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設計> 一年級《小蝌蚪找媽媽》的教學設計

一年級《小蝌蚪找媽媽》的教學設計

一年級《小蝌蚪找媽媽》的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瞭解青蛙生長過程中幾個不同階段的形體變化。

  2、學會本課14各省字,理解“蝌蚪、腦袋、快活、鯉魚、捉食、烏龜、碧綠、肚皮、低頭”。

  3、能按問題的提示擴寫句子,把句子寫具體,會看單幅圖,造問題的提示下寫幾句話。

  4、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背誦課文的最後兩節。

  教學重點:

  讓學生認識蝌蚪和青蛙,瞭解青蛙的生長過程以及它在不同階段的形體變化,知道它對農作物有好處,使我們捉害蟲的好幫手。

  教學難點:

  懂得應保護青蛙,並向他人宣傳保護青蛙的道理。

  教學準備:

  課前在教師的生物角養些蝌蚪,引導學生觀察蝌蚪的生長變化。

  教學課時:

  一課時

  課時目標:

  1、圖文對照,初步瞭解課文內容。

  2、講讀第1段,能說說蝌蚪的形態特點,能按問題的提示擴寫句子。

  3、學習生字,理解新詞。

  教學過程:

  一、激趣揭題。

  1、前些日子,我們一起在生物角里養了好些小蝌蚪,誰能說說小蝌蚪是怎麼樣的?(出示圖一)

  2、揭題:小蝌蚪找媽媽

  (1)學習生子“蝌、蚪”

  (2)從課題中你知道課文是講什麼的?看了課題你還想知道寫什麼?(小蝌蚪為什麼要找媽媽?他們是怎麼找媽媽的?他們找到了媽媽了嗎?)

  二、圖文對照,初步瞭解課文內容。

  1、聽錄音範讀。

  思考:小蝌蚪再找媽媽的過程中遇見了誰?(用“0”圈出)小蝌蚪的媽媽到第是誰?(用“口”框出)

  2、彙報。

  (1)小蝌蚪再找媽媽的過程終於到了鯉魚媽媽和烏龜媽媽。(出示圖2、圖3)

  學習生子“鯉”“龜”

  (2)小蝌蚪的媽媽是大青蛙。(見圖四)

  3、跟錄音輕聲讀課文,給每幅圖找出相應的課文。

  口頭完成:(師點撥圖四)

  圖一--第( )自然段

  圖二--第( )自然段

  圖三--第( )自然段

  圖四--第( )自然段

  三、看圖講讀課文第1自然段。

  1、看第一幅圖,說說圖上畫著什麼?(一群小蝌蚪在水裡游來游去。)

  2、課文是怎麼介紹這幅圖的呢?指名讀第一自然段並思考:從這段中,你知道了什麼?

  討論。

  (1)知道小蝌蚪生活在池塘裡。

  你從課文的哪句話看出?

  (2)知道了小蝌蚪長著大腦袋。黑身子,甩著長尾巴。

  a.學習生子“腦”“袋”

  b.自由讀讀寫蝌蚪樣子的`句子,想想“大、黑、長”三個詞分別寫出了什麼?(大小、顏色、長短。)

  c.你能看著圖,說說小蝌蚪的樣子嗎?出示:小蝌蚪長著( )的腦袋,( )的身子,( )的尾巴。

  (3)朗讀指導,你喜歡這些小蝌蚪嗎?讀出對小蝌蚪的喜歡和小蝌蚪的活潑可愛。

  (4)再次看圖說話。

  學習了第1自然段,我們在來說說第一幅圖的內容,要求比剛才說得更好。

  提示。

  小蝌蚪在(在哪裡)游來游去?

  小蝌蚪在(在哪裡)(怎麼樣地)游來游去?

  自由擴散說。

  四、鞏固練習。

  指導書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