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課件> 三角形的特性教學課件

三角形的特性教學課件

三角形的特性教學課件

  四年級下冊《三角形的特性》的教學設計與反思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80、81頁,練習十四第 l、2、3題。

  教學目標:

  1、透過動手操作和觀察比較,使學生認識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義,會在三角形內畫高。

  2、透過實驗,使學生知道三角形的穩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應用。

  3、培養學生觀察、操作的能力和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絡,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

  認識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義,會在三角形內畫高。

  教學難點:

  會在三角形內三條邊上畫高。

  教具、學具準備:

  師生分別準備木條(或硬紙條)釘成的三角形。

  教學過程:

  一、新課匯入

  1、展示課本第80頁情境圖:同學們,我們以前學過三角形,仔細觀察一下你能在圖上找到三角形嗎?學生先說說哪裡有三角形,再讓學生在圖上描出來。

  2、生活中哪些物體上也有三角形呢?讓學生說一說。生:紅領巾、標誌牌……

  3、匯入課題:其實三角形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著廣泛的運用,究竟它有什麼特點?這節課我們將對它進行深入的研究。

  板書課題:三角形的特性

  二、操作感知,理解概念

  1、發現三角形的特徵。

  請你畫出一個自己喜愛的三角形。並同桌互相說一說三角形有幾條邊、幾個角、幾個頂點?老師也畫一個。

  出示學生畫的三角形。

  讓學生在自己畫的三角形上嘗試標出邊、角、頂點。

  教師根據學生的彙報板書,標出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稱。

  2、概括三角形的定義。

  引導:大家對三角形有了一定的瞭解,能不能用自己的話概括一下,什麼樣的圖形叫三角形?

  學生回答:

  (1)有三條邊的圖形叫三角形或有三個角的圖形叫三角形;

  師:誰來補充一下?

  (2)有三條邊、三個角、三個頂點的圖形叫三角形;

  師相機出示圖形,學生髮現不一定能組成三角形。

  (3)由三條線段圍成的封閉圖形(每相鄰兩條線段的端點相連)叫三角形。

  請學生對照上面的說法,議一議:下面的圖形是不是三角形?

  討論:怎樣說更準確?

  閱讀課本:課本是怎樣概括三角形的定義的?你認為三角形的定義中哪些詞最重要?

  組織學生在討論中理解“三條線段”“圍成”。

  教師用準備好的三條線段的教具在黑板上擺放幫助理解關鍵詞:三條線段、圍成。學生髮現:只有具備了這兩個條件才能準確無誤地圍成三角形。

  3、認識三角形的底和高。

  老師手上拿著平行四邊形說:平行四邊形有高,那麼三角形有高嗎?

  生:有。

  師:把準備好相應的三角形學具試著讓學生指一指它們的高。

  老師在黑板上畫一個三角形。(準備在黑板上示範作高)

  (1)看書自學。

  師:什麼是三角形的高?怎樣正確的畫出三角形的高呢?請開啟書81頁,看看書上是怎樣說的,又是怎樣畫的,和你的想法一樣嗎?

  師:誰來說一說?

  生:從三角形的一個頂點到它的對邊做一條垂線,頂點和垂足之間的線段叫做三角形的高,這條對邊叫做三角形的底。

  老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在剛才的`三角形中畫出一條高,並標出它所對應的底。

  (2)用字母表示三角形。

  為了表達方便,我們通常把三角形的三個頂點分別用字母A、B、C 表示,這個三角形可以稱作三角形ABC,在三角形中標上字母ABC。

  (3)進一步認識三角形的高。

  和同桌說一說剛才畫的高是以哪條邊為底畫的?

  質疑:師:剛才我們畫了三角形的一組底和高,想一想一個三角形只有一組底和高嗎?為什麼?新課標第一網

  【設計意圖:讓學生動手指一指三角形的高,使學生在操作中初步感知三角形的高就是頂點到對邊的距離,再讓學生自學課本驗證自己的想法,也加強了學生對概念的理解。接著讓學生自己畫高並標出相應的底,有針對性指導使學生加深了對三角形高和底的認識並掌握了高的規範畫法,同時也使學生了解了任何一條邊都可以做三角形的底來畫高,最後思考得出三角形有幾組底和高。在這一系列的活動中學生認識並理解了三角形的高,較好的突破了本課的難點。】

  接下來以小組為單位發放課前教師準備的三角形,讓學生按要求小組之間合作畫高。展示學生作品,展示時學生互評互議,總結畫高的好方法以及注意事項)。最後,讓學生談談畫高時的感想與收穫。

  出示直角三角形(一條直角邊作底),你能畫出這條底邊上的高嗎?

  學生試畫,畫後發現高是另一條直角邊。

  出示另兩條底邊,學生在答題紙上畫出對應的高。

  三、實驗解疑,探索特性

  1、提出問題。

  出示教材第81頁插圖:同學們,在生活中三角形有著廣泛的運用,仔細觀察你能發現什麼?生產、生活中為什麼要把這些部分做成三角形的,它具有什麼特性?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來做個實驗吧。

  2、實驗解疑。

  下面,請大家都來做一個實驗。

  學生拿出預先做好的三角形、四邊形學具,分小組實驗:拉一拉學具,有什麼發現?

  實驗結果:三角形具有穩定性。

  請學生舉出生活中應用三角形穩定性的例子。

  【設計意圖:透過學生兩次拉動不同形狀的框架,親自體驗到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的不同特性,在操作和比較中加深了對三角形特性的認識,又透過說出三角形特性在生活中的應用,使學生體驗到數學和生活的聯絡。】

  四、鞏固運用,提高認識

  指導學生完成練習十四1、2、3題。

  五、總結評價,質疑問難

  六、課堂小結

  透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對三角形又有了哪些新的認識?

  你還想了解和三角形有關的哪些知識?

  教學反思:

  讓學生在“畫三角形”的操作活動中進一步感知三角形的屬性,抽象出概念。這樣有利於學生藉助直接經驗,把抽象的概念和具體的圖形聯絡起來。這裡教師充分考慮到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恰當把握教學要求。三角形是生活中常見的圖形,在第一學段學生已初步認識過。此處重點是引導學生髮現三角形的特徵,概括出三角形的定義。為此,還出示了一組含正、反例的圖形讓學生辨析,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三角形概念。此處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透過邊畫邊想、組織交流、引導概括三角形的特徵,從而有效地落實了本節課重點的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