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設計> 小學五年級語文《祖父的園子》名師課堂教學設計

小學五年級語文《祖父的園子》名師課堂教學設計

小學五年級語文《祖父的園子》名師課堂教學設計

  一、設計背景

  《祖父的園子》是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該文節選自蕭紅的自傳體小說《呼蘭河傳》。選文非常精彩,毫不誇張地說,《祖父的園子》和《火燒雲》兩篇文字,極富蕭紅的語言特色,足以代表蕭紅的文學成就。各省小學語文教材中,《祖父的園子》成為了“常客”,教科版第十二冊第12課《我和祖父的花園》、蘇教版第十冊第19課《我和祖父的園子》、魯教版第十一冊第8課《祖父、後園和我》冀教版第九冊第13課《祖父·後園·我》。

  也許是機緣巧合,2010年,我應錢理群教授之約,參與他主持的《小學生名家文學讀本》的編寫。這套書共10本,採用節選名家作品,以單元導讀的方式,作為教材的補充,將經典傳承給孩子們(魯迅、巴金、老舍、冰心、沈從文、葉聖陶、朱自清、豐子愷、汪曾祺等10位文學大家的作品,都在內)。因此,我得以有機會接觸蕭紅的全部文學作品。

  讀罷《蕭紅全集》,深深地感嘆,蕭紅的文學才能,顯然被很多人低估了。在封底的導讀中,我這樣寫道“蕭紅是呼蘭河與東北黑土地共同孕育的“文學洛神”。她的作品,如開在荊棘裡的花朵,又如曠野中的呼喚。她元氣淋漓的文字,足以讓很多同時代的女性作家黯然失色。”正如學者趙園評論的“蕭紅作品提供了真正美學意義上的‘童心世界’,與大量平庸的‘兒童文學作品’不同層次的‘童心世界’”。蕭紅的文字,質樸、真誠,童趣盎然,尤其是在《呼蘭河傳》第三章,關於祖父的一系列描寫中,你會情不自禁地為文字中所流淌的童心所感染,情不自禁地大笑起來。這麼有意思,這麼好玩的文字,作為語文教師,我有責任和義務將它們帶給更多的孩子。於是,在選編的時候,我就大段大段地節選了相關的內容。整本《小學生蕭紅讀本》,我也最喜歡這部分文字。

  恰好,在某次此次研討會上,浙江的蔣軍晶老師執教課內略讀課《祖父的園子》,主辦方希望我上一節課外自編教材《園子裡的祖父》。一來,與軍晶形成一個互文呼應;二來,也為大家如何自主開發語文課程,提供一個由“課內──課外”的思路──亦即,由某一篇課文,帶出一位作家,閱讀一群文章──這,也可以稱為群文閱讀了。既然是群文閱讀,閱讀量肯定遠遠大於課內,教學方式,也肯定有別於過去的閱讀課。揣摩、細摳詞句,顯然不是這樣的課型的主要任務。閱讀一組文章,在大量閱讀中,初步地、整體地感受一位作家的文字風格,進而對他們的文字,葆有繼續探索的樂趣。

  後來,相繼閱讀了蔣軍晶、虞大明、孫雙金、薛法根、竇桂梅、閆學等的《祖父的園子》,我也萌生了演繹此課的念頭。於是,有了《祖父的園子》(課內略讀)VS《園子裡的祖父》(課外閱讀)的兩課時演繹。

  二、教學過程:

  板塊一 整體感知 鳥瞰園子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篇課文,題目是──

  (生齊讀:祖父的園子。)

  師:這是一篇略讀課文。課文很長,一節課學完,咱們主要採用默讀的方法來學習。請快速瀏覽課文紙第一頁橫線下面的文字,從中捕捉到了什麼資訊?

  生1:這篇文章選自蕭紅的《呼蘭河傳》。

  生2:這篇文章選到課文裡時有一些改動。

  師:真好!這些文字,就是腳註。關注腳註有利於我們瞭解文章的來龍去脈。同學們,《祖父的園子》選自蕭紅的自傳體小說《呼蘭河傳》。自傳體小說裡的“我”一般是指作者自己。看到這篇文章的題目,我們就會想到,祖父的園子到底是──(學生接:怎麼樣的?)好,帶著這個問題,請同學們第一次快速默讀課文,找出具體描寫園子的段落,爭取兩分鐘完成。

  (出示學習提示)

  學習建議:

  1.帶著任務跳讀、掃讀,一目五行、十行地讀。

  2.找重點段,畫關鍵詞,思考:這是怎樣的園子?

  師解釋:一帶著任務跳讀、掃讀,一目五行、十行地讀,不要逐字逐句讀,明白嗎?你感覺這一段和直接描寫園子無關的就跳過去,找到重點段落勾下來,然後畫出一個關鍵詞語想一想,這個園子是怎麼樣的。我講清楚了嗎?好,開始快速默讀。

  (學生快速默讀,勾畫詞句。約兩分鐘後開始交流。)

  板塊二 眼中園 樣樣都有

  師:你找到了哪些段落?請按照課文的順序交流。

  生:第一自然段。

  師:從這一段的文字中,你圈出哪幾個詞語,來概括這個園子?

  生:大花園。

  師:很好!還有誰圈出了不一樣的幾個字?

  生:樣樣都有。

  師:樣樣都有,還有哪些同學也圈出了“樣樣都有”,請舉手。

  (生齊齊舉手。)

  師:很好。老師把“樣樣都有”寫在黑板上。(板書“樣樣都有”。)

  師:既然“樣樣都有”,這園子裡都有些什麼呢?把這些東西都圈出來,不要遺漏。

  生:蝴蝶、蜻蜓、螞蚱、蜜蜂。

  師:仔細讀讀第一段,讀著讀著,有沒有產生問題了?

  生:課文開頭說“我家有個大花園”,但是下面卻沒有對花的具體描寫。這是為什麼?

  師:是啊,花在哪兒呢?

  生:花在這兒:“蜜蜂則嗡嗡地飛著,滿身絨毛,落到一朵花上,胖乎乎,圓滾滾,就像一個小毛球,停在上面一動不動了。”

  師:你覺得這句話是對花的描寫。花有顏色嗎?

  生:嗯──它這裡沒寫。

  師:開得怎麼樣,看到了嗎?

  生:沒看到。

  師:哪些花,你知道嗎?

  師:那你為什麼覺得這句話是寫花的呢?我倒想聽聽你的想法。

  生:因為蜜蜂會採花蜜。如果她們家園子裡的'花開得不是很好的話,那麼蜜蜂就一會兒就飛走了,可是蜜蜂停在上面一動不動。

  師:嗯,說得真好!蜜蜂有可能被花香給迷住了,也有可能採蜜採累了,是不是?你真會讀書!來,同學們,關注這幾個詞語,你想一想,它們和寫花有關係嗎?

  (課件中圈出“帶著金粉”、“滿身絨毛”、“胖乎乎,圓滾滾”、“小毛球”。)

  生:“帶著金粉”就是表示帶著花粉;“胖乎乎”、“圓滾滾”是寫蜜蜂採了很多花蜜;“像一個小毛球”說明它採了很多蜜,很胖。

  師:理解得真好!你看,這就是蕭紅文字的魅力。表面上不寫花,但是處處都在寫花。有香有色,有動有靜,這就是側面描寫(課件打出“側面描寫”的字樣)。來,美美地讀一讀這段文字。

  (生齊讀第一自然段。)

  師:同學們,這就是蕭紅──眼中的園子,樣樣都有。(在“樣樣都有”前面板書“眼中園”。)

  師:接著交流,你們還找到了哪一段話是直接描寫這個園子的?

  生:據說這花園從前是個果園。

  師:嗯,交代了這花園的來歷。還找到了哪一段?

  生:花園裡邊明晃晃的,紅的紅,綠的綠,新鮮漂亮。

  師:很好,讀準了這個“明晃晃”(第三聲),咱們一起讀。

  (生齊讀“明晃晃”。)

  板塊三 心中園 一切自由

  師:還找到了哪一段?如果前邊沒有了,你可以直接找到後邊。

  (生讀17自然段;課件出示第17自然段。)

  師:靜心默讀,這一段話,圈出詞語來概括這個園子的特點。哪些同學願意與大家分享,說一說你圈出了哪些詞語?

  生:“一切都活了”、“自由”。

  師:咱們再去找一找,這園子中哪些事物是“自由的”、“一切都活了”的呢?也請把這些事物按順序圈起來,一個都不能少。

  (生默讀圈詞。)

  生:花、鳥、蟲子、倭瓜、黃瓜、玉米、蝴蝶。

  師:(補充介紹)倭瓜就是南瓜。北方把長條形的南瓜叫做倭瓜。好,同學們,這園子裡的“一切”都是“自由”的。這兩個詞語不在一起,我們可以用一條線連起來,來歸納這是一個怎樣的園子。以後再圈畫的時候,有些詞語分散在文章當中,你可以用線把它們連起來。

  (學生連線,教師板書:一切自由。)

  師:同學們,第17段文字,是《祖父的園子》中最值得我們好好研究的。作者蕭紅,到底是怎樣把園子裡的一切事物寫得那樣自由自在的,我們可以透過朗讀的方式來體會。比如寫花、鳥的這兩句話,你怎麼讀讓人覺得這花、鳥確實很自由,自己試試看。

  (學生自由讀。)

  師:哪位同學願意來嘗試一下,帶著大家走進這個園子?這位女同學,你來。

  生讀。【學生把“似的”中的“似”讀成了平舌音。師正音,並告訴學生,“似”只有和“的”組合在一起的時候,才讀“似(翹舌音)的”,其他都讀“似”(平舌音)。】

  師:讀得不錯,還有誰也願意來讀,讓我們彷彿看見花在開,鳥在飛。(一男生讀。)

  師:我看這位同學讀著讀著,他的臉也笑開了花。真好!心中有花,你的聲音中才會有花;心中有鳥,你的聲音中才會飛出鳥來;心中有蟲,哦,心中不能有蟲了……(生哈哈大笑)

  師:咱們一起讀。花開了──

  (生接讀。)

  師:聽你們讀得這麼有滋有味,張老師也想讀,聽張老師的朗讀,你們要特別關注和同學的朗讀有什麼不一樣?(師拖長聲音範讀,略顯誇張)。

  師:說說看,你彷彿看到了什麼?感覺到了什麼?

  生:感覺到花開了,鳥飛了,感覺它們很自由。

  生:我感覺到一大群花在一瞬間全部開放,鳥在天上慢慢逛街似的。

  師:好一個“一大群花”!本來“群”是用來形容鳥的。因為花實在太多了,用“朵”不足以形容,所以用“一大群花”。真好!

  生:我彷彿看到了身邊開出了很多很多的鮮花,我的頭上飛過很多很多的鳥。

  師:邊上有花,頭上有鳥,這是對我朗讀最高的表揚!同學們,其實,張老師剛才讀啊,適當地運用了拖音,是不是?我們也來試試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