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短歌行> 短歌行教學反思

短歌行教學反思

短歌行教學反思

  《短歌行》是漢末政治家、文學家曹操以樂府古題創作的詩。下面是關於短歌行教學反思的內容,歡迎閱讀!

  教學反思篇一

  感謝新鄉教研室為我們大家提供這樣一個交流和學習的平臺,感謝評委老師們這三天辛苦的工作,讓我們有機會在這個平臺上實踐自己,鍛鍊自己!受益頗多。

  具體到我的這一節課,也進行了認真的反思,現在把自己的想法梳理一下,和大家共享。尤其不足之處,請老師們批評指教。

  這一單元是高中生學習古典詩歌的第一個階段,雖然之前已經學過《詩經》、《離騷》、《孔雀東南飛》,但是高一學生在鑑賞詩歌方面仍然缺乏整體鑑賞思維,尤其當學生拿到一首詩時,不知道一首詩應從哪裡入手去鑑賞,也就是詩歌鑑賞的方法和能力需要訓練和提高。因此我想把曹操的《短歌行》作為一個突破點,讓學生從課文學習中掌握一定的詩歌鑑賞方法,為學生以後鑑賞詩歌打下良好的基礎。從基礎知識的掌握上升到鑑賞能力的培養上,使學生形成初步鑑賞古典詩歌的能力。這是一個整體的考慮。

  那麼詩歌鑑賞的方法有很多,可以從題目入手,挖掘重要資訊;可以從作者入手,知人論世;也還可以從意象入手,抓住意象特點,揣摩詩歌情感…。。到底哪種方法結合本課更好呢?我認真的鑽研文字,參閱大量資料,梳理思路,在反覆誦讀中我發現其實本詩抓住“憂”這個關鍵字,就可以理出一個思路:憂思難忘──何以解憂──憂之根源──歸心解憂。於是我想到抓住關鍵詞句進行點撥,以點帶面,透過點撥法,設定問題,當然問題的設定要由淺入深,學生能夠比較順利完成這節課的教學重點,同時透過小組討論,合作探究,也體現了課堂上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讓學生掌握這種詩歌鑑賞的重要方法。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不僅“授之以魚”,更要“授之以漁”吧。於是這節課在學生基本鑑賞能力的培養上,希望能達到這個目標。這是一個思路。

  另一方面,閱讀鑑賞是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的主題,尤其對於古詩更是這樣。新課標對這部分的要求是學生能在反覆誦讀中不斷充實精神世界,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因此應加強吟誦,在反覆吟詠中體會詩中感情,讓學生吸取詩歌的積極的精神營養,豐富自己的情感世界。但是課堂上在這一塊的處理上,我顯得有些倉促,因為要顧及到後面詩歌鑑賞方法和能力的培養,所以花的時間不夠充分。這也顯示出在課堂教學的節奏上把握的不是很好。以後需要注意。

  開頭匯入部分使用多媒體播放《短歌行》吟唱片段,透過視覺和聽覺的衝擊,能讓學生儘快地走入我為本篇課文創設的情境,激發學生閱讀詩歌的興趣,調動學生主動探究的積極性,為詩歌鑑賞作好情感鋪墊。

  結尾部分的“學以致用”是對學生本節課掌握鑑賞方法能力的檢測,因為《詩三首》本為自瀆課文,透過本課所學到的方法,遷移到其他兩首,培養學生自學能力,通過當堂訓練,效果還算不錯。

  由於這次的課準備的很倉促,從構思到完成只用了一星期時間(因為之前忙於一些事情),再加上自己作公開課還是第一次,所以經驗寥寥,在課堂上老師臨場的從容與鎮定不夠,課堂駕馭應變能力也要提高,正如刑老師所說的,對基礎知識的處理比較草率,學生誦讀沒有充分落實,這些方面都是以後要注意的。

  透過這次作課、聽課,尤其聽評課,受益匪淺。作公開課可以讓人得到很大的鍛鍊和提高,讓我更加知道了應該努力的方向,只有更深刻的認識自己存在的問題,才能更快的成長起來,所以我喜歡作公開課。

  教學反思篇二

  《短歌行》是最能體現曹操詩歌思想藝術風格的名篇之一,其成功的教法很多,但總的說來,大體上都是按照朗讀、講解、分析等教法來授課,而我希望能在這些教法的基礎上有所創新。下面,我對《短歌行》的教學作以下反思:

  一、激起心靈共鳴,走入歷史情境

  課堂上,我特別注重透過多媒體教學手段將學生引入特定的歷史情境,使學生在課堂上能夠迅速地走入我精心營造的歷史氛圍中,感受曹操複雜而豐富的內心世界:他對時光易逝、人生短暫的感嘆,他的求賢若渴的急迫心情,他的想要建功立業的大志以及他的欲統一天下的政治抱負。

  課前三分鐘,我為學生們播放了電視連續劇《三國演義》中曹操歌詠《短歌行》的片段,伴著強大震撼力的音樂,蒼涼、悲壯的歌聲使曹操跨越了歷史長河,彷彿走到了學生們的身邊,整個課堂的氣氛肅穆而悲壯。學生們聚精會神地聽著,似乎若有所思的樣子,有的'同學還在小聲地跟著哼唱,我感覺到學生們已經慢慢地走入了三國,走入了那個群雄逐鹿、諸侯激戰的時代,走入了那個“亂世出英雄”的動亂歲月,也走近了我們這節課的主人公——曹操。

  曹操的思想情感細膩、深沉且複雜,簡要的分析之後,我又為學生們播放了《短歌行》的配樂詩朗誦,朗誦者把曹操內心深處複雜、豐富的情感以及全詩感傷、蒼涼的基調錶現得淋漓盡致。

  整個堂課成功地將學生引入了特定的歷史情境和氛圍當中,達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

  二、反覆誦讀,環環相扣

  古文重在累積,而最好的方法便是熟讀以及背誦,“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貫穿整堂課的一個教學環節就是朗誦(朗讀和背誦)。這節課的教學目的之一就是透過反覆誦讀,逐步加深對詩意的理解,把握詩歌的意境,以達到牢記和背誦的目的。透過教師朗誦和學生誦讀,由淺入深,由內到外,由點到面,一步一步地使學生從學習到接受,到領悟,再到吸收,循序漸進地掌握了這首詩。

  課後在和一些老教師溝通的過程中,回想起課堂上每一個細節,我陷入了深深地思考。

  細節一:“行”是一種古代特殊的詩歌體裁,透過多媒體課件展示,我講到:“《短歌行》是漢樂府的舊題,屬於《相和歌平調曲》,這就是說它本來是一個樂曲的名稱。樂府《相和歌平調曲》中除了《短歌行》還有《長歌行》,唐代吳兢《樂府古題要解》和曹丕《燕歌行》的詩句中認為‘長歌’、‘短歌’是指‘歌聲有長短’。我們現在也就只能根據這一點點材料來理解《短歌行》的音樂特點。”

  細節二:在指導學生如何朗誦時,我為大家朗誦了《短歌行》,引起了很大的反響,為整堂課營造了很好的氛圍。

  三、調動知識儲備,挖掘文字內容

  語文課雖然很注重課堂上形式的創新,講究新穎的教學方式,但在我看來,最重要的還是教會學生如何去學習語文,所以,我把我教學的重點放在對文字的挖掘上。我希望能透過對文字進行深入、細緻地開掘,讓學生在全面把握文字內容的同時,學會用探究的思維去學習語文。

  在對《短歌行》層次的劃分上,我把全詩四句作為一個層次,注重分析各個層次之間的層遞關係;在對課文內容進行解析時,我幫助學生理順全詩的線索,這首詩有明、暗兩條線索,明線以憂和思貫穿其中,暗線則是詩人對人才的層層遞進的暗示與召喚。尤其是對憂和思分開進行分析,使全詩具有了一唱三嘆,反覆吟誦的效果。

  要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果,關鍵是觀察他們是否懂得學以致用,能不能觸類旁通。這是一種技能,教師在教學時就必須自覺引導之。我認為最大限度地對文字進行開掘可以培養學生的探究思維。而在此基礎上給予相關的擴充套件,就可以讓學生在知識的深度和廣度上都能有所取,有所得。

  四、課堂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

  在教學中,我一直相信,只要心中時時刻刻都裝著學生,你就會有無窮的智慧。整堂課中,我的設計思路是每一個環節都讓學生完成,教師做適當的點評與指導,這樣既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拓展了學生的思維,也鍛鍊了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最終體現了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

  課後對自己的教案、教學設計思路及實際教學進行全面反思,才能使教學成為一種自覺的實踐活動,這一點是十分重要的。我想,教學反思,不僅僅是教師對自己教學設計的再次查缺補漏、吸收和內化的過程,更是教師關注學生,體現教學“以學生為本”這一理念的過程。

  透過此次授課,自己在對課的設計和思考中成長。同時也發現自己仍然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有人說得好“上得最好的課永遠是下一課”,我會在以後的教學中更加努力,上好每一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