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的教學設計
一、 教材分析
本文是蘇教版第二模組的開篇,也是第二模組第一專題教學的定調之作。本文是海倫凱勒《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的節選。個人覺得在本文的教學上存在兩個影響學生理解和感悟的環節:第一,作者的特殊經歷。作者海倫凱勒是一位盲人作家,她的個人感悟與生活體會不易為學生所理解。所以如何透過教學設計和課堂組織使學生體會盲人認識世界的特殊感受成為教師組織教學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第二,海倫凱勒三天的安排。她想要看的事物具有特定的文化背景,而其中的內在聯絡是什麼,是學生要認真思考和總結的問題。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掌握文章中出現的`基礎知識;理解文章的內在情感。
2.能力目標:理解文章思路,整體把握全文結構。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闡釋文中含義深刻的語句,進一步體會作者真摯的思想感情,能夠結合自身體驗深刻領會文中蘊涵的人生哲理。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散文的欣賞,體會文章獨特的抒情方式和心理描寫。
難點:作者獨特的表達,作者特定的文化背景。活動體驗的學生參與過程與啟發。
四、學情分析
學生在一定的理解能力基礎之上能理解課文的大意,並能較好地掌握文章中出現的各基礎知識點,根據文字的特點,本文重在對學生的人文素養進行陶冶與提高,而文章語言的障礙性不大,而本文的特殊的作者遭遇和經歷是學生不太熟悉而需要體驗和感受的,所以教師點撥要透徹到位。故可以在文字研習的基礎上透過問題討論和活動體驗的方式組織教學工作。活動體驗教學中的教學手段充分使用幻燈片與多媒體,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五、教學方法
1.課外作業課前預習部分:預 習導學案的第一部分。小作文《假如我只有三天光明》。此預習作業的設計目的在於既能夠將學生引入教學情境,又可以透過學生的自我反思和寫作訓練與文字進行有機對比,反映出人性的普遍情感取向及意義,深化本文 主題的闡發。
2.學案導學:見後面的學案。
3.新授課教學基本環節:預習檢查、總結疑惑→情境匯入、展示目標→合作探究、精講點撥→反思總結、當堂檢測→發導學案、佈置預習
六、課前準備
1.學生的學習準備:準備好導學案與課本,做好對第一部分的預習。
2.教師的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製作,課前預習學案,課內探究學案,課後延伸拓展學案。3.教學環境的設計和佈置:四人一組,討論探究,提出疑問,得出答案。
七、課時安排:1課時
八、教學過程
(一)預習檢查、總結疑惑
檢查落實了學生的預習情況並瞭解了學生的疑惑,使教學具有了針對性。
(二)情景匯入、展示目標。
用電腦顯示《二泉映月》的畫面及播放《二泉映月》的音樂,在淒涼、哀怨的二胡聲中,老師匯入。
教師:作為一位身體健康的人,是很難體會殘疾人所忍受的各種困難和痛苦的,尤其是對於一位盲人,他的世界更是常人難以想象的,我們從盲人阿炳的《二泉映月》中聽出了什麼?(學生:坎坷的經歷,悲慘的命運,淒涼的心境),今天,我們一起走進美國的這們集盲、聾、啞於一身的女作家的精神世界,去品味這被譽為“精神楷模”的傑出女作家給我們展示的豐富情感。
板書:《假如給我三天光明》
(三)合作探究、精講點撥。
探究一:由學生介紹作者海倫凱勒。(課前請學生預習,查詢相關資料)
學生作者介紹:海倫凱勒 (1880—1968),美國女作家、教育家。19個月時患病,兩耳失聰,雙目失明。7歲時,安妮莎莉文擔任她的家庭教師,從此成了她的良師益友,相處達50多年。在安妮莎莉文的幫助下,入哈佛大學拉德科利夫學院學習,1904年以優異成績畢業。1964年被授予美國公民最高的榮譽總統自由勳章,次年又被推選為世界十名傑出婦女之一。
主要作品:《我生活的故事》、《從黑暗中出來》、《我的信仰》、《願我們充滿信心》。
她的經歷和作品鼓舞著世界各國人民。她的精神受到人們的崇敬。
設計意圖:透過對作者的再認識,體會她的內心世界,為進一步理解文章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