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散文> 探險大東關散文

探險大東關散文

探險大東關散文

  一

  大東關,是天柱山的東關遊線,是最原始的部落。很早就聽過有關大東關的傳說,不僅景色秀麗,而且險境叢生,一顆心被它誘惑得蠢蠢欲動,總想逮著機會就去歷險一番。2016年12月15日,我們臨時組建的探險隊出發了!

  四人組合的探險隊成員:王老師來自省攝影協會,嚮導陳老師是妙筆生花的文人,最年輕的戴老師在電視臺專門負責製片,我平生第一次出任攝影家的“模特”,這個有趣的組合,接下來會發生一些什麼樣的故事呢?

  從潛山縣城集合出發,半個小時後我們到達東了關外圍一個院口下車,徒步進山。因為探險,我們便放棄了乘坐索道的方便,堅持走古道野徑。茂密的叢林裡,行山的路徑出沒其中,若有若無,若隱若現,自稱嚮導的陳老師把我們帶向了另一個縱口,越深入越覺得不對勁,他就疾呼:“同志們,我們可能走錯了路線,找不到標誌物了!”“陳老師,我可是把這一天完整的交給你了哦,日落之前我們得回到出發點。”我有些擔憂我們走不出這座山了,趕緊在朋友圈發個圖片,莫要等失蹤後無跡可尋。

  此刻,偌大的山林寂靜極了,陽光透過樹林枝椏間縫隙灑落,像一粒粒金子,接一捧在手中暖洋洋的,忽地,陽光大方地照在我們的臉龐上,俏皮地在我們的身上跳躍著。驚懼!停頓!那是什麼?怪獸耶!張著血盆大口,太恐怖啦!而嚮導陳老師居然若無其事地走近它,向我們介紹它的學名叫“鸚哥石”。呵呵,原來是鸚鵡哥哥啊!那個在天空中飛翔的靈巧的精靈,總麼會變成巨石佇立在這叢林深處呢?可我怎麼看,它都像一隻犀牛,那常年曆經雨水洗禮的滄桑的背脊,古幽幽的,似乎看到它的肌膚紋理,還有它的雙眼處的褶皺清晰可見,不幸的是它的鼻子,那最厲害的兵器被誰給折斷了。也許,犀牛才因此而狂躁、憤怒、抓狂。

  雖然已經進入了冬季,一些植物迎合著節令枯萎、消亡,但另一些植被卻旺盛生長著,翠綠翠綠的葉子,在陽光下舒展著身姿,像個舞蹈家。我想抓拍它們的每一個細微的鏡頭,偶爾,那些裸露在地表上的錯綜盤節的樹根,也闖入了我的鏡頭,以甲骨文的方式訴說著遠古的故事。

  山路愈來愈陡峭難行,陳老師在一旁唏噓:“爬山,爬爬山……名副其實的爬山。”在奇谷天梯的那一段行程,真想放棄了,腿像是灌了鉛似的沉重,咋拎也拎不起來,汗珠子一個勁地直冒著,氣喘吁吁的,恨不得散了所有的武裝,特別是攝影師揹負著那個攝影器材的行囊,重量足達30斤,這職業精神,不得不欽佩。

  二

  終於走至平緩地段,石為壁,石為豁,叢木生於其上,分於兩側,有溪流潺潺而下,小潭內泉水清澈透明,各色雜石散疊其裡,或沒於水中,或出於水上,零落而下的樹葉,彷彿一條條機靈的.魚兒,有的躲藏在石縫,有的相互追逐,有的順波而下,有的在岸上休閒地曬著陽光。“看,那樹上有個大傢伙啊!”這一喊叫聲,吸引了眾人的目光,只見一大鯢正趴在樹幹上休憩,在兩棲動物中,大鯢的生活環境較為獨特,一般在水流湍急、水質清涼、水草茂盛、石縫和巖洞多的山間溪流之中,有時也在岸上樹根系間或倒伏的樹幹上活動,並選擇有迴流的灘口處的洞穴內棲息,每個洞穴一般僅有一條。洞的深淺不一,洞口比其身體稍大,洞內寬敞,有容其迴旋的足夠空間。白天常藏匿於洞穴內,頭多向外,便於隨時行動,捕食和避敵,遇驚擾則迅速離洞向深水中游去。

  人生最大的樂趣在於過程,你欣賞到了,你體驗到了,你探索到了,便是最豐富的獲得。這東關的石蛋甚多,星羅密佈似的,走幾步,瞭上一眼,就會出其不意地遇見石蛋,石蛋造型各異。它們生於斯長於斯,可能不大願意挪窩了。還有兩塊石頭相戀的,朝夕相伴,並肩同擋風雨雪霜,又共賞四季風光,親暱而又互為獨立,一線距離裡相看兩不厭,這種執著的堅守相望精神,令人肅然起敬!

  我們相互打著趣向另一個目標走下去,上山要“爬”,下山要“穩”,不穩就“滾”了。生命是用來享受和珍惜的,我們一步一步小心翼翼挪著,而且還要用腳尖先探探下一個石階,穩不穩?心穩是第一步,石穩是至關重要的,莫要一失足成千古恨。

  經歷了千辛萬苦,自然有美麗的風光饋贈給我們,剛才還是怪石嶙齜、險象環生,這兒的景緻卻如人間仙境,天空藍藍的,藍的那麼透徹、那麼純淨。巨石聳立,沒有稜角,無論是大塊的、小塊的,好像一座石山、石雕,每塊石都有著不同的味道,又有著相同的風格內涵,那就是天柱山的精氣神,恢宏大度,涵蓋萬千,似菩提花開。那一株株已經散盡葉片的樹兒,依然昂首著向著天空,那些枝椏彷彿千手觀音,虔誠地柔和地伸向藍天,像是一副絕世的畫作。

  三

  石階九曲迴環,一路風光旖旎,拾級而上,拾級而下,平平仄仄中仿若入了詩的國度。雲霧繚繞,峰似蓮花,叢林蔥鬱,遙遙相望,那疊翠亭似一柄玉傘,娉娉婷婷,又如千年靈芝,生於巖上。頗費遐思,那持傘的佳人,是大喬二喬?是十五彈箜篌的劉蘭芝麼?抑或七仙女?或是周瑜孫策?或是天柱放牛的董郎?天柱山就是一座愛情山,亦是一座養生山!

  這裡的一草一木、群峰怪石,只稍稍在這畫裡佇立一小會兒,就充滿了靈動的念想。揮一揮手中的紅絲巾,他就會出現。你看,那巨石條兒,憑空而出,巧奪天工,不名為鵲橋又是什麼呢?不就是上天的安排麼?不早一步,不晚一步,在對的時間裡遇上對的人。愛情鎖還在,情誼還在,天柱山可以作證。

  一巨石壁上青苔濃密,遠觀,綠草茵茵,疑乎草原。白石點夾雜其中,疑乎萬馬奔騰;遂近觀,有羊腸小道、叢林、家園、城郭、堡壘、河流、山川……無疑於一個大世界的縮影版。

  嚮導陳老師腳力特好,遙遙領先,而又折回,我們神情緊張起來,詳詢咋回事情啊?哈哈,原來,是谷底飄過的一陣陰風,吹得陳老師直打哆嗦。在這寒意凌冽中行進著,那邊是小陽春,這邊是隆冬天,莫說這山中的溫差,真的蠻大哦!陳老師在階下抓拍我們,我也用手機抓拍了這一瞬間,圖片出來的效果,恰恰相反,陳老師手持手機專注的樣子,反而更像愛自拍的揹包客。

  哇,我們看見了稀罕物——倒立的冰塔,我仔細數了數最長冰塔的暈圈,竟有三十多層。“冰塔”墜於岩石最邊沿下,在柔和的陽光照射下,分外晶瑩透徹,背景裡的天空又是那麼的湛藍純淨,真是美得不可方物!

  在這麼一個純自然的地帶,所有的世俗包袱,早就在行程中悄然消失了,心裡有的是山是水,是這迷人的景色。那煉丹湖,像是大漢天子遺落的玉佩,抑或七仙女佩戴的翡翠。有仙人在此煉丹,那臺上是東漢末年左慈,崖旁有一洞,洞前置一八卦石臺,雲煙嫋嫋,湖平如鏡。據查史料,左慈不僅僅是世間第一個煉丹人,而且還是傳世的魔術師哦!

  左慈字元放,漢未方士,古時廬江人,在今天柱山良藥坪一帶建有丹臺、丹池、丹房。傳說他在蓮花洞精思煉丹之法,忽得天書《九丹金液》。他按照書中寫的煉丹方法配好藥材,建起了老君灶,在石廳丹房之內燒了七七四十九天真火,果得金丹數枚,服下之後,忽然成仙。他能夠點石成金,被當地百姓譽為活神仙。

  從真源宮往西北行五里,即見林山圍繞良田阡陌,溪水清清下煉臺。此外風景優美,除留有左慈煉丹池外,尚有梁公泉、飛龍泉、噴雪瀑、水濂洞可供玩賞。從下煉丹向上行三四里,石崖百級即是中煉丹,舊日煉丹臺基尚存。縣誌記載此處產桃,花開五色,果實可食,又名桃源。

  由馬祖庵向上到良藥坪即為上煉丹,與中、下煉丹同為左慈棲隱之處。南邊有一高峰,即神話傳說中的天書峰。峰下大石怪兀,中有石室即蓮花洞,為左慈煉丹房。

  石室前後,松蘿蔓復,花氣襲人,由霹靂石穿穴逾谷而過,可至和尚塔出洞,洞穴繁曲,為半山勝地。而左慈變幻的鱸魚,這裡的群眾說不在王宮魚池,而在今天的鱸溪。

  傳說曹操南下徵吳路過天柱,聽說左慈有神術,遂請下山來赴宴。筵席之中,左慈為曹操表演了噴水獻花,銅盆釣魚等魔術。這魚就來自吳塘附近的鱸溪。潛山縣誌載:“鱸溪在縣北吳塘。魏武帝行軍至潛,忽思鱸膾,左慈取銅盤釣之得數十尾,武帝釋其半於溪時:正暮春。今惟柳絮飛時有之,謂之楊花鱖。”

  呵呵,來天柱山,不來煉丹湖,便要留下平生的遺憾哦!煉丹湖,湖水碧綠如玉,微風盪漾,群峰婀娜其中,白雲悠哉其裡。此刻,划槳弄波,詩意旖旎,風光旖旎,身之外,心之內,都是這神仙般美妙意境。

  後記:這次跟隨探險小分隊來到大東關,可謂收穫多多,因時間關係,風光未盡入筆,譬如惟妙惟肖的豬八戒石、仙桃石、天獅峰、望而生畏的千丈崖……下次有機會定會來賞盡,以彌補遺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