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古詩> 引導學生欣賞古詩名句的有效策略

引導學生欣賞古詩名句的有效策略

引導學生欣賞古詩名句的有效策略

  小學語文教材中選編的古詩,大多是經過歷史的沉澱和檢驗,被公認為內涵豐富、意境深遠的經典佳作。它們是母語教育、文化傳承不可或缺的寶貴資源。而古詩中那些千古傳誦的經典名句,更是瑰寶中的瑰寶,沉潛於其中,往往使讀詩吟詞的人變得崇高、淳樸、博大、靈動起來。那麼,如何讓孩子們從小就沐浴著古詩文化,從古詩中汲取豐富的營養,擁有在詩意中成長的美好時光呢?教學實踐告訴我們,要使小學語文課堂上的古詩教學鮮活起來,靈動起來,讓古詩真正滋潤學生的心田,豐潤學生的生命,就要重視古詩名句賞的教學,而在課堂閱讀中做到“言意兼得”是提高古詩名句賞教學質量的保證。

  “言” 不僅是指古詩的言語表達形式,如“五言”“七言”、修辭以及透過言語形式表現出的節奏、韻律等,還指具體的言語意思。從理解的角度看,它是教學的起點;從習得的角度看,它是教學的歸宿。“意”指的是古詩創造的意境、意象和傳達的情思、情感,它是古詩魅力之所在,是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感受、領悟的重點。古詩教學中,只有當學生得了詩詞之“意”,才能談得上讓古詩“滋潤學生的心田,豐潤學生的生命”。

  因此,古詩名句賞教學讓學生得言亦得意,既是語文課程目標的要求,也是提升學生語文素養的需要,還是還原古詩名句生命魅力的需要,更是提升學生生命質量的需要。下面我們結合具體的古詩名句,探討在課堂上引導學生欣賞古詩名句的一些有效策略。

  一、找準言意融合的切入點,在言意融合處悟言得意

  對於小學生而言,要領悟古詩名句之所以為名句的秘妙,僅僅理解了古詩言語的表面意思,再讓學生據此進行想象、悟情,往往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原因何在呢?因為古詩穿越歷史走到今天,與學生的時空距離太遙遠了,大多數情況下,學生憑自己的閱歷和心智還不足以走近古詩的語境和意境,難以自主地悟言得意。當然,教師的直接講解也只能是使學生懂懂,最多也就“知其然”而已。課堂上,教師如果能夠找準古詩名句中言意融合的切入點,再精心設計學習活動,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在言意融合處悟言得意,就會使古詩名句植入學生的心靈,融入學生的精神血液。 例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中的“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如果從字面上理解,譯成白話文,就是說一葉孤帆越行越遠,慢慢地,帆影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詩人的眼中只有了那流向天際的長江水。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感悟詩句所表達的綿綿深情,最多不過想象出一個佇立江邊遙望摯友遠去,已不見了摯友乘坐的帆船的影子,卻仍然久久凝望著摯友遠去的方向不肯離開的珍視友情的詩人形象。如果教學中教師能夠抓住“孤帆”“盡”“流”等充分體現了言意融合的關鍵詞,引導學生走近詩人當時的情感世界,就能真正感受到詩句所承載的情之真、意之厚。一位教師精心設計了品“孤”、悟“盡”、“流”情三個教學環節,很好地引領學生在詩句的言意融合處悟言得意,不著痕跡地使這一經典名句沉澱於學生的生命體驗中。

  環節一:品“孤”

  師:當時正值大唐“開元盛世”,從湖北武漢東去江蘇揚州,沿江皆是華之地。李白佇立長江邊,難道真的只看到了一艘小船嗎?那為什麼他說是“孤帆”呢?透過一個“孤”字,還讓你看到、聯想到什麼?

  (李白只看到孟浩然的船,他的目光只注視著孟浩然的船。只看著那隻船,說明他們的感情非常深厚。)

  師:是啊!這個“孤”字,充分表達了李白對孟浩然的敬佩和深厚的情感。這真是過盡千帆皆不見,一心只送孟浩然啊!李白的目光望著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漸模糊,消失在碧空的盡頭。

  環節二:悟“盡”

  出示背景資料:(李白與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剛出四川不久,正當年輕快意的時候。比李白大十多歲的孟浩然,這時已經詩名滿天下。他給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間,自由而愉快。李白也是那樣一個浪漫、愛好遊覽的人,兩人志同道合,趣味相投。在寫詩上,孟浩然也算是李白的良師益友,李白從孟浩然那裡獲益良多。因此李白對孟浩然極為推崇。他曾寫下這樣的詩句: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雲。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師:同學們,讀了上面的背景資料,你們認為詩句中“盡”的是什麼?“不盡”又是什麼?

  環節三:“流”情

  師:人們常說落花有意,流水無情,而李白目送“孤帆遠影碧空盡”有青山為據,流水為證。茫茫的長江水已為李白的真情所動容,在李白的眼裡,這滔滔江水就是與孟浩然傳輸真情的暢渠。

  孤帆遠去,江水滔滔,李白會在心裡默默地對遠去的孟浩然說些什麼呢?

  (學生思考,交流。)

  同樣,學習王維《送元二使安西》中的“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可以抓住言意融合的切入點“更”“無”等詞,引導學生悟言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