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觀滄海> 初一語文《觀滄海》教案設計

初一語文《觀滄海》教案設計

初一語文《觀滄海》教案設計

  導語:在《觀滄海》中,景和情是緊密結合著的。作者透過寫滄海,抒發了他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抱負。但這種感情在詩中沒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蘊藏在對景物的描寫當中,如何在教學上引導學生領悟《觀滄海》? 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分享的《觀滄海》的教案,希望可以幫助到你們。

  教學目標:

  1. 朗讀詩歌,品味詩句,感受詩歌意境,培養賞讀詩歌的能力;

  2. 在吟誦中體會詩人真摯感情,並從中受到教益。

  教學重難點:

  引導學生領會詩歌的意境美,感受詩歌的語言美;學習古詩吟誦、吟唱。

  教學過程設計:

  一、 創設意境,激趣匯入:

  文學名人競猜:請根據老師所給的條件,猜出這位文學名人。

  1. 他是我國曆史上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

  2. 他是古典小說《三國演義》中的重要人物;

  3. 他在文學上也有很高的成就,魯迅稱他為“改造文章的祖師”;

  4. 他是我國文學史上所說的`“建安文學”的領袖;

  5. 他的故事被人們編成了許多劇本,但他在戲曲中大多為“白臉”奸臣形象;

  6. 他指揮和領導了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官渡之戰;

  7.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是他詩中的經典名句。

  這個人是誰?

  (曹操)

  二、 介紹寫作背景

  三、 把握基調,深情朗讀

  學生讀詩,並互相評價,讀出詩歌的韻味,做到吟讀。

  四、 理解詩歌,掌握技巧:

  1. 從題目入手,讀出詩歌寫什麼。

  2. 作者觀到了什麼?品讀寫景詩句。

  3. 從詩歌中學習借景抒情的寫作技巧。

  方法:定點觀察、移步換景、特寫鏡頭、聯想和想象;

  順序:由高到低、由遠及近、先實後虛、以時間為序、以行蹤為線;

  目的:渲染氣氛,抒發作者情感,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

  4. 依據此方法確定《觀滄海》的寫景技巧。

  五、 自編曲調,神思飛揚

  唱詩

  六、 小結:

  口誦眼前多彩句,神思千古慕滄海。

  少年初識愁滋味,亦懂詩人憂國心。

  教學總結:

  這是依託我校“以學為主雙案合一”與“三步九環”結合而展開的一次教學實踐。透過自學、對學、群學,展開聯想和想象,運用多媒體和多種閱讀方式,在感受中把學生的“學”變成學生的“又學又想”——學詩歌,想自己;學寫法,想理想和責任。在思維的過程中是經歷了一種——先學習、再想象、再聯想、再表達的一種思維過程。實踐後我發現:

  1.要激發學生積極性

  這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在實際中怎麼做,做得如何,真要另當別論。原本我也沒多加思考,直到有一個孩子急急忙忙跑到我辦公室,跟我說,上課打擊了他回答問題的積極性,我才知道,那天他準備好幾個問題我也沒提問他。因此,上課的時候,教師的眼光應該跟孩子們不時地進行交流,與學生積極互動,從而及時的收集學生反饋的資訊,及時調整教學方式方法,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練習要有針對性

  每一節課都有固定的教學目標,而且這一目標要有可檢測性。課後反思時我才發現:我的練習與目標有點距離,練習深度稍稍低於目標,練習中涉及的內容過少,考核範圍過窄,結果卻使目標有點淡化。此外,整個教學過程還應該講究結構的完整、重點的突出、難點的強調、內容的連貫,只有這樣才能將一節古詩賞析課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