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海峽的生命橋語文說課稿
一、 說教材
《跨躍海峽的生命橋》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四年級上冊“人間真情”專題欄的一篇閱讀課文。本文講述了這樣一個感人的故事:大陸青年小錢患了嚴重的白血病,臺灣同胞冒著生命危險,用愛心挽救了小錢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峽的生命橋。
課文先後描寫了同一時間海峽兩岸的兩個不同場景:第一個場景是在杭州某醫院的病床上,躺著生命垂危的小錢,他在靜靜地期待著那來自海峽彼岸的救命骨髓;第二個場景是在臺灣花蓮的慈濟醫院,李博士正在餘震的危險中抽取臺灣青年的骨髓。他們冒著生命危險,做著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直到青年的骨髓涓涓流出。所有的這一切,為的是挽救海峽彼岸一個年僅18歲的生命。兩岸同胞相距雖遠,心卻是緊緊相連的。
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一是引導學生在閱讀中深切感受人與人之間美好的情感;二是體會臺灣人民和大陸人民難以割捨的骨肉親情。
二、 說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與學生特點我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 運用查字典或聯絡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談何容易、平安無事、期待、突如其來、空曠、骨肉同胞、血肉親情”等詞語。
2、 讀懂課文,理解“跨躍海峽的生命橋”的含義。
3、 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在朗讀中體會李博士和臺灣青年一心為他人著想的高貴品質,感受海峽兩岸人民的血脈親情。
本課教學的重難點是引導學生透過理解骨髓移植對小錢的重要,臺灣青年在餘震中捐獻骨髓的危險,以及兩岸醫護人員的奔波勞累,體會“跨越海峽的生命橋”的含義。
三、 說設計理念
課文語言樸實自然,敘寫生動具體,情致淳厚感人,教學設計以愛貫穿整個課堂教學,引導學生多讀、多想、多體會,深切感受人與人之間純真美好的感情,體會關愛帶來的快樂和幸福。教學中重朗讀、重感悟、重情感、重創新。在聽、說、讀、寫中落實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四、說教法
1、創設情境法
2、體驗教學法
3、讀書指導法
五、說學法
1、讀書入境法
2、聯絡生活法
3、討論交流法
六、 說教學思路與意圖
(一)、故事匯入,引發愛:
1、講故事,談感受。有一位母親買菜回家,突然看見自己三歲的孩子正從自己五樓的陽臺上摔下來。這位母親一下子從很遠的地方跑過去,居然接住了小孩。後來,消防隊員做了一個試驗,讓這位母親在同一地點、同一時間跑過去,這位母親卻接不住一個沙包。這是為什麼呢?
2、揭示課題:了不起的母親瞬間爆發了超常的力量,避免了慘禍,拯救了孩子。是愛創造了生命的奇蹟。我們要學習的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一個發生在杭州的故事,因為真實,因為就在我們身邊,我在讀這個故事的時候,格外感動,我想你們也一樣,讓我們再來讀讀這個故事,看看到底是什麼感動著我們?
(二)初讀課文,體會愛:
1、自由讀課文:
(1)讀通課文,遇到不認識的'字多讀幾遍。
(2)課文寫了一個怎樣的故事,讀後你有何感想?
2、檢查交流:
(1)認讀詞語,說你能理解的詞語在課文中的意思。
談何容易、平安無事、期待、突如其來、空曠、骨肉同胞、血肉親情
(緊扣文字理解詞語,透過理解重點詞語來感悟課文內容)
(2)回答問題2
(三)研讀課文,感悟愛:
1、學習課文第二段,抓住重點詞句體會當時情況的緊急性。
如:“小錢靜靜地躺在床上。燦爛的陽光沒有使他蒼白得連紅潤起來。”
“這個剛滿18歲的年輕人,——才能使這朵生命之花綻放。”
2、學習3 -6自然段:
(1)、自由讀課文,劃出是自己深受感動的語句或段落,在空白處寫上感受。
( 2)、有感情地練讀你劃記得語句或段落,說說理由。
(3)、學生交流體會。
(隨學生的回答,進行相機的指導,指導學生如情入境的反覆朗讀,探究人物的內心活動,體會人物的心情。從大地震剛過,臺灣青年“靜靜地躺在床上”,沒有考慮家人是否平安無事,沒有考慮是否延期手術,沒有選擇空曠安全的地方等細節,體會臺灣青年一心只為他人著想的美好品質;從禮博士抽取骨髓使得鎮定沉著,運送骨髓中的刻不容緩,植入骨髓使得部分晝夜,體會其不顧個人安危、吉他人之所急得高尚醫德。同時課文語言樸實自然,敘寫生動具體,情致淳厚感人,引導學生認真品味語言,學習作者的表達方法。)
3、 學習第7自然段
4、說寫練習
這是一次跨越海峽的拯救行動,這是一次和死神爭奪生命的較量,最後,生命在人們的無私的給於中復活了,生命之花在人們的愛和奉獻中重新綻放了。小錢得救了,他的身體會慢慢康復,他蒼白的臉會慢慢紅潤起來,他的心中一定會充滿了感激,你想他會感激誰呢?如果有一天小錢和那位臺灣青年相遇了,他會對臺灣青年說些什麼?
5、學完課文,談談你對課題理解。
(四)拓展延伸,暢談愛:
1、組織討論;如果人人都獻出一點愛,我們的班機,我們的學校,我們的社會將會變得怎樣?
2、欣賞歌曲《愛的奉獻》
(愛是明媚的陽光,給人以溫暖;愛是盛開的鮮花,給人以芳香;愛是潺潺的溪流,滋潤萬物的成長;愛是熊熊的火炬,點燃生命的希望。讓學生在欣賞《愛的奉獻》中結束本堂課的教學,使課堂教學得以有效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