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說課稿> 品德與社會下冊說課稿

品德與社會下冊說課稿

品德與社會下冊說課稿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是進行說課準備的文稿,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優秀的說課稿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品德與社會下冊說課稿,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品德與社會下冊說課稿1

  一、教材內容:

  《吃穿用哪裡來》是人教版《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一課時的內容。這一單元的主要內容是我們每日的衣、食、住、行需要的生活用品是怎樣來到我們生活中的。它包括三個課題,分別是《吃穿用哪裡來》、《從電視機的變化說起》、《生活中的各行各業》。依據《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教學要求,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本節課的主要內容是幫生活用品找“老家”,知道身邊的農產品並給它們分類,瞭解農產品的生產過程。透過這些內容讓學生感知勞動的艱辛和生活用品的來之不易,培養學生勤勞節儉、熱愛勞動和熱愛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

  二、學情分析:

  四年級的學生和社會接觸的比較少,對工農業生產瞭解比較少,對於生活中的各種生活用品雖然經常用到,但它們是怎麼來得了解不清楚,沒有深刻體會勞動的艱辛和勞動產品的來之不易,存在著許多奢侈浪費的現象,基於這種奢侈,展開教學,讓學生體會勞動的艱辛和人民的智慧,進而培養學生勤勞節儉的生活品質,熱愛勞動和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

  三、教學目標:

  為了體現新課程理念,體現課程的生活性、開放性、活動性,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提高學生的有效學習,培養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意識,我把本課的教學目標定位以下三點:

  1、情感與態度目標:透過活動體驗,體會勞動的艱辛和勞動人民的智慧,進而培養學生熱愛勞動,熱愛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

  2、行為與習慣目標:透過討論、交流知道勞動產品的來之不易,培養學生愛惜勞動成果,節約糧食的行為習慣。

  3、知識與技能目標:透過課前收集,課中交流,初步瞭解本地農產品的分類及部分農產品的生產過程。

  四、教學重點:

  讓學生了解與我們生活關係密切的工農業產品,瞭解它們的分類;體會勞動的艱辛和勞動人民的智慧,知道我們身邊的農產品,懂得這些產品來之不易,培養學生珍惜勞動成果的行為習慣。

  五、教學方法:

  按新課標要求,就是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學習方式。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精神,鼓勵學生對書本的超越,讚賞學生獨特的和富有個性化的理解和表達,積極引導學生從事實驗活動和實踐活動。

  在本課的教學中,為了使學生的學習迴歸生活,迴歸自然,在真實的生活世界中感受、體驗、領悟並得到發展,我採用的方法如下:

  1、採用活動式教學方法,讓學生在討論、參與活動中,感悟並提高道德認知,透過活動化教學,力求改變過去老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方式。在活動化教學中,注意了活動的層次性、目標性。

  2、採用討論式教學方法,在教師的主導下,讓學生互相討論,這樣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打破了教師滿堂灌的死氣沉沉的格局,開闢了師生之間平等發表意見,交流思想的渠道。

  六、課前準備:

  ①教師準備:相關資料

  ②學生準備:(1)課前問問家裡人,我們當地農村主要生產那些農產品?農民伯伯是怎樣勞動的?

  七、教學過程:

  為了使課堂教學更富有吸引力,誘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本節課安排了四個小活動:

  (一)生活用品找“老家”。

  1、觀察生活:讓學生展示自己日常生活中需要的一些代表性物品,可以是實物圖片,也可以記下物品的名稱,推測和判斷這些物品是來自農村還是工廠。

  2、歸類:以小組為單位,對這些物品進行分類,將來自農村的放在農產品中,來自工廠的放在工業品中。

  3、提升:在教師的引導下,能夠透過同學之間的交流,歸納出農產品的特徵:①來自農村,是透過種植、飼養、捕撈得來的;②農民伯伯生產出來的。工業品的特徵:①來自工廠,是透過對原材料加工而成的;②工人叔叔生產出來的。工農業產品的共同特徵:都是勞動人民辛勤勞動創造出來的。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感知我們的生活與工農業生產密不可分。

  (二)不同的農產品

  1、讓每位同學回家先問問爸爸媽媽,家中餐桌上所吃的一些農產品,哪些是本地產的,哪些是外地產的,並將它們記錄下來。

  2、到農貿市場調查都有那些農產品,如糧食、蔬菜、肉類、水產類、山貨、香料等,問問他們的產地。

  3、將採訪、調查的情況在小組和班級中進行交流。

  4、調查活動總結:大家交流參觀調查的體驗,以及自己的種種想法,透過交流,讓學生了解到農產品的分類包括:農業、林業、牧業、漁業,能夠說出身邊農產品的具體分類。

  (三)瞭解家鄉

  1、大家可以選擇一個共同認同的、具有家鄉特色的農產品,也可以分組選擇一些家鄉的農產品,瞭解家鄉農產品的特點及其生長的環境。

  2、然後大家制作一個介紹自己家鄉的農產品的圖文並茂的廣告或者商標。內容可以不限,但要客觀、真實,最好能反映出家鄉人的情感。學生透過介紹家鄉的農產品,能更深入地認識農產品中所蘊涵的更豐富的內容。

  (四)到農村去看看

  在這個環節中,我注意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作為課程資源,讓學生交流自己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調查的資料,拓展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圍繞生活實際說一說自己知道的一種農作物的生長過程。並在互相交流後模仿農民伯伯勞動的樣子,體驗勞動的艱辛。

  《品德與社會》是一門活動型綜合課。為了不斷適應新課改的要求,我還需要努力探索新的教學方法,我這樣設計還有很多不足之處,請各位老師多多指教。謝謝!

品德與社會下冊說課稿2

  一、說教材:

  《我與小動物》是《品德與生活》第四冊第三單元“我的興趣愛好”中的一篇課文。本單元旨在引導學生培養良好的興趣愛好,使他們對生活、學習充滿熱情,產生濃厚的興趣,《我與小動物》以密切聯絡兒童生活的主題活動為載體,將學生帶入“動物世界”,感受小動物的可愛,生命的可貴。以正確的科學觀引導學生要珍愛動物,熱愛大自然,培養兒童的愛心和責任心。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以及教材編者的設計意圖和我對教材的理解,在生活化、活動化理念下,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我將本課的目標定為以下四個:

  1、情感和態度 : 培養學生珍愛動物、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增強學生的生命意識和環保意識。

  2、行為與方法 : 透過“食物網”的遊戲以及觀看藏羚羊圖片等活動,養成自覺保護動物的良好行為習慣。

  3、知識與技能 : 透過“走進動物世界”,扮演小動物等活動,引導學生了解動物的習性,增長有關動物的知識,知道如何在實際生活中保護身邊的小動物。

  4、過程與方法 : 透過討論、資料收集、遊戲、角色扮演、欣賞及實踐體驗等活動,培養學生觀察力和資訊處理能力。

  三、說教學重、難點和教法:

  根據教材分析,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培養學生喜愛動物的情感。難點是在於如何使學生能從簡單的喜歡小動物這種情感轉變為視小動物和人類一樣的生命,從而由簡單的喜愛到尊重,熱愛這些小生命,增強學生的生命意識和環保意識。

  為了突破這一重、難點,本節課我主要採用活動式的情境教學,目的是誘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把學生領入情境,寓教於樂,昇華學生的內心情感。

  四、說教學準備、教學時間:

  為了達成上述目標,要做好如下3個活動準備:

  1、教師製作課件

  2、小金魚、魚缸

  3、學生製作動物明星卡

  為了更好的實踐課標要求,在教學中抓住教學重點,突破難點,我打算分2課時達成本課的教學目標,下面,我重點談談我的第一課時的教學設計和意圖。

  五、說教學過程:

  1、根據本課內容,為了更好地完成教學目標,我以組織學生活動地形式設計了以下5個環節:

  第一環節:謎語激趣。

  第二環節:動物知識知多少。

  第三環節:說養動物趣事。

  第四環節:送動物回家。

  第五環節:集體認養小金魚

  2、具體介紹每一個環節的教學內容

  第一環節:謎語激趣。

  俗話說:“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為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以猜動物謎的方式匯入課文,(如:嘴象小鏟子,腳象小扇子,走路左右擺,不是擺架子。)由此延伸到動物王國裡的其他成員。

  [猜謎語是學生喜歡的方式,能夠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以濃厚的興趣進入到課文中來。]

  第二環節:動物知識知多少。

  這是我今天說課的重點環節,我分三步完成。

  第一步:交流:“動物明星卡”。課前,我讓孩子們從生活中收集動物知識,並製作動物明星卡。活動中鼓勵學生進行充分的交流,先讓他們介紹給身邊的小朋友,再進行集體交流。如:你最喜歡的小動物是什麼?為什麼?以及改種動物的生活習性、活動方式等等。

  [交流中就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激發了探究動物的興趣和喜愛動物之情。這樣就能較好、有效地被學生接受、消化,有利於突破教學重、難點。]

  第二步,超級模仿秀。

  學生在暢談自己喜愛的動物後,為了活躍課堂氣氛,也根據低年紀學生好模仿的特點,我設計了“超級模仿秀”這一遊戲。學生上臺表演自己喜愛的動物的聲音或動作,大家來猜。

  [這樣的設計激發了學生的興趣,進一步增強了學生對動物的喜愛之情。]

  第三步:動物小百科――知識競賽。

  教師在課前佈置學生透過各種渠道去收集動物知識,(如動物的特徵、習性、生活區、本領及仿生學有關知識),創設知識擂臺賽。讓學生根據自己喜歡的小動物,分成各動物小組,教師作為主考官向各組出題,有必答題和搶答題。

  [學生在分小組競賽中瞭解到更多的動物知識,也培養了團隊意識和競爭意識,這也是突破教學重、難點的關鍵一步。]

  第三環節:說養動物趣事。

  先小組交流說說養動物中的趣事,再指名彙報。

  [這是從單純的瞭解動物知識轉到人與動物的過渡環節。喜愛小動物應該是大多數孩子的共同愛好,所以說起他們與動物間的趣事,一定是言無不盡。]

  第四環節:送小動物回家。

  學生在聽錄音故事《小明的煩惱》後辨析明理:知道被關在籠子裡的小鳥嚮往的是藍天。

  [讓學生明白動物們只有在大自然中才能自由、快樂地生活,大自然才是小動物真正的家。產生對動物朋友的憐愛之情和送動物回家的情感體驗。]

  最後一個環節:集體認養小金魚。

  教師把課前出示過的小金魚送給學生,由集體認養。

  [前後呼應,並延伸課堂教學行為,將關愛小動物的意識落到實處,讓學生在照料小金魚的過程中做好觀察記錄,為下一課時做好鋪墊。]

  六、說板書設計:

  美麗的家園

  貼動物明星卡

  [讓學生在歡快的音樂聲中將“動物明星卡”貼到美麗家園圖中,把失去自由的小動物送回他們自己的家,樹立起愛護小動物、保護小動物的意識。]

  《品德與生活》是一門活動型綜合課程,也是一門永恆的藝術,需不斷探索,我這樣設計肯定還有很多不足之處,請各位老師多多指教。

品德與社會下冊說課稿3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蔚藍色的地球》。我是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點、難點、教法、學法以和教學過程這五個方面來進行說課的。下面我分別從這五個方面愛進行一下說課:

  一、教材分析:

  《蔚藍色的地球》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學品德與社會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我們生活的地球》的第一課。本課題旨在讓同學明白我們生活的地球是什麼樣,人們是怎樣來認識和探索地球的。並感受人類的科學探索精神,對之發生敬重精神的同時,激發同學認識和探究地球奧妙的興趣和願望。

  關於人類對地球的認識和探索,基本上分為兩個層面:

  (1)首先,圍繞地球是什麼,教材從地球的形狀、大小、我們人類眼中的地球等方面讓同學明白我們生活的地球是什麼樣,人們是怎樣來認識地球的。

  (2)關於人類對地球的探索,教材透過從古到今,從人們早期的想象和人們的直覺到人類曾經漂洋過海的親身實踐,再到人類在太空上的科學探索,讓同學感受人類探索地球的過程是漫長的。

  二、教學目標:

  1、知道有關地球的形狀和大小等常識,感受人們在認識地球中所經歷的漫長求索。

  2、知道在探索地球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

  3、激發同學對進一步認識和探索地球的興趣和願望。

  三、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知道有關地球的形狀、大小等常識和在探索地球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

  2、教學難點:感受人們在認識地球中所經歷的漫長求索,激發同學對進一步認識和探索地球的興趣和願望。

  四、教法和學法。

  1、積極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激發同學學習的興趣。

  2、積極倡議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引導同學透過自主學習、討論等方法,培養同學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學習能力。

  3、充沛開展探究活動,精心創設探究情境,引導同學進行探究學習。

  五、教學過程設計。

  在本節課中,我主要分了五個環節來進行教學:

  (一)猜謎語匯入,激發同學學習的興趣

  好的開頭,是一節課勝利的標誌。在開始上課時,我設計了猜謎語活動,先讓同學互猜謎語,然後我課件出示謎語,在同學猜出謎底是地球時,我相機匯入新課。透過師生互猜謎語,激發了同學學習的興趣。

  (二)學習第一區域性“從太空看地球”

  我從同學都照過像這一現象入手,讓同學進行設想:假如我們給地球照相,應該怎麼照。在同學自由暢談給地球照相的方法後,我請同學展示收集的地球照片。然後我又課件出示了同學還沒有蒐集到的地球照片,讓同學來領略地的美麗與神奇。再組織同學根據欣賞的照片進行討論交流:地球上的藍色、黃色和白色各是什麼,讓同學對地球有更充沛的認識。最後,讓同學閱讀教材內容和觀看從太空看地球的影片錄象,讓同學瞭解人類歷史上第一位從太空看地球全貌的人以和古希臘人對地球的丈量,從而讓同學瞭解地球基本情況:即地球的形狀是圓的以和地球的大小。

  (三)學習第二區域性:“人類對地球的探索”

  在匯入後,我讓同學閱讀教材94頁的內容,自主學習後,小組交流討論,從古到今,人類是怎樣對地球進行探索的。在同學回答後,讓同學自由閱讀教材95頁瞭望臺的內容,並組織同學互相交流自身收集的有關麥哲倫環球航行的資料。交流結束後,讓同學上臺展示自身和課本內容不一樣的資料,再組織同學看航行路線圖和麥哲倫一起做一次寰球旅行,讓同學瞭解人類在探索地球的過程中付出的艱辛和努力,同時感受人類的科學探索精神,對之發生敬重的精神,以此來激發同學認識和探究地球奧妙的興趣和願望。

  (四)設計了活動 “知識搶答”,透過同學的搶答,活躍了課堂氣氛,也更進一步激發了學習的興趣。

  (五)結束課題。

  最後,我向同學介紹了三本書籍,並課件出示了三本書籍的作者和內容簡介情況,引導同學透過閱讀科學書籍,來進一步激發同學認識和探究地球奧妙的興趣和願望。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品德與社會下冊說課稿4

  一、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我們手牽手》是粵教版《品德與社會》一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第2課,是愛心行動篇。愛心的培養,是人的成長過程中重要的內容之一。針對現在兒童都是獨生子女,只知受人關愛,不知去愛別人的現象,本單元以愛心為主題,編排了《我會珍惜》、《我們手牽手》、《親親家鄉水》、《人類的好朋友》四個主題活動,從不同層面,引導學生去觀察、探究、體驗愛的真諦,幫助學生學會愛、樂於愛。讓他們在愛心的培養中,快樂的成長。《我們手牽手》這一主題活動,旨在讓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知道,要學會體會他人的情感,瞭解幫助他人的基本方法,並在互助中學會愛,在愛中體驗快樂,在快樂中幸福地成長。

  (二)教學目標

  情感與態度:增進對身邊人的關愛之情;能夠理解和尊重殘疾人,並對他們在困難面前自強不息的精神持有敬佩之情。

  行為與習慣:能對遇到困難的人伸出友愛之手,用自己力所能及的行動去幫助他人。

  知識與技能:培養關愛他人的情感,瞭解幫助他人的基本方法,愛護方便老人和殘疾人的設施和標誌。

  過程與方法:透過在各項活動中體驗和感受,增進對身邊人的關愛之情,用自己力所能及的行動去幫助他人。

  (三)說教法和學法。

  我在教學中針對所設計的教學目標和不同環節的活動內容,採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根據課標提倡的學習方式,我採用了:談話交流法、觀察法、換位思考法、角色體驗法等,讓學生明白關愛和幫助他人是有愛心的重要表現,同時也是學會與人交往,行為文明的表現,關愛與被愛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的,以體驗去感受生活,從而解決本課的重難點。

  (四)說教學重難點

  本主題重點體現課程標準“樂於幫助別人,特別是老年人和殘疾人”、“關心和愛護同伴”,因此,我根據對教材的理解和學生的學情出發,制定以下教學重、難點。

  說教學重點:

  透過在各項活動中體驗和感受,增進對身邊人的關愛之情,懂得尊重、信任同學,同情殘疾人,關愛老人是本課的重點。從本課教材看,從學生身邊的人出發,沿著關心並欣賞同學——尊敬老年人和長輩、愛護幼子——瞭解並愛護老人和殘疾人的設施這樣一個思路進行構建,由近及遠,由簡單到複雜,呈現牽同學的手、牽幼兒的手、牽老人和殘疾人的手的愛心圖畫。在教學中,我透過選取身邊的事例,引導學生懂得如何幫忙別人。牽同學的人的部分教育學生學會交朋友,並主動幫助朋友;牽幼兒的手和牽老人的手,是引導學生要尊老愛幼,學習做大哥大姐姐,為幼小樹立榜樣;牽老人的手,是引導學生以力所能及的方式去關心別人,懂得感恩和回報。因此,我制定的教學重點都是緊緊圍繞這四個方面的主題展開教學。

  說教學難點:

  培養關愛他人的情感,在日常生活中樂於幫助有需要的人。

  二、說教學重點的分析

  《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中強調教學要與學生的生活緊密相連,從而使學生從心靈深處真正理解、關愛他人,從行動上真正學會如何幫助別人。本課為第一年級一冊第二單元第二篇課文,教師用書對本單元教學目標明確指出:“幫助學生關愛、體現關心愛護行為的情趣,感受我與物、我與他人、我與自然、我與動物在一起的和諧生活,而透過在各項活動中體驗和感受,增進對身邊人的關愛之情,即關愛我與他人是本課的教學重點。本課課題《我們手牽手》提示我們要學會關注身邊的人,主動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有人說過,助人為樂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一定得到過許許多多人的幫助和關心,大家互相幫助才構成了一個和諧的社會。那麼本課教材的這些主題部分就是要喚醒學生的助人意識,引導學生從關注身邊的人和事,從小事做起,做力所能及的事,變小愛為大愛。最後,從當前我校一年級學生的相處狀況看,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喜歡打罵,沒有做到互助互愛;對待來接送的爺爺奶奶沒禮貌,甚至對罵,不會學會尊重老人……因此,透過在各項活動中體驗和感受,增進對身邊人的關愛之情,懂得尊重人是本課的重要教學內容。

  三、說教學重點的解決方法和過程。

  為了突破本節課的重難點,我根據一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設計以下環節,讓學生透過看一看、說一說、議一議、演一演等方式進行有效學習。在教學中,我主要透過三個活動進行教學:

  (一)透過“活動一:創設情境,明理導行”來引導學生能注意到別

  人的困難,並主動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

  《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指出:“只有源於兒童實際生活的教育活動才能引發他們內心的道德情感,真實的道德體驗和道德認識。”因此,課始,我就給學生呈現校園裡的新同學不熟悉校園環境的圖片,遇到這情況,新同學如何向同學求助,別的同學又如何幫助解決困難,其目的是引導學生去思考去分析,從而學會解決問題的方法。

  (二)我們擬透過“活動二:你幫我,我幫你”來引導學生如何幫忙關心別人。

  環節一:設計了情景表演:需要幫助的人們。分別讓三組學生透過角色扮演(1)拿著一大堆作業本的女生;(2)夠不著高處東西的小個子男生;(3)不會做手工的男生。

  環節二:愛心行動:誰來幫幫他?比一比,看誰動作快,競爭幫助上述同學的機會。

  環節三:愛心回報:我也來幫幫你。被幫助的同學向幫忙他的人表示謝意,並以自己的方式回報幫助自己的同學。

  新課程強調“開放性”,開放意味著教材的開放,教學方式的開放,更意味著對兒童發展的開放,兒童在活動中體驗得到別人幫助的喜悅,同時也讓幫助別人的同學體驗到了助人的快樂,有助於激發學生的情緒體驗。

  (三)我們擬透過“活動三:角色模擬,走近殘疾人”來喚醒學生對殘疾人的同情和關愛。

  在此,我設計了體驗殘疾人的活動,主要透過三個模擬活動具體展開,以達到突出教學重點。

  環節一:體驗盲人——用紅領巾矇住眼睛,從門口走到自己的座位上取東西,體驗盲人對陽光、世界的渴望。

  環節二:體驗聾啞人——老師講一件事情,讓扮演者用手語或肢體語言傳達,體驗聾啞人渴望說話的感受。

  環節三:體驗肢殘者——讓學生單手穿衣,單腿走路,體驗殘疾人生活的不便。

  在這三個模擬活動中,使學生在活動中入情入境,真正做到以情體驗,感受殘疾人內心的渴望。學生不知不覺中進入了角色,體會到殘疾人生活的不便和困難。緊接著,我讓他們把體驗後的感受說出來。這樣,行為的感受昇華到內心的認知,很容易地突出了教學重點,突破了教學難點。新的課程理念指出: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強調學生的主體參與,只有源於學生生活的實踐活動才能引發他們內心的道德情感。這三個模擬活動透過引導學生換位思考,使體驗學習的過程成為學生整體投入的過程,並由此產生同情、尊重殘疾人的情感。使課堂教學不再是空洞的說教和生硬的灌輸,而是對學生生活的有效引導,從而體現出本課程源於生活,高於生活,指導生活的核心理念。

  最後,我們擬透過實踐活動佈置進行結課,把“關愛他人”這一教學重點落實延伸到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中去,我們將設計以下實踐活動:走進社群、走進街道去幫助有需要的人。

品德與社會下冊說課稿5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粵教版《品德與社會》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我有一把金鑰匙》。

  [教材分析及教學理念]

  教材分析

  《我有一把金鑰匙》是本單元的開篇之作-。它從“自主學習”的角度出發,將重點鎖定在對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上。

  三年級的小學生雖然已經從思想上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但在行動上還缺乏自覺性和主動性,缺乏科學的、事半功倍的學習方法。三年級上冊的《學習智慧樹》一課已經從學習小竅門方面給了孩子們一些指引。本課則是從 “時間” 的角度將這一主題進行深化和拓展。

  因此我這樣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讓學生在今後的學習生活中懂得珍惜時間,學會合理地安排時間,並自覺地提高學習效率。這個目標貫徹了《課程標準》中關於豐富學生的學習經驗,提高學生的生活經驗,合理安排作息時間等教學要求。

  教學理念

  為了讓學生能震撼心靈地感受到時間,能身體力行地珍惜時間,能科學、合理地安排時間,我在教學中力求做到:

  1、以生為本,平等互動。

  在本次教學活動中,我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自主活動,自主體驗。而我始終以朋友的身份,和他們一起進行討論和交流。最後在他們討論的基礎上進行梳理歸納,引領學生達成的共識。

  2、憑藉活動,真切感悟。

  紙上得來終覺淺,心中悟出始知深。

  因此,我努力創設各種活動情境,讓學生在生動、有趣的教學活動中,進行情境感受,內化體悟。然後,自覺參與到教學中來,由“被動”轉為“主 動”,收到良好的學習效果。

  3、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

  生活是兒童道德生命成長的最肥沃的土壤,讓兒童從自己的生活出發,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社會,這樣才能形成最科學的世界觀。如果把童年比作 是人生的春天,那麼科學的世界觀就是那真善美的種子,在生活這片土壤裡只有播撒下這樣的種子,才能結出健康的果實。

  在以上理念的指導下,我這樣設計本課的教學

  [ 總體思路和安排 ]

  我將本課的教學內容分為珍惜時間和合理安排時間兩個的板塊,它們遞進深入,緊密相連。

  我先簡要地介紹一下第一板塊的設計思路,接下來我還要對他做詳細的教學講解。

  在這一板快中我設計了以下3個活動:

  活動一:感受時間,各行業爭分奪秒搶時間。

  活動二:生命度量,互動交流話時間。

  活動三:體驗時間,小學生分秒必爭用時間。

  這三個活動由遠及近,由淺入深,由社會到生活層層深入地將時間可貴,珍惜時間的觀念輸入到孩子們的心靈中,讓他們自發地尋求珍惜時間、節約時間的好辦法,從而引出第二個教學板塊-----

  合理安排時間

  如果說第一板塊是在思想上進行引領的話,那麼第二板塊則是從方法上加以導行。我也從不同的角度設計了三個活動。

  活動一:巧安排,節省時間多做事。

  為了樹立統籌安排的觀念,我給孩子們出了這樣一道題。(出示課件)孩子們經過小組討論後會得出這樣的結論,同一時間內做完幾件事就是合理地安排時間。儘管不夠完善,但這是孩子們自己從討論、評價、感悟中得來的。是他們智慧的結晶,因此我並不點破,而是隨機推出了下一個活動。

  活動二:受干擾,一心二用不可取。

  讓孩子重複第一板塊中體驗一分鐘的活動,同樣的讓學生在一分鐘之內以最高的效率完成自己的學習任務。所不同的是同時播放了孩子們平時喜歡看的動畫片。在動畫片的干擾下,學習效率自然是大打折扣 。學生們又從這一活動中,完善了先前總結出的概念,那就是在同一時間內能合理、科學、高效做完幾件事才是合理地安排時間。(課件出示該句話)讓孩子在兩次活動中自主地體驗,自發地辨析,並做出了科學的論斷,這才是真正的辨析---導行。

  在正確地認識了什麼是合理安排時間的基礎上,我推出了第三個活動(點選課件,活動三:傳秘訣,同學互贈金鑰匙。)讓他們將這一認識落實到日常的行為中去。我準備了這些鑰匙狀的小卡片,讓他們將自己的學習心得記錄下來,在同學當中互相贈送。贈送鑰匙的同時也將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真摯的友情一併贈送。

  第一板塊從思想上引領,第二板塊在行動上導行這就是本課總體的設計思路。

  對小學生來說,思想上的認識是本課的難點,我為了突破這個難點,我在第一板塊中層層深入地設計了三個活動。我這樣開課:

  [ 第一板快的教學講解 ]

  活動一:感受時間,各行業爭分奪秒搶時間。

  1、各行業的人對時間的感受

  同學們,對於時間,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請同學們看大螢幕:[各行業爭分奪秒的圖片,教師配解說]

  師:(幻燈1)這是一場特大的火災,消防隊員們正在與濃煙烈火搶時間,晚一分鐘,國家財產就會遭受更大的損失,同學們,在消防員的眼中,時間是什麼呢?對,在消防員的眼中,時間就是國家的財產;(幻燈2)這是一次重要的醫學手術,醫護人員在爭分奪秒地為患者做手術,晚一分鐘,患者的生命就危在旦夕。那麼在醫生的眼中,時間又是什麼呢?是的,在醫生的眼裡,時間就是生命;(幻燈3)競賽場上,運動員正在奮力拼搏,同學們,你們知道他是誰嗎?他就是世界飛人,我們的跨欄王子——劉翔,在雅典奧運會110米欄的決賽中,他以12秒91的成績打破了——傑克遜創下的12秒96的世界紀錄,0.05秒,孩子們,傑克遜僅以0.05秒的微弱之差就與金牌擦肩而過了。你們說,在運動員眼裡,時間是什麼?是啊,在運動員眼裡,時間就是勝利!時間就是祖國的榮譽!當我們的國旗在奧運賽場上高高飄揚的時候,我們是多麼自豪呀!)

  活動二:生命度量,互動交流話時間

  過渡:時間對於每個行業來說都是舉足輕重的。在大人身上我們感受到了時間的緊迫和重要,那麼,在我們小學生眼裡,又是怎樣看待時間的呢?請大家拿起手中的生命度量尺。假設我們的生命線如同這長長的紙條。假設我們每個人都能活100歲,那麼我們人的一生可以劃分為這樣幾個階段:6歲前是學齡前階段, 6—12歲是小學階段,13歲—18歲是中學階段,22—60歲是工作階段,60以後是老年階段,那麼,6歲前的學齡前階段已經過去了,我們把它放在一邊。13歲以後的中學階段、工作、老年階段還沒到,我們也暫且把它放在一邊。同學們,這就是我們小學的6年時間,你們發現了什麼?你又想到了什麼?師:是啊,同漫長的人生相比,我們的小學階段實在是太短暫了。孩子們,在這短暫又寶貴的時間裡,我們應該怎麼做呢?(學生交流),誰來說一說。

  你們說的對,只有珍惜時間,做和時間賽跑的人,才不會虛度我們的小學階段。當你賽過了太陽,賽過了月亮,賽過了西北風的時候,你就成了時間的主人。

  活動三,體驗時間,小學生分秒必爭用時間。

  (1)一分鐘有多長?

  師:可能有的同學會說,小學階段的確很重要。可是我只浪費一分鐘,區區60秒應該算不了什麼吧?那一分鐘到底有多長呢?讓我們來感受一下,[看大屏 幕]同學們,看著這跳動的秒針此時此刻你想到了什麼?[課件播放]

  (2)一分鐘能做多少事?

  師:是呀!時間就像流水一樣,從我們身邊悄悄地流走了。那麼,一分鐘我們到底能做多少事呢?同學們現在就來試一試,請拿出課前老師發放的材料,準備好筆,第一小組抄寫格言、第二小組做口算題、第三小組畫簡筆畫、第四小組抄寫英語單詞。

  我們再用這個小鬧鐘計時,準備——開始!(動手操作:抄寫格言、算口算題、畫簡筆畫、抄寫英語單詞)

  教師隨機提問:誰來說說在這一分鐘之內,你做了多少事。

  小結:哦。原來一分鐘之內,你可以寫這麼多條格言,字跡還那麼工整,真了不起;還有你,居然能做這麼多道口算題,真可以稱得上是口算大王,哇,這麼漂亮的簡筆畫是你在這一分鐘之內畫出來的?真有成就感。同學們,一分鐘看起來雖短,可是抓住這一分鐘卻可以做很多事,可千萬別小看這一分鐘呀!珍惜時間就要從珍惜每一分鐘開始。

  各位評委老師,這個板塊的教學講解展示完了。在本環節中我以實踐體驗為載體,以情感體驗為動力,讓學生在行動中體驗,在體驗中感悟,讓良好的行為習慣真正生成於心靈的需要。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不當之處還請各位評委批評指正。

品德與社會下冊說課稿6

  一、說教材分析

  《我的勞動感受》是《品德與社會》學科小學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我的生長與他人”的第一課。這一組教材的專題是“我的家鄉(社群)”,直接體現的是“觀察周圍不同行業的勞動者,感受他們的勞動給人們生活帶來的方便,尊重並感謝他們,珍惜他們的勞動結果。”

  由於過去對尊重各行各業的勞動者的教育只是停留在道德認知的層面上,同學對勞動意義的認識膚淺,感受匱乏。本課透過身體力行的不同勞動,重在讓同學“零距離”接觸,真切體驗和感受勞動過程。進而同學在勞動實踐中培養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根據新課程規範和我對教材的理解,結合同學的學習實際水平,我把這一課的教學目標定為:

  1、透過同學在校參與勞動,感受、體驗勞動的過程,激發同學對勞動的熱愛之情;

  2、讓同學瞭解學校內的各個工作崗位,培養同學對勞動者的尊重和理解;

  3、讓同學在勞動中培養自身的創新意識。

  教學重難點:感受、體驗勞動過程的情感,讓同學“零距離”、有意識地參與勞動是本課的教學重點,也是難點。

  教學準備:

  1、提前一週,要求每位同學參與一項勞動,可以涉和家庭、學校等多方面的勞動。

  2、讓同學寫一篇勞動體驗日記。

  二、說教學理念:

  新課標指出:品德與社會課的優秀教案思路應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為主線。因此,在本堂課的優秀教案中,我以同學原有的生活經驗為基礎,結合同學的心理、生理特點以和在實際生活中存在的問題,在活動中,充沛體現同學的自主性與主動性。力求把教學活動與同學生活經驗相結合,在參與合作中體驗勞動的“苦”與“樂”,使同學形成新的勞動價值觀,逐漸協助同學參與社會、學習做人。

  三、說教法學法

  針對同學活潑好動的特點,在教法上,我主要採用創設情境、小組合作等活動方式,激起同學的興趣;在學法上,讓其主動參與勞動,自身去感受勞動的苦與樂,體驗勞動的樂趣。

  四、說教學程式

  《品德與社會課程規範》倡議教師應是同學的支持者、指導者、參與者。因此,我將本課的優秀教案為以下四個環節:

  (一)播放歌曲《勞動最幸福》,同學欣賞,談話匯入。

  1、你覺得歌中小蜜蜂、小喜鵲勞動時心情怎樣?(隨即板書:幸福、快樂)。

  2、是呀,勞動有收穫讓小蜜蜂、小喜鵲發生了幸福、快樂的感受,那麼我們每個同學勞動的感受又是怎樣的呢?

  3、揭題:今天我們一起來談一談:我的勞動感受。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本環節播放的動畫歌曲有趣、生動,一下子激發並喚起同學對勞動的興趣和過去曾經的勞動過程和體驗,調動了同學學習的積極性。)

  (二)談勞動,重感受。

  1、出示課餘時間在小朋友們勞動時拍的照片,讓同學仔細觀察,說一說你發現了我們班誰的身影,他在幹什麼?心情怎麼樣?

  2、找幾個在照片上勞動的小朋友詢問:你當時勞動的心情怎麼樣?你覺得累嗎?經過你們的勞動,學校變得乾淨了,你高興嗎?

  3、平時你還參與過哪些勞動,你是怎麼做的?有什麼感受?趕快拿出你的勞動體驗日記和朋友們交流交流。

  4、課件出示一則勞動體驗日記,同學欣賞。

  5、師小結:是呀,這就是我們的勞動感受,累,並且高興,累,但很幸福。是嗎?(隨機板書:累,並幸福著)。

  (本環節是教學的重點,應該著重引導同學講出勞動時的感覺和勞動後最終的感受。累,並幸福著。正是因為勞動這種獨特的感受,才幹鼓舞小朋友為著最終“幸福”的感覺而克服勞動過程中的種種不良情緒和感受,體現了教育的有效性。)

  (三)現場採訪,瞭解他人的勞動。

  1、同學們,你們勞動的感受是“累,但幸福”,我們學校也有很多的勞動崗位,很多的勞動者,你們想了解他們的勞動感受嗎?想,就請把你的問題準備好。同時課件出示:採訪問題提示。(同學主要討論採訪時該怎樣提問,教師指導同學在採訪時要注意禮貌,並協助同學歸納采訪問題。)

  2、請出學校管理學校電路、多媒體的教師—孫瑞炎老師,讓同學們做現場採訪。採訪後,說一說自身的感受!

  3、老師對採訪的情況作了總結:是呀,孫老師的感受也和我們一樣,雖然很忙、很累,但看到你們在一天天地健康生長、慢慢幼稚,他還是感到了一種幸福!

  (品德課的課堂教學過程在某種意義上說就是課程資源在老師與同學之間、同學與同學之間互動、傳送和升值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同學發生經歷,感受經驗,形成新知。在這個環節中,小朋友們透過現場採訪孫老師的勞動感受,不但深化了自身的勞動感受,也從另一個側面使小朋友們有機會走近老師,瞭解他們內心的真實感受,從而實現了師生互動。)

  (四)現場勞動,體驗真實。

  1、剛才,我們聽了班上同學的勞動感受,也現場採訪了老師的勞動感受。既然勞動能讓我們快樂、幸福,那麼我們就在課堂上嘗試一下吧!

  2、分工合作,佈置勞動任務:第一組:疊衣服;第二組:縫紐扣;第三組:剝花生;第四組:整理教室。(課件出示課本P42頁“勞動須知”)

  3、同學進行勞動。

  4、剛才的勞動,你遇到困難了嗎?你用什麼方法解決的?

  同學小組討論,交流彙報。

  (我預設同學可能會說:①原先我覺得“穿針線”是很簡單的工作,但做起來並不容易呢!②疊衣服時需要耐心才幹疊好。③我在剝花生時,發現有些殼特別硬,我怎麼也剝不開,後來我就用東西把它砸開了。④拖地板真累,現在我知道媽媽平時幹家務很辛苦。)

  5、展示勞動效果:整齊的衣服、縫好的衣服、一盤花生仁、乾淨整潔的教室。當你看到這些後,你有什麼感受?說一說。

  6、勞動讓你有什麼收穫呢?(課件出示:課本P45頁“勞動的收穫”)讓同學說一說。

  7、師小結:同學們在勞動中學會了方法,開動了腦筋,培養了能力,所以勞動給我們帶來無窮的快樂,給我們發明出幸福的生活,勞動最光榮。相信在以後的生活中,我們會從勞動中得到更多的快樂,讓我們趕快行動起來吧!(板書:忙,但有樂趣!)

  (新課程強調,同學思想品德與社會實踐性的發展不只是一種依靠道德知識灌輸的單向傳送過程,而是依靠同學在活動中透過自身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經歷、體驗、建構的高效率的品德課堂教學。三維目標的達成是以同學個體的親身經歷、主題體驗為前提的,離開了課堂教學活動中同學德育的自立建構,提高品德課堂效率就只是一句空話。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充沛發揮同學的主體作用,啟用同學主體,透過有意義的活動情境的創設,最大限度地調動同學自主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和發明性,引發和深化同學的感受和體驗。本課堂我以“勞動感受”為主線貫穿課堂,透過“談自身的勞動感受”、“訪問他人的勞動感受”、“當堂勞動體驗感受”這些親身經歷或互動體驗活動,實現了同學的主題道德教育與構建過程。)

  五、說板書設計:

  累,並幸福著!

  我的勞動感受: 幸福 快樂

  忙,但有樂趣!

  (本堂課我引導同學從自身的勞動經歷動身,用多種感官去觀察、體驗、感悟勞動的“苦”與“樂”,獲得了對勞動的真實感受,從中得出了勞動的最終感受:累,並幸福著!忙,但有樂趣!為此,我設計了以上板書,讓同學真切地體會到勞動的感受。)

品德與社會下冊說課稿7

  地理題材的《品德與社會》課是我們教學中的難點課型之一,在教學中教師究竟該如何選擇教學策略呢?今天我就以《人類唯一的家園》一課為例,以《入理切情,構建人文課堂》為題,從如下三個方面向大家彙報我的一些初淺的思考。

  量體裁衣——準確定位課堂

  知教材:

  《人類唯一的家園》是鄂教版《品德與社會》六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只有一個地球》中的第一課,屬於“走進世界”中的內容。今天我將圍繞第一個對話方塊“人類尋找‘另一個地球’的努力”進行說課。

  析學情:

  從學生知識積澱來看,六年級學生已經透過語文、科學等學科的學習,已經形成了“只有一個地球”的知識建構。但這僅僅停留在概念的建立上,學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所以對本課所要求的情感目標,還相差甚遠。從能力發展來看,六年級學生初步具備了收集資料的能力,但對已有資料如何整理、分析,還需教師進一步引導。

  明目標:

  結合以上分析,我確定了本課知情統一的教學目標,並且把握住了本課教學的重難點。

  教學目標: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培養學生對地球的熱愛之情,激發他們的科學實踐和探索精神。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收集、整理和分析資訊的能力。

  知識目標:人類正在為尋找另一個“地球”不斷努力,目前,地球是人類生活的唯一家園。

  教學重、難點:通過了解人類尋找另一個“地球”的過程,認識到地球是人類獨一無二的家園,從而培養學生對地球的熱愛之情,激發他們的科學實踐和探索精神。

  分板塊:

  在課時目標的基礎上,我將整節課劃分為三大板塊,明確每個板塊的學習目標,以期達到知識情感目標螺旋上升,最終實現總目標。

  板塊一:感受地球之美好

  根據學生認知起點,調動學生已有知識經驗,認識到“地球是我們人類的家園”。

  板塊二:感悟地球之唯一

  透過收集、整理和分析資訊,感受人類為尋找另一個地球不斷努力的過程,認識到地球是人類獨一無二的家園,培養學生對地球的情感。

  板塊三:品味探索之艱辛

  走進探索者的故事,激發學生的科學實踐和探索精神。

  經過這樣一番“量體裁衣”四步曲,我對本課時的教學目標已經有了一個準確的定位。今年三月,在宜昌市課內比教學中,我將以上的思考付諸於了教學實踐,下面我結合自己的課堂教學,談談我的思考。

  以學定教——理性反思教堂

  活動一:學科綜合——感受地球之美好

  開課伊始,我播放人們美好、和諧生活的影片,(播放影片)學生透過視覺、聽覺、生活體驗等多種方式,入情入境的感受“地球,這位人類的母親,這個生命的搖籃。”這句話的真正內涵,喚起學生對地球的熱愛之情。

  這樣圍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創設課堂情境,找準知識切入點,激發情感興奮點,學生瞬間被課堂所吸引,整個課堂是“未成曲調先有情。”

  活動二:合作探究,感悟地球之唯一

  基於學生對資料的處理、分析能力欠缺的實際,我用三個主題活動,用不同的方法來引導學生感悟,促進學生認知的建構及情感的激發。

  在“月球之旅”活動中,師生合作,交流、探究人類探索月球的過程,教師點撥重點,引導學生對比分析得出結論;

  “火星之旅”活動時,放手讓學生結合人類探索火星的事件、圖片和資料,小組合作探究,分析、處理資訊,交流探究結果;

  “其他星球之旅”時考慮到學生收集資料的難度大,則以教師補充資料為主,學生討論總結。

  這樣“形變,而神不變”圍繞目標,由引到放,學生即學到了知識,又提升了能力,還生成了許多教師預想不到的個性化感悟。 “火星之旅”活動小組合作探究後的交流,就很是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根據教學的預設,此時的交流旨在讓學生說說人類探索火星的事件和探索結論,然而學生的感悟遠遠超出了我的想象,我們來聽聽學生的發言:

  (影片展示)

  面對學生真切的情感體驗,我此時巧妙的將本課兩個情感目標合二為一,強化和昇華學生的情感。

  這樣簡單的引領和調控,激活了學生的體驗,也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能力。使課堂收穫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無心栽柳柳成蔭”的精彩。

  活動三:交流體驗,品味探索之艱辛

  此活動的學習,我在課堂上改變了以前的預設,緊隨前一活動中的生成,引導學生講述宇航員的故事,從具體的事例感悟、體驗人類在尋找另一個“地球”時付出的艱辛。

  在課的結尾,再次讓學生隨視聽結合的畫面,走進人們在地球上美好、和諧生活,課堂首尾呼應,學生對地球的熱愛層層遞增。下課鈴響了,學生沉浸在地球母親的懷抱久久不願離去。就在孩子們的這種情感意猶未盡之時,突然,一名學生拉著我的衣角,嚴肅而又認真的問道:老師,我覺得探索宇宙太不值得了,我們為之死了這麼多的科學家,我們不是還是生活在地球上嗎?

  面對孩子稚嫩的小臉,我又一次的選入了沉思,反思自己的教學,尋找問題根源,我把目光聚焦到了課堂出示的這樣一組事件上:

  1967年1月:格里索姆、查菲和懷特3名美國宇航員在卡納維爾角進行阿波羅1號飛船模擬發射時,因飛船失火而喪生。

  1971年7月:3名前蘇聯宇航員在於太空實驗室中工作了創紀錄的24天后,在返回地面的過程中因飛船失壓身亡。

  1986年1月28日:美國挑戰者號太空梭從卡納維拉爾角升空72秒後爆炸,包括一名教師在內的7名美國宇航勇士喪生。

  我預設的目的是想“激發學生對科學探索的崇敬之情”,可在孩子們的心裡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偏差呢?我再次研讀教材,發現教材用一個事例進行了講述與分析,而我為了拓展學生知識,對教材進行了事例的拓展,沒想到卻起到了“畫蛇添足”效果。這用實踐又一次告訴了我:品德課堂的確知識堆積不是目的,要著眼於學生的認知特點,把握好教材拓展的“度”,注意在知識的掌握與人文精神的滲透中,提升學生的人生觀與世界觀。

  入理切情——構建人文課堂

  縱觀整個研究過程,我深深的認識到,對於地理題材的品德課,教師一定要準確定位目標,注重在知識的學習中,培養學生的能力;在地理知識的有效整合中,給地理知識融入情感的元素;在教材的豐富與拓展中,把握好教材知識背後深厚的人文意蘊;在對課堂生成資源的把握與調控中,豐富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牽手“入理切情”,就會如同一縷春風,徑情直行,沉寂的品德課堂一定會煥發出人文的光芒!

品德與社會下冊說課稿8

  一、說教材:

  1、教材的特點及編寫意圖

  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實驗教科書《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下)第一單元第2課《家鄉的美景家鄉的人》第一課時。主要是使學生具有家鄉人的自覺意識和歸屬感,同時感受家鄉的變化,萌發對家鄉的熱愛之情。教學內容和學生生活貼近,易於感知。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和接受能力,易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本教材適用於全國,因此教材內容並非侷限於某一家鄉。所以根據教材的地位、特點及學生的實際情況我擬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2、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①瞭解家鄉的風景名勝、文物古蹟

  ②認識家鄉的自然環境、文化、歷史的發展

  ③體會、感受家鄉乃至社會的發展變化

  (2)能力目標:

  ①透過調查活動、訪問活動,體會探究問題的重要性

  ②透過資料收集、整理,學會解決問題的方法

  (3)情感目標:

  ①加深學生對家鄉的瞭解認識,激發學生對家鄉的熱愛之情

  ②使學生在各種活動中獲得成就感和自豪感

  ③增強環保意義,樹立為家鄉建設做貢獻的志向

  3、重點和難點:

  本課的重點是瞭解家鄉的風景名勝、文物古蹟。本課的難點是喚起學生對家鄉的自豪感。

  4、教學準備:

  ①學生舉辦“家鄉美景照片展”。由同學組織收集照片、佈置照片展板、設計投票卡、組織全班同學投票、統計票數並評出獎項。

  ②學生透過上網、查閱書籍、向親人或朋友詢問等辦法瞭解山海關的風景名勝。

  ③自制電子地圖。

  ④教師自制課件。

  5、學生分析

  本課的教學內容是向面四年級的學生,運用學習中常用的訪問、調查、收集、整理等方法來激發學生的參與慾望。展示收集來的材料、猜謎、評選小導遊等活動,使學生對課堂有積極性的關注,能夠主動的全程參加課堂學習,收到高質高效的教學效果。

  二、說教法學法:

  教法:

  教師作為教學過程的主導者,根據教材選擇合理有效的教學方法十分重要。合理有效的教學方法不僅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能使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為順利實現教學目標,在教學中我採用發現法,並以多媒體教學手段為輔助。

  1、創設情境法

  按教學設計,本節整合課活動內容多,教學內容又有一定的深度,因此學生在知識掌握上有一定的難度,容易在一開始就產生畏難情緒。針對這種情況,我把本課的知識點設計成一個個連環緊扣“問題關”,並著重設計了匯入這一關鍵的教學環節,提示學生我們在全國人民面前展示自己的家鄉,那就要用自己獨特的方式去展示家鄉的美。在隨後的教學中,我透過圖片的展示,讓學生自己運用自己在匯入階段一直保持的積極的'心態去參與活動。透過這種教學方法,學生由過去的被動接受知識到現在的主動探究知識,學習的積極性得到充分調動,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2、多媒體教學手段:

  隨著科技的發展,運用多媒體課件進行教學已是十分普遍的現象。《課標》中也指出:“教師應儘可能嘗試計算機和網路教學”。根據本課的教學內容,從遠端資源下載中提取,我製作了一個多媒體課件來配合教學,充分利用了多媒體課件的優勢,給學生以視覺、聽覺等多方面的感受,在各教學環節中不斷刺激學生的興奮點,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注意力,使學生對學習內容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使每個學生都能積極地參加到動腦的活動中來,使教學真正做到面向全體。

  學法:

  我國著名教育家葉聖陶曾說過:“教是教任何功課,‘講’都是為了達到用不著‘講’,‘教’都是為了達到用不找‘教’。”葉聖陶的這句話一針見血的指出教師的重要任務“不僅要讓學生透過學習掌握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因此,對於學習的學法指導在教學中顯得尤為重要,我的做法是:

  1、在參與中感受家鄉

  猜景點的過程中,圖片都是學生平時生活中去過的景點,很容易就能猜到這是角山長城、天下第一關、老龍頭、姜女廟。在以後的“你還知道哪些景點?”中,學生的參加性增強,就會在自己的腦海深處,尋找自己去過的地方,忙著把自己知道的告訴同學們。透過這個環節的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能自覺主動的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

  2、給學生展示自我的機會:

  最初上課,學生就透過不同的方式展示家鄉。欣賞過家鄉風光片之後談感受,使學生對家鄉的認識提高上一個臺階,從點滴到全面的認識。評選優秀小導遊時,把時間和空間都儘可能地留給學生,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體。讓學生在參與活動中收集和整理的能力得到鍛鍊,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三、說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情感。

  新課標指出:貼近學生生活事例的情景模擬,能激發相應的環境氣氛,使學生受到情緒上的感染。因此,教學一開始我告訴學生,奧運會就要召開了,我們作為奧運專案的舉辦城市,將迎來全世界的遊客和運動員,把學生帶入了積極的準備狀態,引出課題《誇誇咱們家鄉美》。使學生很快進入學習狀態,引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這時,學生紛紛拿出自己的作品,並迫不及待的和同學們交流。

  (二)、指導收集,引導參與。

  本環節我設計了兩個內容:初步認識家鄉、加深瞭解家鄉。在初步認識家鄉的過程,我先讓學生在小組內介紹自己收集到的材料,再在全班內介紹,使學生對家鄉的美有初步的感知。猜景點的過程中,出示的四張圖片,都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過去的景點,很容易就能猜到這是角山長城、天下第一關、老龍頭、姜女廟。在以後的“你還知道哪些景點?”中,學生的參加性增強,就會在自己的腦海深處,尋找自己去過的地方,忙著把自己知道的告訴同學們。學生每說一處景,就在電子地圖上插上小紅旗,隨著紅旗越來越多,使學生對家鄉的瞭解加深。就在此時,教師提示學生:我們一定要做環保小衛士,為家鄉建設添磚加瓦,讓更多的人到山海關來欣賞我們家鄉美麗的山山水水。增加學生的環保意識。透過這個環節的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能自覺主動的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

  (三)、全面感知,昇華情感。

  新的課程理念指出: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強調學生的主體參與,只有源於學生生活的實踐活動才能引發他們內心的道德情感。這種學習獲得的知識最直接,最有效。這種參與活動也在潛移默化、層層遞進中降低了知識的難度,有效的突破了難點,突出了對重點知識的掌握。

  從遠端資源中下載的風光片,透過剪輯在同學們面前播放,使學生直觀的看到了山海關的秀麗風光。學生前面對家鄉的認識是點滴的,是片面的,在這過程提升為全面的認識。使其感受到我們要為奧運作貢獻,爭做奧運志願者。緊接著進行“評選奧運小導遊”的活動,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分組準備,派出代表參加評選,使學生對知識的整理能力得到鍛鍊,在情感上真正的感覺到自豪感,願意去向全國人民宣傳自己的家鄉

  在實施品德與社會課程時,教師應當將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感知作為教學的出發點,做到活用教材,努力建立起課程、教學與學生生活之間的通道。並注意有效地利用課程資源,補充一些現實生活中“活”的教材,使教學內容更貼近學生的生活。

品德與社會下冊說課稿9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未來出版社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三主題《共建鄰里好環境》。

  一、說教材

  本課以開放的視角,把學生由學會處理身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拓展、延伸到人與自然,人與環境相互依存的良性迴圈的大主題中。不僅使學生知道關心、愛護自己生活社群的環境,能為保護周邊環境做力所能及事情,而且還能夠號召大家一起投入到共建鄰里好環境的活動中來。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及我對教材的理解,結合學生的實際水平,我將本課目標分為以下三個:

  1.體會自己的生活、成長與周圍人和環境的密切關係,有初步的群體歸屬感。

  2.引導學生了解自己生活區的環境,關心、愛護自己生活區的環境,願意為居住環境做有益的事情。

  3.透過觀察、訪問等學習方式,培養學生蒐集、整理、分析、運用社會資訊和與人合作完成學習任務的能力。

  三、說教學重難點

  三年級學生對自己周圍的生活環境有了一定的觀察瞭解,但要完整地敘述清楚還有很大地困難。因此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了解自己生活區的環境,關心、愛護自己生活區的環境,願意為居住環境做有益的事情;難點是:體會自己的生活、成長與周圍人和環境的密切關係,有初步的群體歸屬感。

  四、說教學方法

  針對三年級學生活潑好動的特點,在教法上我主要採用故事匯入、師生交流、小組討論等活動方式。

  五、說學法

  品社學科要求教育的內容和形式必須貼近兒童生活,反應兒童的需要,強調學生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教材選擇的這個話題對學生來說非常熟悉,但是透過課前調查,我發現學生雖然對周圍環境有所瞭解,但千篇一律,缺乏個人獨特觀點,視角還不夠開闊。因此,我主張學生透過自己去調查,訪問,去發現周圍的社會生活環境。學生透過親自調查、採訪、記錄,進行有目的的交流、探究活動,從而獲得思想的昇華,從內心關心、愛護自己社群的生活環境。但今天因為條件有限,學生來源也不是很清楚,故只能根據學生們課前蒐集的相關資料進行討論、交流。

  六、說教學過程

  (一)故事明理

  品社課程強調在教學的各個環節創設符合學生情緒水平的氛圍和環境。從心理學角度講,貼近兒童生活經歷的情景,能激發相應的環境氣氛,使學生容易受到情緒上的感染。為此,我在匯入環節採用了講故事《孟母三遷》,讓學生從故事中明白環境對於一個人的影響是非常大的,使學生對新課的學習產生一定的心理需要,為學習過程的展開創造良好的心理條件,從而很快進入學習狀態,引起其強烈的求知慾望。

  (二)看圖知意

  教材是師生進行對話的話題和範例,師生進行教學活動的目的,不是為了記住話題本身,而是為了以話題為中介進行交往,獲得發展。本活動我將採用情境教學法,把課文內容與學生實際生活相結合。引導學生看圖說出圖意,瞭解人們居住的生活環境是不同的,對人們生活環境的優劣形成初步的認識。

  (三)師生交流

  《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倡導教師應是學生的支持者、指導者、參與者。兒童是學習的主體,學生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是在各種活動中透過自身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實現的。為此,我準備這樣引入活動,讓我們透過採訪瞭解各組成員的心裡想法,選取記錄員記錄下小組成員的想法。這一環節的設計,是為了培養學生蒐集整理資訊的能力,在合作學習中更充分地瞭解自己生活的環境。

  (四)故事延伸

  在這一環節,我用《鄰擇孟母》這個故事與《孟母擇鄰》做了對比,讓學生意識到我們的好環境更需要我們去努力改造,引發學生改造周圍環境的思考。

  七、說板書

  根據三年級學生的特點,我利用學生的交流成果作為板書,暗示著分享之花開在每個學生心中。

  各位評委老師,本節課我根據三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徵,品德與社會課的特點,以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為基礎,採用直觀教學和活動探究的教學方法。在活動中,充分體現學生的自主性與主動性,力求使學生在參與合作中體驗分享的快樂,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我的說課完畢,謝謝大家。

品德與社會下冊說課稿10

  【說教材】

  《小視窗大世界》是人教版實驗教材《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通訊與生活》中的第三課。

  這一課主要講大眾媒體,包含“我們怎樣瞭解外界”、“我們怎樣利用媒體”和“小小新聞釋出會”等內容。旨在讓學生了解大眾媒體,激發他們探究媒體世界的願望,進而運用媒體這個小視窗瞭解大千世界。

  【說學情】

  大眾媒體作為資訊的載體時時刻刻與人們的生活發生著關係。四年級的學生,他們從小是在各種媒體的包圍下長大的,對媒體的資訊有較強的敏感度。在學生以往的生活經驗中,對於媒體均有所接觸,但對於媒體的有效應用卻做得不夠,往往是把有的媒體當成“玩具”,而不是“工具”。

  【說教法】

  根據教材的特點、學生的認知規律,我主要採取了激趣匯入法、任務驅動法、情境教學法等。首先以學生喜愛的舞蹈,激發學生興趣,匯入新課。然後為學生創設情境,讓學生討論探究,自主發現各種媒體的作用,從而體驗到大眾媒給我們帶來的是一個大千世界,最後任務驅動學生主動運用媒體,以此培養他們利用大眾媒體瞭解世界的能力。

  【說學法】

  在這本課的教學設計中,我力求體現“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理念,採取讓學生在活動任務中自主發現、自主體驗的學習方法和合作探究學習法。

  【說教學目標】

  1.知道報紙、電視、廣播、網際網路、書刊等都是大眾媒體。

  2.知道透過大眾媒體這個小視窗,可以瞭解神奇多彩的大千世界。

  3.學會從媒體中獲取有益的知識和資訊。

  教學重點

  1.知道透過大眾媒體這個小視窗,可以瞭解神奇多彩的大千世界。

  2.瞭解媒體對個人學習與生活的重要意義,學會從媒體中獲取有益的知識和資訊。

  教學難點

  瞭解媒體對個人學習與生活的重要意義,學會從媒體中獲取有益的知識和資訊。

  【說教學過程】

  在教學過程設計中,我根據學生的特點設計了激趣匯入、新知感悟、媒體大搜索、媒體大比拼和新聞小靈通五個循序漸進的教學環節。

  一、激趣匯入

  1.播放影視片段,請學生跟跳舞蹈。

  2.請學生說說這段舞蹈出自哪裡,是怎麼知道的,大家從電視中還知道些什麼?以此引出小小的電視窗口裡有一個大世界。

  3.板書課題:“小視窗 大世界”

  二、新知感悟

  在這個教學環節中主要讓學生了解大眾媒體。我為了讓學生變被動的接受型學習為主動的探究型學習,我採取了創設情境教學法。

  1.創設情境

  森林裡舉行百科知識大賽,要挑選出一位知識最淵博大王來管理大森林。動物們都想成為森林之王,紛紛忙了起來,就連一些小朋友也不閒著,紛紛跑來為他們幫忙。可是他們忙了半天誰也不知道怎樣才能贏這場比賽。同學們,你們能幫幫他們嗎?

  創設這樣的情境後,學生便會主動地想出種種辦法來幫助他們,大家可能會想到從電視裡找資料、到網際網路上查詢資料、聽廣播搜尋資料或從書本報刊中尋找資料。

  2.學生回答問題後展示各種媒體並板書。

  3.教師引出大眾媒體的概念:

  教師:生活中我們獲取資訊的渠道有很多,像剛才大家所說到的書本、報紙、電視、廣播、計算機等被稱為大眾媒體。

  此時,大眾媒體就在學生的自主學習、自主發現中由抽象的概念變成了自身的認識。

  4.在這一環節的最後,我還向大家展

  示小朋友們和小動物們在大家的幫助下利用各種媒體蒐集到的資訊。

  透過以上的學習,首先讓學生主動地瞭解了大眾媒體,然後在媒體資訊的展示中讓他們進一步認識到一個個媒體小視窗帶來的是一個豐富多彩的大世界。同時使他們產生運用媒體瞭解世界的衝動,於是就進入下一個教學環節。

  三、媒體大搜索

  在這個教學環節中,我為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積,採取了任務驅動教學法,讓學生自主合作,嘗試性地運用媒體搜尋資訊。

  1.學生談一談自己喜歡的媒體

  2.喜歡同一種媒體的同學在一起組成一組

  3.設計任務:各組從老師和同學們一起準備的各種媒體中選擇喜歡的媒體搜尋感興趣的資訊。

  以這樣的任務驅動學生去嘗試、去發現、去體驗,從而達到培養學生運用媒體獲取資訊的能力。

  四、媒體大比拼

  在大家透過努力合作蒐集到大量資訊後,便進入媒體大比拼環節。

  1.各小組為自己喜歡的媒體設計一句宣傳語。

  2.用文字、圖畫、表演等形式向大家展示搜尋到的資訊。

  3.評一評各組哪方面做得更好。

  4.在這一環節的最後,我設計了一個頒獎小環節。根據各組的特點分別給他們頒發各具特色的獎狀,如最佳創意獎、最佳創新獎、最佳表演獎、最佳展示獎等,以此來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發展他們的個性特點。

  五、新聞小靈通

  最後便進入新聞小靈通環節,這是一個拓展延伸環節,為了讓學生從運用一種媒體搜尋資訊到運用多種媒體搜尋資訊,我為學生設計了以下任務:

  大家用自己喜歡的一種或幾種媒體蒐集今天自己感興趣的新聞。

  學生利用課餘時間自主合作完成,併為下一節課作準備。

  以上就是整個教學過程的設計,在設計中我充分考慮到四年級學生活潑好動、善於發現的特點,設計了開放式的課堂,把學生從傳統的課堂中解放出來。首先讓學生在歡快舞蹈中感受學習的快樂,並引入新課。然後讓學生在情境中瞭解媒體,發現媒體的作用。最後讓學生在各種任務中運用媒體、體驗媒體。

  【說板書設計】

  在板書設計中,我根據學生的特點,採用了圖文結合的板書形式。首先在激趣匯入教學環節中板書課題,然後在新知感悟中讓學生自主地發現各種媒體,並用圖文結合的形式進行板書,最後透過把貼圖重新組合形成一個地球圖案,以此表達透過各種媒體小視窗可以瞭解神奇的大千世界這一主題。

品德與社會下冊說課稿11

尊敬的各位專家、評委:

  大家好!

  “童年是人生的春天,播下真善美的種子,才能收穫健康人格的果實”。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是進行小學生德育工作的主導渠道,對於小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今天我研說的教材是未來出版社五年級下冊品德與社會,我的研說流程是一、說課標1、課程總目標2、內容標準二、說教材3、教材編寫特點4、教材編寫體例5、教材內容結構6 、立體式整合教材三、說建議7、教學建議8、評價建議9、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一、說課標

  (一)、課程總目標

  《品德與社會》旨在促進學生以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二)、內容標準

  《品德與社會》課程內容標準體現在六個方面,分別是我在成長,我與家庭,我與學校,我的家鄉(社群),我是中國人,走近世界。本冊教材主要圍繞我在成長和我是中國人兩方面。

  1、我在成長了解吸菸、酗酒、迷戀遊戲機等不良生活習慣的危害,抵制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知道吸毒是違法行為,遠離毒品。對自己生命有一種負責任的態度。內容體現在本冊教材第六單元《珍愛自己的生命》。

  2、我是中國人

  (1)、知道我國的地理位置、領土面積、海陸疆域、行政區劃,臺灣是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祖國的領土神聖不可侵犯。內容體現在本冊教材第一單元《好大一個家》。

  (2)、瞭解我國的自然概況,知道我國是一個地域遼闊、有著許多名山大川和名勝古蹟的國家,體驗熱愛國土的情感。內容體現在本冊教材第二單元《壯麗的山河》。

  (3)、瞭解我國不同地區的差異,探究這些差異對人們生產和生活的影響。理解和尊重不同地區人們的生活方式。內容體現在本冊教材第三單元《祖國各地的環境與生活》。

  (4)、知道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瞭解不同民族的生活習慣和風土人情,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增進民族團結。內容體現在本冊教材第四單元《各族人民一家親》。

  (5)、瞭解曾經發生在我國的重大自然災害,認識大自然有不可抗拒的一面,體會人們在危難中團結互助精神的可貴。學習在自然災害面前自護與互助的方法,形成相應的能力。內容體現在本冊教材第五單元《自然災害與救助》。

  二、說教材

  (三)、編寫特點

  1、真實反映社會,注重德育的實效。注重反映學生的社會生活實際,每一個學習主題,都儘可能選擇既典型又真實的生活例項,並透過大量的真實照片和情景對話,還原學生的社會生活,讓學生在現實或模擬的生活情景中體驗、辨析和感悟。

  2、遵循綜合構建原則,提升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對學生成長的不同生活領域與社會環境中的多種因素進行了有機整合,而且還將多種課程資源、多種學科知識、多種智慧參與、多種學習途徑、多種策略與方法進行了有機整合。

  3、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採用第一人稱的主體參與方式,輔以“大嘴青蛙”的夥伴形象,引導學生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語言描述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

  (四)、編寫體例

  每一個學習活動主題基本上採用了主題詞、正文、圖文、小資料。

  (1)主題詞:展示出本部分內容主要探討的話題。

  (2)正文:對主題詞的展開說明,簡明扼要點出本部分內容的主旨。

  (3)圖說(圖文):圍繞話題,出現幾幅圖文,引導學生多側面、多角度地分析問題、開展活動。

  (4)小資料(資料卡):對正文部分的拓展,以幫助學生拓寬視野,掌握一些開展自主學習所需要的知識、資訊等。

  (五)、內容結構

  本冊教材內容包括了6個單元主題;每個單元有若干個學習主題,本冊共有19個學習主題;每個學習主題又有若干個小的學習、活動主題,本冊共有41個小的學習、活動主題。這樣遵循了課程標準所強調的“點面結合”的設計思路,從最熟悉的內容匯入,然後一步步加深使得整個教學內容層次清楚,又具有深度。

  (六)知識與技能的立體式整合

  (1)單元內容上的橫向體現

  本冊教材中第1單元好大一個家第2單元壯麗的山河第3單元祖國各地的環境與生活,都是圍繞知識(瞭解我國的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識,理解人與自然、環境的相互依存關係),能力(學會閱讀地圖,利用地圖)展開的。

  (2)本冊教材與相鄰年級的縱向整合

  螺旋上升指同一主題在不同年級可以重複出現,但主題思想是不斷髮展深入的。如在第一單元《好大一個家》中祖國的行政區劃與四年級下冊第一課《我的家鄉在哪裡》是一個主題的延伸,在四年級已經瞭解我們家鄉及周邊的省級行政區,本學期上升到了解全國的省級行政區。如:第二單元《壯麗的山河》與四年級下冊的第二課《我的家鄉風光好》;第三單元《祖國各地的環境與生活》、第四單元《各族人民一家親》與四年級下冊的第二單元《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都是同一主題的延伸,但是增加了能力與知識的比重。

  三、說建議

  (七)、說教學建議

  1、充實教學內容,拓展教學空間。

  教學內容與其他學科結合,與學生生活和社會聯絡。如:我教學《祖國名山知多少》時,讓學生蒐集、背誦描寫名山的詩詞,唱有關名山的歌曲。教學空間不侷限於學校和課堂,應創設條件儘可能向社會延伸。如:教學《我們的“母親河”》時我帶學生去調查港口河的概況、帶來的好處、存在的問題、如何保護治理等。

  2、儘可能提供學生參與、親身體驗的機會。

  引導學生用多種感官去觀察、體驗、感悟社會,讓學生在活動中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如:教學《香港和澳門》時讓學生畫畫香港和澳門的區旗、區徽。

  3、充分運用影象資源增強教學的直觀性。

  增強教學直觀性,調動學生學習興趣。本冊教材有大量的圖文、情景和照片。讓學生在閱讀圖文中認識社會,感知生活。

  (八)、說評價建議

  (一)評價的內容包括:學習態度: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主動參與和完成學習任務的態度。學習能力與方法:學習中觀察、探究、思考、表達的能力,收集、整理、分析資料的能力,與人合作完成學習任務的能力。學習結果:完成學習任務的質量和進步程度。

  (二)如何評價

  (1)課堂評價要講究技術與藝術

  課堂上教師對學生的評價,除了顯性的語言評價之外,還有更多的隱性的非語言評價,它可以是教師的一種手勢,一種眼神,一種默許,一種認可,一種贊同,一個微笑……這樣的評價,充分地體現了教師尊重學生,教學過程,成為師生溝通與交往的過程,成為學生自我成長,發展的過程。

  (2)評價應關注學生的情緒生活和情感體驗。

  積極關注和引導學生的各種道德表現和道德發展,真正使評價多元化,以此促進學生人格健全發展。比如當學生積極舉手但起來後又答不出問題時,教師可以說:“如果你還沒準備好,就再想想,不過我們都為你的勇氣鼓掌!”

  (3)評價應關注學習效果的展示。

  在品德與社會課上,效果展示是過程評價的體現。在鼓勵的同時,應該促進學生更多地反思自己,改進學習行為。

  (九)、說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1)開發教材中的資源

  如教學第五課《我們的“母親河”》學生了解了黃河面臨的問題時,讓學生思考:你有什麼好方法來治理保護黃河?

  (2)開發利用多媒體資源

  我教學第六課《祖國名山知多少》時,讓學生觀看祖國風光影像片,使教育內容更立體化。

  (3)開發利用社會、家庭方面的資源

  如教學本冊教材第17課《拒絕不良習慣》,可以讓學生調查自己家人中或周圍人中有哪些不良的習慣,這些不良的習慣給他們造成了哪些危害?

  (4)利用學生課堂上的生成性資源

  生成性資源是指在課堂教學中,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合作對話交流,隨機產生的超出教師預設方案之外的新情況,教師要及時捕捉,準確辨別,有效調控,使這些生產性資源變成教育資源。

  如果說我們教師是躬耕於百花園中的園丁,那麼,品德與社會課堂恰似一縷花香,沁人心脾,幽遠悠長!

  以上是我對本冊教材的解讀,有不足之處請專家、評委們指正,謝謝!

品德與社會下冊說課稿12

  一、教材分析

  當我們開啟教科版品德與社會三年級下冊的第四單元《謝謝你,家鄉的勞動者》,會看到這樣一個主題--《清晨,誰在為我們忙碌》。這一主題它體現了《課程標準》中"觀察周圍不同行業的勞動者,感受他們的勞動給人們帶來的方便,尊重並感謝他們,珍惜他們的勞動成果"等內容標準。主題又分為走在上學路上,看不見的手,小棉襖找媽媽三部分。

  "走在上學路上"為師生提供了一個關於勞動者的話題,圖文並茂,充滿生活的氣息。以清晨為時間的切入點,向我們呈現了一定時間勞動者忙碌的身影。教材的畫面是以城市的生活為素材而呈現的,然而,我的學生是在農村小鎮長大的,課文中提到的交警、公共汽車司機、清潔工人等,確實是非常可愛的勞動者,可這些離他們的生活太遠了。新課程標準倡導:"透過學習者自身的生活經驗來學習,在生活中學習生活,學習道德。",因此,我根據本地本校的實際情況靈活地運用教材,在尊重教材的基礎上設計了《勞動節快樂》這一活動內容。

  二、目標分析

  1、知識目標

  初步瞭解身邊的勞動者及其與人們生活的聯絡

  2、能力目標

  初步學會合作學習、探究學習

  3、情感、態度、價值觀

  體驗各行各業勞動者給我們的生活和學習帶來的方便,尊重並感謝他們。

  三、教學手段

  本課注重發揮多媒體形象直觀的功能,向學生呈現一幅幅來源於他們生活的畫面,激發學生對勞動者的尊重之情,課內課外結合,透過組織街頭採訪,讓學生深入生活,深入社會,昇華情感。

  四、教法學法

  "讓他們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這是新課程標準給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在活動中,教師只是一個組織者、引導者,用談話法、提問法敲開學生的心門,啟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他們觀察、認識、探索、體驗和發現生活,感悟道德。

  學生是整堂課的主人,他們在整堂課中自主地學習,合作地學習,探究地學習。

  五、過程分析

  一)設計理念

  幫助學生參與社會--本活動將透過調查採訪身邊的勞動者,引導他們關注社會,培養他們參與社會的能力,在活動中達到教育的目的。

  教育生活化--藉助資訊科技的"平臺",呈現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氣氛輕鬆自然。

  二)教學流程圖

  教法情境匯入--調查瞭解--呈現問題--引導釋疑--總結昇華

  學法感受--彙報--交流--反思感受--合作探究

  目的調動情感--啟用經驗--促進體驗--深入體驗--內化情感

  三)教學流程

  1、情景匯入

  師:同學們,看(出示鮮花),漂亮嗎?今天清晨,我特地到花店買了幾朵花,因為五月一日就要到了,大家知道五月一日是什麼節日嗎?我想把這些鮮花送給那些勞動著的人,送給誰呢?學完這節課,大家就幫老師拿個主意,好嗎?

  幫老師拿主意,學生馬上會興致盎然,對接下來的學習充滿期待。送鮮花給勞動者的創意,營造了良好的情感氛圍,同時,也為後面活動的開展作了鋪墊。

  2、交流體驗

  多媒體呈現交流內容:1)今天早上你吃了什麼?

  2)今天早上你是怎麼來到學校的?

  3)一路上,你都看見了哪些在忙碌的人們呢?(各組彙報交流結果)

  這些內容是學生每天上學是會經歷的,學生能很快順利地完成,老師從中初步瞭解學生的情況,並自然地引出本活動的主角--身邊的勞動者。

  3、藉助多媒體,深入體驗

  怎樣引導學生從熟視無睹的現象和事物中,發現問題,提升心靈的體驗呢?調查之後,我做了如下引導:

  1)師:同學們,當你們吃著香噴噴的早餐,坐著車準時的來到學校安心地學習時,當我們的周圍一天天發生著可喜的變化時,你可曾想過,是誰在為我們服務,你可曾觀察過這些勞動者呢?現在,讓我們把目光投向這些每天為我們服務的勞動者吧!

  2)觀看課件(播放課件)

  師:讓我們和娜娜同學一起走近身邊的這些可愛的勞動者吧!

  這是一段錄象,以學生娜娜在上學路上的所見、所聞、所感等鮮活內容為線索。同時,透過娜娜引導學生思考、體驗。

  情境1忙碌的母親

  天矇矇亮時,娜娜的媽媽已經起床引火,黑暗中火光照亮了媽媽的臉,接著媽媽給娜娜做早餐、梳頭,臨走時,理理她的衣服,摸摸她的頭,然後,娜娜在媽媽的叮嚀中上學去。

  這一個個真實的鏡頭,定會喚起學生的許多美好的記憶,他們會深深地感受到媽媽為了讓我們安心學習,一大早就開始忙碌,有這樣的好媽媽,我真幸福啊!

  情境2餵雞的老奶奶

  經過鄰居家,她看到了餵雞的老奶奶。

  老奶奶,一大早就開始忙碌,盼著雞多下蛋,好留著給孫子們吃。

  從老奶奶的身上,學生最能感受到勞動者的質樸與勤勞,也會看到自己奶奶的影子,想起:我吃的雞蛋都是奶奶給的呢!

  情境3田間勞動者

  接著,她看到了田間一身水一身泥的農民。

  透過娜娜和犁田人的對話及鏡頭裡勞動者裹滿泥巴的褲腿,還有打秧、插田、施肥等一個個生動的勞動場面,來告訴學生,糧食要經過這麼多人的辛勤勞動才能得來,真是來之不易呀!

  情境4開拖拉機的叔叔

  娜娜來到公路上,見到了一位開著拖拉機在路上顛簸的叔叔。

  娜娜引導學生思考:這麼早,去運什麼呢?幫人運磚頭建房子還是到供銷社運農藥化肥呢?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便會發現,這些平凡的開著拖拉機的叔叔,還真為我們做了不少事情呢!

  情境5中巴車司機等

  娜娜還看到了還有起早貪黑的中巴車司機。

  學生從中知道,是這些平凡的叔叔,為農村小鎮的交通提供了便利。

  情境6學校裡的老師

  這是學生們再熟悉不過的一些場面了,有了老師的辛勤勞動,才有了我們的健康成長。

  這些源於學生的生活,又不是學生生活的簡單翻版,學生會感覺親切自然,這些經過錘鍊的有教育意義的內容讓學生去感受,會達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4、反思、體驗

  接著,多媒體顯示問題:

  ①清晨,誰在為我們忙碌?

  ②設想:如果沒有這些勞動者,會怎樣?(以一個具體的職業說說)

  用課件呈現生活經歷,聚焦現實生活不是目的,目的在於引起學生對已有生活進行道德反思,由感知生活經歷上升到形成生活經驗,從而實現個人的發展。由此,我設計了以上問題,並藉助多媒體的優勢,為第二個問題設計了沒有清潔工,垃圾堆積成山的畫面(放映課件),形象地告訴學生,清潔工人的勞動多麼重要呀,使學生的體驗更深。

  5、總結昇華

  ①說一說

  你還知道哪些在默默為我們服務的辛勤的勞動者呢?

  ②看一看

  為了我們生活的安寧幸福,有許多的人在為我們忙碌著……(多媒體顯示各行各業勞動者勞動的鏡頭,如:醫生、警察、清潔工、建築工、修理工等,在輕柔的音樂聲中,讓學生感受到這些勞動者的給我們生活提供的便利。)

  5)走向生活,結束新課

  ①師:現在大家認為這些花該送給誰呢?為什麼?(學生談體會和感想,放背景和音樂)

  ②那現在就讓我們走向街頭,去尋找採訪這些勞動者,好嗎?送上鮮花的同時,別忘了送上一句"勞動節快樂"(課件顯示"勞動節快樂"字樣,老師發採訪表格)

  採訪物件

  採訪時間、地點

  採訪感受

  道德學習的本質是一種體驗學習,在激起學生對勞動者的感激與尊重後,讓學生談感受,談體會,這時,學生的情感再一次掀起波瀾,在調查採訪中,相信學生會獲得更多更真實的體驗,同時,也發展了學生的合作交往能力。

  6、課後延伸

  課後,與學校廣播站聯絡,開辦一期"五一"特別節目,把本次活動再次推向課外!

  採訪調查後,以廣播的形式把他們的成果向學校,同學展示,讓學生有一種成就感和認同感,教育就真正深入人心了!

  六、評價分析

  這是一堂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的活動課,開發多樣化的課程資源,來有效地為教學服務。內容和形式貼近學生的生活,反映了學生的需要,形式生動活潑,是學生喜聞樂見的課型。課堂在看似平淡的兒童日常生活中,挖掘有教育意義的素材,這些生活事件的選取,在我校學生的生活中有一定的典範性,整堂課緊緊圍繞他們的生活,引導學生在真實的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體驗真實的生活,並把課堂開放到社會,以活動的形式,使學生深深地體驗到,為了我們生活的安寧、幸福,有許許多多的人在為我們忙碌著……

品德與社會下冊說課稿13

  我說課的課題是《傳媒家族》。說課內容由六部分組成包括說教材、說教學理念、說教學目標、說學情、說教學方法、說教學設計。

  一、說教材

  本課選自粵教版《品德與社會》五年級下冊“資訊與傳媒”單元。本課教材透過各種活動引導學生了解傳媒家族的成員及在現代生活中的應用,感受現代傳媒的魅力,學習如何正確對待和利用各種傳媒。

  二、說教學理念

  結合社會生活實際,設身處地的感受;師生溝通互動,明理得體驗。

  三、學生狀況分析:

  本班的孩子對於傳媒家族有一定了解,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無時無刻不在使用著各種傳媒,也感受著傳媒帶來的好處。但是,孩子們對於傳媒的危害性的認識還很不夠。

  四、說教學目標:

  本課要達到的教學目標有三個:

  1、瞭解現代媒體的主要類別和形式。

  2、感受各種媒體對人們生活的影響。

  3、正確選擇和識別各種傳媒,獲取有益的資訊。

  五、說教學方法

  本課主要教學方法有三個即情境教學法,合作探究法, 體驗感悟法。

  六、說教學設計

  教學準備:

  佈置學生了解:傳媒家族有哪些?各有什麼優缺點?

  教學過程:

  教學中,“溝通互動”是很有民主性和人文性的教學策略。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此環節正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擔當起學習的主人而設計的。透過“溝通互動”不僅能讓學生的心門儘量開啟、又能使學生的道德情感盡情流露,還能讓老師的語言盡顯魅力。透過“溝通互動”不但能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精神、又能提高學生的珍愛生命、環保意識和促進學生個性發展。根據本課內容以及班情學情,我設計了五大板塊的溝通互動:

  溝通互動一:新聞釋出會

  活動準備:不知釋出會現場,確定主持人,各同學課前收集自己感興趣的資料。

  活動過程:

  1、每位同學逐個上臺釋出自己的新聞,主持人一一詢問新聞來源,並問為什麼選擇此媒體,講明喜愛的原因,把媒體寫在黑板上。

  2、主持人統計同學們獲取新聞的媒體種類,看哪種最受同學們的喜愛,適時補充。

  溝通互動二:小調查

  1、學生在家調查家人最喜愛的傳媒型別,做好相應的記錄,做好調查表格。

  2、同學們將調查結果在小組內交流,然後指名將結果釋出。

  溝通互動三:看電視好還是看書報好

  1、自由選擇分組

  2、各組收集自己主張的理由,選出辯手,進行辯論,其他人可用舉手補充發言。

  3、陳列雙方理由在黑板上,請雙方主辯手進行最後的陳述。

  4、教師對雙方的辯論情況進行總結。

  溝通互動四:當家人不讓我們看電視

  1、小品表演:當家人不讓我們看電視,會發生怎樣的事情?

  2、討論為什麼家人不讓我們看電視?你的心情?怎樣解決問題?

  3、回家和家長溝通,指定協議,自覺遵守。

  情景再現,學生觸景生情,更易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老師抓住這個教育時機點組織學生小組內展開合作探討。之後在全班彙報,老師點評。】

  溝通互動五:製作:我們的媒體指南“小手冊

  1、學生自主推薦喜愛的各種媒體,說出推薦理由和指數。

  2、將同學們按種類分成小組,交流自己喜愛的各種媒體。組長進行統計。

  【設計意圖是:透過暢談看法、合作探究問題的方式,使學生了解,瞭解自然萬物的緊密聯絡、瞭解自然萬物對人類的饋贈。達到本課的教學目標。】

  拓展延伸:出班級小報

  1、學生自由分組

  2、同學們分工合作,採訪班級新聞進行寫作,

  3、張貼各小組班級小報,評選最喜愛的班級小報。

  【這一環節的設計意圖是:活動的延伸,有利於學生主體親歷,積極參與,進一步瞭解傳媒家族及合理使用各種傳媒。】

品德與社會下冊說課稿14

  一、教材分析

  《貨比三家》是鄂教版三年級品德與社會下冊第11課《購物小竅門》中的第一個子話題,本主題的主要任務是讓學生學會獨立地購買一些日常用品。圍繞怎麼賣這個主題,本主題呈現了以下內容:第56、57頁透過對相同的商品在不同商店的價格比較,讓同學們知道,相同的商品有的地方會賣得貴些,有的地方會買的便宜些,告訴同學們購買商品一定要注意商品的價格。透過填寫生活衝有關購物方面的俗語,引導學生有無意識關注到有意識關注,並第58頁告訴同學們在購買商品時還要注意商品的質量,並介紹了判斷商品質量的一些方法,如仔細看商品標籤的知識。培養學生的自我保護意識,知道當自己的消費權益受到損害時,可以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來保護自己。

  二、學情分析

  從學生的社會生活環境看商品廣告充斥著學生的生活,學生雖然每天都要和商品、商店打交道,但多數時候是在家長的指引下,學生自身的消費觀念還是比較淡薄,購物時不文明的現象比較普遍,還經常被某些生意人坑害。

  從孩子的心理特點和認知程度上分析三年級的學生消費觀念和行為還不成熟,消費比較盲目,對商品的質量好價格缺乏必要的關注,欠缺有關的法律知識,維權意識薄弱,不知道如何保護自身的消費權利。

  因此,本課針對上述學情分析,確定的教學重點是:調查比較商品的不同價格,知道影響商品價格的因素,學習選購商品的初步知識。教學難點是:具有初步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意識,知道用法律來保護自己。

  三、教法學法

  1、透過多媒體手段進行教學,教師透過課件展示逐步引導學生了解生活,走進生活,體驗生活。

  2、透過調查、比較同樣的商品,價格會因各種因素髮生變化,瞭解一些購物竅門,選購物美價廉的商品。從體驗活動中掌握一些購物的竅門。透過回憶消費經歷,培養學生自我保護意識。

  四、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知道影響商品價格的因素,學習選購商品的初步知識,知道應選購價廉物美的商品。

  能力目標:培養獨立生活的能力,學會購買簡單的學習及生活用品。

  情感態度價值觀:具備初步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意識。

  教學重點

  調查比較商品的不同價格,學習選購商品的初步知識。

  教學難點

  當權益受到侵害時,知道用法律來保護自己。

  為您服務!

  為您服務!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課件、

  學生準備:查詢某種商品在不同商店或超市的價格

  五、教學過程

  活動一:說一說、找一找,聊一聊

  1. 說一說課前老師佈置的情況調查,學生彙報。

  2.找一找記錄中,

  你發現什麼問題,( 學生交流發現的問題)

  同樣的商品在不同的地方價格為什麼會不一樣呢?

  3、聊一聊大家在商店購物時,看到過的聽到過的一些俗語,瞭解這些俗語的意思。(學生交流)

  4、聊一聊同學們在購物的時候有哪些小竅門。(學生交流自己生活中的經歷)

  5、聊一聊“三無食品”,食用後的危害。

  設計意圖:學生在課前收集各個方面、各個層次的記錄,課上相互交流,採取現場展示的形式,歸納自己分析的影響商品價格的因素,既展現了學生的個人能力,又突出了集體的智慧。

  活動二:看一看、辨一辨,說一說

  1.看報道,去年市場上發生的劣質嬰兒,學生大膽談出感想 。

  2.分辨什麼叫“三無”產品,什麼叫安全產品。

  3、說一說如何避免購買“三無”產品?買到了又該怎麼辦呢?增強學生的法律意識

  六、設計意圖:

  教學要積極向學生的生活領域拓展、延伸,讓學生在現實生活的特定環境中進行探索,自主地運用所學的道德知識推理、判斷,選擇道德行為,獨立地解決自己遇到的各種實際問題,從而發展創新思維能力和道德實踐能力,使教育具有針對性、實效性、創新性。

品德與社會下冊說課稿15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不斷更新的通訊家族》是北師大《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第一課《通訊技術與我們的生活》中的第一個主題中的課文。根據《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實驗稿),本單元的主題是幫助學生了解有關通訊及交通方面的發展,認識到科學技術的進步在通訊和交通領域所產生的巨大影響,以及通訊和交通領域的進步為人類生活帶來的變化,從而感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

  《不斷更新的通訊家族》從學生身邊熟悉的事物入手,介紹了通訊工具的演變和發展,以及給人們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使學生認識到科學技術的進步在通訊領域中所產生的巨大影響,進而感受到社會的進步與發展。

  2、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及我對教材的理解,結合學生的實際水平,我將本課目標定位為:

  知識目標:

  (1)、幫助學生學會從身邊熟悉的事物入手,比較完整地瞭解通訊技術的變化與發展。

  (2)、幫助學生認識和了解科學技術的進步在通訊領域中所產生的巨大影響。

  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運用網路資源進行自主探究的能力。

  (2)、培養學生蒐集資料、整理資料的能力。

  情感目標:

  (1)、透過學習感受通訊與人們生活的密切關係,以及科技進步給人們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進而感受到社會的進步與發展。

  (2)初步培養學生良好的通訊素養,懂得通訊的基本禮貌,形成良好、文明的意識和行為。

  3、教學重點、難點

  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我將本節課的難點定為:瞭解通訊領域的進步為人類生活帶來的變化,從而感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

  二、說教法:

  由於本課的教學物件是小學四年級的學生,他們對身邊的通訊工具有一定的認識,但瞭解並不深入。他們在日常生活中雖已經掌握了一些通訊工具的操作方法。但對於古代的一些通訊方式卻比較生疏。為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我製作了多媒體課件和學生自主學習的網頁,指導學生按照“選擇感興趣的通訊方式---搜尋整理---交流彙報”的步驟進行自主探究學習,讓學生了解通訊技術的變化與發展,接著我又設計了讓學生“透過電子信箱將自己本節課的收穫傳送給在坐的老師或同學”的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到科技進步給人們生活帶來的便利,進而感受到社會的進步和發展。為了使學生對通訊技術的發展有完整的認識,在授課的結束之際,我又透過多媒體課件向學生展示了通訊的演變歷程,並激起了學生對未來通訊的暢想,讓學生帶著希望走出了課堂。

  三、說學法

  根據教學目標以及學生的年齡特點,本節課我安排了多種學習方式,課堂上學生透過網路自主探究自己感興趣的通訊方式,彙報交流自己學習成果,透過電子信件交流自己的學習收穫和體會,透過自主探究,活動體驗等方式,即讓學生愉快的感受到了通訊家族的不斷更新,以及科技進步給人們生活帶來的便利,又提高了學生蒐集、整理、加工、處理資訊以及與人交流的能力。

  四、說教學流程

  (一)、激趣匯入

  從身邊熟悉的事物入手,讓學生說出自己都使用過哪些通訊技術,引起學生對通訊技術的興趣,感受現代通訊給人們生活帶來的便利,從而激起學生探究新知的慾望。

  (二)、利用網路 自主探究

  探究活動一:電信博物館都向我們介紹了哪些通訊技術?

  課件出示:電信博物館都向我們介紹了哪些通訊技術。讓學生有目的的自主網上探究,整體感知本節課的學習內容,培養學生快速瀏覽資料的能力。

  探究活動二:參觀結束後,給大家介紹一種你最感興趣的通訊技術。由於本探究活動時間較長,學生容易忽略活動目的,我同樣利用多媒體課件出示活動要求,使學生明確目的,帶著目的進行網上自主探究。在探究的內容上我充分尊重學生的自主性,讓學生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內容進行自主探究。另外,本環節的網路資源,補充了許多課本中沒有的知識,豐富了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自己查閱,整理,分析,整合資料的綜合能力,而且這樣也為學生創造了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的空間,同時,網頁中的圖片,影片、動手操作等內容也刺激了學生的感官,使原本抽象的內容變得豐富多彩,使學生帶著濃厚的興趣在很自主,很獨立的狀態下進行學習,充分發揮學生的內在潛力。

  自主探究結束之後,學生進行彙報交流,教師適時點撥,交流的過程就是對資料的整理過程,既培養了學生整理資料的能力,也培養的了語言表達的能力,增強了學生的成就感與自信心。

  透過網上自主探究、彙報交流,相信學生已經感受到了現代通訊與古代通訊的不同,這時,教師提出讓學生比較它們的不同點應該是水到渠成,這一環節重在讓學生感受通訊與我們生活的密切聯絡,以及科技進步給人們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

  (三)、利用網路 親自體驗

  由於內心體驗才是形成認識、轉化行為能力的原動力,因此這一環節我要求將本節課的收穫透過網路中的電子信箱傳送給別人。既總結了本節課的學習收穫,又使學生親自體驗了現代通訊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的便利,感受到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從而突破本課的難點。將信件傳送出去之後,教師展示學生的作品,並滲透通訊禮儀知識。

  (四) 、整體感知,課堂延伸

  本環節我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從古至今通訊技術的演變歷程。使學生對通訊技術的發展有完整的認識,再次感受科技進步給人們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並激起了學生對未來通訊的暢想,讓學生帶著希望走出了課堂。

  (五)、作業超市

  作業超市安排的作業既是對課堂學習的鞏固,也是對課堂學習的延伸,學生可以自主選擇,這充分體現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這一節課可以說是一節品德與社會與資訊的整合,是一節網路教學的探索課。在教學過程中我利用資訊科技的優越性容納了大量的知識,利用網路資源的的共享特點使其互補學習,在活動中滲透了學科知識,在學習中培養了學生的資訊素養,為培養具有綜合知識的學生而努力著。

  五、說板書設計

  烽火臺 驛郵 信鴿

  不斷更新的通訊家族 科學技術 電報

  網路電話

  本課板書的指導思想是:內容與形式統一。設計的原則是:求實、求新、求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