

  【教前準備】

  多媒體教學平臺。

  【教學時間】

  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和要求

  1、初讀課文,瞭解課文內容。

  2、學會生字新詞。

  3、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教學過程

  (略)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理解課文,知道什麼是回聲形成的原因;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過程

  匯入新課:

  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回聲》,請同學們把課題齊讀一遍。讀了課題,你想知道什麼?

  一、學習第一段

  1、放錄影,相機理解半圓的橋洞和水裡的倒影連起來,好象一個大月亮。

  2、指導讀出景物的美。

  二、學習第二段

  1、看錄影,說說:在這個美麗的橋洞下發生了一件什麼事?

  2、自由讀第二段,把寫小青蛙聽到的聲音的有關句子畫出來,思考:這些聲音是小青蛙在什麼地方聽見的?

  3、討論上述問題。

  4、指導朗讀小青蛙說的話,注意兩次語氣的不同。

  三、學習第三段

  1、指名朗讀,找出寫小青蛙這時心情的語句。

  2、理解奇怪極了的意思。

  3、引導想象:這時候,小青蛙心裡會想些什麼?

  4、小青蛙又是怎麼做的?

  5、指導有感情朗讀小青蛙媽媽的話。

  四、學習第四段

  1、指名讀。

  2、說說:青蛙媽媽是怎樣做的?

  3、找出表示青蛙媽媽動作的詞語?

  4、討論:這幾個表示動作的詞還可以換成哪些意思相近的詞語?

  5、河水發生了什麼變化?

  6、看錄影,理解:激、蕩。

  7、師生共同用板畫再次理解激、蕩的意思。

  8、齊讀,小結:這一段主要告訴我們什麼?

  五、學習第五段

  1、指名讀青蛙媽媽的話,思考:青蛙媽媽一共說了幾句話?用序號標出來。

  2、青蛙媽媽第一句說了什麼?

  3、自由讀2、3句,思考:為什麼說小青蛙的叫聲就像這水的.波紋呢?

  4、放錄影,想象聲波碰到洞壁返回來的現象。

  5、討論:聲波與水波有什麼相像的地方。

  6、聯絡生活實際理解返。

  7、齊讀青蛙媽媽的話。說說小青蛙是怎樣聽見自己的聲音的?

  8、分角色朗讀這一段。

  9、小結:青蛙媽媽投石擊水是為了說明一個什麼問題?

  六、 學習第六段

  1、自由讀這段。

  2、放錄影,欣賞小青蛙的回聲。

  3、小青蛙現在的心情怎樣?(理解歡快。)

  4、它這時的高興與它剛來到橋洞時的高興一樣嗎?

  5、有感情朗讀這一段。

  〖總結全文

  1、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

  2、指名兩同學角色表演四、五段內容,說說還在哪些地方可以聽到回聲?是怎樣產生的?

  3、口頭填空:

  回聲就是聲音的____碰到____返回來的聲音。

  4、師講述回聲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激發學生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興趣。

  〖複習鞏固

  1、有感情地朗讀全文。

  2、完成課後作業第2題。

  〖板書設計

  回聲

  奇怪 水波 河岸 高興

  蕩

  一蹦老高

  明白 聲波 石壁 歡快

  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