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說課稿> 《千米和噸的認識》說課稿範文

《千米和噸的認識》說課稿

《千米和噸的認識》說課稿範文

  “千米和噸的認識”一課在教學上有一定的難度。如何進行這部分知識的教學呢?下面我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幾點認識。

  一、透過直觀感知,具體操作,建立新的概念

  學生已經學習了釐米和米,建立了釐米和米的概念,但是對於毫米和分米,還沒有正式接觸,只是在尺子上見過。所以,這部分知識的教學,首先要透過直觀教具和具體實踐,讓學生獲得充分的感性認識,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概念。

  如:教學毫米的認識時,可以這樣進行:教師先出示一把尺子,教給學生觀察的方法,再讓學生每人拿一把尺子看上面的小格,找出1釐米,再從1釐米的小格中找出表示1毫米的小格,數一數1釐米中有多少個1毫米的小格,從而得出1釐米=10毫米。再實際量一量,感知1毫米有多長,用手比劃比劃,還可以拿出準備好的硬幣,量一量它的厚度,再量一量數學課本的厚度,從而加深對毫米這個概念的認識。

  又如:教學千米的.認識時,考慮到千米是個較大的長度單位,學生在生活中很少接觸,建立千米的長度觀念就比較困難。因此,我就引導學生聯絡實際,讓學生實際走一千米的路,這樣從實踐中感知1千米有多長,就比較容易建立千米的觀念。

  再如教學噸的認識時,是透過實際參觀和推算來進行教學的。如:一袋水泥50千克,20袋共重1噸。我們班學生平均每人體重按25千克計算,40個同學的體重就是1噸。而且還可以藉助書上的插圖,讓學生透過觀察、比較來感知1噸物體的重量,加強對噸的認識,形成噸的概念,從實踐中得出1噸等於1000千克的觀念。

  二、靈活掌握知識,培養學生的能力

  教學量的計量,要遵循學習規律,逐步培養學生類推、概括、抽象能力和思維的靈活性。例如:單位換算,透過1釐米=10毫米、1千米=1000米、1噸=1000千克推出5釐米是幾毫米,9噸是多少千克,5000千克是幾噸等,這樣教學重在啟發理解、思考。理解的東西才有助於記憶,有利於運用。

  三、培養學生測量長度的初步技能

  在計量單位的教學過程中,還應該培養學生測量物體長度的初步技能。一方面,結合教學長度單位,讓學生自制量具,並用來度量一些簡單的物體。另一方面,透過度量物體的實踐活動,幫助學生掌握測量的方法。例如:讓學生量黑板的長、鉛筆的長、課本的厚度,還可以量幾條線段的長度等,透過這些活動,既能使學生初步掌握測量的簡單方法,還可以加深對長度單位的認識。

  總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因材施教,採用多種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要把教法和學法看成一個整體,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和認識規律綜合考慮、設計教學。還要藉助直觀、及時抽象,抓住概念的本質屬性和知識的內在聯絡,讓學生透過實踐,加深認識,提高分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