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園外(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教學目的:
1、讀課文,理解並體會文中表達的對年輕生命被無辜扼殺的痛惜之情和對日本侵略者兇殘暴行的憤怒譴責與控訴
2、理解學習文中對比手法的運用
3、理解文章含蓄的語言
4、透過學習本文,瞭解歷史,激發學生愛國主義感情
教學重點:教學目的1、2、3
教學難點:教學目的3
教具學具:多媒體
教學方法:啟發式
教學設計:先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然後透過研讀課文理解文章內容及作者感情,再借助多媒體手段促寫,以寫帶讀,理解本文語言的含蓄
教學步驟:
1、匯入新課學習:今天我給大家介紹一篇大作家巴金的散文名作,我們一起學習。……現在我先來把這篇文章給大家讀一遍,大家看寫的是什麼內容。
2、範讀課文。讀完要求學生簡要概括一下文章內容並且給文章擬一個題目,然後出示原題目,初步體會本文的含蓄。
3、學生默讀課文,思考:作者在廢園外看到過哪些悲慘景象?根據文中提示,你能想象到花園在被廢以前曾有過的景象嗎?你覺得“整天倚窗望著園中的花樹”的年輕人眺望園景時心裡想些什麼?造成園毀人亡慘劇的元兇是誰?從哪裡可以看出來?(要求學生邊讀邊從文中劃出相關語句)
4、目睹年輕生命被日本侵略者的兇殘扼殺,作者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從文中劃出相關語句並用自己的話進行提煉。
作者在表達感情的方式上有什麼特點?然後明確語言的含蓄。
5、明確對比手法的使用:魯迅說,所謂悲劇就是把美好的東西毀滅給人看。這東西越是美好,就越能反襯出這毀滅的不合理和被毀滅的悲慘,這裡對比的使用起到了更強的震撼人心的力量。
6、播放歷史資料片,創設情境:其實在1941年的中國,大半的國土已經處在日寇鐵蹄的踐踏之下,像文中所寫的這樣,同胞的.生命被日寇像草芥一樣殘殺的事情到處都在發生,現在我們看一段歷史資料共同感受當年侵華日軍的兇殘和中國人的悲慘狀況……歷史是慘痛的,那現狀又怎樣呢?……對此,我們心中會想些什麼?現在仿照文中抒情的方法,把我們的感情表達出來。
7、展示學生寫的感想並進行評議。
8、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9、作業:課外蒐集閱讀巴金在抗戰時期的幾部散文集,如《旅途雜記》、《懷念》、《龍·虎·狗》、《靜夜的悲劇》,選擇其中你最喜歡的一篇,推薦給其他同學並說明你最喜歡它的地方。
板書設計:
被廢以前:美景年輕的生命對生活無限渴望
對比
被廢以後:廢墟生命永遠消失渴望被毀滅
→痛惜年輕生命被毀滅、憤怒譴責日寇的兇殘行徑
課後反饋及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