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說課稿> 一年級下冊我為家人添歡樂說課稿

一年級下冊我為家人添歡樂說課稿

一年級下冊我為家人添歡樂說課稿

  《我為家人添歡樂》是人教版《品德與生活》一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我的家人與我的夥伴》中的第三個主題。是在前兩個主題學生了解了家的概念及家庭成員的構成、感受到了家人對自己無微不至關愛的基礎上,使學生轉換視角,懂得家人愛我,我也要愛家人,讓家人快樂的道理。教材呈現了同齡小夥伴用不同方式為家人帶去快樂的生活場景圖,以及母親節和父親節的相關資料,旨在於引導學生學會用自己的方式去關愛父母長輩,初步培養孩子的體察心和家庭責任感,為下一個主題學會和小夥伴友好相處奠定基礎。

  現在大部分獨生子女在家中倍受寵愛,容易養成以自我為中心的習慣。本課就是為了讓學生從小接受“回報式”“付出式”愛的教育,引導學生成為父母的開心果,為家人添歡樂,使他們真正健康的成長。

  透過以上分析以及新課標中“能用自己的方式愛父母長輩,積極主動做家務勞動”的要求,本課的主題目標可以確定為以下三條:

  1、知道自己是家庭的一員,有責任分擔家務。

  2、能夠以自己的方式表達對父母、長輩的愛,樂意為長輩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3、初步培養孩子的體察心和家庭責任感。

  現在的孩子在家人無微不至的關愛中成長,接受愛常常認為是應該的事,並沒有真正關心過父母。所以本課的重點是引導學生學會在體會父母愛的基礎上,能夠以自己的方式表達對父母長輩的愛,並樂意為父母長輩做力所能及的事。難點是初步培養孩子的體察心和家庭責任感。

  為了更好的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在課前應做充分的準備:

  讓學生課前認真觀察父母長輩一天的勞動,瞭解他們的感受。回憶並記錄自己為家人做過哪些事。

  作為老師將為每位學生設計一張提供他們做記錄的“向日葵”評比表,並製作一套和本課同步的多媒體教學軟體。

  以《品德與生活》課程中“以兒童的現實生活為課程內容的主要源泉”為依託,我在充分考慮學生生活實際的基礎上,以教材為範例,廣泛挖掘課內外的可用資源,合理利用圖片、音樂等教學手段努力為孩子創設一個生動有趣、自主發展的活動情境,引導學生從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在互動交流的體驗中使學生能正確地認識自我,學會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對家人的愛。為此,我以“開心果”的提法貫穿全課,確定出本節課的一條主線,即“認識‘開心果’、種上‘開心花’、做個‘開心果’。”緊扣這條主線設計了“情境匯入、說出我的愛、行動表達愛”三個環節的導學流程,並透過看一看、學一學、談一談、寫一寫、演一演等活動,使學生深化認識,深刻體驗,真正提高。

  環節一 情境匯入,認識“開心果”

  新課改的教學觀強調“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透過自己的觀察、體驗、討論等感受生活,學習做人是教師的主要任務,《我為家人添歡樂》一課貼近生活,因此在開課之時我將兒童喜聞樂見的“開心果”這一卡通形象介紹給大家,並向同學們揭示它的寓意就是能給別人帶來快樂和開心。同學們對於開心果這一提法一定非常感興趣,接著我順勢提問:你們想得到開心果嗎?想不想做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的開心果?本環節透過有趣的話題匯入,激發學生交流的慾望,在交流中解讀開心果的含義,輕鬆自然的引入本課主題。

  環節二 說出我的愛,種上“開心花”

  本環節是本課的重難點,是透過“開心花”使學生學會用自己的方式關心、愛父母長輩,表達對家人的感激。在這一環節中我緊緊圍繞主題設計了兩個教學活動。

  1、看一看 學一學

  透過電腦課件向學生展示教材第10頁上小主人公以自己的方式給家人添溫暖,添歡樂的場景,請學生仔細觀察這幾幅圖後交流自己的看法。這樣設計的目的是幫助學正確理解以自己的方式關愛家人是多方面的,主要體現在讓家長省心、放心、開心。

  2、談一談 寫一寫

  透過上一個活動,教材中的小主人公的做法給同學們樹立了正面的'榜樣。本環節同學們將在榜樣的引領下四人一小組認真思考、討論:我們應該用什麼方式使我們的家人快樂,報答家人對自己的愛呢?同學們將結合自己家庭的實際情況展開熱烈的討論,並商討出切實可行的為家人添歡樂的辦法,可以是幫家長做力所能及的家務活,可以是關心家人的心情說句貼心話,也可以是把自己的事做好帶給家人一個好訊息等。因為孩子們來自不同的家庭,會有多種不同的方式方法,不管怎樣,只要孩子們真正能替家人著想,想辦法為家人帶去快樂,我想這個活動就是成功的。接下來讓他們把自己做過的為家人帶去歡樂的事和還想要做的事填寫在準備好的向日葵的花瓣上,塗上自己喜歡的顏色。本環節我創設情境讓學生進行自我反省與評價,透過廣泛交流──有的學生將感受到回報親情的自豪,有的學生將會認識到自己對親人的“吝嗇”,找到自己與其他同學的差距,默默地學習、思考著獻愛心的方式……,學生將在對話中傾聽、在傾聽中碰撞、在碰撞中領悟,本課的重點得到很好的突破。

  環節三 行動表達愛,做個“開心果”

  “兒童對於活動的需求往往比食物更強烈。”作為一門活動型課程本環節以兒童日常生活中的真實情形作為場景,為學生再現生活、體驗生活、提高生活構築平臺。因此,我再次創設生活的情境,引導學生表演,共安排了四個題目:

  1、爺爺在家很悶。

  2、奶奶生病了。

  3、爸爸下班很累。

  4、媽媽在洗衣服。

  請學生四人一小組討論,我們遇到這種情況時該怎樣做?選擇一個題目表演一下,也可以表演平時在家做過的事。然後結合表演做好評價。在第一組上臺表演的時候,畢竟一年級的學生年齡較小,有的同學的語言、表情也許並不到位,會引起觀看同學的陣陣笑聲,這樣一來,就起不到體驗、提高的作用。此時我會做好恰當的評價,對於表演得到真實到位的學生我會說:“看,他表演的有模有樣,多像我們的爸爸呀!”“這位同學真是個懂事的孩子,能體會到爸爸的辛苦。”“你的父母一定會為你而自豪的。”這些巧妙的激勵性的評價會讓學生由衷的、更深刻的體會到父母的辛勞,同時還會更強烈地激發其他學生表演慾望,他們會更認真地、把自己對家人的關心和愛表演出來。真正體會到自己對家庭的一份責任。本環節透過小組合作表演反饋,將展示出學生對家庭及家人的理解,對生活的感悟,甚至將自身經歷的反思融為一體。透過這種模擬、實踐、體驗,將加深學生的體驗,使他們的道德認識得到昇華。本課的教學難點也將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