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答謝中書書> 《答謝中書書》的教學反思

《答謝中書書》的教學反思

《答謝中書書》的教學反思

  《答謝中書書》是南朝齊梁年間一篇傑出的山水小品文,作者是陶弘景。這篇文章從表面上看非常容易把握,思路清晰,無非是對寫景方法的探究和作者情感的把握,但是,透過這節課我對此文卻有了很多意外的收穫。

  一、謝中書是誰?由於文章是陶弘景寫給謝中書的回信,所以書下注釋說:“謝中書,即謝徵,因官至中書鴻臚,因為又稱其為謝中書”。這個註釋非常的簡單,我為了更好的瞭解本文的背景,就在網上百度了一下,結果讓我有了些新的發現。百度百科中介紹說,謝徵,公元500——536年,善文辭,為梁武帝所喜;而陶弘景的生卒年是:公元456——536年,那就是說,假使此文是謝中書20歲時寫給陶弘景的,那作者當時已經是64歲的老人了,這多少讓我有些困惑:這個謝中書真的就是指謝徵嗎?我再次開始了探尋,這下有了新的發現:關於謝中書是誰的問題早有爭論,共有三種說法,而教材沿用的是最開始最古老的`說法,按照我的理解,我覺得謝中書指謝覽更為恰當,因為無論是從生活的時代或者興趣秉性上看,二者都極其相似,這真的是一個意外的收穫。

  二、謝中書原文何在?備課的時候,我的頭腦中一直縈繞著這樣一個問題:他寫給陶弘景的信中到底說了些什麼?可是,當我殫精竭慮的搜尋之後得出的結論是:原文已失,無可考證。我在沮喪的同時,也有了這樣一個推測:從二人可以書信往來的實際情況看,二人的關係應該比較親密,是可以稱之為好友的,那麼,當好友遁跡山林的時候,出於關切,謝中書一定會詢問朋友隱居生活的情況或者是心情,如果這個猜想準確的話,我就明白了為什麼作者結尾的時候是一種自得和自傲的感情,他不是在向世人炫耀自己異於常人的欣賞水平,而是含蓄的告訴友人,自己的隱居生活是愉快的,自己沉醉於這樣的美景中自得其樂,從而達到安慰友人的目的,這是古人一貫的含蓄美的具體體現。想到此,我豁然開朗!本文的主旨就是這樣得到了深化。

  三、文中的景色美嗎?文中寫景句子共有十句四十個字,這樣儉省的筆墨能讓我們體會到美嗎?我帶著這樣的疑問去細讀:高峰如雲,清流見底,五色交輝······誦讀、解讀,我漸入佳境:“高峰如雲,清流見底”——山水相映之美。為何?山是剛硬的,陽剛美,水是陰柔的,是一種柔美。陽剛與陰柔結合起來,才是一種完美;彩色大錦緞上嵌著一顆顆晶瑩翠綠的玉石翡翠;朦朧而夢幻的清晨薄霧中,猿鳥此起彼伏的鳴叫聲讓人頓覺生機盎然;薄暮西山,清可見底的溪流中有無數的魚兒爭相躍出水面,更見其幽靜深邃······這樣一幅幅畫面不斷的在我腦中迴盪,我想這種美感應當讓學生體會,否則這節課就是失敗的。而這節課最精彩最讓人難忘的部分就是此處吧。

  四、我的學生們怎麼了?在我的課堂上,學生們的表現一直是活潑靈動的,他們常常是思維活躍,暢所欲言,而今天的課堂孩子們表現的卻沉悶異常,我想了很多辦法去調動他們,後半節課他們才漸漸活躍起來。下課後,我一直問自己:怎麼了?我想最主要的原因是,那天的天氣特別的陰沉,我上課的時候已經快十點了,可是教室裡依然是昏暗的,加上教室裡坐滿了聽課的老師,多少還是有一點緊張的吧。另外,學生從早上七點半就開始等,一坐就是兩個小時,思維變得倦怠了,興奮點或者已經過去,或者還沒有到來,而當時的我忽視了這一點,還是按部就班的按照預想的設計進行了匯入,結果第一個環節就遇到了阻礙。我現在想想,如果我當時能從陰晦蕭索的景色入手匯入,就會引起學生的思想共鳴,從而調動起他們的興奮點,使整節課的氣氛活躍起來。這讓我想起了李鎮西老師在課堂上的隨機應變,這需要智慧需要細心需要對學情真正意義上的認識,這是一個教訓,更是一個收穫。

  也許,這種不斷的自我追問會讓我走向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