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說課稿> 一年級《小貓吃魚》說課稿

一年級《小貓吃魚》說課稿

一年級《小貓吃魚》說課稿

  【教材分析】

  《小貓吃魚》是北師大版一年上冊第三單元“加減法(一)”中的第4節。本課是在認識加減法的意義以及5以內數的加減法計算的基礎上,為了突破得數是0的減法這一難點,透過“小貓吃魚”的故事情境,使學生進一步體會減法的意義。讓學生體會、理解得數0的得出過程。

  10以內的加減法是小學生必須掌握的基礎知識,是小學數學計算的起始階段。加減法的意義,對於一年級學生來說,是很抽象的,如何將抽象的概念轉變成學生容易體會的事物,就要根據兒童的年齡特點,從生活經驗出發,選取學生熟悉的、新穎的、感興趣的`內容為素材,把學習加減法與解決問題的過程結合起來,從中理解加減法運算的意義與應用價值。如:本課選取的就是學生最感興趣的故事素材。透過“小貓吃魚”這一組動態的連續的故事情境,讓學生進一步理解減法的意義,並逐步引出得數是0的減法算式。按故事的發展順序編排情境,將知識與情節發展有機地融為一體,極大地調動了孩子們的積極性,使他們在瞭解了每一個情節後,急於想了解故事發展情況。在學習中,孩子們也融入到故事裡,在故事中去發現、去解決一連串的數學問題,從而體驗學習的快樂。

  【教學目標】

  1.在具體的情境中進一步體會減法的含義,理解得數是0的減法算式的實際意義,體會由多到少,由有到無的過程,並能正確計算5以內加減法。

  2.初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絡,產生喜歡數學的情感。

  【教學重點】進一步體會減法的含義。

  【教學難點】理解得數是0的減法算式的實際意義。

  【教學過程】

  一、引入數學情境

  1.多媒體課件出示“小貓吃魚”圖。

  有一天,貓媽媽有事外出,她給小貓準備了豐盛的午餐,你們猜是什麼?對了,是小貓最愛吃的魚。(出第一幅圖)數一數,貓媽媽給小貓準備了幾條魚呢?

  師:貓媽媽給小貓留了3條魚,你猜後來會怎麼樣呢?請你們認真看,發生了什麼變化,是怎樣變化的呢?課件出示“小貓吃魚”片段2,3,4。

  2.師:你能把這4幅圖連起來,編成一個故事嗎?把你編的故事講給你的同桌聽。

  生同桌交流後教師指生交流。

  二、建立數學模型:

  1.師:在“小貓吃魚”的故事中,你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呢?(可以一幅圖一幅圖的提問題,也可以連在一起提問題)

  生先自主思考再小組交流,最後全班交流。

  生可能問:小貓吃了一條魚,還剩幾條魚?

  小貓又吃了一條魚,還剩幾條魚?

  小貓再吃了一條魚,還剩幾條魚?

  以上一一在“小貓吃魚”課件片段2,3,4上出示。

  2.師:你們能解決這些問題嗎?想一想,怎樣列式?

  生獨立思考後,同桌互相交流並說說是怎麼想的。

  師巡視,引導學生說說“為什麼這樣列式?”算式中的每個數都表示什麼,為什麼要這樣寫。

  學生可能出現的答案有:

  ①3-1=2        3-2=1        3-3=0

  ②3-1=2        2-1=1        1-1=0

  講一講每個算式的意思。

  以3-3=0這個算式為例:小貓太喜歡吃魚了,它把所有的魚都吃了,它吃了幾條?(3條)還剩幾條?應該怎麼列算式呢?(3-3)一條沒剩用幾表示?(0)3-3=0

  為了進一步理解得0的過程,我設計了動手操作的環節—----擺小棒: